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雲的“心經之約”

楊炳雲先生,1952年生,山東無棣人。幼蒙前賢指引,臨帖摹字,嗜書成癖,少即負才名。軍旅十數載,專職部隊文化工作,摒俗弄墨,礪心涵藝。轉業後繼續從事宣傳文化工作,仍醉情墨池,每忘休輟。藝壇耕耘幾十春秋,不屑置意世俗榮辱,澄懷精研諸家書論。修德養藝,漸悟三昧。用宏取精,深得實益;承道弘道,善始慎終。為人胸襟豁達,溫良恭讓。其作俯仰點畫,法度嚴謹;運墨鋪毫,縱橫捭闔;濃淡相生,個性鮮明;平正古拙,超然簡約,恰如其人。70年代初書法作品即開始參加軍、地各級展事賽事並屢有斬獲。2010年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個展。出版有《楊炳雲書法集》、《當代書法名家楊炳雲卷》、《楊炳雲書法藝術鑑賞》等多部專著。新聞媒體屢闢專版、專題展播推介、鑑賞評藝。受政府委派,多次率書畫和傳媒文化代表團赴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訪問交流。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現為濟南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山東省蔚藍畫院執行院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其書法工作業績多次受到中國書協表彰。

晨四時許,萬籟無聲。大覺醒來,心爽神清。一如往常,沐手展卷置硯,默誦書寫《心經》。嘆佛法無邊,感恩澤無量,慶身魂得淨。

世言,《心經》之妙,在於使人:

得自在,度一切苦厄;

去執著,證清淨真心;

開智慧,成無上菩提;

祛災難,獲體爽身健;

保平安,化征途險隘;

賜福祉,得福壽康寧;

……

信,則有;不信,則無。

神州與佛結緣已久,備受眷惠。世傳佛教經、律、論,卷帙浩繁,然流佈最廣、影響最大者,當屬《心經》。自唐以降,《心經》最通行的為玄奘法師譯本,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天竺修行十七載,玄奘歷謁名賢、叩詢請益、遍尋梵本,終得真經。貞觀十九年攜經而還,受唐太宗欽重,賜號三藏,居皇室翻譯經文,歷十年,譯經論75部1335卷,著述思想,震爍古今,光耀千秋。其中《心經》尤為世人所共崇。它文約義豐,簡括切要,蘊藏著無上的智慧,亦蘊含著精進修持的法門,被譽為經中經、咒中王。全經僅一卷,計260字。字數最少,卻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在傳教三藏中地位殊勝,是最基礎、最核心的一部經文,為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要和精髓。

《心經》讀來雖易,理解實難。然並未影響其在佛教各宗派中廣受推崇,因而彌法弘遠,風行天下。為求真諦,古人對其釋義文字達百萬之多,今人講注更是不計其數。歷代帝王將相、高僧大德、文人墨客向有書寫《心經》以備參研、珍藏、刻碑、供奉之習,竟成風尚。佛教典籍中,關於抄寫、持誦《心經》而得善報、增福慧的故事亦比比皆是,堪稱中國佛教文化之大觀。

玄奘所譯《心經》,被載入《集字聖教序》。這部由唐太宗作序、太子李治作記的行書法典碑刻,現存西安碑林。據傳,此碑由唐太宗李世民欽點,當世書法聖手自王羲之真跡中摹出,為歷代書家追捧,是學習右軍行書的最佳範本之一。明代王世貞盛讚此碑:“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也”。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曾在額濟納旗(古居延)、敦煌司職部隊文化工作十五載。天賜良機,有幸觀瞻了一定數量的漢簡牘及晉唐經卷,古人的神筆妙韻,深刻於心。可惜的是那時大勢不允,無緣對佛教經學這一文化瑰寶近涉求知。改革開放後,古典、宗教、中外文化交融輝映,得以繼承弘揚。耳濡目染,心又慼慼。出於對中國書法文化的敬恭,曾多次登泰山,臨寫經石峪《金剛經》石刻,也曾燈下熬油,拜臨唐人寫經楷書經典《靈飛經》及孫過庭章草《佛遺教經》……不斷從佛教經文書法精品中汲養充電。寫《心經》雖是近幾年的事,卻一發不可收。初書《心經》,曾先後嘗試真草隸篆多種書體,亦曾尋古探幽、臨摹多家傳世名作,但均不稱意。後經洗礪,潛心揣摩,漸有心得,深覺還是用《集字聖教序》書體更為適宜。《集字聖教序》“心經”篇,靜穆疏朗、大雅平淡、清爽圓暢,更能體現經文禪義。於是乎,細研筆耕,勤奮有加。偶有順心差強之作,常為之振奮,遂集芻蕘,小廳試展。但心有忐忑,特請來業法、亞龍諸君點評,得其衷懇。至此更為用心,深匿斗室,去浮棄躁,走進書法之“心經”。不為創新,只求入舊入古。

《心經》是神秘的,更是神聖的。不必為不能詳釋而困惑,只須意會。無論是誦心經、書心經,還是刻心經、掛心經,都能得無上恩惠;也無論鐘鳴鼎食之家,抑或甕牖繩樞之戶,均能得其福佑。如此,足矣!

龍年耳順,曾為靈巖寺大雄寶殿書寫一聯:真實不虛大慈悲度一切苦惱;意識無界空色相現五蘊光明。能算《心經》詮釋否?

黎明,書畢,收筆起身。簡裝布履,低吟“竹杖芒鞋”,阿黃乖巧隨後。山路迤邐,拾階而上;東方破曉,曦暉浴身。歷山寺院晨鐘悠響,佛教徒誦經聲遠: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夫人孟德俊女士寫蘭,炳雲先生題寫心靜如蘭

喧囂浮躁的社會中,很多人渴望內心的清涼和寧靜,而讀《心經》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楊炳雲先生近幾年以《心經》為書寫對象,他把《心經》作為一項課題來研究,一改原有的筆走龍蛇、酣暢淋漓,而是選擇《集字聖教序》平淡靜穆的風格,做到了經文與書風的和諧統一。讀其文,賞其字,感覺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如飲甘泉,無上清涼。

若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