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捞,能否靠凑凑火锅转型成功?

呷哺呷哺为什么会陷入"转型受困"危机?原来,他们为了应对海底捞的竞争压力,推出了主打高端消费的子品牌"凑凑火锅"。现在两年过去了,其结果究竟如何呢?

◆◆◆◆◆

亟需弥补的发展漏洞

呷哺呷哺是在1999年成立的,但最初这个带有闽南特色的单人小火锅发展却并不顺利。到了2003年非典爆发,干净卫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呷哺呷哺这样一人一锅的形式才开始受到欢迎并持续走红,顺势开了多家分店,打开了全国的单人小火锅市场。

根据年报显示,呷哺呷哺的业绩自2014年上市以来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2017年再创新高,营业收入年增长高达约32.8%。

虽然业绩看着很可喜,但是呷哺呷哺却也有亟需弥补的发展漏洞。它们的门店集中开在北方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地区的门店共有553家,占比高达73%。南方的门店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南方人表示根本没听说过呷哺呷哺。

◆◆◆◆◆

推出凑凑挑战海底捞

呷哺呷哺以单人火锅的形式赢得了快节奏都市人的欢迎,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体验变得更加重要。

海底捞在门店加入了美甲、擦鞋等贴心服务,让消费者拥有了一个非常舒适的用餐体验。所以不少消费者称海底捞比起卖火锅,更多的是在卖服务。

定位中高端人群的海底捞生意如此火爆,让一直秉承着"廉价快捷"理念的呷哺呷哺倍感压力。于是呷哺呷哺推出了"凑凑火锅"力求转型,对抗海底捞。

从消费水平来看,呷哺呷哺人均在50元左右,海底捞则是在100元左右。在火锅界来说,海底捞的人均已经算很高的了,毕竟川派或渝派的火锅也就在70元~90元之间而已。湊湊拿出约130元左右的人均来填补海底捞之上的火锅市场空白,看得出他们可谓是信心十足。

其门店装修风格为稳重的古典设计,比起火锅店,更像是一间茶室。除了火锅,凑凑也为客人提供奶茶、红茶等饮品。呷哺呷哺相关部门表示,呷哺呷哺定位于大众消费,凑凑则是中高端轻奢聚会品牌。

但呷哺呷哺需要意识到的现实是,消费者之所以青睐海底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优质的服务,想要挑战海底捞,不仅仅是在价格上,更多的还得是拼服务。但是呷哺呷哺多年来"廉价快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服务并不是自身优势所在。若想要靠湊湊来稳固和提升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呷哺呷哺仍然有很多挑战需要解决。

◆◆◆◆◆

呷哺呷哺VS海底捞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品牌定位其实并不一样,一个以优质服务著称,一个则是以开店迅速为美。那么对比这两个火锅品牌,他们谁的营销、盈利水平更高呢?

在川式火锅中,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海底捞占据火锅市场2.2%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火锅一哥",坚持做单人小火锅的呷哺呷哺紧随其后,占据0.8%的市场份额。

呷哺呷哺的业绩虽然一直在稳定上升,可它旗下的凑凑就显得没有那么好过了。2016年推出来的凑凑,在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开了21家门店。由于开店速度较快,使凑凑板块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光2017年就已亏损2490万元。相比之下,海底捞的业绩就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从门店人气比拼来看,海底捞2017年有近1.03亿人次光顾,呷哺呷哺餐厅为约0.72亿人次。而且海底捞是全国各地都有门店,在抖音上也因为其独特的吃法而非常火爆。但呷哺呷哺却集中在北方地区,在南方的知名度很低,所以人气并没有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即便呷哺呷哺只集中在南方地区,但它的门店数量却依然完胜海底捞。全国的呷哺呷哺加起来一共有700多家,而海底捞目前只有200多家。

可以看出,品牌定位不同,使得两家火锅大亨的财务数据各有优势。海底捞的店铺数虽不及呷哺呷哺,可凭借自身业绩来说,海底捞仍旧处于国内火锅品牌的"一哥"位置。

双方品牌都有各自的定位和核心消费群,为目标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产品,追求顾客价值以及顾客认同,才是餐饮品牌一直以来努力方向。

火锅市场一直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即便是行业领头羊也不无压力。因此,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如何杀出一条赚钱的口子,对海底捞、呷哺呷哺来说都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