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高考,法学大咖们居然是这么“不小心”踏上法学“不归路”的

法律与生活杂志

十年磨一剑,一战定乾坤。

又到一年高考时,大家一起来仰望下法学偶像们人生中的重大抉择,看看他们如何踏上法律这条“不归路”……

没想到的是

法学大咖们的高考第一志愿竟是——

陈兴良

 【人物名片】

陈兴良,1957年生,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考年份】

1977年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恢复,我当即参加了高考。在填写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把北大哲学系列为第一志愿,复旦新闻系是第二志愿,北大法律系只是第三志愿。发榜的结果,我被北大法律系录取,也许由于我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缘故,反正未能圆我的哲学梦。记得当时在高考报名时填写上述三个志愿时,分明听到旁边几位报名者的窃笑。不知是自信还是盲目,在考上以后我才为当时的狂妄而捏一把冷汗。”

陈兴良

 青年时期的陈兴良

“1978年2月26日,我接到北大的录取通知,第二天就风尘仆仆地启程前往北京。这是20岁的我第一次远行,从此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开始了在北京生活、学习的岁月。可以想象,要不是高考改变了命运,我也许会在江南小镇终老一生。”

吴汉东

【人物名片】

吴汉东,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2009年、2011年两次被评为“年度十大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最具影响力人物”。

【高考年份】

1977年

“当年,我做的是文学梦,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但最终被湖北财经学院的法学专业录取。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法学是个什么专业,法学启蒙可以说是来自邻居。邻居曾在民国时期当警察,他说,法律是很重要的一个专业,专门培养法官和律师的。至今,我对这段话记忆犹新。

当时,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湖北财经学院三所大学招收法律系学生。法学教育基本处于草创阶段,很多书、很多教材都没有,但这并没有阻碍学生们求知欲。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共50名同学,个个都如饥似渴地读书。黄进,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成天背《新概念英语》,寝室熄灯了,就在路灯下继续背,最终成为国际法领域的专家。王利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大学前两年常与下铺的兄弟、原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方世荣讨论文学。

1982年大学毕业,我选择了留校任教,并继续攻读研究生,师从法理学家章若龙先生,并在民法学家李静堂和罗玉珍两位先生指导下,专攻民法基础理论。”

张明楷

【人物名片】

张明楷,1959年生,湖北仙桃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同年攻读本校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到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1996年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教授,曾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1998年2月调入清华大学。

【高考年份】

1978年

“还记得最初选择文理科时,只是因为哥哥选择了理科,我就随意选择了文科。其实,我中学时就没有学过历史地理。当时对法学一点概念都没有,只是出于好奇和新鲜感便选择了这个专业。

之后选择刑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除了出于对这门学科的喜欢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大学一个星期后,我就想以后当一名大学老师。因为上大学后知道老师是不用坐班的,觉得当老师会比较轻松,而我这个人特别懒,小时候在家里什么事都懒得做。如果当大学老师,不仅比较适合我这种懒人,而且刑法这门课也比较好讲。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过后来发现当老师其实是很辛苦的,但我也不觉得累。在我看来,如果能把事业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一种享受和快乐了。”

姜明安

【人物名片】

姜明安,1951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市,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高考年份】

1977年

“1977年10月,我毕业被分配到本县天井中学教书两个月,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反复看了几遍,确定我仍有报考资格,那时我已经过26岁了。当时,我非常激动,当即决定报考,因为我一直有一个上大学的梦。

我小时候的理想本来是数学,原本是希望报考理科的。因为种种原因,我初中没有读完,物理、化学基本上没有学过,不敢报考理科。报文科时,我选择了政治、历史、哲学等,那时不知道法律、法学,高考被法学专业录取是组织安排的。

我的“初恋”是数学,法学对于我而言,是“先结婚,后恋爱”,但后来我是真正爱上了她,几十年对她不离不弃。1977年高考对我个人的意义就是,让我获得了我的这一终生所爱:法学、法治。此后我即与法学、法治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黄进

 【人物名片】

黄进,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荣获中国法学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高考年份】

1977年

参加高考,我觉得对我的人生轨迹带来了3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了大学生;第二个变化就是从偏远的山区来到了白云黄鹤的大城市武汉;第三个变化我觉得最重要,就是过去还没有那么明确的人生方向,这次高考使我成了一个有明确人生方向的人,就是今后成为一个职业的法律人,这是三个大的变化。

其实,那个时候我对法律没有什么认识,我在读《毛泽东选集》和《马克思传》的时候知道,我们的革命导师列宁是学法律出身的,他当时在俄罗斯的喀山大学读的法律;马克思最初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学法律,是波恩大学法律系的学生。这样我就对法律有一点点印象,但是对法律究竟是什么仍不是很清楚。所以,当时看到湖北财经学院也有法律专业,所以就报了这个专业。”

王利明

【人物名片】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研究生导师。1977-1981年,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高考年份】

1977年

“当大学招录制度改革的消息传到插队的村庄时,大家对此都将信将疑,因为高考已经停止十多年。最初我也没有把此事当真,因而并没有认真备考。但过了不到1个月,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给我寄来一封信,他在信里叮嘱我说,我在中学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有基础,有希望,不管消息是真是假,一定要参加这次高考,哪怕权当一试,也是难得的机遇。

我回信说出了心中的顾虑,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摸教材,手头也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老师又很快回信,并随信给我寄来几本以前的中学教材,并再次鼓励我努力复习。就这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向生产大队请了假,回到小镇上,认真备考。我把自己关在小房间近半个月不出门,每天啃点红薯,吃点炒饭,醒了就看书,看累了就睡觉,就这样复习了半个月,迎来了考试正式举行的日子。我进考场后,发现里面空座位不少,看来不少人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的数学考得很差,但好在语文很出色,把平均分拉上来了,才勉强被录取。我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我至今还记得,我正在田间除草时,一位乡村邮递员大声叫我的名字,然后给我送来了一封邮件,我打开一看,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当时仍然不敢相信,请身边的几个人仔细看是不是真的,大家都确认无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何勤华

【人物名片】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198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1984年12月,华东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本校法制史教研室任教至今,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法律史、法学史和比较法的教学和研究。

【高考年份】

1977年

“我当时第一志愿报的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当年北大来上海招生最初没有法律专业,后来追加了两名法律专业的名额,我就转过来了。

其实,我们班级的其他同学如武树臣、陈兴良、张恒山等,第一志愿也都没有填写法律。因为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考试情况和报考专业等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所以年轻人包括整个社会都不知法律为何物。

1977年虽然有3所大学的法律系即北京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和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恢复招收法律本科生,但总人数只有193人。即北大法律系83人(不分班)、吉大法律系60人、湖财法律系50人。我记得,北大法律系当时在学校各个系中是最弱小的,与图书馆系差不多,和今日法学院的巨大规模是无法相比的。”

大咖们的高考故事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知识改变命运”是字里行间的无声诉说。

然而,我们都知道,

今天的“法学”已远远不同于大咖们的“法学”,

所以,就“为什么选择法学专业”这一问题,

呈现的画风是这样的——

真的只是因为不小心

1楼:瞎猫碰上死耗子。

2楼:一不小心。

3楼:除了脑子进水还有其他更好的答案吗?(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一定是高考那两天淋雨淋的,让我先哭会儿……)

4楼:法律确是条不归路……

5楼:那个,弱弱地问一句,手一抖“法语”写成“法学”了,算不?

6楼:这个手得抖成什么样子啊

7楼:是脑子抖了抖吗??

8楼:那个啥,要是我说我也和她一样,想报“法语”结果脑子一抽变成了“法学”,你们会打我吗?(居然还不止一个?法语?法学?傻傻分不清楚!)

9楼:我倒是学校专业写对了,但是学校专业代码涂错了,然后就上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学和不一样的专业,开始了一段很不一样的人生。(如此不一样的人生,你值得拥有!考前温馨小贴士:同学们涂答题卡和代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哟!)

因为TVB

1楼:当年被TVB毒害的,第一志愿三个大学全填了法学。长大了才知道和TVB那里的大状根本是截然不同的路,只怪当时读书少,被骗了。

2楼:一号皇庭,TVB害人不浅。

3楼:当年最爱TVB《一号皇庭》与《妙手仁心》,学文科的报不了医学,于是报了法学。

4楼:小时候看TVB觉得当律师很帅。(嗯,小朋友们,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报少看电视多睡觉)

 因为数学

1楼:数学不行。

2楼:没有高数。

3楼:因为不用学数学!哈哈哈!不过后来我发现理科生读文科更伤,就是人家背历史知识我一头雾水!

4楼:高中读理科后读伤了,大学果断从良了。啊,不,是从文了。

5楼:不,绝不是为了数学,我学法学是为了伸张正义。

6楼:说得这么义正言辞道貌岸然的,肯定是因为数学了!(青春的意思就是我数学不好。有多少人是因为法学不需要学数学或者说数学很简单去报考的吗?)

 因为爱情

1楼:当时,我暗恋的女神说,她要报文科,以后要读法学,因为法律系的男生都很有才。我说,你去哪里我去哪里,你读什么我读什么,跟着你。结果,我选了文科,她选了理科。因为那时她暗恋的男生在理科班。后来我报了法学,她报了金融,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学金融的男生都很有财。好吧,一定是我听错了!

2楼:因为读法学的女生颜值最高!(大实话啊,这位小哥果然很有前瞻性与大局观。)

3楼:学法当法师收拾法海,为白娘子报仇。小时候的梦啊!

因为——懒

1楼:懒得想,就抄了同宿舍一个和我分数差不多的小伙伴填的志愿。

2楼:后来呢?那位小伙伴也从事法律职业吗?

3楼:后来我读法学,他就在我们隔壁学校学计算机,现在我在这间律所实习,他就在我隔壁办公室修电脑,哈哈!(所谓最牢固的感情大都势均力敌,爱情如此,友情大抵也如是。我一直在你身边,只差你一个回头!)

因为……

1楼:听起来比较好听啊

2楼:喜欢辩论

3楼:今日说法

4楼:有一颗学法语的心,但却只有读法学的分。

5楼:我爸选的。当时他选好以后跟我说,错了不可以怪他。现在他跟我说,不可以怪他。好吧,真的不可以怪他。

6楼:家庭氛围。你知道从小生活在一堆法律名词睡在一摞摞案卷听着老爸老妈各种奇葩辩论长大是一种什么感觉吗?你要不说自己是法律人,你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异类。(太阳星星月亮就是吉祥的一家……)

7楼:好吧,不想当法官的翻译不是好主持人!主持主持主持,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

看了那么多,还记否,高考那年,你为何选择了法学或被法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