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乾陵,为何到现在都挖不动?

用户59853657286

乾陵在梁山上开凿墓室,待唐高宗和武则天下葬之后,用巨型石条封闭墓门,并在石条缝隙间浇注铁水,加以固定。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条件下,要盗这种量级的墓葬,单凭几个小毛贼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不论是谁当权,对于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墓基本能做到妥善保护,也很少有人敢打帝王陵墓的主意。

很少有人并不代表着没有人,历史上就记载了黄巢和温韬这二位准备盗挖乾陵。黄巢比较搞笑,40万大军挖了半天却挖错了方向,而温韬把除乾陵之外的其它十七座唐陵盗了个遍,却在盗挖乾陵时遇见了天象大变,不得不放弃。

和温韬一样,又有人数优势还有技术优势(火药)的民国将领孙连仲,也是遇到了天象大变,以为武则天显灵而不得不放弃盗掘乾陵的计划。

乾陵离被挖开最近的一次,应该是建国之后了,在挖了乾陵三座陪葬墓之后,郭沫若动了打开乾陵的念头,却被周总理一票给否了,那个时候一没技术二没钱,为一己之私挖乾陵只会给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如今,因为文物法的约束(履行及其严格的报批手续),以及不主动发掘帝王陵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乾陵被打开的可能性实际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越来越挖不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


王朝的废墟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的陵墓历经千年风尘、战乱、盗墓等世事,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其如此“幸运”?

01梁山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02无字碑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这时,有人告诉了黄巢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乾陵坐落于陕西乾县梁山之巅,距西安约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其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采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在习惯上称其为“蕃像”、“宾王像”。


用“外国使者”守陵,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守陵是臣属的职责,而使臣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像大多丢了头颅。人们不禁要问,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呢,他们为什么又只有身子没有头呢?这个回答在我之前发的问答有过相应的回答,不过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只能听到所谓的传说和相关专家的分析了。

乾陵现存的蕃像共有61尊,东边29尊,西边32尊。然而这样不对称的放置,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于是有学者怀疑蕃像并非只有61尊。

03甬道

果然,在乾陵的东侧陵园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块未完成的毛坯石料。毛坯石料高2.45米,宽0.86米。根据这个尺寸推测,符合一个石人的毛坯大小。后来,在这一侧又发现了另一个半成品,人的形态身体已全部刻成。附近的村民又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发现一尊未完工的石像。如果加上那个石人毛坯和这两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蕃臣像正好是64尊。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很大破坏,仆立相伴,多已无头。到本世纪初,所有石像头部均已失去。关于石像无头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在民间有许多说法。一种说法是石人成妖,糟蹋到附近农民家里去说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粮食,被百姓打碎了,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一种说法称,唐代初年,北方有位突撅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庆,文稻武略,智勇双全,深受部落民族爱戴,不知何故,有人雕刻了他的石像立于乾陵,他的儿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后,极为不满,于是便扮作喇嘛来到乾陵,一看果然如此,顿时怒从心中起,举起石块就要砸碎石像,却被护陵人发现,毒打一顿赶出陵园,他因此怀恨在心,便想出借刀杀人之计。

一天,趁夜黑窜人石像附近的农田大肆践踏庄稼,却造谣说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他的头,才能免除祸殃。老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冲上乾陵,砸碎了石像头。阿史那石明趁机捡回了父亲的石像头,用包袱裹着背回家,从此乾陵上的壬宾像就成了无头石像。


半月禾的大长腿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古往今来,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腾,死后被人折腾。自己折腾,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的事,谜团太多,盖得了棺,定不了论。于是后人跟随,破解谜团。不客气地说,就是接着折腾他们,让他们死后都不得安宁。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当时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还是非常有考究的。乾陵修建的时候是大唐比较昌盛的时候,不管是建筑还是陵园的规模都算得上是非常的壮观与宏伟。武则天在派了李淳风与袁天罡这两位相继去考察这个地点后回来汇报的结果就是是一块风水宝地,且因为当时有“因山为陵”的葬制,所以当即,武则天就决定在此修建乾陵,很快就修建完成,且很多史书上记载这是一个集天地之气的风水宝地。

武则天作为正式登基过的中国皇帝,在位15年却没为自己单独建造陵墓,而是在死后打开已经埋葬了22年的李治陵寝,与李治合葬一处。乾陵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家夫妇合葬墓,可是作为不同年号的两朝皇帝合葬一墓,倒真是中国旷古未有。一个女人先当皇后,再做皇帝,临死前留下遗言去帝号,重回皇后身份,世所罕见,是那些临朝称制的吕后、慈禧太后们比之不足的。

其实对于乾陵虎视眈眈的人不在少数,不管是是用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还是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且也有很多的有名盗墓者却根本无计可施。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但是在挖走快半座大山后,结果因为没有人懂乾陵的坐标结构,最后挖错了方向,没有得手。再后来的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国民党将领孙连仲都没有能够挖开乾陵,都以失败告终。

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四十多年前,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但周恩来总理提笔在这份可能“石破天惊”的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目前有很多的专家认为乾陵应该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因为乾陵墓道是十分的完整,不管是从哪里凿洞想要进入地宫,都是非常有难度的,且现在也没有发现什么新的盗洞。

其实对于梁山这样的地形来看,不管是利阴还是利阳,它确实是一块比较罕见的宝地。但是到底里面的情况如何,到底是不是和人们想象的一样,也许真的只有到地宫被打开的那一天才会被知晓。


麦兜Sir

武则天的陵墓和唐高宗的陵墓合葬为乾陵,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善的帝王陵墓,也是唐朝十八陵中被破坏最少的一座。至古以来,帝王陵墓均被很多盗墓者所惦记,唐太宗的昭陵被挖掘一空,康熙皇帝不止陵墓被盗就连尸体也不见踪影。且说武则天身处盛唐之世,加上陵墓规模宏大,其中所下葬的宝贝众多,但乾陵却不受破坏,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原由吧。

观其历史,武则天的陵墓不是没被盗墓者挖掘过,而是因为很难挖掘,这应该算是最难挖掘的陵墓吧,在1300多年间,乾陵就被无数盗墓者盗取过,其中有姓名记载的便有17人,在这期间乾陵遭受着刀剑、机枪、大炮的侵袭,却完好无损。

其中唐末时期反叛军领袖黄巢曾挖掘过乾陵,因其听闻梁山西侧底下有大量碎石,便以为是乾陵入口,遂以40万士兵挖掘,农民出生的士兵使用铁锹留下了数十米深的“黄巢沟”却没发现入口,后悻悻而走,耗费这么大劳力却不知挖错方向。

还有一个便是五代的节度使温韬,在挖掘乾陵之前已经将唐朝十七座皇陵给挖掘了,遂在光天化日之下发动数万人马挖掘乾陵,但均在上山时遭遇风雨侵袭,遂断了念头。

乾陵最危险的一次便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挖掘的时候,那时现代化工具兴起,他便用大炮轰炸山道,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安营扎寨,将墓道炸出,在将进入使逢浓烟冒出忽起龙卷风,使首当其冲的士兵吐血身亡方断了他们念头,因此乾陵才得以保存。

而现代技术虽发达,但关于这陵墓所带来的历史意义重大,为了不破坏它,加上进行挖掘所要考虑的事情之多,为了能更好的保护文物,暂不考虑挖掘之事。


草滩二哥


自有陵墓出现以来,盗墓这个行业便应运而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陵墓,绝大部分都受到了盗墓者的光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唯有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千余年来,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仍然岿然不动,成为极少数没有被挖开的皇帝陵墓之一。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武则天和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这个陵墓,创下了至少两项历史记录。

一、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女皇陵墓。二、乾陵是唯一一座安葬着夫妻两位皇帝的陵墓。

乾陵是在683年开始建造。第二年李治下葬。706年,武则天葬入。乾陵建造之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不差钱,因此,陵园建造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根据记载,乾陵占地约20余万亩,里面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所以,从建造之日起,就受到盗墓者的关注。

唐朝末年,黄巢揭竿而起,反抗唐朝统治。为了筹措战争经费,黄巢打起了乾陵的主意。

据称,黄巢一度动用40万大军盗掘乾陵,几乎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在梁山主峰西侧挖出了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的入口,只好悻然作罢。这一条深沟保留至今,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候,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包括李世民陵墓在内的17座唐代帝王陵墓,盗得大量钱财后,又命令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

但是这一次挖掘中,突然狂风暴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如此三番。温韬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停止了继续发掘乾陵的念头。乾陵幸免于难。

民国时期,盗墓成风。西北军军阀孙连仲学孙殿英盗掘慈禧和乾隆墓,用军事演习作幌子,带领军队在乾陵安营扎寨,日以继夜地挖了几个月。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由于乾陵完整无好的保留到尽头,被称为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为什么连大炮都轰不开乾陵呢?专家分析,大致有一下三点原因。

一是乾陵太坚固了,堪称“固若金汤”。寻常工具和小规模盗掘,很难入手。

二是乾陵“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找不到地宫,除非将整座山翻遍,否则绝不可能挖开乾陵。

三是乾陵墓道极为隐秘。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提出了《乾陵发掘计划》。周恩来做出批示,说:“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随后,国务院发出通知,停止了对乾陵的发掘,乾陵便保存至今,再没动过。


川哥聊球

乾陵,武则天李治合葬之墓,位于陕西梁山,远望酷似睡美之人,风水极佳。


沫若先生曾有考古之念,国家未准。至今乾坤除山脚石人无头,陵墓完好,成为观光之地。

唐代陵墓,最具特点,以山茂为风土,(其它朝代后作风土,一般都很难保存)凿洞作为墓室。墓室出口隐蔽,封口严密。故此,很难寻觅。



史上,盗乾陵者,大有人在。岁月1200年,梁山上,盗墓者身影未绝,直至解放后方休。史上有姓氏的盗乾陵者,17次之多,兴师动众约有三次。皆因实施中有怪异发生,未盗成功。

  唐末起义军,黄巢军声势浩大。举40万军挖山不止。移走半座大山。终因方向错误,加之狂风大作。未能如愿,留下一条“黄巢沟”。

 

五代刺史温韬,官衔之盗墓贼。光天化日率军挖墓,不顺,遇狂风暴雨,温韬受惊,抱头鼠窜。断绝掘陵邪念。

史书记载,历次盗乾陵,皆有怪异发生,匪夷所思。民国时,蒋氏下属,孙氏连仲者,不信传言,效仿本家殿英,欲发横财。连仲遣工兵,炸开墓道三层石。忽刮龙卷风,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骤雨瓢泼……官兵六神无主,纷纷退后,就此罢手。待天晴,修复墓道。从此,乾陵风平浪静。



可见,乾陵非挖不动,乃是神灵护佑,令众盗墓者望而生畏。加之,乾陵自古有护陵队,亦是未被盗掘的之重要因素。


利剑搁

神龙元年,武则天即将入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疏说:“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锢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就是说乾陵地宫的门是用石头做的,门缝间还灌注了铁水,如果要把武则天搁进去,必须把石门凿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的确,乾陵的规格是帝陵,平民百姓想要打开非常困难。可如果是团伙作案呢?像黄巢、温韬、孙连仲这些军阀都打过乾陵的主意呀。今天去乾陵旅游,你还能看到当年黄巢留下的遗迹:“黄巢沟”,石门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小意思啦!其实,想要盗掘乾陵,最困难的一步是寻找墓道口。乾陵的墓道口现在已经知道了,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几个农民无意发现的。在此之前,黄巢等人都没有找到。毕竟这种事情过于机密,人家葬进去也几百上千年了,当初修陵的工匠早已作古,问谁去呢?民国时,孙连仲想要盗墓,怎奈天公不作美,突然风雨大作,当地百姓借机说:这是老天爷不满了,天怒人怨了。孙连仲信以为真,放弃了这种想法,所以偶然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后来郭沫若打开了定陵,还想趁胜追击,把乾陵也一并打开。这时,周恩来总理成为乾陵没被挖开的另一个原因,他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是啊,定陵前车之鉴,在文(物)保(护)手段不成熟的时候贸然打开帝王陵,必然得不偿失。



时拾史事

自古皇帝陵墓中,被盗墓贼偷的所剩无几,唐代的十八个皇帝,就被盗了十七座陵。可为啥盗墓贼如此厉害,乾陵却完好无损呢?

\n

{!-- PGC_VIDEO:{"video_md5":"d3cb7c60dd2ee63c890b33ff62b076f1\

范范范小轩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是一山葬两帝,两帝合一陵。其684年初成,706年加盖,依唐长安城规制,周围陪葬17个皇亲国戚。陵山主峰海拔1048米,两水环绕,山势如美人仰卧大地。


唐未,黄巢发兵40万之众,未找到墓口。

五代温韬发诸唐陵,唯乾陵完身。民国军阀欲盗,未找到墓口。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村民炸石,墓口偶现。后欲发掘,未被批准。

不发掘是好事善事。以后几无掘之可能。


文踪旅迹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些猥琐,乾陵是中国古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文明的阶段性标志,为什么非得要挖呢?让它一直保存下去不更好吗?挖不动与其说是遗憾,倒不如说是大幸。我们总不能把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全部祸害光才罢休吧。还是给国人留下些念想好。它呆在自己的国土上,本来就很安稳,何必打扰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