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超最后去蜀国会郁郁寡欢?

把手伸向天国

刀叔导读:依史料的记载和刀叔的推理,马超的死亡只有三种可能性,且听分析。

纵观三国,曹孟德只怕三个人。

第一是周瑜,三国周郎赤壁无须解释。第二是关羽,爱恨交加的一个人,解白马之围,华容道又让阿瞒一把鼻涕一把泪。但这两位都没有让曹操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害怕,因此,今天的重点是第三位,马超马孟起。

因为马超原本是个大家族,但一家300多口被曹操杀死,两个儿子也被信任的部下杀死,最后只剩下他一个。所以,马超非常痛恨曹操,一遇到曹操就来劲,在潼关甚至差点杀死了曹操!

曹操感慨的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对马超的害怕,是深入骨髓的。值得一提的是,马超武艺超群,仅次于吕布,但在刘备阵营却也没有得到重用,相反遭到排挤和压制,活的很狼狈!

虽然曹操怕死了马超,但可能您要说了,关羽可第一个不服马超。那我们就来看看怎么个不服法儿?

关羽对自己的武艺很有信心,当初马超归顺刘备时,关羽听说马超武力超群,居然就想丢下荆州事务专门前往汉中找马超切磋武艺。关羽真的起了好胜之心要和马超一决高低吗?其实这个应该是表面的原因,真实而比这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关羽不忿马超的职位级别居然比他还高!

长久以来,关羽都是除刘备之外军中第一人,职位和级别也是最高的,但自从马超归顺后就打破了这一传统。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当时应该是公元215年,此时关羽是荡寇将军。荡寇将军虽然也是将军封号,但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杂号将军上面依次是四安四平四镇四征将军,再上去就是四方将军了。

就这么一个锦马超,最后却是病死,史书中是这样说的: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上疏给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 曹操 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 ,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

那么,马超真的是病死的吗?从推理和一定史料的佐证下,并无完全对。

第一,病死。

从水土不服的角度来看,符合常理。一位来自内蒙宁夏一代的西北汉子,突然来到四川盆地,水土不服很正常,毕竟后者的湿是出了名的。

第二,还是病死。

上边是水土不服,但这个病死,我觉得是抑郁了。这点其实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马超为何被刘备雪藏,你真的知道吗?三国志中记载:某日,关张立备左右。孟起随性,直呼玄德。关张大怒,欲杀之。

马超刚归顺刘备时,刘玄德不过是左将军,可人在屋檐下,孟起就是不低头。最终被雪藏,又不得报父仇,抑郁是一定的。

第三,暗杀。

这点还真不是刀叔我瞎说,《伪晋春秋》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超幼年,其母濯长江之水,黄河之波于身,唯足未覆。及长成,刚劲铁骨,刀枪步入,唯足不能。一日见备之妻孙氏美貌,遂生歹念。某夜,备与诸葛同眠,超乃入室,强行求欢。然,孙氏不从,恨恨而去。除一日,孙氏哭诉于备前。备怜超勇,未加责备。孙氏怒归兄处。自此,备恨之。期年,超偶感风寒。密令子龙除之。子龙至榻前,把手言欢,窥其无备,青红剑疾刺其足。超大呼:“子龙,今何故?”子龙曰:“箭在弦,不得不发耳。”是夜,超卒。备闻之,击掌称快。

野史的说服力或许没有正史那么强,但能有这段记录也不是空穴来风吧?虽然把孙尚香回娘家的屎盆扣在了马超的头上,但即便不是如此,光是不听领导,就足以让刘备有暗杀其的动机了。

记住,刘备不是英雄,他是枭雄。行了,今天先到这里,品读名著,哪里不懂请留言,刀叔来给您解答!


刀墓手札

马超的郁闷,不是到蜀国才有。他这一生,都是在强烈的反差中度过,心态很难调整平衡(这不怪他,谁处于这样的境地都会难受,除非他是圣人或傻子)。一方面,他骁勇善战,冲锋陷阵,几乎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曾经多次打得曹操落花流水。曹操一生,赞扬过许多敌人,对马超的评价,最为“凄厉”——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马超在战场上可谓风光无限。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是胜而一无所获,疲于奔命,流离失所。丢失凉州后,马超不得不投奔汉中的张鲁,成为寄人篱下的客将。

张鲁对于马超,倒是十分欢迎,封他做了一个“都讲祭酒”。那时候马超的身份,是偏将军、都亭侯。偏将军不是什么大官,都亭侯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贵在是皇帝亲封的(当时很多军阀及其部下的官职都是自封的,向皇帝上个表,也不管皇帝答应与否,就算数了)。而张鲁呢?原本是“五斗米道”的“天师”,因为刘焉的支持,占据汉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焉保荐张鲁做了一个“镇民中郎将”,张鲁又自封了一个汉宁太守(刘焉将汉中郡改名为汉宁,张鲁袭用)。中郎将不是将官,地位比偏将军低。由中郎将来封偏将军当一个不知所谓的祭酒,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甚至令人怀疑,张鲁是不是有意捉弄马超,或者要给马超一个下马威——我知道你是个角色,但是你到我这里,就必须听我的话,我封你做什么便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马超的心情又怎么好得起来?他的一家人,基本上被曹操杀光。他有仇不能报,却在汉中给装神弄鬼发家的张鲁当什么祭酒,这种滋味,更是令他情绪低落,以至于小舅子给他拜新年,说了几句吉祥话,都被他怼回去,说:“家门百余口人,全部被杀害,如今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庆祝的?”

后来到了刘备这里,马超算是找到了组织。刘备是个英雄,能够重用马超。刘备平定益州,马超立了大功,被封为平西将军。刘备在汉中称王,由一百二十名部下联合上表给汉献帝(当然只是一个形式),马超是领衔者,排第一位(诸葛亮是第五位,再后面才轮到关羽、张飞、黄忠、法正等人)。这既是因为马超那个偏将军是货真价实的,也是因为马超在平定益州的过程中居功甚伟。刘备原本是朝廷的左将军,当了汉中王后,便把左将军交给了马超。蜀汉政权建立,马超更是被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按理说,马超应该高兴才对。可他偏偏郁郁寡欢,主要原因,就是他还存在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理。

蜀汉集团的台柱子,由两帮人马搭起来。跟随刘备多年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是一帮,原来刘焉、刘璋的手下是一帮。马超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在同僚当中被孤立是可以想象的。关羽听说马超投降刘备,马上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本领谁人可比。这其实就是在怀疑马超是不是名副其实,大有不屑之意。刘备借重马超的威名,予其高官厚禄,却不见得真正信任他。即便信任,也不如对关羽、张飞信任。《三国志》中说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应该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马超当时的心绪。

马超重病时,上疏给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堂弟马岱。当由他来继承这支弱小的宗族,托付给陛下,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临死前的这番话,已经不是英雄气短,而是对命运无可奈何了。


龙镇

  马超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曾在西凉割据一方,也曾在刘备集团攻略成都、汉中等战斗中贡献重要力量。然而,在他不世之功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悲惨经历.

  

  马超自幼从军,20岁时便在马腾与韩遂的混战中屡立战功,通过多年来战场厮杀积攒的声望,马超在关西地区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但他的人生从公元211年的渭南之战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战,不仅关乎胜负,也关乎亲情,更是解读马超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首先对渭南之战前后的诸多可疑问题进行分析。

  渭南之战的序幕,在公元208年正式拉开,赤壁战争前夕,马腾在张既的游说下入朝为官,仅留马超继续统领其部队,而从马腾入朝开始,直至马超在西凉地区的势力基本被消灭,围绕着渭南之战,一共有四个问题让人很难理解。

  第一、马超反叛曹操,发动渭南之战的政治目的是什么?

  汉末西凉地区的情势是极其特殊的,从公元184年边章之乱开始,一直常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公元192年,韩遂马腾接受诏安,西凉地区在形式上重新接受汉王朝的统治。然而从这一刻起,西凉地区就进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阶段。而这一局面导致了西凉地区的各个小军阀既难以壮大,又难以形成统一的局面,然而当有外部势力对这一地区的军阀利益产生威胁时,这些势力往往又会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因此,公元196年后,逐步开始掌握关中地区控制权的曹操集团,一方面安抚西凉军阀,并在官渡之战中利用西凉军阀为己服务;另一方面在无法迅速统一西凉的情况下,也时时防备着西凉军阀。这一状态维持到公元208年马腾接受朝廷征召,入京担任卫尉之职,西凉军阀开始出现一种逐步放弃西凉军事力量,接受朝廷统治的姿态,然而这样一种情况下,马超却于公元211年联合西凉十部军阀发动叛乱。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马超这一行为的政治目的。以马超方的官方言论来说,他们认为曹操以讨伐张鲁为名,行假道灭虢之计,因此组织关西联军一起反抗。

  但是,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说,马超方面并没有采用最适合的防御战略,而是选择了一种主动攻击的姿态。正如曹操在看到关西联军集结于通关之后所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当时曹操赤壁新败,兵力不足,难以深入西凉征讨各部军阀,若采用稳固的防守战略,紧固城墙,各部之间互相联络互为唇齿,曹操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然而马超等人却选择了较为激进的战略方式。

  显然从这一点来看,马超的野心不止于守土,更有进取关中之心。从渭南之战失败后,马超又分别依靠羌人、张鲁两次对关西地区发动攻击,这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第二、马腾为何突然接受入朝为官,还带走自己的大部分家眷?

  这一点也很有问题。依据马腾本人的说法,是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想过点安稳的日子。然而,他却把军队留给了马超,自己协同两子及亲眷百余口进京,这就很让人奇怪了。若是真心归顺,解散武装或者带领主力部队共同投诚,再或者将部队交接给朝廷之人都是更安全的方式,而马腾的行为与其说是归顺,看起来到更像是去做人质。不过做人质带着这么多人就更让人不理解了。

  有部分观点认为,马腾的做法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进而保证自己的安全,但留给马超的部队,一来已经无法接受自己的直接管辖,二来也无法在自己处于危险之时解救自己。因此这种观点也是说不通的。

  第三,为什么要在马腾入朝为官后才发动叛乱。

  应该说,公元211年是发动叛乱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曹操想通过讨伐张鲁这一口号逼反关西军阀,而关西军阀却也正缺乏这样一个好的借口去发动叛乱。然而联军中的两大势力,马超全家都在京城做人质,而韩遂也在公元209年刚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去当人质。你们想要反,还一个劲的送人质做什么啊?

  至于借口这东西,再好找不过了,赤壁之战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借口也是现成的“清君侧”,呼应孙刘联军,反而还更容易取得胜果,而马超韩遂也都没有投鼠忌器的问题。

  第四,马腾对于马超的反叛是什么态度?

  这又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马腾全家被处死并不是在马超叛乱开始就发生的,而是在渭南之战后,马超联合羌人再次发动叛乱之时才被处死的。应该说,从马腾全家开始陷入危机,到他们被处死有近一年的时间,而在这一期间没有任何关于马腾态度的记载。若他不支持马超的行为,那他应该至少有书信去劝阻马超,或者与其断绝关系,也可保全全家。若他对马超的行为持支持态度,那他又为什么要深入虎穴去做人质呢?

  对于以上这些难以用常理解释问题,部分学者给出了一个阴谋论的解释。即是认为马超为庶出长子,难以继承爵位,故而以反叛之际一面扩张势力,一面除掉父亲和兄弟。然而这种说法是很没有根据的,凭借多年的战功,马超早已享有高官厚禄,并且多次得到朝廷的征召,截止马腾入朝,马超已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而马超若想继承其父的军队和割据势力,通过马腾的入朝为官,他也变相的实现了目的。因此这种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通过对这个四个疑惑的一些分析,我们发现,以马超韩遂为首的西凉军阀,有一定的野心,却是毫无长远政治目标的。通过这些军阀的一些过往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时常因利苟合,利尽而散,更常因为小利而战火不断。马腾与韩遂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能结为异性兄弟,却也能因为利益不均而连年交战。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政治态度,使他们总能因为一些眼前利益而使自己的政治目标改变,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马超、韩遂等如此善变了。至于马腾在其子反叛这件事上毫无表态,或许也仅是及至彼时,他的言论已经完全无关紧要了吧。

  当我们再去回顾马超的一生,却发现他纵横沙场半世,建立不世之军功,却似乎从不知为何而战,纵然全族二百余口皆因其而丧命,临终却不知自己该恨曹操、还是杨阜、亦或猜忌自己的张鲁,又或是始终无法完全信任自己的刘皇叔,纵然封侯拜将,亦难掩心中悲凉。当他流亡于陇上,败附于汉川,蹉跎于蜀中之时,可曾怀念因自己而枉死的亲族?

  及至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想必此时,马岱已成为孟起心里唯一的寄托了吧,亲情之重,血浓于水!一句“余无复言”,字字锥心,好不凄凉!

  


孙博士侃历史

马超!马超我必须来答,哈哈!

马超前期的战绩咱就不说了,那确实是拿得出手吹牛逼的。特别是在与郭援作战的时候,腿部中箭后用布团裹吧裹吧继续作战,力斩郭援并击溃了对方的军队。在此之后,马超也一直是西凉的一号人物,在羌氐部落具有极高的威望。

然鹅......

马超到刘备那里之后,确实是郁郁寡欢的,而且还活得不自在。彭羕跟马超聊天说了几句话,老彭大嘴巴子爱乱讲话,来了句“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直接让马超菊花一紧,吓得赶紧给刘老板打报告。结果彭羕因此获罪,马超又坑了一个小伙伴。

马超无论是在张鲁手下还是刘备手下,过得都很担惊受怕,总担心有人要弄他。其实在潼关大战之后,马超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锦马超了。道理很简单!在马超潼关战败后,他至少还是一方诸侯,理论上是可以和刘备、孙权等人平起平坐的。但是马超在天水又和杨阜打了几仗,杨阜拼掉全家老小和七个族弟的代价,把马超赶出了天水。这下马超没处可去了,西凉无立足之地。不仅如此,马超在许昌的父兄被曹操杀掉,马超的妻儿被杨阜杀光。当然,作为报复,马超也杀了杨阜和姜叙全家。双方拼了个底儿掉,结果杨阜名垂青史,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的忠臣、诤臣。而马超,却成为背叛父兄,认贼作父(韩遂),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形象。

到了张鲁手下,马超由一路诸侯变为人家帐下将、府中臣,他能适应得过来吗?以前什么事儿都是自己说了算,现在得打报告了。无论是张鲁也好,刘备也罢,马超打心里是不甘心的。但是人到中年,投降刘备的时候马超已经快40岁了,全家死光,只剩一个马岱。马岱据考,只说是从弟,应该是堂系的。也就是说,和马超有直系关系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孩子全都不在了!这种事儿就是一个二十岁的壮小伙也承受不了,更何况古人四十不惑之年啊?马超哪是不惑,人到四十他是大惑特惑,玛德我怎么混成这样了?马超的小舅子,其实就是后来又讨了个小妾啦,过年的时候来祝贺。马超气的捶胸顿足,吐血不止,骂道:“全家死绝了,你特么跟我新年快乐?快乐你个MMP!”

投降刘备以后,马超更多的是泄了心气儿了,指挥的一些小规模战斗打得都很烂,都是坑人的。曾经武功盖世,勇略过人的马超已经不再,剩下的只有失了魂的小马哥。由于花式作死,最后遭受这么重大的打击,马超注定是无力回天。结果马超也在无限郁闷中过世。去世的时候可怜得很,恳求刘备能善待马岱,扶风马家直系的就剩这么一支儿了。


门后的雨衣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解答:1. 马超是在什么情况下投奔的刘备?2. 刘备对待马超如何?

1. 马超是在什么情况下投奔的刘备?

要说他对刘备,对蜀汉有什么不满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走投无路来求刘备收留的,他如果再不找刘备这样的人收留,可能后果就是全军覆没,身首异处,全家不得保全。马超在刘备手下其实一直是群臣之首,他毕竟以前就是一方诸侯。

马超的父亲马腾是带着少数民族一起起事而发的家,后被朝廷招安做了一方大员。“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 后来天下大乱,马超跟随他父亲征战,这时统兵的已经变成马超“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于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马超的特点可以说是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想在阵前说话时偷袭曹操,可见匹夫之勇。“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 一个离间计就破了马超的匹夫之勇。后来马超联合少数民族部队又打了回来“超果率诸戎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剌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但是被当地的守军又给击破了,“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所以说他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奔的刘备,进退狼狈,“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2. 刘备对待马超如何?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刘备做皇帝之后呢,“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犛乡侯” 位高,但是是虚位,因为凉州在曹操手里。不过当时马超可能已经病重,第二年就卒了。“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刘备听从了马超的遗言,重用了他的从弟马岱,马超的儿子也承继了爵位,女儿嫁给刘备的儿子刘理。马超谥号曰“威”也是非常中肯了。相对于他的前半生而言,也算是善终了。


麦地传奇

马超身份很尴尬

我们知道刘备以前投奔过很多的势力,如曹操、袁绍、吕布、刘表等,这些人从来没有把刘备当下属看待,都是给了刘备一块地方自主,他们和刘备属于合作关系,地位上是平等的。

同样的,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也谋求和刘备以这种关系相处。马超曾经试探性称刘备为老弟,可却被张飞呵斥,远在荆州的关羽也写信给诸葛亮要求与马超一较高低,意思就是你连我都比不上还想和我大哥平起平坐。在关羽张飞等人的压制下,本是一方诸侯的马超不得不接受屈就刘备之下的事实。


马超英雄无用武之地

公元214年,马超率领军队投奔刘备,刘璋看到城外的马超,万念俱灰,出城投降,这是马超最后一次独立带兵了。

刘备取汉中后,命令张飞和马超一起在下辩屯兵,曹操派曹洪、曹休率军前去抵御他们,张飞、马超退还汉中。从此刘备再也没有用过马超,给了他很高的虚职,作为牺牲的是,马超的兵权被剥夺。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马超寄人篱下很不安

马超在蜀国的官位,几乎除了刘备就是他最大了,可是刘备却不肯给他一点兵权,也没有用过他。马超感觉到了刘备一直在防着他,给他这么高的虚职只是为了不让他在外面带兵而已。

刘备对马超的怀疑,让马超觉得很不安,怕万一哪件事处理不善留下了把柄,自己可能就完了,所以马超做事说话非常小心。长时间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使马超变得非常敏感,他已经没了年轻时在战场上的那份勇猛与豪情,现在就想苟活下去。

为了自保,他甚至不惜告发好友彭羕谋反。彭羕只不过酒后向老友马超发发对刘备的牢骚,诉说心中的不满,说造反也是和马超说的玩的。可马超害怕彭羕日后牵连自己,为了自保,立刻就向刘备告发了彭羕,结果彭羕因此被处死了。


自己害死了父亲及全族两百口人,内心不安

《三国演义》中说马腾及全族两百口人是曹操骗进许昌害死的。其实马超家族的悲剧是马超一手酿成的,是他不顾在曹操处的家庭安危联合韩遂起兵与曹操对抗,才导致全家被杀。

后来马超在凉州作乱的时候,长子和妻子被杀。他背弃张鲁投奔刘备后,张鲁把他的小儿子杀了,还把他另一个妻子董氏送人了。

马超一生坑害了自己那么多的家人,他晚年也非常愧疚。他在临死前向刘备上了一封奏折,其文如下:

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马超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马孟起,亦不例外,只是将堂弟马岱托付给了大耳朵。马超卒,时年四十七岁。

最后对马超郁闷的原因做个总结,马超亲手害死父亲兄弟,宗族两百多口人也因他丧命,他投奔刘备后,才能无法施展,锐气尽丧,大仇不能报,能不郁闷吗?

喜欢历史的朋友给我点个关注!


游戏探索机

首先是事业失败,心情低落。

马超是割据一方的枭雄,是关凉地区的土皇帝,在战场上也曾经大杀四方。但是他却被曹操击败,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他的士兵被打散了,部下如庞德等也抛弃了他。他先后投奔了张鲁和刘备。从一方诸侯,到刘备部将,马超是越混越差。


其次是亲人都因为自己被杀,心中惭愧。

马超的父亲、兄弟等族人都在曹操那边做官、生活。马超率领二十路诸侯反叛后,他的族人都被曹操处死。在凉州作战时,马超的妻子、孩子也被凉州官吏杀死(马超在凉州杀了很多人)。马超离开张鲁时,家人也没有带走,儿子被张鲁杀死。马超临死前给刘备上书,说他全族二百人几乎被曹操杀光,希望刘备能照顾堂弟马岱。三国时像马超这样惨的人也不多。


第三是在刘备那马超也不受重用、信任。

毕竟马超曾经是一方诸侯,又多次反叛,刘备对他是有戒心的。马超在刘备那里也是很谨慎,曾经举报朋友的谋逆言论以自保。


国史拾遗

《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记载:“(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东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语在武纪。遂奔金城,为其将所杀。超据汉阳,腾坐夷三族”。

建安十六年,马超、韩遂以及关东诸将聚集十万人马举旗造反,占据了黄河上游以及潼关一带。曹操率军西征,与马超、韩遂的西凉军激战,并一举大破之。兵败后,马超逃往安定,后南逃汉阳,韩遂逃往凉州金城,却被手下人杀死。曹操为泄愤,将马超之父马腾诛杀,灭其三族。

马超举兵反叛失败后,不仅连累其父马腾被杀,还被屠三族,马氏一门200余口男女老幼被曹操屠戮一空,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之后,勇冠三军的他成了个千夫所指的恶人、逆子。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记载,马超率西凉叛军攻下历城后,魏将姜叙之母曾经怒骂马超道:“ 你个背父叛君的恶贼,天地岂能容你,你还有脸活在这世上,怎么不早点死,居然还有脸出来见人”?!面对姜母厉声喝骂,马超面红耳赤,竟无言以对,恼羞成怒的他下令将姜叙老母、尹奉、赵昂全家老幼全部处死,并洗劫全城。

后来,身背骂名、走投无路的马超辗转投靠了西蜀,武艺绝伦、剽悍善战的他在刘备那里得到了久违的尊重,但他自己却无时无刻不在“背父叛君”的纠结中惶惶不可终日,或许,他也为自己当初贸然铤而走险、举兵反叛,连累一家两百余口人被曹操杀死而愧疚、自责、不安,于是长期心情抑郁,内心十分矛盾、纠结。

在蜀汉的这几年里,马超并没有建立太大功业,身为失败者的他也没有太多话语权,长期的郁郁寡欢,心境悲凉,使他很快就走完了其47年的人生之路。

史载,马超临死前曾上疏刘备,说,我马氏一族两百多口男女老少,都因我之故被曹操给屠戮殆尽了,只剩下我和族弟马岱,今天我将他托付给陛下,请您帮我保存住这马家仅剩的一点血脉吧!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马超绝对是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大英雄:为报曹操杀父灭族之仇,他兴兵从西凉一直打到潼关,杀的曹军丢盔撂甲,望风披靡,追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险些命丧渭水之滨。后来,他的“伐曹”行动功亏一篑,失败后的马超颠沛流离,先投张鲁,后依刘备,为刘备顺利攻取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位列蜀汉“五虎上将”尊位,达到了其人生与事业的巅峰。可一翻史书,你就会发现,笼罩在马超头顶的光环黯然失色,他居然是一个置原则和道义于不顾,为逞一己之私而不惜连累三族、背信弃义、十恶不赦的坏蛋、小人,最终却因心怀愧疚抑郁而终。史料中记载的他和小说里描绘的他形象反差之大,让人大跌眼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答 | 江隐龙

马超投刘备,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张鲁帐下又不能容于张鲁;另一方面是因为马超认为张鲁“不足与计事”,又正赶上刘备讨伐刘璋,于是“密书请降”。虽然乱世之中“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但马超此举纵然称不上“卖主”,也还是有“背主”之嫌的。

投奔刘备之后,马超便陷入了受刘备敬重而不器重的尴尬境地。后人多感叹马超之勇不输于吕布,刘备不重用他是白白浪费了一个大好的将才,其实刘备不重用马超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马超出身于西凉集团,当时凉州人在天下人的眼中有几个印象:一是“精悍壮勇”。这一点无需多说,从董卓、李傕、郭汜开始,到后来的马超、姜维等人都是一时名将。二是“习于夷风”。这里的“夷”指的主要是羌人与胡人,凉州一代毗邻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人员构成非常复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汉人;而这些羌胡混血又大多不通文墨,在中原士人心中难免形成“非我族类”的鄙视链。

三是“轻狡反复”,也就是性格多疑、反复无常。董卓死于吕布之叛,吕布出于并州,其地理位置与凉州相似,这暂且按下不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几员凉州猛将先后掌权,毫无例外地全部败于成员间的相互猜忌。马超之父马腾与韩遂也是一样:他们本为异姓兄弟,但没过多久便“以部曲相侵入,更为仇敌”,后马腾至曹操处,马超在曹操并未翻脸之时便与韩遂起兵反曹操,直接导致马腾被杀(注意历史和《三国演义》的顺序是不同的)。两人起兵后,曹操又是一纸离间计就轻松引得马超与韩遂互不信任,最终使得曹操反败为胜,一举平定了凉州。

可以看出,凉州人的勇猛与“野蛮”是两个极为深刻的标签,纵使如刘备,也很难对马超这样有过“案底”的人抱以太大的信任。之前刘璋手下便有人评价马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所以马超勇则勇矣,但却是一头猛虎,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吃了。当时曹操得吕布,宁可杀之也不愿意留之也正是这个原因。

那马超在归顺刘备之后是否有反心呢?从史实的记载来看,马超在间接害死父亲、得到“背父叛君、强而无义”之名以后,在刘备帐下可谓小心翼翼,“常怀危惧”。可见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很难得到刘备信任,一不留神就会被翦除。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怂恿他叛乱:刘备手下还有一个被诸葛亮称为“心大志广,难可保安”的彭羕,有一次便找马超密谋,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约马超一起起事。马超听后大吃一惊,立刻告发了彭羕。后来彭羕被处死,而马超则得以善终。

这里还要提一句,马超投降张鲁之后,张鲁其实是非常重视马超的,甚至还想把自己女儿嫁给马超。但这一举动遭到了张鲁手下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正是马超“不爱其亲,焉能爱人”?所以张鲁不重用马超,与之后刘备不重用马超的理由是差不多的,其原因在于马超之行事作风给了别人不信任他的理由。

以上可知,刘备对马超的态度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马超名将之后,在凉州一带极有威望,是个不可多得的勇将,对于刘备称帝建国及平定凉州都大有助益;另一方面,他又不敢用马超,怕这个“背父叛君”的人再一次反叛自己——刘备可是吃过吕布的苦头。几番思量之下,刘备选择了“敬重而不器重”,给马超以高官但终身不重用,其实这也算是刘备的仁慈了。


隐语

马超郁郁寡欢我觉得很可能是心理落差太大,马超的光辉事迹大家耳熟能详,把曹操逼的割须弃袍而逃,后时局变动投靠刘备,从一方枭雄变成刘备手下大将,却得不到刘备重用,那么为什么会得不到重用呢?


刘备得益州后,荆州集团肯定是嫡系,但为了弹压本土豪强,即益州集团,采取与关陇集团积极合作的态度。法正得到了与关张诸葛同级的器重,马超作为攻克刘璋时的重要的关陇集团力量,也备受尊崇。法正作为谋主,刘备在益州给予高位重权,尚能驾驭得当。而对马超这类掌兵的将帅,断断不会放任在关羽那样的外方要害。毕竟信任程度差的远。益州四控颇难,镇守一方的还得自己人,张鲁反益州就是殷鉴未远。所以就有了诸葛亮大吹关羽,那是个看中名士评价的年代,就是为了凸显荆州集团的军事地位,在器重关陇集团的同时,安抚嫡系荆州集团的人心。背后的本质,是关羽所代表的刘备北方带来的旧部嫡系与诸葛亮代表的荆州力量,融合为入蜀之后利益一致的新荆州集团。



这个时期,刘备能够重用关陇集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陇集团的战略利益方向在北边,在关中。而荆州集团在东边,在荆扬。但刘备此时坚持隆中对的三分战略,亟需扩张的方向在北边。所以刘备伐张鲁夺汉中,关陇集团在战略上是一条心的。此时,法正的地位甚至隐隐超越嫡系。诸葛代表的荆州集团,也很识相,很韬晦。与关陇集团在政权上的风光不同,此时兵权与要害,还在荆州集团将领手中。马超这类在羌氐与东州兵中有深厚影响力而加盟的关陇军人,对缺乏武功机会,是不爽的,所以对虚权高位仍有牢骚。而且刘备打到哪都带着法正,既是要用他,也是看着他。坐镇后方的总是诸葛,那也是荆州集团自己人。

建安二十四年,一百二十人上表推刘备为汉中王,留名前十一人中过半是东州系,而为首的马超及射援、法正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又是东州系中最主导性的力量。荆州集团为大,关陇集团其次,这正是关陇集团势力最盛之时。得到汉中后,刘备本应继续北伐,进一步落实隆中对战略。但同年,关羽被杀,荆州三郡意外失守。后方、后路、后棋皆失,益州变成闭塞之地,刘备的战略方向被彻底打乱。

刘备个人已决意将北伐的战略方向调整为东出征吴。这到不一定是天真的想一次灭吴,而是为了在军势尚强之时,逼迫东吴恢复荆州过去的魏蜀吴三方瓜分局面,重新在荆州取得东路出口和据点,以便在未来的伐魏、伐吴统一中取得南线和东线优势。

刘备倾力伐吴,与此前期盼光复西京,迁都长安,重回关陇的关中集团利益相左。关陇集团开始受到排挤和冷落。

次年,法正病死。孟达与刘备生出嫌隙,叛逃。此时在关陇集团里,马超威望最高。但他也挺识相,牢骚归牢骚,真觉得需要卖人自保,也是毫不含糊。何况是卖一个益州本土人士。

刘备弃关陇集团,带着新生代嫡系荆州集团,倾巢而出。但事关存亡,东吴也不会让上游存在一个能同时控制巴蜀与荆襄的强敌,夷陵之战的结果事与愿违,蜀汉大伤元气。诸葛亮是能跳脱派系利益,有大局观的人,所以他感叹法正要在就能阻止刘备一意孤行,其实是感叹关陇集团失势,政治上的牵衡局面不在。

而马超作为关陇集团的代表自然无法与嫡系荆州集团抗衡所以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