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笔下发白

先说杜聿明的军事才能。

鄙人对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杜聿明是一个中等才能的总指挥官,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蒋介石用人不当,让杜聿明这个优秀的参谋长,去做他并不擅长的总指挥的角色。

一、能力平平的总指挥。

杜聿明虽然也是战功赫赫。他的战绩主要来自两点:一是第五军是国军装备最为精良部队。其装备比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第74军更先进。二是杜聿明战前制定了优秀的作战方案。这还说明杜聿明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由于援军跟不上。再加上密支那被日军占领,切断了远征军的后路。

如何应对?

孙立人提出,十万远征军,强攻密支那,从大路回国。但孙立人的这一方案被杜聿明否掉。

孙立人只好建议向西,先到印度。然后再图回国。

杜聿明则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辗转千里回国,使四万将士葬身野人山。


在辽沈战役前,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新一军任前锋,突破四野防线。四野抵挡不住。杜聿明却下令停止进攻。

孙立人拒绝执行杜聿明命令,继续进攻,就在四野防线即将崩溃之时,孙立人被免职。


二、十分优秀的参谋长。

淮海战役前,杜聿明到了徐州。根据黄百韬兵团被围的紧急形势,提出了上策的作战方案:

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一周至十天,以李弥13兵团守备徐州,以72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16兵团,会合黄维12兵团先击破中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以解黄百韬之围。

这一方案以攻为守,并可集中近十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以击破中野六个纵队。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但杜聿明的方案被否决。


国军其他优秀将领对杜聿明的评价是——书呆子。孙子有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这一点,杜聿明没有做到。杜聿明的战场应变能力也一般。


一个优秀的将领,需要在十个方面,处处优秀。但杜聿明只在五个方面优秀。

他是个优秀的参谋长。也可以说他是个有缺陷的名将。


最后回答,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被委以重任。

一是杜聿明是蒋介石的嫡系。

二是杜聿明比较听话。蒋介石觉得,用听话的将领,比较舒心。


杨朱学派

杜聿明能力平平就能率领国民党百万之军?

要说蒋介石重用的人,草包和庸才比比皆是,包括蒋介石最重用的陈诚,能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差,淮海战役时杜聿明的上级刘峙、顾祝同等人说到底也都是草包。但是这里面绝对不包括杜聿明。

作为黄埔一期学生,杜聿明绝对是国军将领中的饺饺者,并不是一般黄埔生可以比拟的。

由于杜聿明工作踏实,对于军队建设和行军打仗都有一定见解,使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不断上升,黄埔生中最高职位者,基本没有比杜聿明再高的了,蒋介石又不傻,怎么可能会让一个能力平平的人指挥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怎么会让杜聿明像救火队员一样,哪里需要去哪里,先去辽沈帮卫立煌,再去徐州帮刘峙。

可以说,两次调动杜聿明都可以为正职,但是杜聿明故意退让,所以才担任卫立煌和刘峙的副手。

但是有些军官,连卫立煌和刘峙都不服,就服杜聿明,在辽沈战役之时,目中无人的廖耀湘愿意听从杜聿明的指挥;在淮海战役之时,嚣张跋扈的李玉堂也服从杜聿明的指挥。像廖耀湘和李玉堂也都是黄埔一期的饺饺者,依然能对杜聿明俯首帖耳,这一点就能说明杜聿明并非平庸之辈。

尤其是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大兵团配合作战成为重要的战役模式,而杜聿明对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辽沈大败,淮海再败,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杜聿明,关键国民党的队伍就是属于葛优大爷嘴里的那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关于蒋介石的用人原则,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喜欢用黄埔学生,喜欢用浙江老乡,喜欢留日陆军士官学校的人,主要原因就是,蒋介石出身在浙江,到过日本去留学,后来在黄埔当校长,也就是说只有建立了联系,才有可能重用,才有可能入蒋介石的法眼。

但是,史论纵横认为,这都是表象,蒋介石真正在意的,除了联系之外,还是忠诚度,所以杜聿明被重用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但是,杜聿明就是坚决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有时候明知道是错误的也坚决执行下去,在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初期对日作战顺利,打了几场漂亮的仗,结果蒋介石遥控指挥,杜聿明也只能服从命令,造成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在杜聿明回国后,不但没有处分他,反而擢升他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

其实,蒋介石看的更多的还是你听不听话,只要你听话,那就是好样的!

其实,国民党之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越往上越没有将才,越没有个人突出能力,即使像杜聿明能力超群,结果一到关键的节骨点上,老蒋就瞎指挥,不听老蒋命令的都做不到最高的位置,只有那些听话的,像顾祝同、刘峙这些人物位高权重。


史论纵横

首先,杜聿明是一位抗日爱国名将。杜聿明是黄埔从多将领中少有的比较西方化的将领,是国军将领中少有的人才。抗日期间与国军将领稳扎稳打的战术不同的是杜聿明主张“闪电战”,以优势火力压制日军和迅速攻破敌人(杜大都是美式装备,有装甲车),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昆仑关战役,面对的是日本的精锐师团,可以说一场硬战。郑洞国、邱清泉、戴安澜(三位将军都是抗日名将)都归杜指挥,杜采用的战术是要塞式攻击发,逐步压缩包围圈,直至困死日军。这次战斗结束,杜聿明大获全胜,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击毙了日军旅团长,杜聿明战后居了首功。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精锐师团,杜聿明可不是平庸之辈,不是草包将军刘峙。

其次,有人将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之罪加于杜聿明身上,当远征军时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杜聿明与孙立人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蒋介石的与史迪威也有矛盾,战略上双方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可杜聿明是比较听老蒋话的人,加上杜是国军比较能打的将领自然会受到蒋介石的重用。由于蒋介石的瞎指挥,杜聿明只得服从命名带领一大部分远征军从野人山撤退回国,结果导致兵败,五万多将士因疾病和饥饿,长眠在了野人山。回国后,蒋介石并没有处分杜聿明,还将他提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聿明一直得到蒋的重用。

最后,日本投降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接手 东北。国共内战期间,在东北战场四平战役中均有不俗的战绩,但最后还是败给了林彪。淮海战役,蒋介石重用的爱将草包将军刘峙由于神奇的布兵方式,把部队摆成了一字长蛇阵,既没设防守阵地、成了鼠头蛇尾的挨打阵势,黄百韬兵团因此被粟裕团团围住,杜聿明也无力为天了。在最后的淮海战役里,粟裕在判断杜聿明逃跑计划路线时也是完全错误,要是没有地下党,国防部第三厅郭汝瑰故意向蒋介石抱怨,说杜聿明没有支援黄维兵团,于是蒋介石下令杜聿明回头向黄维兵团靠拢,结果导致全军被围,粟裕是很难堵住杜聿明的。


总之,杜聿明是国军将领中非常有才干的一位将领,为人清廉,工作勤勉,得到了不少将士的拥护,比如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廖耀湘等优秀将领。所有,说明杜聿明的能力在国军里是很出众的一位。


赛门军略

首先说明一点,杜聿明能从人才济济的黄埔一期生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庸才。

杜聿明的一生,引用一句比较经典的话,那便是战斗的一生。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杜聿明从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便是光彩照人的将军,其实不然,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岁月,只有历经九死一生的士兵,才可能成为名扬天下的将军,而杜聿明一生又何止是九死一生?



众所周知,黄埔生的崛起离不开两场军事行动,那便是东征北伐,而此时的黄埔生大多数都是底层军官,往往担负着冲锋陷阵的角色,而此时的杜聿明几乎是哪个时代所有青年军人的标杆,他打仗冲在最前面,尤其在东征攻打淡水城时参加敢死队攻城,而第一时间冲上城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是赫赫有名的陈赓大将,好的将军必然是个优秀的士兵,这句话用在杜聿明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当然了,东征北伐或许杜聿明是个下层军官,也许可以起到上阵杀敌的作用,但绝对不能扭转乾坤,而八年抗日战争却将杜送上了巅峰。抗战爆发,杜聿明先是组建200师,后又出任第五军军长,他率领的第五军或许没有七十四军那样辉煌而又刻骨铭心的战绩,但是他的第五军打的每一战,绝对是血战中的血战。第五军的成名之战是昆仑关大捷,而这一战也让一向武士道精神膨胀的日本人屈服于了中国士兵。此战历时十八天,第五军损失惨重,但却战胜了日寇的武士道精神,中国军队取得了大胜,歼灭日寇五千余人,击毙了日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这个不可一世的日本陆军少将最终殒命昆仑关。




大多数人认为杜聿明的军事能力是不高的,这最大的原因或许是杜率领的远征军之败,其实远征军入缅,开始也有过辉煌的战绩,但最终的失败完全是战略上的被动,而造成这一被动的最大因素还是英美的貌合神离,用我数万将士的生命来达成他们的战略利益,确实可耻,而杜聿明之后率领远征军从野人山回国,已是不易,而此战也损失了第五军系的一大虎将,那便是戴安澜。



而一个将军除了能运筹帷幄之外,还要能治兵强将,杜的治兵能力绝对是公认的,他的第五军军纪严明,能征善战,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比如戴安澜、邱清泉等等,而这邱清泉是个刺头,接受过全西化的军事理念,对谁都不服,但唯独对杜聿明是毕恭毕敬,杜聿明的厉害之处不言而喻。至于后面的内战,杜的失败确实没有什么好争议的,老蒋如此一个独裁的政府,所建立的政权又怎可能巩固,所以他在东北败给了林帅,在淮海又败给了粟大将军,这并不代表他杜聿明就是个庸才。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


历史之绝唱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以新一军、新六军和陈明仁71军组成的豪华阵容攻取东野重兵防守的吉林四平,随后直追到松花江南岸,林彪已经做好了放弃哈尔滨的准备。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是华野少有的较大败绩,吃不掉困兽犹斗甚至亲自率队冲锋的黄百韬,又被迅速赶来的邱清泉机械化第五军侧击,全线动摇,粟裕命令撤退而去。



这两次战役的战场指挥官都是杜聿明中将,分别对阵我军两大名将而不落下风,怎么出来的“能力平平”?

从古北口长城抗战时的一名旅长,到军委会直辖的唯一的装甲兵团团长,再到200师师长和第五军军长,到昆仑官大捷和中国远征军前敌总指挥,那么多黄埔系名将,蒋介石疯啦?会把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交给非亲非故的陕西人杜聿明?

如果再黑杜聿明能力平平,那国军就真的没谁能打的,包括淮海战役如果是杜聿明一直指挥的话(中间被老蒋调往东北救火),华野也不会赢的那么轻松。其它在抗日战争表现较好的将领如薛岳、王耀武、汤恩伯等人,解放战争期间根本拿不出杜聿明这样的成绩单。



王耀武在国军中算个名将,黄埔三期力压三个姓李的一期生,可他比较服气的就是杜聿明。外号“邱疯子”的邱清泉飞扬跋扈,很少买帐,惟独对杜聿明恭恭敬敬,一口一个“杜老总”。

在国民党嫡系部队的大兵团序列中,还是有潜规则的,大家都是黄埔系,大家上头都有人罩着,整编师长、军长、兵团司令甚至战区副总司令基本都是中将,谁来指挥谁才能互相服气不乱套呢?首先硬件便是黄埔资历。



什么张灵甫什么胡琏在这一条上就弱爆了,因为你就是四期师弟,虽然也是中将,只能去当军(整编师)长,所以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前名义上属汤恩伯第一兵团,战场实际序列曾先后划归李天霞和黄百韬指挥;胡琏当不成第十二兵团司令,黄埔资历低影响很大。

杜聿明正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能与之争的也就宋希濂、关麟征等同学,所以杜聿明无论从黄埔资历和作战成绩单上看,被委以重任丝毫不足为奇,在那个大时代下,在两方统帅战略水平巨大的差距下,绝不是一两个所谓名将就能扭转乾坤的。



蒋介石经常性选择恐惧症的艰难在于,能打的不听话(白崇禧傅作义等),听话的又不能打(陈诚刘峙等),杜聿明恰恰属于能打又听话的,所以一直被信任和重用,也正因为听话,杜聿明才有野人山之败和淮海之围,最后走进功德林写回忆录。


度度狼gg

能力平平?不提杜聿明将军抗战时“昆仑关大捷”这些赫赫军功吧,就说淮海战役吧,国军称之为“徐蚌会战”,如果杜聿明的指挥没有受到干扰的话,淮海战役根本不会是载入史册的情况。淮海战役爆发前,杜聿明计划集中徐州地区的精锐机动兵团向西主动进攻实力较弱的中原野战军,不管胜负如何,淮海战役的节奏肯定被打乱了。谁知这时候锦州告急,老蒋紧急把杜聿明调到东北,负责指挥廖耀湘和侯静如两兵团东西夹击东北野战军于锦州城下。徐州这边的国军在总司令刘峙的带领下按兵不动无所事事了。国军惨败于辽沈战役,杜聿明成功组织指挥了葫芦岛大撤退,把7万国军撤离了东北,47万国军覆灭于辽沈战役。老蒋又把杜聿明调回徐州的时候,淮海战役已经打响,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围在碾庄圩了,杜聿明准确的判断此时粟裕的目标在黄百韬而不在徐州,组织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精锐兵团向东救援黄百韬。国军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重炮的现代化立体攻势,负责阻击国军的华野部队压力越来越大,后续部队没赶到,连团长炊事员都拿了枪到一线战斗了。相持不下,杜聿明调74军从侧翼出击,和粟裕想到一起了,74军和粟裕派出的苏北兵团在潘塘仓促遭遇,一场大血拼缠斗,各自撤退,国军立即大肆吹嘘“潘塘大捷”。杜聿明想再增兵,突破华野的阻击打到碾庄圩与黄百韬汇合,粟裕派部队骚扰徐州附近,刘峙害怕徐州有失坚决反对,贻误了战机,黄百韬兵团覆灭。等到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围攻黄维兵团,杜聿明趁着华野主力来不及进攻徐州还在向南阻击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时,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撤退,已经脱离了解放军的追击,老蒋却空投了一封亲笔信,严令杜聿明立即调转方向去解救黄维兵团,结果是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都全军覆没,杜聿明和黄维一起当了解放军的俘虏。有这样的统帅和上司,杜聿明能力再强又能怎么样呢?


立志成虫

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机械化第5军军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谁说杜聿明能力平平?这样吧,不如来点干货,杜的能力咋样,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还是听听他部下怎么评价的。

陈启銮曾经担任杜聿明所部谍报科长,他说:“杜聿明为人朴实诚恳,待人谦和,少有恶言厉色,对朋友有礼貌,对下属宽厚。求知欲很强,对军事科学,颇能勤奋钻研,不但钻研理论,而且学习各种坦克、车辆的驾驶、修理及枪炮使用等等。他办事缜密,肯动脑筋。在主持举行沙盘演习时,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自始至终地指导演习,与大家一起研究。”



郭旭曾经担任广东税警总团军需处上校处长,1939年春奉派赴桂林洽领粮秣、被服和械弹,路过全州时,特地拜访杜聿明,“我看到其人穿着士兵衣服,身上油渍很多,我还以为是杜的副官”。第5军军需主任方宗杰私下介绍说:“杜军长对经济公开,从不挪用公款,部下有困难,不论官兵,只要他知道了,就为之解决。某连一士兵是湖北人,家中接近沦陷区,来信要接济,士兵接到信正在发愁,被杜知道了,当即要军需处发给50元。”


郑庭笈先后担任荣誉第1师团长、第200师步兵指挥官、第48师师长等职,与杜聿明相处甚久,说起第5军全州练兵赞不绝口:“杜军长当时提出五除三习,除骄、除赌、除伪、除欲、除恶;习精、习诚、习勤。在各营房和教练场所,他亲笔书写,‘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就是战时’、‘多流汗少流血’、‘艺高胆大’、‘攻必克,守必固’等口号。他经常口试和提出紧急情况要部队长当时处理,这样就可以了解各部队长的指挥判断能力。他常说,自己懂了,才能为人之师。”


冯杰

解放战役时期,蒋介石所重用的将领好像就只有杜聿明一个,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这两场关乎国共两头全图命运的大对决中,都有杜聿明的身影。那么问题来了,蒋介石为什么这么重用杜聿明呢?难道国民党就只剩余杜聿明可用了吗?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头都把目光集合在了东北地区,因为关于两方来说不论谁占据了东北,坐拥战略方位突出的工业相对兴隆的大后方,就有了争全国的基础。鉴于此,两头必定都会派出能征善战之将坐镇东北。而当时国民党战力最强的部队就是参加过印缅战役的远征军,而杜聿明一方面在抗日战役中战果辉煌,昆仑关一役重创声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另一方面他曾担任过远征军副司令官,他所带领的第5军是远征军的主力。

淮海战场和东北战场选将是一个道理。当时虽然国民党在东北溃退,但是在华东地区还有许多部队,还要派一员大将坐镇。在国民党将领之间的人际关系和部队根基上,杜聿明都是蒋介石的首要人选。

还有一点,杜聿明与解放军交手也胜绩颇多,首要体现在第2次四平会战,第三次四平会战以及豫东会战等。1946年第2次四平会战,杜聿明指挥国民党戎行追击至松花江。1947年第三次四平会战,杜聿明教导国民党戎行解了四平之围。1948年豫东会战,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救出黄百韬。还有辽沈战役终究阶段,杜聿明在锦西指挥国民党戎行撤离,收拾残局。所以,杜聿明从资历、从效果上看,被蒋介石委以重任都正常的。


纵横史海五千年

杜聿明一直被重用不假,但是能力平平不知从何说起。

杜聿明毕业于黄埔一期,早年在何应钦旗下,之后在国民革命军讨伐陈炯明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刚开始只不过是个兵卒,从敢死队队员做起。此后受到蒋介石的重任,也是靠着自己一点点打出来的。

Δ北伐战争


在北伐战争中,杜聿明只不过是刚刚毕业的毛头青年。在攻打淡水城之时,杜聿明与陈赓组成的敢死队,最先爬到了城头,打开城门。早期的军旅生涯,让杜聿明养成了服从上级命令的习惯。只要上级有命令,就算是死也可以,这也是他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

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出任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受到的是西方教育,不同于我们兵法所提倡的稳扎稳打,出其不意等战术,更多的是闪电战。在昆仑山一战中,杜聿明率领郑洞国、邱清泉、戴安澜三人,与日本精锐部队进行对抗。是正正当当的针尖对麦芒的战役,最后大获全胜,击败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


Δ昆仑关大捷

不仅如此,而且杜聿明统兵有方。杜聿明所率领的第五军军纪严明,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将军。比如之前提到的戴安澜,可是大名鼎鼎的爱国将领。外号邱疯子的邱清泉谁都不服,偏偏唯杜聿明马首是瞻,可见他在军中的声望。

而之所以会有能力平平说法,应该是远征军几万名冠军长眠野人山的罪过,全部归到了他身上。其实这并不是杜聿明的过错,一是因为英美的貌合神离,二是蒋介石的错误指挥。而杜聿明又是非常听蒋介石话的人,因此才造成几万将领折戟野人山的悲剧。

Δ淮海战役

而内战时期,杜聿明虽然在东北败给了林彪,但是也打出了几场漂亮的战役。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上,由于刘峙前期的错误排兵布阵。就算是诸葛亮在世,杜聿明也已经是回天乏术。杜最后的失败,也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让他调头向黄维兵团靠拢。

而杜聿明一直被蒋介石重用,一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也不差,更重要的还是他很听话。国民党军队当中,比他能打的有桂系军阀白崇禧,他不听从蒋介石指挥。比他听话的有草包刘峙,但是草包一个。这也就解释了杜聿明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


史之策

杜聿明还是有能力的。从徐州撤退,路线秘而不宣,本来有望退到阜阳。一则老蒋插手,二则郭汝瑰的情报,三则杜本人对撤退并无绝对把握。

杜聿明驻守徐州,多头指挥。尚未撤离,就在城内爆破,剪断电话线。导致平民与军队争抢道路。

之前国防部曾计划南北对攻打通津浦路。实战根本就打不动。说明国军当时的战斗力已经下降了。

客观的说,南北打通津浦路是正确的战略,但是南线兵力太弱。如果桂系和黄维兵团能集中合力,应该是可以的。

杜聿明退到阜阳,取得后勤支持后再向北打回去也是正确的计划。应该是上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