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三界内最强的是谁,如来一直都很害怕玉帝吗?

xuweinan2233

《西游记》里自有一套神话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玉皇大帝实力强悍,也是名义上的老大,而太上老君代表的三清是玉帝后面的长老,有很大的自主权利,但一定要给玉帝面子,维护他的统治,而如来是西天代表,是不同体系下的,拥有独立王国,但是因为玉帝的势力最大最强,所以一定要给他面子。其实如果换成武侠更好理解,比如武林里少林最强,那大家就推举少林方丈是武林盟主,少林方丈上面有长老,但长老也要支持方丈的。如来就好像昆仑或峨眉掌门,面子总要给武林盟主少林方丈几分的。



这里面的几个人,如来、玉帝、太上老君,不存在谁怕谁,都是顶级人物,互相彼此忌惮留面,维持着整个位面平衡。

就像开始的时候,孙悟空大闹天空,最后老君八卦炉也炼不了他,便请如来出手。天庭厉害角色多了,降伏孙悟空并不难,干嘛非要西天叫如来呢,其实玉帝是想借此拉拢一下和如来感情,也展现一下自己威严,既然你们都共我为天下最大,我叫你来你就一定要来。果然如来也很上道,本来降伏孙悟空,如来赐个法宝,随便哪个菩萨去都行,但是他一定要亲自前往,这明显就是在照顾玉帝面子。果然如来出手,猴子手到擒来。而且这过程里发生了一个极其好玩的赌赛,孙悟空说玉帝之位让他坐,如来说你要逃出我手掌心就让与你,孙悟空问你能做主?如来说可以。如来敢拿玉帝之位做赌注,一来说明他实力强大很自信,二来也说明他跟玉帝不是从属关系,如来并不怕玉帝,只是互相尊重罢了,不然拿玉帝位子做赌注岂不是大逆不道?

然后玉帝就开始大请如来表示感谢,领头陪客的有三清四御,像有的神话体系里,说三清六御,玉帝其中一御,但是《西游记》却是四御,玉帝已经不在其中了,名义上已经高出一格。而且太少老君在玉帝面前自称老道,如来自称老僧,他还敬称玉帝大天尊。玉帝摆那么大阵仗感谢如来,其实也是表示了对如来的尊重,但也不是怕他,而是对他西方地位的认可。

如来给玉帝面子,同样对于天庭大元老太上老君依然给面子。比如老君坐骑青牛精闹事时,如来就派罗汉打了十八座金丹砂过去,当作孝敬老君的。老君也很识趣,立马就降伏了青牛精。

除了玉帝、太上老君,如来忌惮的还有几个人。我觉得起码还有菩提老祖,弥勒佛几人。

菩提老祖是孙悟空的授业恩师,除了开头露面了一下,后来就不出现了,而且这么一位大能其他神仙都没有提起。其实取经路上,很多磨难都是上面大仙的宠物或门童造成的,都是主人出马,麻烦解决。孙悟空当年跟玉帝闹腾,为何不见他们去请菩提老祖出面呢,是不知道还是怎的。这菩提老祖名菩提,处在佛家地盘西牛贺洲,却是道家打扮,而本领更是精通百家绝学,本领之大,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而玉帝、如来都管不了他。吴承恩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是不是想说明在正统之外亦有高人存在,实力强悍只是不愿世俗的争名夺利罢了。



而弥勒佛呢,被称未来佛祖,实力野心都不小。不然他的手下居然敢搞一个假的灵山小西天?就算不是弥勒佛授意,恐怕平日里弥勒佛对如来也没表现多少尊重。而且《西游记》写弥勒佛出场时,直接一句问:悟空,认得我吗。你弥勒佛大肚笑呵呵那个形象,谁不认识啊,吓得孙悟空赶忙拜伏,这个弥勒佛只叫他悟空,可没叫一声大圣。要知道,当时九头狮子逞能的时候,孙悟空见太乙救苦天尊,人家都客气的叫了一句大圣,那可是四御之一啊。可见弥勒佛实际上把谁都没放在眼里,如来自己阵营里有这么个刺头,的确也要忌惮三分。



再有一个开始出现时候名头很唬人,说的多么多么厉害,也是在如来地盘里的一个人物,还以为可以跟三清四御如来什么的比肩呢。但是后来结果表明他只是自己咋呼,又是地仙之祖啥啥的。但他见了观音都恭敬的不得了,还跟孙悟空结拜,对了,他就是镇元子,他与如来相比还是差远了。


一览众河小

最强的是谁确实不好说,按西游原著的交待可以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菩提祖师三者间选一位,我觉得还应该是太上老君。

说如来一直都很害怕玉帝,纯粹是无稽之谈。可以说尊敬、客气是真的,也的确承认玉帝是共尊之主。



先来看前半截问题。说强者西游中可太多了,三清、如来佛祖、弥勒佛、观音菩萨还有菩提祖师等等都有通天彻地之能。尤其是观音菩萨,相信其法力不再任何一位强者之下。

菩提祖师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分明是一位佛祖,授课却是说道讲禅并行,“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孙悟空最后学的本事,老祖有说法,就是修炼成功了仙与佛随便做。所以菩提祖师可谓佛道儒三家皆通的真正大能,虽在书中从未出手,但说他是真正的强者毫无疑问。



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的关系感觉是互相敬重,都给足对方面子。

书中有写,如来被玉帝请来收掉猴子之后,被玉帝留客。玉帝传旨请诸仙一起开大趴体。三清为首的诸仙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致谢佛祖无量法力收付妖猴。在这里呈现的感觉就是如来非常强大。



而后来太上老君的青牛下界作妖,一个金刚琢收遍天下无敌手。孙悟空最后找到如来佛祖求助,如来说的话就有意思了。他说知道妖精真身但不敢说,怕猴子走漏风声连累他,青牛打上门来。随后派了十八罗汉跟着孙悟空“送大礼”,先送了十八粒金丹砂,再告诉猴子去找太上老君。从这一剧情,就能看出如来佛祖对太上老君更是礼敬三分,连他的青牛精都不想随意得罪。足见太上老君的强大之处。

所以我认为最强者可以认为是老君,菩提祖师也属西方佛祖,怕也是强不过如来佛祖的,同样强不过太上老君。



玉皇大帝的身份是非常强大的,无论如何都是三界的至尊。

如来佛祖说过,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一算玉帝是熬了两亿多年才享受到这份至尊待遇。如来佛祖和三清诸仙对玉帝的称呼为“大天尊”,可见玉帝位份的贵重。



不过也仅止于此,玉帝更像是君主立宪制中作为代表性存在的国家元首,佛道两家则是合作的政党议会之类的组织。正经是不怕的,反而是玉帝对如来佛祖是很客气的,求助护驾都是派专使带着旨意去请的。事儿办完了,还得用最高规格的标准招待感谢一番,王母娘娘亲手摘蟠桃奉上,其余诸仙都是带着奇珍异宝奉献。所以如来佛祖是根本不会怕玉帝的。


如切如磨

这个很难说的清楚了,各大boss也没正面交过手。不过从一些细节来看最强的应该是太上老君了。那老头法宝众多随便一件都能打的猴子没辙。特别是青牛精那金刚镯连如来的十八粒金丹砂也收了。从如来和悟空的对话来看他是不愿招惹老君的,甚至不敢说出青牛的来历,直到青牛收了他的法宝等于是变相的贿赂了老君他才说让悟空去请太上老君的。老君收了妖怪后,各路神仙的法宝都还了,唯独把如来的金丹砂带走了。从这一细节看如来还是有些怕老君的。

至于说如来怕玉帝,那就难说了,一个佛一个道,不是一个系统很难分清官大官小的。不过中国有句俗话叫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来毕竟是外来的,他想在中国传教势必不敢招惹我们本土的统治者。所以向玉帝低个头,认个怂也不算啥?


简单点挺好7

《西游记》中最强的当然是太上老君了,如来不怕玉帝,对玉帝是尊重,他怕的是太上老君。

1、虽然如来是整个取经工程的总导演,但书中暗示他害怕太上老君,甚至明显不如。

我们来看看原著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行者再拜称谢道:“如来助我什么法力?”如来即令十八尊罗汉开宝库取十八粒“金丹砂”与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却如何?”如来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试。演他出来,却教罗汉放砂,陷住他,使他动不得身,拔不得脚,凭你揪打便了。”……行者即招呼罗汉把金丹砂望妖魔一齐抛下,共显神通……那妖魔见飞砂迷目,把头低了一低,足下就有三尺余深,慌得他将身一纵,跳在浮上一层,未曾立得稳,须臾,又有二尺余深。那怪急了,拔出脚来,即忙取圈子,往上一撇,叫声:“着!”唿喇的一下,把十八粒金丹砂又尽套去,拽回步,径归本洞。……罗汉道:“如来吩咐我两个说,那妖魔神通广大,如失了金丹砂,就教孙悟空上离恨天兜率宫太上老君处寻他的踪迹,庶几可一鼓而擒也。”

原著已经讲得清清楚楚,如来知道青牛身份,但不敢说,怕得罪老君,这是其一。其二,他判断自己的至宝金丹砂可能可以克制金刚琢和青牛,实际上不行;对于其他神仙来说,金刚琢已是无敌法宝,但对于老君来说,不过就是个手镯,在他看来,更大家带的手镯没啥区别。其三,老君一头牛都可以击败如来身边的特种部队——十八罗汉,如来对老君更生敬畏。

2、元始天尊在西游记中算隐藏boss,他跟如来比,孰高孰低呢?

我们再来看看原著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

这里三清都是向如来拜献礼物,自降了身份。太上老君参加拜献,恐怕更多是不好意思,因为被猴子从八卦炉中跑了,而元始拜献,一方面是礼貌,另一方面也颇觉自己不如如来。


散仙读史

这个不好说,单说西游记,不能把封神榜一起来看,毕竟封神榜成书完,不能混为一谈,三届中最强的应该是玉帝,这里说的不是法力而是实力,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个笑话,应该就没有见到玉帝的面,至于如来,怕不怕玉帝,弄清楚几个问题就好,第一,天庭在天上,灵山在地下,第二,玉帝是宣如来不是请如来,如来只是五方五老之一,跟玉帝不是一个级别的,就跟皇帝跟封疆大吏差距差不多。所以没有可比性,西游记就是佛道东渡的一个过程,看其中一个现象,就是没有大乘佛法的大唐很少有妖怪,而越接近灵山妖魔越多,作者到底再讽刺什么?我们更多要琢磨结合小说看看当时明朝的社会现象,皇帝信封道教,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屡次不中举,因而用小说中的人物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坐着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就是作者当时的局限性来说,皇帝或者玉帝都是势力最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