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刷字,放大看真過癮!

米芾 《伯充帖》(又稱《致伯充尺牘》、《伯老臺坐帖》、《眼目帖》)行草書,《宋四家墨寶冊》之一幅,籤標《宋米海嶽雹老帖》;《墨緣匯觀著錄》作《伯充臺坐帖》;《式古堂書畫匯考》作《眼目帖》。紙本。縱27.8釐米,橫39.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為致伯充書札。約書於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紙上名家藏印累累。

原帖精賞

(宋)米芾《伯充帖》

27.8cm×3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伯充」曾出現在多處,即秦王(趙德芳)一系宗室趙叔盎。趙叔盎,字伯充,延美四世孫。善畫馬,嘗投詩蘇軾,軾次其韻。米芾尺牘中,屢及此人,而以此帖為最先。充字前人勿譯為老字耳。

十一

《致伯充尺牘》與米芾其它書作相比,有一種長話短說的效果。他寫得匆匆忙忙,字裡行間帶過的意味太多,有些字形原是米芾瀟灑得俏拔一些的好材料,但在此間,均以迴環轉折牽扯而過,無心作開張橫撐。因此,輕盈的用筆居多,有時似蜻蜓點水,純以筆尖跳躍舔過,使用露鋒尤多,順應筆尖,直截了當戳入,各種形式、角度的蘭葉描取代於橫、點、捺的位置上,這些筆劃短小輕盈,點綴著整幅生動無比。

頭兩行思路順暢,心手相映,連貫呼應,不絕於目。第三行就有明顯不同,每字互不相連,但字之間勢的連貫卻能為人深深感受,領會到「筆斷意連」的真正涵義。輕盈的筆法一直到末行的「伯充臺坐」才似驚雷落下,振聾發聵。

廿吾(五日)

「伯」字的書寫,可未出入意表,而「充」字又挺拔飛揚。作為尺牘的結尾,不惟收信人,就是欣賞者,也感到了警語。

《伯充帖》之唯一小缺憾即露鋒、遊絲線過多,給人刺眼的感覺;另外雖筆畫豐潤,卻稍嫌軟弱。

頓首啟

下第一

了眼

區區

仰不

草草

芾頓首

伯充

往期熱點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