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已經開始走強,怎麼辦?

上週,中國央行開啟新一輪的定向降準操作,將原來一些銀行、金融機構17%和15%的存準率,調降1個百分點。其實除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已經處在較低水平的金融機構外,基本涉及絕大部分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算是一次較為普遍的降準操作。

機構預計,總計可以向市場釋放13000億元流動性。但因為其中有9000億是置換央行另一利率較高的貨幣管理工具——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因此,實際此次降準是獲得4000億元的貨幣淨投放。

在美元已經進入加息週期的大背景下,中國央行設定的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基準利率)也處於歷史低位水平,為何不但沒有跟隨美國加息步伐,反而主動降準釋放貨幣流動性呢?

我們認為,首先,這與人民幣對美元保持不斷的升值有直接關係。在美元自2015年12月開啟首次加息之後,人民幣對美元只維持了一年左右的貶值運行,隨後就開始不斷的升值。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是中國主動加強了對資本外流的監控和管理,防範中國外儲的快速減少和財富資本的外逃。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改革深化,在控房價、強監管、減債務等方面積極主動操作,間接的控制和消減了中國資產價格泡沫。

但強勢的人民幣不早於中國對外出口,更不利於中國所積極倡導的國際化發展。因此,要適時阻止人民幣對美元過於強勢。

再有,經歷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的強勢調控管理,中國整體的經濟運行應該說達到了較好的預期目標。但一個較為嚴重隱性的問題依然沒有明顯改善,那就是全社會實際融資利率水平依然偏稿。非銀行體系的企業融資和債務發行利率還是處於較高水平,這不利於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轉型期間的經濟活力和市場激勵的擴大。

雖然,中國在進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管理的同時,在最近兩年裡實施了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度的減稅降費,更努力的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和產業政策扶持等,但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降低全社會實際融資利率水平。因此,在金融嚴監管和強勢房地產調整政策還將繼續實施的同時,主動的進行貨幣流動性釋放,可以增加全社會的實際貨幣流動性供給量,適時降低實際融資利率。

然而,通常的央行降準操作會刺激股票市場的活躍,但本次降準卻在中國A股上缺少明顯的活躍跡象。我們認為,這主要還是與中國當前所進行金融市場嚴監管有直接關係。當前A股市場的主流增長資金是各類保險資金、國際投資者、各大基金機構。普通個人投資者的增量資金非常有限,他們更多是被以高房價為代表的,通脹預期走高各類生活必要開支所支配。除個家及家庭房貸外,他們在教育、醫療、養老,以及生活必須品上的支出增速,等於或大於他們的實際個人或家庭收入,這就讓個人普通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的增量資金非常有限。

但另一方面,充裕的貨幣流動性必然會反應到資產價格上來,除被嚴格管控的房價和金融等相關衍生品交易之外,更多的資金已經開始向大宗商品、實際消費終端上轉移。最近我們看到農產品、金屬製品、工業品、原油等均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小幅上漲。

由此來看,中國的通脹預期已經開始走強。中國經濟增速基本處於相對穩定的6.5%——7%之間,但如果通脹加劇,中國央行不得不在降準後,實施跟隨美聯儲式的緩慢加息。雖然這兩個操作實際上有一定的抵消作用,但這將損害中國經濟增速。因此,中國控通脹的壓力依然較大,投資者應該適時增加對保值類資產的投資。

文/三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