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为什么叫齐鲁省?

历史轩

山东不叫齐鲁省,但经常用齐鲁来代称山东

齐鲁的由来

先秦时期,山东大地上的主要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周朝建立的历史上最重要的四个人物是:周武王姬发,太公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两个分封在山东大地上,山东占据其二:太公和周公,分别建立齐国和鲁国(周公长子禽代为立国)。

齐国。齐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一直是主要的强国之一。齐国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吕尚,即姜太公,是春秋四大国之一。周朝建政后,分封太公与齐,建都营丘(今天的昌乐),后迁都临淄(今天的临淄)。五个月后从昌乐到西安向周公报告,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回答说:我因俗就礼,一切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所以就很快。所以后来鲁国三年才建国报政周公,周公感叹:其后鲁必背面事齐矣。

齐国一直是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大国,春秋五霸中第一个就是齐国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产生了诸多军事家,孙武子,孙膑,司马穰苴等均是齐国人,田齐时代,齐闵王还一度阀燕灭宋,西侵三晋,南割楚之淮北,欲以并周室为天子,诸侯恐惧。就是差一点统一全国。

齐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政,到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一共传世31代,享国660年;公元前386年田代齐,田齐一共享国165年,也就是说齐国在山东大地上存在了825年。

鲁国。周朝建政后,分封重要功臣周公姬旦于鲁,都城曲阜。因周武王去世早,成王年少“在襁褓中”,所以周公留在镐京辅政成周,长子伯禽代为建立鲁国。三年后报政周公,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慢?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所以周公才有了那个著名的感叹:其后鲁必背面事齐矣。原因是“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到今天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鲁国因为周公的关系,成王和伯禽是堂兄弟关系,所以鲁国享有完整的周文化。比如天子享六乐,鲁有五乐,周成王又赋予鲁国有“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权利,因此到吴国季扎时代,专门到鲁国来观礼听乐。孔子所提倡的礼仪均是指的周礼。其影响如敬酒的礼仪等一直到现在。

鲁国的国力一直不强,但是文化方面贡献颇大,几大圣人均是鲁国人:孔子,孟子,墨子,左丘明,鲁班等。鲁国传国至周公的32代孙鲁顷公时被楚考烈王所灭,一共传国35代,享国790年。

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繁荣时代,诞生了诸子百家如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一共12家。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文化局面。起源于齐国的有:法家,兵家,阴阳家;起源于鲁国的有儒家,墨家。共有五家起源于齐鲁大地。

儒家:到西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到宋朝程朱理学,形成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到今天儒家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我国以为我国周边的国家。

法家:法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两大分支,齐法家和魏晋法家。齐法家的开创者是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齐桓公宰相,春秋五霸之首的主要谋划着。

管仲是我国历代名相之首,同时也是法制的开创者,即法家的创始人。后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如姬侨(?—公元前522年),李悝(前455—前395年)都比管仲要晚了100年以上,到韩非就更晚了。所以可以说法家的创始人是管仲,法家起家的土壤就是齐国。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司马穰苴均诞生于齐国的土地上。这和山东的土地原来属于东夷族有关,东夷族的首领蚩尤被称为战神,其石刻形象均是武士形象,传说是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武学。后来的继任者姜太公在山东建立齐国,姜太公在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居功至大,所以被称为太公,所以兵家学说在山东有历史的渊源。

墨家

:墨翟创立墨家学说,是中国科技的先驱探索者。

阴阳家:邹衍(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齐国人。

这些文化学说都诞生在齐国和鲁国的土地上,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

因此,齐鲁成为山东的代称就不足奇怪了。但是没有齐鲁省这个说法。


邋遢山人

首先,要纠正一个说法,山东被称作齐鲁大地,但是并没有被叫齐鲁省,历史上也没有齐鲁省这个行政区划。

在西周初年,开国功臣吕尚被封为侯爵,建齐国,封地最初在营丘,后来迁到临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姬旦)也被封侯爵,封地在曲阜,周公旦留在都城辅佐周武王,其长子伯禽就国。

当时,分封在山东的诸侯,不仅仅是齐鲁两国,还有其他一些小国,而且,在周边,还有不少东夷。

直到几百年之后的东周初期,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抗击北方戎狄部落入侵,维护华夏正统,齐国一跃成为东方霸主。此时的鲁国,虽然实力不如齐国,但仍是东方大国。

在之后的岁月里,齐国和鲁国既有联姻,也有战斗,两国之间时战时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等到了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并立,齐国成为称霸山东的大国,虽然鲁国还存在,但实力地位大不如之前。

在文化上,两国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紧密,孔子有教无类,出色的弟子中,鲁国人居多,但也有不少齐国人,战国时齐国设立稷下学宫,作为文化交流场所,齐鲁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形成与其他区域并不相同的齐鲁地域齐鲁地域文化圈。

秦灭六国之后,齐鲁两国都不复存在,但是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仍有皇帝将儿子封为齐王、鲁王,并将山东的部分区域作为封地。“齐地”“鲁地”也成为山东的代称,当时的山东地域更多被称为齐鲁。

在先秦时代,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域,到了唐代,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明代设立山东布政司,范围却包括山东和辽东半岛,要比今日的山东省面积大许多。

直到清朝初年,设立山东省,这才有了山东省的概念。但是齐鲁仍是山东的代称。

建国后,山东省部分区域曾划归当时的中原省,后来中原省撤销,其行政区域分归河南、山东两省,山东省才有了现在的区域。

现在,山东省仍被叫做齐鲁大地、齐鲁,但是始终没有齐鲁省这个行政区划,也没有齐鲁省的叫法。


齐鲁壹点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的,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

到战国后期,“齐鲁”才真正组成一个词,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

齐鲁大地尚礼义,有“礼义之邦”誉称!


阡陌自在风——

齐鲁在山东作为名称应用非常广泛。实际上,山东一词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因为山东并不靠太行山,从古至今,山东人对太行山既没有概念也没有感情!!!山东一词是皇帝强加与的。实际上山东省叫齐鲁省,渤海省,海右省,海岱省都很贴切


没有翅膀飞得更高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齐国最常攻打的国家是鲁国,却一败再败。当时还是管仲执政期。齐桓公任鲍叔牙为将,在长勺却没打过曹刿。齐威王、齐宣王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时楚已先后灭鲁国以及鲁南诸国,掩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威王时接原有西段齐长城,继续向东展修,宣王续之,修至滨海,作为对楚的防线。“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大楷是这样,希望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