历史上的兰陵王高长恭是怎么死的?他手握军队,为何不起兵造反?


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王朝宗室,也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悍将之一。他的祖父是北齐王朝的奠基者北齐神武帝高欢(追谥),他的父亲就是权臣高澄。按理来说,高长恭出身名门,又是皇室的血脉,他如果像普通的纨绔子弟那样度过余生,可能不会在历史上掀起什么大风大浪,可是他偏偏不甘于平庸,成就了一代名将的美名,但却也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

高长恭的祖父高欢和父亲高澄都是东魏王朝的权臣,奠定了北齐开国的根基。公元549年,高长恭才只有8岁时,其父高澄突然被家臣刺杀,权利落入高洋手中(高洋是高澄的弟弟,也就是高长恭的叔叔)。野心勃勃的高洋夺权以后,在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逼迫东魏孝静帝禅让,建立了北齐王朝。由于高长恭是高澄的儿子,因此一直不被高洋一脉重用,只是保有宗室虚名而已。


翻开《北史》不难发现,北齐开国以后的历代皇帝均有残暴的恶名,除了孝昭帝高演杀伐较少以外,其余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齐后主高玮均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因此史学家怀疑高氏家族有遗传性的精神分裂症,但是作为高家宗室成员的高长恭却享有“战神”的美名,可见高氏家族也有杰出的子弟。

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位时期,才开始重用高长恭。公元563年,北齐王朝遭到突厥人和北周军队的入侵,年仅22岁的高长恭身先士卒,在邙山之战中一战成名,击退敌军三十余里。据说高长恭本人因为容貌姿美,常常头戴面具作战,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容颜和威慑敌军。此后数年间,高长恭一直活跃于各地,先后击退北周的多次进攻,成为北齐王朝的一线将领。可惜,一代宗室名将高长恭最终却被自己人所毒死。




北齐后主高玮昏庸无能,他与其父高湛一样生性多疑,好杀能臣,十分担忧自己这个堂兄(按辈分来看,高长恭是高玮的堂兄弟)拥兵作乱。公元573年,齐后主高玮下令赐鸩酒将高长恭毒死。高长恭当时虽然手握重兵,但仍然不愿起兵作乱,因为他自己就是高家子弟,不愿意面对家族内斗,因此含冤而死,时年仅有33岁。



长期与北齐王朝作战的北周王朝看到齐后主高玮昏庸无道,当时已经有了要灭齐的想法,但一直忌惮高长恭、斛律光等北齐名将的存在。等到高长恭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周人十分兴奋,认为灭齐的机会终于来了。公元577年,也就是高长恭死后的第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联合突厥人大举进攻齐国,将北齐王朝灭亡,昏庸的齐后主高玮沦为阶下之囚,不久后也被杀死。


中外历史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对他的王妃郑氏(兰陵王妃)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于是就饮毒酒而死。 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高长恭相貌柔和内心豪壮,声音姿容很不错。高长恭担任将领时,亲自辛勤处理琐细小事,每次得到甜美的食物,即使是一个瓜几个果子,也一定和将士共同分享。起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列举他的贪赃之事,被免除官职。等到讨伐定阳,阳士深在军中,担心灾祸到来。高长恭听说此事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于是求小的过失,用棍棒打了阳士深二十下来使他安心。高长恭曾经入朝而随从都散去,只有他一人,高长恭独自回来后,没有责罚他们。武成帝奖赏高长恭的功劳,命令贾护买妾二十人送给他,高长恭只接受其中的一个。有一千金的债券,临死那天,把它们全部烧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兰陵王征战一生为的是北齐,拼了无数的乱,不会到最后是自己乱吧?兰陵王本来自卑,一直是忍气吞声,造反可定会有人提议过,但是为了家人,为了自保,他也无奈,毕竟从小不受宠得他,也许最大的愿望就是自保吧。

而且当时三大名将死了两个,他也不可能独活,毕竟他要保护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北周虎视眈眈,内乱也回灭了北齐,于公于私都没法反。不管怎样,兰陵王可以反,但反了也就不会是历史上的高长恭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奇迹。虽然气他不挣扎,但我欣赏他的坚持


江雪寒

高长恭,生于公元前541年,卒于573年,他又被后人称为高孝瓘,高肃。他是现今河北景县人,他出生在帝王之家,是北齐的奠基者申武帝高欢的孙子,也是文襄帝高澄的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封号就是兰陵王。传说高长恭不仅长得俊俏柔美,而且他的声音也十分动听。或许正是因为长得太漂亮了,传说他每次带兵出战便要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以达到威吓敌人的目的。

高长恭在战场上是一名勇不可挡的将领。在清河三年,也就是公元564年十二月的邙山之之战中,北周正在攻打洛阳一带,为了守卫洛阳这个重地,武成帝高湛便派高长恭和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鹄律光前往救援。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风奋力冲进北周的军队中,当他到达被围攻的金墉城时,因为他带着面具,城上的士兵分不清是敌是友,直到他把面具摘下,士兵才放箭保护他。最后高长恭成功解救了金墉城,还打得北周军队丢盔弃甲,绵延三十里都是他们的所丢弃的东西。此战可以说使他声威大振,人们还为了歌颂他做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回来的庆功宴上,高纬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长恭听后感动得回了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就是这“家事”俩字招来杀身之祸,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

在武平四年(573)年的时候,后主高玮派人赐给他毒酒,他想到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只得饮酒自杀。

高长恭的一生可以说是建立了赫赫战功,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功高盖主,最后终于被皇帝列为心腹大患。

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脑洞局长

兰陵王是毒死的。主要原因,还是北齐皇帝高纬对兰陵王的不信任。

兰陵王号称战神,军中威望很高。但是不被刚上任的后主信任。于是只能困在封地,最后被赐毒而死。

兰陵王高长恭这里,其实原因很简单,皇帝一直提防着他,造反成功机会很小了。⭕

到后主高伟这一代,兰陵王已是王室的枝系,已经远离皇室正统血脉了。已经没有合法性了。

兰陵王是个睿智的人,齐国天天被北周1打的快招架不住了哪里还能内部分裂,那样只会亡国更快。

兰陵王死后,另一个大将军也死了,不久北齐就灭国了。


三生有画



兰陵王愚忠啊、估计给他皇位也不会坐、死得真是不值


你好蓉儿

许多人看历史都有点狭隘,好像拥有重兵的将帅最终结果都得造反才是对的。诚然,历史上功高盖主被猜忌和被杀的将帅很多,善终者倒是不多,可是,将帅即便有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那也是要有流血牺牲的代价,鹿死谁手难料;再者,夺权容易守成难,人性的弱点被激发出来后会很难收敛得住,既然有人开了头,就会有许多人效仿,就像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和许多王朝存在的尾大不掉问题,坐在这个位置上,可以说是天天生活并生存在刀尖上,危险性恐怕更大;最后,武将夺位,即便成功,也鲜有能兼具治国之才的情况,没能力治国,不仅会把国家搞坏和灭亡(到头来还是一死,而且是遗臭万年并被诛九族),而且会遭到全国上下的共同反对,还有外来威胁,最终还是死路一条。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将帅打仗不难,治国理政安民却难,耍权术搞阴谋玩心计更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干自己爱干的工作才幸福,将帅舞文弄墨搞政治经济民生,就和张飞绣花,谁乐意啊?许多将帅不是没有能力造反,也不是没想过,而是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也自认没这个兴趣和能力,只有像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这样文武兼备、精于政治的全才才有资格问鼎帝位并治国安民成功。谁都不傻,凡事量力而行,没能耐拿100分,就保60分到80分吧,总不能爬不了万尺高崖非得要尝试,到头来半路没劲了只能松手,那和跳楼自杀有啥两样?白起、韩信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