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十万春花在梦里》出版

光明天天荐

这是我听过的最感人的一篇朗诵作品,原文是肖复兴写的,1万多字。经过改编,被倪萍搬上了银幕。倪萍在她的著作中《日子》中这样描述:直播那天,我站在了舞台中央,周围的光渐渐暗了,只留下了一束很弱的桔黄色的灯打在我那苍白的脸上。我像讲述一件普通故事一样开始了我的朗诵,台下安静得都能听到我的呼吸声。 当我说到:“寒风中母亲听到我第一次喊她妈妈的时候,她转过身来,不相信地看着我……”时,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这是我第一次在观众面前流泪。

肖复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原文/肖复兴

改编/倪萍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

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个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 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

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 那年小姐姐才18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

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

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

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了,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

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在肖复兴的文字里,我们能读到另一种深情,还有他的善良与真诚。人生在世,一边是长路漫漫,一边是弹指光阴;有很多事勉力难为,有很多人强留不住;有很多回忆,也有很多遗憾。而在肖复兴的这本散文集里,你能读到深情,也能读到悲情;你能看到人情,也能看到世情;你能有感于往事里的十万春花,也能有感于梦中的回忆和回忆中的梦。

读肖复兴的《十万春花在梦里》

几年前,我看过张洁的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当时夜半,读罢掩卷,思绪万千,伤心难抑。记得那天的夜很静,衬得书页划过指尖的声音有些惊心。此后很多个独坐看书的夜晚,我都会想起那天的叹息,甚至遗憾,再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那天的感喟和心情。

直到近日看了肖复兴的《十万春花如梦里》,我才复而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令人动容的深情。在同是深情的表达里,张洁是浓烈的,而肖复兴则显得克制。正如爱的表达有很多种,深情亦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只有方式的不同。

很庆幸,在肖复兴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另一种深情,还有他的善良与真诚。人生在世,一边是长路漫漫,一边是弹指光阴;有很多事勉力难为,有很多人强留不住;有很多回忆,也有很多遗憾。而在肖复兴的这本散文集里,你能读到深情,也能读到悲情;你能看到人情,也能看到世情;你能有感于往事里的十万春花,也能有感于梦中的回忆和回忆中的梦。

亲人之爱

用亲情的维度来衡量肖复兴,他实在算不得一个孝子,甚至在兄弟姐妹中,他也不是最懂事、最乖巧的那一个。然而,正是因为这一份年少无知的缺憾,才让肖复兴在老而知事的回忆中怅然感怀、心绪难平,转而用文字来抒发累积在他心中的那一份关于人世悲愁、生命苦涩和血浓深情的感悟。

在《十万春花如梦里》这本书中,肖复兴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追忆了自己的几位至亲:有他对一生受尽磨难的父亲的忏悔和追怀,有他对虽无血缘牵系却始终待他如亲生一般的继母的愧疚和感恩,有他对过早离世的生母的哀思与惦念,有他对如母亲般慈爱的姐姐的依赖与心疼,也有他对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弟弟的关怀与爱护。

没有理由,在那么多的过往深情里,最让我有感触的,还是肖复兴对父母恩情的追述,还有那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悔恨。有时候,没有理由的理由,反而要比理由本身更打动人。如果说,非得要找一个冠冕的理由,我想,那应该是肖复兴用他朴质、细腻、诚挚的文字道出了几许为人父母的辛累与酸苦,还有几许为人子女的追悔与缺憾。

父母子女之间的缘分,无论经历怎样的阴差阳错,似乎冥冥之中,命运都有所安排。正如肖复兴在文中所说:“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应,即使你当时迟钝得没有察觉,但那已经像一粒种子悄悄落入你的生命中,落入你的记忆中,在以后的日子里生根发芽,忽然有一天让你触目惊心而叹为观止。”

君子之交

不止亲情,就连对友情的追怀,肖复兴都那么用情用心、真挚诚恳。在书中,肖复兴用了诸多笔墨来讲述他与前辈间的师友情、与同侪间的兄弟情,甚至对晚辈都能像朋友那样给予平等的关心和鼓励。只要是肖复兴认可的朋友,无论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见过面的还是未曾谋面的,有交情的还是相交浅浅的,他都用文字表达了对他们为人处世的肯定与赞赏,还有他对他们的那一份关怀与惦念。

“交浅言深”,纸短情长。肖复兴对朋友的态度反映出了他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品行。对于像高莽、冰心、熊十力、叶圣陶、柳亚子、孙犁等文坛老前辈,肖复兴饱含敬意,在书中写他与他们交往的点滴,写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写他们的文字和性情。从肖复兴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熟知的名人作家的认识,而且也能够由此对那些被历史的风沙湮没在旧时光中的文人墨客有所了解。

对于同侪及晚辈,肖复兴真挚热忱,用细腻而又温暖的文字述往怀人,情意切切,如春风,亦如秋阳。他写与自己深交过的朋友,如陶然、鲁秀珍、韩少华,也写并不相熟但他私自较为喜爱的文友,如李冠军、萧平、张纯如,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善感多思、重情重义。

名伶之叹

许是兴趣使然,肖复兴对戏剧始终满怀着一份敬畏与热爱。对行业内的名角抑或是配角,只要是他敬佩的,他都在书中给予了同样的追念,不分轩轾,亦不论名气。无论是对传统京剧的分析,还是对现代话剧的解读,肖复兴的评论都可以称得上专业,甚而于细微之中还有其独到之处。在怀人忆往的悠悠回忆中,肖复兴用细腻深沉的文字寄托了自己的怅惘与兴叹,“颇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沧桑之感”(肖复兴《早春二月》)。

说到传统京剧,不得不提名旦梅兰芳,肖复兴对他的印象是深刻的;对于梅兰芳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他自然分外熟悉,亦是喜爱非常的。但若提到另一位京剧老生周信芳,肖复兴的喜爱似乎就有了一些偏向。在《周信芳和梅兰芳》一文中,肖复兴用了戏剧比较的手法,将属于麒派的周信芳与梅派的梅兰芳两位京剧名伶的舞台表演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从肖复兴的文字可以看出,在文武之间,虚实之中,他更倾心于麒派的真实与筋骨。倒不是说二者间孰优孰劣,正如肖复兴所言:“这样的比较,只是想说在京剧的繁盛期特别是在京剧的变革时期,梅麒两派所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各有所长,无与伦比。”在如今梅派方兴未艾,且学习梅派的弟子远多于麒派的境况下,肖复兴没有附庸情势、人云亦云,反而站在一种公允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对二者予以分析品评,实属难得。

缘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肖复兴对曾经声名鹊起而如今却人随事沉、默默无闻的一些京剧演员,如荀慧生、萧长华、叶盛章,也满怀着无限的敬意与哀思。在书中,肖复兴把对他们的追念寄托于对他们故居的留恋中,甚至连他们故居中的树木颓墙,他都爱而难舍。睹物思人,于肖复兴而言,仿佛看见了故居就看见了彼时的他们,而看见了他们的同时也让他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在那一段逝去的历史中的自己。

“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玉影珠光,重游瞻部;十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这是肖复兴在他的书中提到的,原是他引用老北京广德楼戏台前的一副抱柱联,来形容他当年读《焦菊隐戏剧论文集》这本书时的感觉。而如今,我想,若用这副对联来形容肖复兴对戏剧的感觉,亦是合适的、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