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现在发展的怎么样?

小绵羊骑蜗牛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较早提出城市圈概念的地区之一,从提出到目前来看已取得不俗成绩。地处湖北省东部优良区位,长江、汉江以及数百个大小湖泊构成中国最大的水生态城市圈。


湖北省地处华中,属于中部地区发达省份。全省协力培养武汉城市圈,已发展为长江中游成员最多、实力最强的城市间合作联合体。
武汉城市圈成员之间保持高效合作机制,先后开通武咸城际铁路、城市圈环城高速等基础设施,引导世界级汽车企业考察投资荆州洪湖市,有效促进圈内成员城市加速发展。
随着鄂州(湖北)国际

航空枢纽的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武汉至鄂州地铁轨道、至孝感地铁轨道也相继规划。

武汉城市圈在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着力提升“1+8”城市资源节约水平。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本建成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时代特色,并面向世界暨带动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级。


民间查访专员

除了武汉,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发展得都不怎么样。


先介绍下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武汉城市圈的结构是"1+8",是指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国家之所以要提城市群,就是希望在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周边的城市能够一起发展,缓解大城市病,减少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毕竟东中西部以及严重两级分化了,再继续分化下去不好看)。如果说要衡量一个城市圈发展好不好,一是要看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情况,同时要看内部的差距是不是在缩小,两者兼具才是发展得好的城市群。


具体到武汉城市圈,我们先看看总量。孔方兄根据湖北统计局的数据加总,武汉城市圈2011年GDP总量为11866亿元,2017年为22613亿元,6年时间增长了91%,接近翻倍,平均年增速为11.35%,远远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整体表现可圈可点。(下面数据图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GDP总量)



但是要看内部结构,那就不太好看了,确实是武汉越来越强,让其他小伙伴看起来越来越弱。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1,2011年和2017年,武汉城市圈GDP第二名都是黄冈市。2011年,武汉GDP总量为6762.2亿元,黄冈为1045.11亿元,两者之比为6.47:1,到2017年,两者之比扩大至6.97:1,这表明武汉的龙头地位越来越明显,和第二名的差距越拉越大。


2,如果我们把其他8个城市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2011年,8城GDP占武汉城市圈的比例为43%,而到了2017年就只剩下41%不到。2011~2017武汉GDP增量为98%,远远高于其他8个城市80%的增速。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这8个小城市的当中,增速最快的天门市(6年增长92%)也比武汉要低;增速最慢的黄石6年增速累计不到60%,年平均增速只有8%。



3,再看人口流向。2011年8座小城市的人口之和为2918.67万人,到2016年减少至2911.96万人;武汉总人口则是从827.24万人增长到833.85万人,很显然,其他小城市的人口在流出,流出的目的地很可能就是武汉。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是:尽管武汉在体量上是巨无霸,但其发展速度更快,其他城市更小,按理说基数更低,更容易实现高增速,但事实上并非这样。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是政府将太多资源倾斜给了武汉?是交通建设不够重视小城市?其实,都不是。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不同的特点,一味追求城市群同步发展或者一味追求核心城市发展都是不对的。对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发到地区来说,由于起步较早,而在刚刚起步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大(大家都很穷很落后),所以大家都有均等的机会吸引到人口、资本,能够实现合理的分工,并在此分工基础上,确立各个城市的优势。比如典型的就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很多城市的特色产业:深圳的电子产业,佛山的陶瓷产业、照明产业,顺德的电器产业等等。


但对于中部地区或者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来说,先发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人口、资本、技术这些资源,都是流向效率高的地方,沿海发达城市反倒更有优势。内陆城市怎么和发达地区竞争呢?如果是向长三角或者珠三角那样均衡发展区域间的城市,很容易失败,因为各个城市的资源太分散,相比沿海城市全无优势。反倒是集中发展一个特大城市,让这个特大城市形成极大的规模效应——人口、交通、教育、市场规模、城市建设才能赶上甚至超过(局部超过)沿海城市,那么才能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到这个超大城市,等到这个超大城市发展起来以后,其溢出的效应也能让周边城市受益。


其实相比武汉,还有一个城市具有更具有代表性——成都。如果要说省内城市发展不均衡,成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业界用“强势指数”(通过GDP占比、第一名城市和第二名城市的比值等综合计算)来衡量一个城市在省内的地位,成都高居全国第一。但对于四川来说,如果不使劲儿发展成都,让成都成为一个能够与其他沿海城市(比如杭州、苏州、无锡)竞争的城市,那四川可能永远吸引不到最优秀的资源。(下图为城市的强势指数)



希望大家客观看待周边城市与武汉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只有武汉强了,周边的城市才可能强。即便周边城市没有机会变强,那起码周边城市的人才,仍然有一个就近的可选择的发展机会。


孔方财经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的简版,武汉城市圈以省会武汉为核心,周边八座中小型城市为辅助,就目前看来武汉城市圈保持良好持续发展势头,武汉与周边城市例如鄂州、两黄同城化指数不断上升。

其实湖北省一主两副发展战略与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初衷算是不谋而合,在两者规划中武汉都是担任鄂东地区领头羊的角色,而鄂西地区则主要是以襄阳、宜昌包括十堰等城市携手共进,由此共创湖北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武汉城市圈集中湖北半数以上人口,百分之六十左右经济,在中部地区可以算比较大的城市群,当然无法跟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相提并论,不过这几年来武汉与周边城市同城化指数不断上升,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

就目前武汉已经开通四条城际铁路,分别为汉孝、武黄、武石以及武咸,未来还将建设通车武汉到仙桃的城际。虽然说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指数不断上升,但其对鄂西地区影响力并无加强。目前武汉通往鄂西地区铁路只有汉宜,严重制约湖北鄂东西两地经济发展与交流。不过未来随着西武高铁开通,有望加强武汉对鄂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此外鄂州算是与武汉同城指数最高的城市,目前鄂州已开通前往武汉的列车,甚至说鄂州还有往返光谷的公交。可以说现在鄂州已经彻底融入到武汉一小时城市圈内,鄂州未来还可以继续享受武汉的教育以及医疗资源。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底鄂州将随着武汉开通地铁十一号线。该条地铁线路为中西部首条跨境地铁,鄂州也会成为中西部非省会首个“吃鸡”的城市。

另外根据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规划的“中三角”发展战略指出:“未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圈将打通无障碍经济发展通道”。三省未来有望在城市圈发展战略上取得一致,并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就目前而言三座城市群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若是三省能够坦诚互信,将中三角战略推向国家战略层面,我相信未来三省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

最后我觉得武汉城市群发展尚可,但局部地区还需要加油,例如武汉周边咸宁、孝感以及远一点的潜江、仙桃还需要再加油努力。当然武汉也应该发挥省会作用,积极带动周边城市圈经济发展。未来武汉也应该进一步提高鄂东地区同城化指数,并加强与鄂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交流,只有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湖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武汉斑马绘

武汉城市圈,其实就是武汉直辖市的雏形。

以后湖北将会一分为二,武汉城市圈升格为武汉直辖市。而湖北除了武汉城市圈外剩下的地区将和重庆的老黔江地区、万县市所辖县,外加四川省的达州市,共同组成新的三峡省。

如果说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怎么样?京武沪中国三大一线城市!武汉外加上咸宁黄石黄冈鄂州孝感等地级市和汉江地区三直管市,如果共同组成一个城市的话,相信不管综合实力,经济,工业能,都有望冲击中国第一,世界前列的位置。毕竟以原来中国城区最大的城市武汉,外加近4万平方公里的蓝图扩张,无疑武汉的发展水平城市地位都大大上一个台阶。

武汉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放在全球来看都是首屈一指。毕竟,正好处于亚洲中心,中国的经济人口分布中心,亚洲的流域中心,东西南北高度依赖的综合交通枢纽,武汉的优势相对其他城市,几乎都是高了几个档次。

今天,武汉还是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武汉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光学,建筑产业,航运业,造船业,通信产业都具有非常领先的优势,具有全球性的竞争力。武汉还是中国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货到汉口活,汉正街等一大批商贸中心,规模成交额影响力放在全国数一数二。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武汉的科教实力,人才储备和庞大的科研院所。要知道,未来的竞争,关键是知识人才科技的竞争。这方面,武汉的实力全国数一数二,全球罕见!

所以,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最大的物流交通中心,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更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最为现代化,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中心!


武大东湖

武汉加上周围的小城市 有望凭借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迅速跃至升中国经济实力第3大城市 仅次于上海(8000平方公里) 北京(16000平方公里)可达2.25万人民币 跃居亚洲第四大城市 高于香港2.1万人民币 以及首尔2万亿人民币 经济增速有望攀升至10% 武汉港吞吐量有望达到中国第三 超越苏州港 成为世界第4大港口 但是城市管辖范围缺远低于重庆(9万平方公里)哈尔滨(7.4万平方公里)所以武汉加上周围部分城市是有可能的 武汉是中国地理天圆 本来就是全球以及中国最大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 如果中国也设立商品货物期货交易所 武汉是最合适不过的 可媲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迅速成为全球前10的金融中心 比重庆成为直辖市更具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