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十年停滞,高考再度恢复,500万人参加首届高考!

六一匆匆而过,高考又将归至,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是近八年来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将时间推回到1977年,那一年是高考停滞十年后的首次开考,报名人数570万,录取率仅有5%,相比今日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录取率,那时对于考生来说,更为艰难。

今天我们就来看下《高考1977》这部电影,一起回顾高考停滞十年之后的首次开考。该片并未将故事主要放在高考这件事本身上,而是从东北某农场知青在得知恢复高考的一些故事,以及每个人所面临着选择。

虽然这部电影是部主旋律类型的电影,但是从某些角度方面还是有所突破限制的。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呈现的是农场的一片繁忙景象,看似繁忙的背后,是躁动不安的气息,这些下乡的知青大都来自城市,由于文革,而被迫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肉体折磨,他们本应在学校读书,然后工作,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却被一场错误,而改变了人生。

潘志友,农场的连长,被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赏识,寄予厚望,不料喜欢上了“反革命”家的女儿陈琼,老迟为了潘与陈琼划清界限,想尽办法,让陈琼离开农场。

而陈琼,父亲被定位历史反革命,母亲被迫与之离婚,并含恨而逝,陈琼也被分到了这个农场,但是父亲的政治黑点,却伴随了她十年,也让她痛苦不堪,处处被人挤兑。

而其他知青呢,有个叫个根宝的小青年,实在忍受不了,起了自杀的念头。

就在大伙繁忙的时候,一天晚上放了一场纪录片,而影片中邓小平现身了,大伙看到后欢呼雀跃,因为大伙都预感到时代要变了。

对于沉浸十年的中国来说,急需一场变革,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

但是农场主任老迟却担心了起来,因为,一旦变化,对于农场来说,将会丧失人员。

在最后的时刻,老迟又发动大家开荒修路,做最后的一场工作。

而关于恢复高考的消息还未传开,这时还是实行推荐制,为了拉倒选票,拿到推荐名额,大伙实行了背包竞赛,300斤的粮包,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就连势在必得的强子都败下了阵来,而瘦弱的根宝再也忍受不了这里的生活了,决定参与这个挑战,虽然他也未曾获得胜利,不过感动了大家,大伙愿意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他。

逐渐的,恢复高考的消息不胫而走,先是听说,然后登报,大家是喜出望外,对于大家来说,不仅看到了出头之日,也终于有了一条可以摆脱这里的出路,更有了一条光明的未来。

陈琼的父亲千里迢迢来到农场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不了由于政治身份,不被相认,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父亲故作假章,证明自己的清白。

而农场主任为了为难大家参加高考,故意设置测验的门槛,以强子为首的知青就开展了绝食的行动,而潘连长也不断劝说,陈琼的父亲也假扮招生主任劝阻主任。

在各方的努力下,老迟终于动心了,放弃了测验。

这期间,由于安装更换农场喇叭,喇叭失手从天而降,小青年根宝为了救强子而丧生。两次自杀都未得逞,却败在了这次意外事故上,但是他是为了情义,终将被大家所铭记。

终于到了高考的时间了,老迟都给大伙报名了,在第二天参加高考的路上意外再次发生,由于拖拉机半路失灵,大伙错过了开往城里的火车,主任老迟就独自开着拖拉机,送大家到考场,大伙纷纷被感动到了。

高考后,陈琼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不了由于之前父亲做假章,被搁置,但是在考生办主任和老迟的努力下,当场又做了一份说明文件,来说明事件的真相,陈琼最终被北大数学系录取,而农场的其他人也都考取了各自心仪的大学。

被老迟寄予厚望的潘连长,为了老迟,为了农场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主动继续和老迟并肩作战。

近来大火的雷佳音,在影片中也饰演了一个叫阿三的青年,娶了铁路站长的女儿,也在铁路上工作,期间为知青参加高考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如今,高考或许已不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大事了,但仍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在那十年,由于高考的停滞,教育的停滞,足足影响了一代人,耽误了一代了,更加耽误了中国的发展。

尤其那些落后地区的孩子们,连最为公平的一次机会都没了,他们谈何未来,而对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丧失的不仅是机会,更是人生的光明,十年的折磨,让这些青年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不明白这个国家是怎么了,又将走向何方。

回归到个人,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因为根本就没有机会让这努力发光,点燃星星之火,使其自身价值得以展现。

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为公平的制度,从1977年到2018年,高考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它虽然仍不完美,不能如人人所愿,但是经历过的每个人都不会忘记那刻骨铭心的日子的,不论它是否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的人生终将因它而变得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