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抄底新三板!“自己人”成新三板定增主力,最高溢价率达106%

二级市场流动性枯竭,股价暴跌的股票比比皆是,诸多公司融资的道路也就此被堵死。

今年前5个月,新三板定增市场急剧降温。已完成的融资总额为401.74亿元,去年同期为543.76亿元,同比减少26%;而新增的定增预案仅275.85亿元,去年同期为727.48亿元,同比减少62%。说断崖式下滑也不为过。

之前40%的新三板公司都能融到资,现在只有不到20%的企业能融到资,二八分化越来越明显。这是定增市场的A面。

B面是先前的投机资金已经销声匿迹,"自己人"正在积极参与定增

今年有近半资金来自新三板公司的"自己人",他们不仅在定增市场越来越活跃,出价也越来越接近市场价

而因为市场连续的无量下跌,估值中枢下移,看起来"自己人"越来越愿意溢价参与定增。

有人说,等到新三板的定增没外部投资者认购了,等到认购的都是公司创始股东和管理层,底部就自然到了。

那你觉得,现在的新三板快见底了吗?

/ 01 /

新三板定增市场凉了?前5月融资总额、新增预案断崖式下滑

某种程度上,这成为一个轮回。2015年定增一票难求,三年之后,新三板公司也不得不放弃了融资的念头。

因为失真的股价,2017年始便有不少公司放弃融资了。最典型的是某知名的新三板公司,公司董秘告诉读懂君,去年有超过50家投资机构来调研,但都没有谈拢,原因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按照现在的二级市场价格发起定增"。

那是大公司的烦恼,众多小公司的烦恼则是找不到钱。因为新三板是非公开发行股票,绝大部份公司都是先确定好投资对象之后再发布定增预案。

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截至5月25日,下同),新增定增预案仅275.85亿元,去年同期为727.48亿元,同比减少62%。

2018年1月至5月,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分别为164家、104家、97家、78家、92家,逐月下滑,单月平均107家;

而2015年,2691家公司发布过定增预案,单月平均224家;

2016年,3221家发布过定增预案,单月平均268家;

2017年市场趋冷,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依然有2529家,单月平均210家。

不仅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越来越少,融资总额也在下滑。

今年前5个月,融资总额为401.74亿元,去年同期为543.76亿元,同比减少26%。

洞见资本创始人杜明堂认为,优质公司融资意愿下滑是融资总额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优质项目一直是定增市场上的大户,这类公司的融资意愿降低,加上好多优质企业去IPO,它们就不会再融资了。"

他举例说,一家因为政策原因撤回IPO申请的公司,4000多万的利润,现金流也还行,账上有四五千万在买银行理财。公司不仅不打算融资,大股东还想回购股份。

"还有一些利润规模较大、现金流好的优质公司,对投资人比较挑,市场估值下移,公司也不愿意融资了。"

之前40%的新三板公司都能融到资,现在只有不到20%的企业能融到资,这就是二八原则。最后你会发现在顶层的那10%或5%的公司拿走了大部分钱

/ 02 /

机构全线撤退,前5个月一半的定增资金来自自己人

优质项目减少的同时,市场上的资金也在减少。今年以来,FA人士一致的感受是:没有投资人了。

"机构今年都没钱了。2015年的牛市带动很多资金投新三板,2016年下半年,又有一堆基金在投 PRre-IPO项目。"杜明堂说,"但去年底审核一严,很多项目被毙,Pre-IPO投资没有赚到大钱的。我知道有部分投Pre-IPO的机构,已经转FA,卖自己投的份额"。

起初,很多投资机构都是按交易市场的思路来布局,现在全落空了,通过定增、老股转让等渠道进入的数千亿资金悉数被埋。导致

现在的逐利资金只出不进,机构在定增市场上全线撤退。

现阶段谁挑起定增市场大梁呢?说起来很心酸,是"自己人"。

"自己人"统一指,原股东、关联方、控股股东与实控人。

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790家完成融资的公司中,有"自己人"参与的就达507家,占比64%。

他们不仅频繁出没在定增市场,出资额占比也在提升。

根据Choice数据,前5个月403.3亿的融资总额中,"自己人"认购的达196.83亿元,占比49%。如果只看控股股东与实控人的数据,也60.61亿元。

我们来看下"自己人"出资的变化轨迹。

2015年,新三板的融资总额为1313.31亿元,"自己人"出资291.65亿元,占比22%;

2016年,融资总额为1502.73亿元,"自己人"出资417.22亿元,占比28%;

2017年,融资总额为1437.85亿元,"自己人"出资476.24亿元,占比33%。

近几年"自己人"的出资比例一直在提升

牛市里,股价高高在上,定增一票难求,投资机构恨不得踏破公司的门槛;

熊市里,股价跌得稀里哗啦,公司磨破嘴皮也融不到钱;此时,对基本面最清楚的"自己人"才勇于抄底。公司实控人和控股股东正拿真金白银参与定增,帮助公司渡过资本寒冬

2015年到2017年,实控人和控股股东的出资额分别为73.76亿元、108.23亿元、166.32亿元,占到当年融资总额的5.6%、7.2%、12%。而今年前五个月已有60.61亿元,占比15%。

/ 03 /

股价跌跌不休,"自己人"越来越愿意溢价参与公司定增

二级市场的市值,远低于一级市场给出的估值,这应该是2017年以来90%新三板公司面对的共同压力。

最常见的例子是这样的,眼睁睁看着一只股票价格已经跌了90%,个人投资者很眼馋,可就是买不到;机构拿这个价格和公司谈定增,公司根本不会答应,觉得被严重低估。

那么,挑起定增市场大梁的"自己人",愿意给公司多少估值呢?

按照2017年净利润估算,"自己人"给出的估值中位数为16.55倍PE(剔除负值)。去年这一数值为17.55倍。

"现在融资估值在15-20倍间,利润超过2000万,成长性不是特别迅猛的,估值在2亿-2.5亿间。"洞见资本主管合伙人马骏告诉读懂君。

即,"自己人"在定增市场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出价越来越接近市场价。

要知道,此前公司因低价定增给"自己人",与中小股东撕逼的事情屡有发生。

这可能要"归功"于跌跌不休的市场和失真的股价。从目前的定增数据来看,"自己人"似乎越来越愿意溢价参与定增。

2017年,新三板做市公司发起的溢价定增只有20次,今年已有24次;溢价率中位数也从15%提高到了21%。

注:读懂君剔除了定增预案发布时二级市场没有过交易的数据

但严格来讲,今年溢价参与公司定增的"自己人",也并非真正的溢价。

比如,溢价率最高的公司山川秀美(831588.OC)。1月12日发布定增预案当天股价为2.43元,而定增预案价为5元,溢价率达106%。

4月3日公司成功融资1000万元,认购对象是"自己人",同属公司董事长杜永林实际控制;但2016年3月,公司以5元/股的价格融资2000万元,当时公司的股价在4元左右。

有人说,等到新三板的定增没外部投资者认购了,等到认购的都是公司创始股东和管理层,底部就自然到了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