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新政PK:长沙武汉成都,哪座城市的“刚需”最幸福?

文 | 老周

孰对孰错,是非曲直,老周在此不作评判,也不想站在道德的高点,去指责别人;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屁股决定脑袋”的游戏;

正如老周315文章报道的“嘉宇银杉置业顾问收受80万茶水费”,当时就有疑似嘉宇银杉的其他业主留言:

你说要如何评判?

不过有一点:依法守规,不夸大,不抹黑,这是做人和做媒体的基本原则;某人虽此前曾也是“钓愚”高手,但这次,恐怕要为自己交点“愚人税”了!

楼市进入了“金三银四”,不仅开盘项目越来越多,新政也不断:

3月19日,长沙出台“全装修”新政,但至今新政细则一直未出;上周四(3月29日),老周通过渠道,第一时间打探到疑似细则的送审稿(点击原文阅读,获取四页送审稿),具体内容不多,主要信息有两点:

1、全装修的住宅同样需要进行网签和备案;

2、严查“伺机”提高装修价格的行为;

除“全装修”政策外,早在2月份,武汉率先于全国,开始了“刚需优先”的试点;3月15日武汉正式颁布细则,开始全面实施;3月27日,长沙版“刚需优先”政策出台,3月31日,成都版“刚需优先”政策出台;

面对诞生才半月的新事物——“刚需优先”,这三类购房人的内心,其实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写照:

刚需:感谢政府,让我有上车机会!

刚改:为什么,受伤的会是我!?

“搞陀不清”的购房者:我就想知道:我是不是刚需?

那么究竟这个三个城市的“刚需优先”新政,具体内容有何不同?背后有何深远的意义?

尤其在长沙的进一步细则尚未出台前,这种对比分析,或许能更有助于大家预判,接下来的政策走向。

1.

政策对比解读

注:长沙的细则未出,目前只是针对已发布文件——《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微会员关于实施差别化购房措施的通知》的字面意思解读。

1)家庭的界定

三个城市对刚需的界定,其实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无房有票”;而家庭一般都指夫妻及名下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的个人,可以独立为一个购房家庭;

但对于离婚的个人或家庭,武汉并未提及离婚时间,相对较为宽松;成都是以购房时间算起,离婚必须超过3年,最为严格;长沙属于中等,就是新政前离婚不管,新政后离婚必须超过1年;

再批注:长沙“刚需优先”的细则未出,目前的判断只是根据政策原文的字面意思解读;譬如下面这种情况,也有待官方给出释疑:

2)无房的界定

这条,武汉是最严格的,要求3年无房产交易记录;成都最详尽,要求1年半无记录,且明确包括已出权证的二手房、经适房,还包括未出证的新房(防止新房更名);长沙相对宽松,1年内无记录即可;

3)房源范围与选房优先顺序

这条必须先说长沙,因为实在太给力了:所有“限地价竞房价”项目房源,所有144㎡及以下房源,都必须先满足刚需,选择面可谓很大;

武汉由于是第一个“试水”,相对较为保守,限定在1.8W价格以下(其实就没什么好地段了),122㎡以下(大点的三房都不行),还只有40%;成都还是最详细,先照顾棚改,再照顾刚需,最后才是普通购房者。

4)资格审查与公平机制

审查都是由开发商登记,交由住建部门审查;公平机制这方面,成都做的最详尽细致,考虑到了实操层面的平等与秩序:

比如一个刚需客户,为提高选房几率,同时在多个楼盘登记摇号,实际只能买一套,但却占用了其它楼盘的刚需摇号资格;对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行为,一旦超过两次,即等同申报虚假资格,3年内不再享受刚需待遇;

同样,武汉也规定虚假申报,1年内不得享受刚需登记;长沙虽暂时未出细则,相信也同样会出台相应公平机制。

2.

新政背后的深层意义

1)民生角度——“房住不炒”的精神贯彻

房子与房价,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ZZ问题,更是个民生问题;不论是中央经济会议,还是两会期间,最高层多次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让“居者有其屋”;

作为地方ZF,这是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也是大局问题,必须正确。

2)城市竞争——变相的人才新政

刚需优先政策,从表面上看,是照顾本地的低收入无房家庭,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正受益的,其实是外来的“人才”:

首先,本地的土著,真正的无房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而对于进城务工的di端劳动者,高企的房价,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让他们通过买房融入城市的想法,仅停留在幻想阶段;

而对于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人才”来说,买房是工作和就业基本需求,好在当前,很多城市为了争抢和留住人才,纷纷通过花样的“人才新政”,为他们落户、购房频开“绿灯”;

但“能买≠买得到”,火爆的楼市行情,半公开的暗箱操作与各种套路,加之很多是外地城市工作,或是尚未决定是否回本地工作,这些人的购房之路,艰辛而困苦,还看不到尽头,现在,新政起码又让他们燃起了热情。

另一方面,对于有学历、能力和购买力的中高端人才,他们买房,还有通过投资不动产、沉淀保值财富的需求,化解所谓的“中产焦虑”;

当前由于不动产登记尚未全国联网,“无房”的认定,仅限于城市本地的房产登记,所以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人才新政轻松获得房票乃至补贴,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刚需的优先权利,何不乐哉?!

3)未来影响——差异化调控已成为主旋律

近几年的中国房地产制度改革中,曾有一个差异化的住房政策体系的提法,就是: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什么是“低端有保障”?

保障房、经适房、安置房、公租房、共有产权、租售同权,包括未来盘活农村房,用来租赁,都是“低端有保障”的范畴;

什么是“高端有市场”?

对于改善购房、多次置业和终极置业,这部分购房需求,由市场说话,政府不干预;

所以武汉对于120㎡以上、长沙对144㎡以上的房源,完全交给市场,按市场规则,自愿、自由交易,政府只是给予价格指导;

就长沙而言,最近的梅溪湖某项目传出最高价接近3万,浏阳河某项目最高达3万2,还包括最近的一些地王项目,新批的价格都比较高;

一方面是对其成本的核算结果,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秉承“高端有/由市场”的差异化政策体系;

同时,ZF通过“全装修”政策,BXFK精装限价,QX15%一刀切的装修限价,实际也是交由市场的做法;当然,这里也涉及到很多的刚需楼盘,需要ZF谨慎区别对待。

什么是“中端有支持”?

其实就是今天说的“刚需优先”新政,还包括一些城市推出的“人才安居房”,都属于这个范畴。

事实上,从17年年底开始,“因城施策”的差异化调控,已取代了原来的“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地方ZF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而ZY只要结果,不求过程!

这或许,会是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