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化解风险需要沿线国家互相合作

“进入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进行各种方式的创新。在创新过程当中,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产业特性来进行不同方式的创新。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也必须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来创新方式,以合适的金融安排来支持,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关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为《IFF中国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撰写开篇语时表示。

近日,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丝路国际联盟(SRIA)在北京共同主办“国际金融论坛(IFF)2018中国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5周年调查报告发布会”。正值“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五周年之际,《报告》还公布了全球首份“一带一路”问卷调查报告,由26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的调查回收问卷组成,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中国与双边及多边共同就“一带一路”项目开展合作所呈现的成果、问题及经验。

《报告》显示,63%的国家中央银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极其重要,乃至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过去十年最重要的全球倡议之一。

中央银行的受访者几乎一致看好“一带一路”倡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92%的中央银行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能够支持国内经济增长,其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带动年增长率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

有25%的受访者态度更加乐观,预计带动的年增长率将介于2-5个百分点。对增长普遍乐观的预期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同时,还有35%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本国的重要性要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1%的受访者认为高于世界银行,14%的受访者认为高于地区性发展机构的项目。一家中东欧的中央银行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参与国之间的双赢合作,来自东方的技术和金融对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当下新旧交替,旧有的秩序正在支离破碎,新的秩序还没诞生之前,“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深远的倡议。

不容忽视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仍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问卷调查表明,“一带一路”项目发展的最大障碍依次是法律框架、融资、政府部门和信用评级。有42%的中央银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与欧盟产生冲突,其次有33%的中央银行认为因为美国产生的冲突最大。

《报告》认为,化解风险和挑战,需要“一带一路”国家相互合作,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政府信用,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多边体制和机制建设。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与科技创新有关的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共建两个实验室和科技园区,还有技术转移。

对此,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表示,企业每次出去都会感受到全球各个国家迫切想了解中国的互联网与相关科技,包括科技金融。另外,民营企业“走出去”还需要国家能够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宏观政策调研,包括税务制度、税务优惠政策以及“走出去”和地方政府沟通的成本。

合作才能共赢。IFF绿色发展中心主任,原WWF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认为,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这是一种“新”的体现,这种“新”体现在,原来看重经济、贸易、金融、政治影响力,现在更看重民心相通和文化相通等多方面。组团“走出去”是合作发展的模式,在此方面,企业要与政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要与保险公司合作,中国金融机构要与国际金融机构要合作等。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大部分技术上与国外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改革开放依然要不断推进。”原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巡视员、IFF学术委员陈炳才认为,如果说之前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是把外资“请进来”,那么现在,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更好“走出去”,则是我国进一步迈向全球化的思路创新。陈炳才说,过去全球化思路都在进行长期的谈判,关于制度谈判、市场准入规则的谈判,关于软件建设规则的谈判,这些谈判运行了很长时间,效果甚微。而如今,创新思路在于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如今应该把“一带一路”建设设想深化、细化、具体化,在全球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