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是什麼茶?

金樓家Kening

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早在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併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鬥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茶。這裡所指的抹茶衝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比現今的烏龍茶道還早了幾百年。自明代以來,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葉,沖泡喝湯,棄置茶渣。

中國抹茶發展的三個階段:
1、朦朧起源階段,作為藥用材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約2700年,神農氏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邁出人類吃茶的第一步,被譽為“抹茶鼻祖”
2、緩慢發展階段,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併成 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茶經》記載:“……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抹茶 的飲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嚐色、香、味,佳者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謂之點茶。
3、加速上升階段,伴隨茶葉種植、遮蔭技術、育種技術的發展,為抹茶提供了更好的原材料; 蒸青設備的進步,又促使抹茶的品質得到大幅度提升;超微粉研磨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速度,降低了成本。使抹茶這種古代奢侈品走向普通大眾。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環境和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慢性病對人民群眾的健康威脅日益加重,公眾對營養健康地訴求越來越多,促使抹茶等天然營養健康產品,得到迅猛發展。


飲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飲用,需要遵循一系列複雜的規則。
基本的方法是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溫(不是沸騰)水,然後攪拌均勻(傳統上使用茶筅)。
在茶道中,“濃茶”用4克抹茶,加60CC開水,有點像漿糊狀。“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開水。可以用茶筅刷出濃厚的泡沫,非常美麗,爽口。
當前快節奏的社會中,去用茶筅點茶喝的人已經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食品,綠色的抹茶食品成為餐桌上綠色的鮮花,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享用。


日本抹茶

由於點茶非常繁瑣,並且花費錢財,所以日本點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但是把抹茶用於食品,卻是日本人經常乾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可能與他們廣泛飲茶、食茶和用茶不無關係。

現今的日本,抹茶(まっちゃMatcha)產業已發展得非常龐大。抹茶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人工色素,除了直飲外,作為一種營養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被廣泛用於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衍生了品種繁多的抹茶甜食∶

食品類∶抹茶月餅、抹茶餅乾、抹茶瓜子、抹茶冰淇淋、抹茶麵條、抹茶巧克力、抹茶蛋糕、抹茶麵包、抹茶果凍、抹茶糖果、抹茶布丁等;


飲料類∶罐裝飲料、抹茶固體飲料、抹茶牛奶、抹茶酸奶、抹茶拿卡等。


中國抹茶

抹茶原本產生於中國,後來興盛於日本。多年來,受季節、地域的限制,茶葉市場始終無法發展壯大。中國茶葉市場的消費也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外部大環境導致成本上升、競爭加大;內部的一些負面事件,也影響了市場的消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茶葉生產商為尋求突破,轉而尋找新的發展路徑,而抹茶作為一種營養價值高、文化意蘊厚,又可以作為眾多食品配料的角色,受到了一些茶葉生產商的青睞。


抹茶不但受到日本人民千百年來的喜愛,在歐美等國家也大受歡迎。隨著哈根達斯和上海光明乳業率先在中國推出了抹茶冰激凌和抹茶牛奶,國人對抹茶的興趣也越來越高。

抹茶不同於一般的綠茶粉,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茶葉粉碎物。抹茶與綠茶粉的不同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原料要求: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採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茶葉,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採摘之前,對鮮茶葉的採摘時間、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時間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兩個月出產的優質鮮茶葉做原料,生產出來的抹茶的質量最好。

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培育而成,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量,在栽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茶葉稱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以上內容由豆果美食官方賬號編寫(圖源網絡,侵刪)

==================================================================

或“豆果美食”新浪微博官方賬號


豆果美食

首先,先說一下,抹茶是綠茶。

如果去日本旅行,大家帶回來的紀念品裡面一定會有抹茶,抹茶似乎已經成了日本的一張名片,就像到了四川不吃火鍋一樣,到了日本也要嚐嚐抹茶的味道。這是標配。

但關於抹茶經常會出現兩個誤解,今天也在這裡說一下。

第一個是關於抹茶的概念問題,

很多人認為日本茶就是抹茶,而抹茶就是綠茶粉。

這是不對的。

從飲用方式上分類,日本茶分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態是粉末,是將採摘的茶葉蒸熱乾燥後,在茶臼中磨成粉末狀,而不是直接用綠茶茶葉碾壓成粉末。在飲用時在茶碗中加入沸水,用茶筅攪動,在茶的表層形成細密均勻的泡沫。

煎茶的成品形態是茶葉,不是粉末。

另一個誤解是關於抹茶的歷史。

有人說抹茶最早在中國出現,抹茶等於點茶。那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說說日本是什麼時候有飲茶歷史的,在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94年),相當於中國當朝,當時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者、留學生、求法僧來中國學習,其中有一些僧人將茶種帶回了日本,日本飲茶史也就此開始。

鎌倉時代(1185-1336),遊學宋朝的榮西禪師到天台山學禪和學和茶有關的知識,。1191年回國,也將茶種、茶具、飲茶方法帶回了日本。除了廣植茶樹意外,他還著有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

之後飲茶之風由村田珠光和武野紹歐奠基發展,千利休進行豐富,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儀軌與精神標準。現在在千利休的基礎上後來又形成“裡千家”、“表千家”等多個不同流派。千利休提出的“和、靜、清、寂”的精神內涵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的生活美學。日本茶道就此深深的打上了千利休的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抹茶雖然起源於中國宋朝的點茶,但抹茶和點茶不能劃等號。

《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宋代的“片茶”,也要研磨成粉衝點而飲。後續的點茶環節,和今天日本的抹茶沖泡方法類似。但宋代這種茶要在飲用前才可以研磨成粉,這和現在日本的抹茶,以粉末狀出廠銷售是兩回事。就像我們現在喝的普洱茶餅,也需要分解拆成塊來品飲,但我們喝的仍然是餅茶而不是散茶。“抹茶”是日本的的名稱,點茶是抹茶的親戚,長的有點像,但“性格”絕對不一樣。

我們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抹茶”字樣的記載。


楊多傑

抹茶發源於日本,而日本的流行飲料經歷了從碳酸到咖啡再到茶飲料的發展過程。

抹茶到底有多火

1970年,日本年輕人最愛喝碳酸飲料。1980年,自動售貨機開始風靡,咖啡飲料銷量暴增。1990年之後,隨著瓶裝茶技術的成熟,茶飲料市場快速增長。到了2005年,日本的瓶罐裝茶飲料銷售額達到9313億日元,佔飲品零售總額的25.8%

雖然日本主流的茶飲料品種是

烏龍茶、綠茶、大麥茶等原葉茶,但抹茶無論是在瓶裝茶領域,還是在沖泡茶粉領域,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日本茶飲料的老大伊藤集團推出了含有抹茶粉的新型飲料;可口可樂公司也從2011年開始出售罐裝抹茶拿鐵;伊藤集團的固體抹茶,年銷量更是超過一千萬份

● 伊藤園茶飲料

茶飲料風行,推動了茶味零食在日本的擴張。

1996年,哈根達斯在日本推出了抹茶味冰淇淋,2001年,星巴克推出了抹茶卡布奇諾。2010年,日本冰淇淋協會發布的“消費者最喜愛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調查結果顯示,抹茶口味位居第五。到了2015年,抹茶口味已經上升到第三名,喜好率將近50%

抹茶作為典型的亞洲口味,還受到了越來越多西方人的追捧。

近年來,美國人消費了日本抹茶近一半的出口量,“MATCHA

”成為了咖啡冰淇淋店的常備口味。僅2014年一年,美國的抹茶粉零售額就增長了54.9%,抹茶即飲飲料的銷售額翻了兩倍多。星巴克的抹茶星冰樂則在歐美熱銷。

● 抹茶星冰樂

抹茶在中國也足夠流行。

在大眾點評美食類裡搜索“抹茶”:北京1815家、上海3266家、廣州1149家、深圳689家。這個數量等於說,如果哪家咖啡奶茶麵包店裡一款“抹茶味”都沒有,那麼這家店基本上可以關門了。

抹茶和綠茶粉,並不是一種東西

雖然許多人號稱最愛抹茶口味,但他們根本搞不清抹茶到底是種什麼東西。這肯定不能怪消費者傻,因為中國市場上流通的“抹茶粉”,大多隻是綠茶粉

實際上抹茶和綠茶粉並不是一種東西。綠茶根據工藝和製作的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而抹茶則是諸多綠茶種類中唯一成品就是粉末的。

而綠茶粉在日本稱為粉末綠茶,是把

不太好的綠茶茶葉磨成粉,而好的綠茶都被人拿去沖泡喝了。

抹茶是要避光生長的,所以它的採摘時節通常要比普通綠茶晚一個月,當然營養價值也會更高,顏色也更加翠綠,普通的沖泡綠茶是有些偏黃的。

抹茶的製作工藝也很複雜,基本步驟就有攪碎、蒸汽殺青、冷卻、烘乾、梗葉分離、去除砂石、殺菌、快速乾燥、研磨等。

苛刻的生長環境和複雜的製作方式當然讓抹茶粉的價格更高,通常好的抹茶粉要比綠茶粉貴幾倍甚至十幾倍

因為抹茶和綠茶粉的不同,所以日本企業在使用“抹茶”標籤時非常謹慎,一些公司在製作餅乾、甜品時也會用綠茶粉代替抹茶粉,可即使產品名寫著“抹茶”,也必定在括號或者原料表裡註明“綠茶粉”。而在中國,並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抹茶的原型在中國

現在絕大多數喝茶的中國人,都是直接茶葉泡水。實際上,這種喝茶方式,是在明代之後才大範圍流行開的。明以前的中國人,尤其是有品位的文化人怎麼喝茶?

主流有兩種,一是煎茶法,二是點茶法。這兩種喝法,用的都不是茶葉,而是茶粉,古人一般叫它“末茶”,製作原理和現代抹茶差不多。

“末茶”的主要來源是餅茶,又稱團茶片茶。餅茶最晚在唐代已經流行開來,採摘下來的茶葉經過蒸青研磨烘乾等工序,被做成餅狀。唐人的煎茶法是把茶餅磨粉,加入鹽、姜、茱萸等調料一起煮,口味比較清奇。宋人的點茶法則要精細得多。

宋代最先喜歡上末茶的是

文人。他們把末茶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調成茶膏,隨後一邊用湯瓶注水,一邊用茶筅快速攪打茶湯,形成細密的泡沫。《大觀茶論》描繪這個過程為:“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點茶技藝,單從操作本身來看,確實算是日本抹茶道的雛形

● 茶筅

除了點茶和競賽感濃厚的鬥茶之外,宋代還出現了可以與琴棋書畫並列的高雅茶藝活動:分茶。

分茶又叫“湯戲”、“茶百戲”。北宋初年陶谷在《清異錄》中將其描述為“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

看起來,分茶可能比較類似現在的咖啡拉花,不光能用茶沫拉出簡單圖案,還能在茶盞裡寫詩畫畫,到了南宋,會分茶甚至成了民間藝人的一種謀生手段

● 磁州窯黑釉油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麼,這些喝茶方法怎麼就都失傳了呢?

元明兩代是我國茶葉史上的一大轉折點。

遊牧為主的蒙古人雖然有喝茶習慣,但他們對唐宋的煎茶點茶都缺乏興趣,更喜歡喝酥油茶藥茶或者散茶。統治者喜好不一,再加上社會動盪、國力衰退、假茶橫行、文人地位下降等複雜原因,餅茶和末茶走向了衰落。

明初,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茶,各地一律進貢散茶:“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採芽以進”。明代飲茶風氣隨之改變,士人們也認為相比繁瑣的點茶法,泡茶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此後,中國末茶不見蹤影,點茶法也逐漸無人問津。

抹茶在日本也是小眾

雖然在中國式微,點茶技藝遠渡日本後,還是發展壯大了起來。

日本人的喝茶愛好,一開始就是受中國人影響培養起來的。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日本禪師最澄作為學問僧來中國求學,將茶籽帶回日本。後來,因為受到嵯峨天皇喜愛,日本寺院皇室開始大量種植茶樹。平安奈良時期的茶文化,與唐代極其相似。

鎌倉時期,榮西禪師兩度赴宋學佛,回國時不僅攜帶了大量茶籽茶具,還將《茶經》手抄本帶回日本,並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經——《吃茶養生記》。書中記錄了宋代的末茶點茶技藝,為日本抹茶道打下了基礎。

● 《吃茶養生記》

在當時的日本,茶道偏好奢華鋪張,而如今“和、淨、清、寂”的飲茶哲學,以及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都是由千利修奠定的。在千利修手中,日本茶道與禪宗思想相結合,走上真正本土化的道路。

到了今天,日本茶人點茶多用黑色瓷碗

竹製器具插花器皿,茶室大多不超過四張榻榻米大小,而整個過程又極其複雜嚴肅,處處體現禪學,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日式美學特徵。因此,已經不能說日本抹茶道只是宋代點茶技藝的複製了。

● 日本茶道

現代日本茶道傳承主要依靠兩大途徑,一是

女子學校通過插花、茶藝、女紅等技能提高女性“個人修養”;一是“家元制度”,根據血緣關係世襲傳統技藝。

抹茶道步驟繁複細緻,有“點一杯好茶要學十年”的說法,即使在日本國內,受眾面也很小。

而且,早江戶中晚期,明朝的泡茶方法也傳入了日本,並且形成了比抹茶道更加簡潔樸素,以“和、淨、清、閒”為理念的煎茶道。事實上,現代日本人相比抹茶,日常喝煎茶更多。

為什麼煎茶綠茶、大麥茶、烏龍茶口味,都沒像抹茶口味一樣火起來?可能恰恰是因為真正的“抹茶”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見不到,物以稀為貴,聽起來格外誘人。

參考資料:
1.張一潔:《中國末茶文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2.沈冬梅:《宋代的飲茶技藝》,《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齊洋:《日本茶文化對日本茶包裝設計的影響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月。
4.李薇:《中日茶史溯源及抹茶產業的前景發展》,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0月。
5.張建立:《“侘茶樂境“芻議”》,《農業考古》,2017年第2期。

關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頂部關注視知TV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健康、電影、男裝、寵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為你解釋世界。

視知TV

很多人可能一聽到抹茶就會想是日本的!其實非也,抹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古時候也叫末茶!

古時:將春茶嫩葉,用蒸汽殺青(現在中國的茶葉大部分是炒青,說來話太長,不是今天主題,下次有機會再講這個做茶的的工藝)然後做成團茶(餅茶)保存,就有點像現在的普洱茶餅一樣,但是那時候茶葉是上層階級的享用之物,非常講究,上貢的茶餅還有龍和鳳的模印,所以也叫龍鳳團茶


然後,喝的時候放在火上烘焙乾燥,然後用天然石磨研磨成粉末。

古人磨粉的工具那是相當齊全的。

首先用茶臼(jiu)把茶碾碎.


其次茶碾。


欣賞一下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皇家茶碾。


其次茶磨繼續




經過三道程序,茶葉就成末末了~

然後就可以開始點茶了,點茶師先用一茶勺,將粉末茶盛入建盞,衝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擊拂,使之產生沫浡。


哦對了,這玩意也不是日本的,早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裡就有記錄茶筅。茶筅是古時烹茶時的一種調茶工具。“茶筅,以勁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可見茶筅即是一種調茶工具。


宋朝的鬥茶,就是看誰用泡沫做的圖畫更漂亮,更持久不散,古代文人那可不是一般會玩。

就在宋朝的時候日本人過來把這種喝茶方式學去了!後來我們明朝老祖宗覺得這種方式太繁文縟節就取締了,不破不立,於是有了我們現在的六大茶類!



05茶學陳扯扯

抹茶,實際是就是蒸青綠茶的超微茶粉。

抹茶——茶葉採摘覆下茶園的鮮嫩芽葉,先經蒸青、烘乾兩道工序製得深綠色片形的碾茶,再用茶臼磨細成的翠綠色細粉末茶。

而蒸青綠茶也就是綠茶的一種,是通過蒸青的方式殺青烘乾的。

在古代抹茶是粉末狀的茶又稱為末茶,就是將新鮮的茶葉嫩芽進行一系列相關工藝的加工製作成粉末狀的呈綠色的茶葉粉。

歷史

蒸清抹茶起源於中國宋代,僧人蓉西禪師在公元1191年將蒸清抹茶製作工藝帶去日本。

但從明代開始,茶葉殺青開始採用炒青的方式。自此,蒸青逐漸退出中國歷史舞臺,反而在日本逐漸發揚光大,甚至與日本茶道的誕生密不可分。

目前,中國僅剩下恩施玉露等少數茶還採用蒸青的方式,相反日本更喜愛蒸青綠茶,還將抹茶做到了極高水平。

工藝

雖然說的簡單,抹茶是蒸青綠茶的茶粉,但實際上抹茶從原料開始就和其他茶有所區別。抹茶的原料較一般綠茶而言,需要通過遮光等手段使得茶葉中的氨基酸提高,茶多酚下降,使得茶的苦澀味下降。

在後續的加工過程中,通過蒸汽殺青、乾燥後,將茶葉通過傳統的石碾或者現代科技的研磨儀器進行研磨,使之到達指定的目數(通常為2-20微米)。

注意

還有一種和抹茶很相似的,就是綠茶粉,顧名思義就是綠茶的超微茶粉。綠茶粉和抹茶很相似,但是具體的製作標準和品質都有差別。


茗茶山水間

到底什麼是抹茶

抹茶,其實就是經過嚴格的種植篩選、複雜工藝加工及講究飲用方法的綠茶粉。抹茶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主要成分有茶多酚、咖啡鹼、遊離氨基酸、葉綠素、蛋白質、芳香物質、纖維素、多種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反正就是對人體特別的好。

抹茶其實是將茶葉直接食用,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能更多地被人體吸收,而現在的只喝茶湯不吃茶葉的飲用方式,有效成分吸收率基本在35%左右。

抹茶與普通綠茶粉的區別

抹茶雖說是由綠茶加工而來,但是卻與普通綠茶粉有著很大的區別:

種植:抹茶一般選用的是經過無性繁殖技術的茶樹,以保證茶葉的純淨。在種植時需要採用遮蔽法,在茶的嫩葉採摘前二十天到一個月前搭設棚架上面覆蓋草蓆來覆蓋茶樹,遮蓋率約為98%以上。其實抹茶從茶芽生長期開始,就講究恰當避光,為的是增加茶芽的葉綠素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苦澀味成分,就連抹茶製作過程中工廠也是關著燈的。而綠茶無此要求。

殺青:抹茶,摘來的生葉必須在當天就立即採用蒸青法殺青;而綠茶的殺青方法除了蒸青法外還有炒青、泡青、輻射殺青。

揉捻:由於抹茶不用來泡茶,所以無需揉捻;而綠茶必須經過揉捻的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

乾燥:抹茶的乾燥採用的是低溫烘乾的方法,烘乾之後的茶葉稱之為荒茶;而綠茶除了烘乾之外一般還有經過炒乾的工序,進一步降低茶葉中的水分。

保存:抹茶的保存為將荒茶放入冷庫,在零度以下保存,以便轉化葡萄糖,提升茶的甘甜度;綠茶一般為陰涼乾燥處室溫保存即可。

研磨:抹茶的研磨要求很高,將荒茶從冷庫中取出,慢慢恢復到室溫。再用石磨緩緩研磨成碎茶(每小時石磨產出抹茶僅40g)。石磨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持低溫研碎,不會降低茶香和茶的鮮綠程度,相反還會賦予抹茶獨有的海苔香氣,磨好的茶粉再通過極細目數的濾網篩去茶梗碎和脈絡。


摩貝視野

百花吟,茶生活倡導品牌。關注百花吟茶學院,每天與您分享茶知識。好好喝茶,好好生活!

抹茶是起源於中國隋唐時代,但興盛起來是在日本,成了非常出名的食材飲品之一;"抹茶可以直接沖泡著喝,也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抹茶,意思就是用石磨來碾磨的茶。磨茶的石磨稱為茶磨。

抹茶的製作工藝有哪些?

當今抹茶的生產工藝主要集中在日本,整個生產過程非常有講究。樹種從日本引進,為了確保鮮葉的鮮亮和鮮嫩,春天茶葉長出一芽兩葉之後,進行第一次遮光處理。

等到茶葉長到一芽四五葉之後再進行採摘和蒸青環節,採摘當日用蒸汽殺青,然後再經過冷卻、烘焙、篩選等多層工序,用石磨以每分鐘60轉的速度,在19℃的恆溫中,緩緩磨出翠綠色的粉末,這些粉末就是抹茶。

抹茶粉與綠茶粉有什麼區別呢?

①、顏色:抹茶由於覆蓋蒸青,呈深綠或者墨綠,綠茶粉為草綠。

②、口感:抹茶少澀少苦,綠茶粉略帶一絲絲苦澀。

③、香氣:抹茶呈海苔、粽葉香氣,綠茶粉為青草香。

④、密度:抹茶細度塗在手背上可以全部進入毛孔。綠茶粉比抹茶粗很多。

抹茶對人體有哪些好處呢?

①飲抹茶明目

②飲抹茶防齲齒

③飲抹茶提神醒腦

④飲抹茶補充維生素C

⑤飲抹茶利尿防結石

⑥飲抹茶改善腸胃功能

⑦飲抹茶減少輻射傷害

⑧飲抹茶補充營養


百花吟茶學院

你還對抹茶懵懵分不清,今天我告訴大家抹茶是什麼吧!


綠茶磨的粉只能叫綠茶粉,真正的抹茶,可不是一磨了事,工藝複雜得多,在營養價值上遠超綠茶,價格至少是綠茶粉的三十倍以上,正宗的抹茶粉價格是:100 克 250 元。

抹茶原材料是很嫩的茶葉加工而來,對茶葉的要求有很大的講究,日本茶葉做出來的抹茶最好。抹茶有幾十道工序:攪碎、蒸汽殺青、冷卻、烘乾、梗葉分離、去除砂石、殺菌、快速乾燥、研磨,才能變成抹茶。

今天順便送大家一個製作抹茶的方法,有空請朋友們嚐嚐自己的手藝。

抹茶巴巴洛瓦的製作。


用料

牛奶 320ML

水 90ML

細砂糖 80g

抹茶粉 10g

吉利丁 7g

淡奶油 80ML

步驟 1:80ML淡奶油打至六分發,送入冰箱冷藏室冷藏備用; 7g吉利丁片用冷水泡漲備用; 10g抹茶粉過篩後和80g細砂糖混合備用。步驟 2:320ML牛奶和90ML水混合倒入奶鍋,加熱至邊緣開始冒出細小氣泡的微微沸騰狀,關火,取2大匙(30ML)加入泡好的吉利丁片中,攪拌至吉利丁融化。步驟 3:剩餘的牛奶和水混合物用量杯分6次倒入抹茶粉和細砂糖混合物中,邊倒邊攪拌,直至細砂糖完全融化,加入吉利丁溶液繼續攪拌均勻。步驟 4:過篩布丁液2~4次,把裝有布丁液的容器座在冰水中並不停攪拌,直至整體濃稠度和打發至六分的淡奶油差不多時,加入80ML打發至六分的淡奶油,混合均勻後倒入布丁瓶或布丁模中,送入冰箱冷藏室冷藏4小時以上即可

提示:如果使用吉利丁片,請事先把吉利丁片用冷水泡軟後攥幹水分,再進行步驟2的混合動作

如果布丁液難以變成整體濃稠的狀態,解決辦法:一是直接把裝有布丁液的容器座入冰塊中並及時攪拌,防止局部結塊。


中意的天空

最早見到抹茶類食物的時候,我曾把它當做一種口味特別的茶葉。對於出生在茶葉之鄉、家附近就是陸羽故居的我來說,抹茶=綠茶=用沸水沖泡茶葉,而非這種綠色的奇怪粉末。宇治抹茶更是聞所未聞。後來我到京都生活,宇治成了後花園一樣的存在,這才開始漸漸對抹茶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有點像散粉,還配個刷子

很多抹茶控可能認為“宇治抹茶”是一個品牌,其實宇治是位於京都府南部的一個小城市,這裡所產的茶都叫宇治茶,類似於咱們地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等等。而日本所產抹茶大多都來自宇治,因此也就有了世界抹茶在日本,日本抹茶在宇治之說。

通常來講,宇治茶和靜岡茶、狹山茶並稱為日本三大茶。

戰國時期:

一生致力於結束戰亂,重建封建秩序的“ 日本三傑 ”之一織田信長途經宇治,被採茶和製茶的場景感動,於是任命茶師森彥右衛門擔任宇治鄉的茶頭。後來,著名茶人千利休也任過這一職。最後,在同為“ 日本三傑 ”之一豐臣秀吉的扶持下,宇治茶的地位水漲船高,成了“高級茶”的代名詞。

那個時候,只有皇族,貴族和少部分高級僧侶才能享用,抹茶妥妥地站在日本茶鄙視鏈地頂端。

江戶時代後期:

課稅日高,宇治主動尋變,遂走出高級茶的小框框,增加了許多為大眾飲用而開闢的茶園,這才廣開銷路,為日後大量販賣做了鋪墊。

明治維新後:

抹茶終於從有規有矩的茶道象牙塔中飛出來,全面大眾化,而現在所說的“混合宇治茶”,基本上宇治茶佔50%以上,另外混合奈良、滋賀或三重產的茶葉。

抹茶就這樣走下神壇,不但在日本國內成了大眾消費品,也成了“日系”標籤,走出國門,擁抱世界。

在日本的語境中,抹茶也叫碾茶,將一種遮陽栽培的茶葉新芽,去除莖和葉脈,用石磨碾成非常細的粉末後沖泡而成。關鍵的一步是用“茶筅”來點茶,即用它在碗裡來回刷打出泡沫,使抹茶粉均勻地融入水中,這樣喝起來才不會有一小糰粉沒化開的感覺。

但直接喝抹茶這件事,不僅需要整套繁複的流程和工具,還要系統學習複雜嚴苛“茶道”的技巧,在當今日本也不算家常。

日本茶道

所以,即便在日本,普通人也只是偏愛抹茶味的點心以及飲品,但真正願意喝抹茶的人,還是非常小眾的那一撮。

所以,比起單純的喝純正的抹茶,“吃抹茶”才是最時髦的做法。都說愛抹茶,但你愛的可能不是這種茶,而是各種“抹茶”味道的甜點。

在日本國內都是這樣,就更別說在國外了。

要想甜點好吃,抹茶粉至關重要

抹茶甜品的高下,最關鍵的還是抹茶粉的質量。但對於抹茶質量,目前還沒有教科書般的量化指標。一般從色香味來判斷——好的抹茶色正綠或翠綠,香氣有明顯的覆下香,味呈鮮甘二味,不苦不澀,回韻綿長。

而真正高級的抹茶粉做出的抹茶卷,蛋糕體呈現黃綠色,在不P圖的情況下,不可能有特別鮮豔的綠。

但低等級的抹茶,苦、澀,不鮮不甘,為了色綠就要增加投茶量。投茶量大就意味著苦味和澀味。所以,為了取悅食客的味蕾,店家就要放更多的糖來中和苦味和澀味。這也是為什麼,一眾抹茶甜品連鎖店的蛋糕類出品都會偏甜。

所以,要做好的抹茶甜品,首先要從抹茶粉的品控開始,而不是胡亂用一些號稱來自宇治和京都的“低等級抹茶”。如果沒有日本的優質抹茶資源作為穩定供給,根本沒辦法鋪天蓋地開店。


Enjoy雅趣

宋代的“末茶”工藝早已失傳,現在我們所說的抹茶一般都是指按日本抹茶標準和工藝生產的“現代抹茶”。日本茶業中央會(日語:日本茶業中央會)對抹茶有著如下定義:覆蓋栽培的茶葉鮮葉,未經揉捻而直接乾燥製成的茶葉(碾茶),經石磨碾磨後製成的極細粉末。

只有符合所有要求的產品才可以被冠上“抹茶”的名字;而其他所有的粉末狀茶葉,無論做何種用途,都只能叫做“粉末茶”。

目前抹茶的生產工藝主要集中在日本,整個生產過程非常講究。如果去日本旅遊,可以到靜岡買正宗抹茶,生產的抹茶號稱世界最濃厚。

目前抹茶的生產工藝主要集中在日本,整個生產過程非常講究。樹種從日本引進,為了保證茶葉的鮮亮和鮮嫩,春天當茶葉長出一芽兩葉之後,進行第一次遮光處理。等茶葉長到一芽四五葉之後進行採摘和蒸青環節,即採摘當天用蒸汽殺青,再經過冷卻、烘焙、篩選等多道工序,最後用石(以每分鐘60轉的速度,在19℃的恆溫中,緩緩(出翠綠色的粉末就是抹茶。綠茶粉的原料基本上是普通的炒青,使用的是金屬粉碎機,無一例外的都是瞬間粉碎法。

普通茶葉粉和抹茶的價格天壤之別。抹茶平均價格在2000元/斤左右。而普通的綠茶粉價格,每斤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抹茶和綠茶粉的區別

  顏色:抹茶因為覆蓋蒸青,呈深綠或者墨綠,綠茶粉為草綠。

  味道:抹茶不澀少苦,綠茶粉略苦澀。

  香味:抹茶呈海苔、粽葉香氣,綠茶粉為青草香。

  細度:抹茶細度達6000目以上(2微米),塗在手背上可以全部進入毛孔。綠茶粉100~300目左右,比抹茶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