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拍照的鏡頭感?

靈安

所謂鏡頭感,是從影視和舞臺表演中延伸過來的一個詞,原意是指演員拍攝的職業意識,是在鏡頭前進行表演創作的自我感覺的元素。鏡頭感是電影演員不融入技巧的職業感覺,雖然不是表演中的必要元素,卻是電影演員必不可少的職業意識。

延伸到攝影行業,鏡頭感主要是指被攝人的鏡頭表現力。我們拍照時經常會發現,有些人長得其實不算漂亮但特別上像,一拍就能拍得美美的。而有些人看著挺漂亮但拍出來並不怎麼吸引人。這是因為,被攝人、鏡頭、觀者的距離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空間概念,但這個空間卻受到了攝影鏡頭取景框的限制。因此作為被攝人,應該適當放大自己的特色(包括五官、表情、神態、肢體、整體造型等),要比真實的狀態更為誇張一些,要生動。這些形態應帶有藝術美感,具有一些藝術表現力,能夠將被攝者的心理活動“外化”並傳遞給觀者。嚴格講,這個要求還是挺高的,如果真的想做到這一點,可以系統地看一些表演類書籍,參加一些模特的培訓班等課程。


無花無花

攝影師為你剖析何為鏡頭感,如何運用透視原理愉快的拍攝。將近四千字的大型攻略。如果你沒有耐心的話,可以直接看這個總結:

1、鏡頭感好比一個圓球體。焦段越小,視角越大,曲面越大。焦距越大,視角越窄,曲面越平。

2、小於50mm鏡頭都有明顯的畸變。焦段越小,畸變越大,拍攝時候越需要注意。

3、大於50mm開始進入刀銳奶化範圍,焦段越大,背景化的越開。相同構圖的拍攝,200 2.0的虛化一定大於85 1.2,即便85擁有1.2光圈。

4、同焦段的不同款鏡頭在鏡頭感上並無本質區別,但畫質、色彩肯定不一樣。

5、鏡頭感的培養,沒有捷徑,唯有多拍。而鏡頭感熟練度的終點是盲拍。

以下是正文:

很多攝影師喜歡說多拍照,培養鏡頭感。可是所謂的鏡頭感到底是什麼,好想很抽象,玄學一般。大家都知道有鏡頭感這個東西,可是鏡頭感到底長什麼樣?看不見摸不著。筆者作為管理學碩士,最喜歡理論結合實踐,認為即便是攝影這種主觀的藝術,其實也存在客觀的一面。所以鏡頭感這東西,不是玄學,他可以意會,也能言傳,且聽我慢慢道來。

何為鏡頭感?就是不同鏡頭之間的視覺差異。除去色彩、分辨率、色散、通光量、焦外二線性、口徑蝕這些專業性的成像質量差異之外(這些不懂也沒關係,並不影響攝影創作。非專業器材黨,根本看不出這其中的差異。),最重要的是透視感的差異。所以本文的重點在於為你分析何為透視感,不同焦段之間都有什麼差異。這個特別重要,直接影響你的拍攝手法。

那麼何為透視感,學美術的都知道近大遠小的基本原理。所以透視感,第一奧義,就是近大遠小。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可是很多人其實並不明白真正的含義。舉個例子,在你面前的櫃子明明是四四方方的一個平面,為何拍出來卻是上頭小,下頭大呢?甚至連線條也不是直的呢?

相機和眼睛不同,相機是單眼成像,而眼睛是雙眼成像,外加人腦視覺糾正。所以眼睛看到處於一個平面方方正正的櫃子,但是相機裡看到的卻是圓桶梯形。根據圖示,我們可以看到櫃子之間相機的距離,中部偏下的綠色圓弧最近,底部紅色圓弧處次之,最遠的就是頂上藍色圓弧了。近大遠小,所以你得到的成像必然是這樣。

這就是著名的桶形畸變。這也是為什麼照片拍出來的人臉總比實際要大的根本原因,有科學根據的。所以這裡我們得到一個很重要的結論,臉小的人比較上鏡。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看起來一般的人,一到鏡頭面前就容光煥發。而很多本人很美,一到鏡頭面前就變醜的原因之一。不過聰明的科學家們,早就考慮到這問題。所以就有了鏡頭校正這個東西。

圖示採用SONY A7R2+FE24 70 2.8GM的24端拍攝,用Lightroom軟件鏡頭校正對比圖。為了更直觀的看到明鏡頭校正的效果,我100%放大了局部,並在書櫃邊緣畫了一條黃色直線。

根據圖示我們可以看到鏡頭校正,基本解決了桶形畸變這個問題,把彎的線條拉直了。但是依然沒能解決近大遠小的透視問題,方方正正的櫃子,依然是個梯形。怎麼辦呢?很簡單,站遠一點,越遠透視越正,因為半徑越大,圓弧的弧面就越平。

所以理論上當你站在無窮遠時,這個圓弧接近一條直線。就能拍出方方正正的櫃子。可是站那遠,我估計就算拍到櫃子,在畫面裡面也只是一個小小點。這樣的方正的櫃子又有何意義?

所以這裡再引入一個概念,就是焦段。焦段的數值越大,能夠拍的越遠。把遠處的景物拍到眼前。所以你用24焦段,拍攝全身人像和用85焦段拍攝出來全身人像拍攝位置距離是完全不同的,拍攝出來的透視感也完全不同,依然還是因為近大遠小。

不同焦段之間可視角度完全不同,以85定焦為例,垂直可視角度一般在16°左右。24焦段垂直可視角度則高達53°。而透視感的奧秘就在這裡了,不同焦段可視角度不同,拍攝距離不同,所得到的畫面完全不同。而這就是所謂的鏡頭感。如果這篇文章到此結束,你一定認為鏡頭感依然還是玄學。如果我再列出一大堆公式,給你計算不同鏡頭的透視成像,你肯定也看不下去。(其實公式我也不會。)但是這其中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簡單的來說,就是。焦段越小,湊得越近,畸變越大。焦段越大,站著越遠,畸變越小。 那麼根據這個理論,是不是超廣角這類畸變大的鏡頭就不能用呢?也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移軸鏡頭,他可以通過移動鏡組來抵消鏡頭畸變,特別適合拍建築,室內空間這種需要方方正正,真實還原空間感的拍攝需求。此外,善於利用超廣角的畸變,也可以帶來非常獨特的視覺效果。而這就是攝影的魅力所在!比如你可以利用畸變拍個大長腿。

SONYILCE-7+FE 16-35mm F4 ZA OSS 1/200s F7.1 ISO100 16.0 mm

16端超廣角視角下,巧用畸變拍攝的大長腿歐巴,我好心虛啊。這是桶形畸變的另一個特徵,中心部分畸變小,邊緣畸變拉伸嚴重。所以拍攝超廣人像時,如果把人物放在畫面中心附近位置,就可以拉出非常誇張的大長腿。但是缺點就是腳也變得非常大。怎麼辦呢?很簡單,遮住他。

SONYILCE-7RM2+ FE 16-35mm F4 ZA OSS 1/60s F6.3 ISO320 16.0 mm

同樣是運用超廣角拉長了模特的大長腿,但是又用裙子遮住了畸變過度的腳。完美。 所以通常來說,用超廣角拍攝人像時,臉部儘量靠近中心區域,人物畫面佔比儘量小。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因為很多時候不按常規出牌,也一樣能得到非常特別的效果。比如這樣。

CanonEOS 5D Mark II + EF16-35mm f/2.8L II USM 1/40s F6.3 ISO100 16.0 mm

16端貼身拍攝的近大遠小透視感,大頭娃娃的即視感。而這些都是超廣角鏡頭下透視感,誇張的變形,並且吸入大量的畫面進入鏡頭。拍攝你可以把手裡鏡頭想象成成一個水平開口約為108度,垂直開口63度的類是矩形的扇形曲面。正對著鏡頭部分的畸變最小。邊緣部分畫質變形最嚴重。通過不斷拍攝,來培養這份空間感,鏡頭感,才能最終駕馭他。

隨著焦段數值越大,視角越窄,拍攝距離也更遠。當到放大24焦段時,算是一個將畸變控制的比較好的廣角端。又一常用的焦段,缺少16端那種誇張的視角,但是又能吸納足夠多的畫面。

ILCE-7RM2+FE24-70mm F2.8 GM 1/320s F8 ISO160 24.0 mm

ILCE-7RM2+FE24-70mm F2.8 GM 1/25s F2.8 ISO2500 24.0 mm

相對16焦段,24焦段的畫面更平一點,更窄一點。初學者也許很難察覺兩者畫面的細微差別,可是當你深入使用之後,你會發現哪怕試著毫釐之差,帶來的視覺體驗也完全不同。如果說16端為了讓畸變更容易接收,拍攝的人物在畫面中的佔比儘量小一些的話,那麼到了24端,即便是人物畫面佔比非常飽和的全身照,其畸變程度也還能接收。或者說16端是為了超廣風景和環境人像而生,那麼24端的鏡頭感除了用來拍攝視覺相對工整一點的透視感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讓你在狹小的空間拍攝也遊刃有餘。 人文視角,35定焦。傳說中最接近人眼視覺的焦段,其實這裡的接近,大概是指人眼看到的距離和大小接近。並不是指透視感和人眼接近,人眼可沒有35定焦那麼嚴重的畸變。原因很簡單,人眼是雙眼成像,大腦自帶鏡頭校正功能。所以人眼看到的畫面,幾乎是0畸變。但是相機不同,單眼成像,理論上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0畸變。

CanonEOS 5D Mark II+ Sigma35 1.4 ART 1/100s F2.5 ISO400

但35定焦的拍攝距離是和人眼看到的距離比較接近的,所以如果你想培養一隻鏡頭的透視感,在沒拿起想之前就知道站在什麼合適的位置可以得到全身照、半身照的話,那麼35定焦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不過35定焦依然還是有比較明顯的畸變,所以拍攝時,還是把畸變的影響考慮在內,例如當你使用35定焦平視視角拍攝小露肩膀的特寫時,你大概會把模特的肩膀拍的非常寬,臉也容易拍大。

CanonEOS 5D Mark II+ Sigma35 1.4 ART 1/100s F2.5 ISO400

可是當你把拍攝視角稍稍提高一點,就很容易把人拍的嬌小一些。因為近大遠小,距離鏡頭較近的眼睛會顯得大一點,而距離鏡頭較遠的下巴也會則顯得小一點。所以小個子女生適合拍平面模特,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攝影師的拍攝機位更容易高一點。

CanonEOS 5D Mark II+ Sigma35 1.4 ART 1/100s F2 ISO400

標準定焦50mm。到了50這個焦段,畸變已經很小了。除了拍攝一些橫平豎直的線條之外,日常拍攝已經很難察覺到畸變的存在。甚至即便是拍攝橫平豎直的線條,只要拍攝角度合理,也能讓人很難察覺畸變。

ILCE-7RM2+FE 55mm F1.8 ZA 1/60s F4 ISO160

ILCE-7RM2+FE 55mm F1.8 ZA 1/50s F1.8 ISO500

所以50是一個鏡頭透視感很好的分水嶺,在50之前的焦段,都有比較明顯的畸變,而到了50之後畫面就工整平實的多。那麼是不是鏡頭感的問題,到了50mm就算到此為止了呢。50之後的焦段鏡頭透視感差異是否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呢?當然不是,因為還有一樣東西,叫做壓縮感。也就是所謂的景深,在50之前,即便是1.2光圈,也無法打到200焦段2.0這種空氣切割器般的壓縮感。所以攝影界中常說的刀銳奶化,你大概無法在小於50的鏡頭中體驗到。

人像鏡皇85定焦。我想85定焦之所以被成為人像鏡皇,大概是因為在這裡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刀銳奶化。焦段小於85的鏡頭,大概只能體會到刀銳,卻無法體驗奶化,也就是虛化的魅力。

SONY ILCE-7RM2+FE 85mm F1.4 GM 1/250s F1.4 ISO1600

SONY ILCE-7RM2+FE 85mm F1.4 GM 1/160s F1.4 ISO400

SONY ILCE-7RM2+FE 85mm F1.4 GM 1/200s F3.2 ISO400

相對於200 2.0這種規格的空氣切割機,85定焦便宜,輕便,而且能夠保持和模特合適的拍攝距離。能夠很好的將人物從環境中剝離出來,同時又營造出非常漂亮的虛化環境。此外,從模特的感受來說的話,85mm不像35mm有那麼強的進攻性,也不像200mm那麼沒有存在感。(35mm拍攝太靠近目標,容易給目標造成壓力。200mm則是遠離目標的旁觀者模式)。我想正是基於以上種種,才讓85mm獲得人像鏡皇的稱號。而這個焦段的透視感也確實適合人像。

小切割135焦段。相對於85的刀銳奶化和200的空氣切割機,135的焦段略顯尷尬一些。但從壓縮感來看的話,135優於85,而弱於200。也許是85和200的名頭太大,而導致135的相對小眾。不過依然有大批簇擁,這基於兩者之間平衡的鏡頭感。

SONY ILCE-7RM2+LA-EA 4+135mm F1.8 ZA 1/160s F3.2 ISO160

CanonEOS 5D Mark II+EF135mm f/2L USM 1/80s F2 ISO500

空氣切割機200定。這應該是追求人像虛化道路上,民用級別的終極體驗了吧。然而太貴了,70 200 F2.8鏡頭玩過,200 2.0還真沒玩過。所以很難在鏡頭感上說出個所以然來。只知道只有這個級別的鏡頭,才能在全身人像虛化的有所建樹。 90微距、百微。相對於前面說的虛化,微距鏡頭具備更強的虛化能力。即便很小的光圈也能得到非常淺的景深。因為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焦段、光圈、物距中,90微的物距太近了,幾乎可以貼身拍攝。所以特別容易得到非常淺的景深,此外微距鏡頭即便光圈縮小到22,也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畫質,因此被微距無弱旅。

SONY ILCE-7RM2+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1/60s F9 ISO100

變焦。則是光圈較小,焦段覆蓋範圍較廣的一系列鏡頭。相對定焦來說,鏡頭感很難培養。因為焦段覆蓋範圍太廣,變化也太細微了。例如24和25焦段鏡頭感的差異,一般人真的很難感受的出來。所以即便使用變焦鏡頭,也儘量使用其中幾個焦段作為常用焦段,這樣的鏡頭感就容易多了。 總結: 將近四千字的大型攻略。如果你沒有耐心的話,可以直接看這個總結: 1、鏡頭感好比一個圓球體。焦段越小,視角越大,曲面越大。焦距越大,視角越窄,曲面越平。 2、小於50mm鏡頭都有明顯的畸變。焦段越小,畸變越大,拍攝時候越需要注意。 3、大於50mm開始進入刀銳奶化範圍,焦段越大,背景化的越開。相同構圖的拍攝,200 2.0的虛化一定大於85 1.2,即便85擁有1.2光圈。 4、同焦段的不同款鏡頭在鏡頭感上並無本質區別,但畫質、色彩肯定不一樣。 5、鏡頭感的培養,沒有捷徑,唯有多拍。而鏡頭感熟練度的終點是盲拍。


小匠人

鏡頭感😳……等等…🙄你說的是誰在培養鏡頭感?是攝影師?還是作為模特作為被攝者的鏡頭感?既然問題模糊,那我也模糊的回答一下。……………我……是……分……割……線……………作為攝影師,隨著對自己設備瞭解,對鏡頭焦段、調焦環的位置、阻尼的手感、最大最小光圈的景深變化、現場光線光質強弱等等的不斷熟悉,鏡頭感就越來越好,就和玩其他的項目類似,手熱的時候容易出好作品。說穿了攝影技術就是熟能生巧的一種技能,攝影師的鏡頭感更多的體現在對專業的熟悉程度上,對生活的觀察和所呈現作品的表現的態度,或者說攝影師的鏡頭感就是攝影師的世界觀。從生疏到熟悉習慣一種創作方式到形成觀點這不僅需要了解設備還要多多觀摩多多練習,畢竟量變到質變是需要積累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揣摩不斷觀摩學習,雜誌、網絡、各種媒介都可以學習,甚至生活中某個瞬間也是可以有所感悟的。………………我……是……分……割……線…………………說完了攝影師的部分,咱說說作為模特作為被攝者的“鏡頭感”。首先需要對自己瞭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哪些?比如臉型、身高、頭身比例、上下身比例、三圍、膚色等等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先了解自己。有很多人會覺得第一步做這個是沒啥用的,後期修不就可以啦?實際則不然。比如,你左眼大右眼小,你拍了自己的左側臉45度,那你會發現眼是調整不回來的。所以,第一步,對自己充分的瞭解!第二,硬件強軟件也得跟得上,笑容到多大才最得當?從什麼視角拍攝自己到什麼景別最舒服?什麼POSE最合適?這都需要一項一項的操練一番,不練習誰都不成啊!光看演員模特拍照好看,人家可是練出來的啊!再有就是要了解攝影師,和攝影器材,這個參照上面攝影師的部分就可以啦…說的比較碎…但鏡頭感這件事兒就是這樣😅


攝影師XX

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說:“攝影師通過鏡頭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有時候拍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攝影人的心中有什麼。舉個簡單的例子: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大量媒體湧入災區,以逝者的遺體和生者悲痛來震撼觀眾,我甚至還給四川電視臺打了個電話,痛罵他們為吸引觀眾眼球不惜考慮逝者的尊嚴和生者的悲痛。事實上,我在汶川大地震期間沒有拍過一個遇難者,我的鏡頭裡只有生者的堅強、只有對黨和國家的鑑定信心,只有我對這場地震的敬畏和對人的敬畏。鏡頭感不一定是拍出多麼美妙或者震撼的照片,而是跟觀眾一起思考,或者教育觀眾如何思考。


羌韻飛雪


喜歡就好吧沒有太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