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龙头,老苏州人还要……

小时候最喜欢过节,因为不管什么大小的节日,好像总会有不同的好吃的,其中最数二月二是摸不着头脑的,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这个节,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有炒糖豆吃。

泡过水的黄豆晒干水分,炒熟了在热锅里撒上白塘拌一拌,又甜又脆特别好吃,上学时常常抓上两把,偷偷藏在衣服兜,有时候玩忘了吃,便全化在衣服兜里,粘乎乎的。

炒糖豆 图片来自网络

大了才知道二月二是古代的“中和节”,俗称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的俗语,这一天各种食物名要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糕撑腰

江南的苏州,不常见有这样的糖豆,而是家家户户要吃撑腰糕,清代的蔡云在《吴歈》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清代的许锷在《撑腰糕》中也写道:“新年已去剩年糕,饱啖依然解老饕。从此撑来腰脚健,名山游遍不辞劳。”过去撑腰糕据说是将剩下的隔年糕切成薄片,放在油锅里煎着吃,认为吃了可以强身健体避免腰疼,正所谓:“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撑腰糕 吴人少白 摄于娄门菜场

足踏青

二月二在唐代也称“踏青节”,此时正值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学校的学生们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游踏青活动。

吴人少白 摄

白居易所写:“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晚唐诗人李商隐所写:“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吴人少白 摄

野菜食

二月二在宋代又称“挑菜节”,人们纷纷到郊外挖野菜或采摘时令蔬菜,趁鲜生食或做成可口菜肴。这种民间习俗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既可以让人们尝到鲜美的时令菜食,又能讨一个好彩头(“菜”同“财”)。

香椿芽 吴人少白摄于娄门菜场

过去在苏州的春天,只要心细,总能在田间地头发现很多种类丰富的野菜,老苏州春天是一定要吃“七头一脑”的,如今在菜场里就能买到。

金花菜吴人少白摄于娄门菜场

“头”指的是嫩茎叶等植物的新生部位,传统的“七头”分别指的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而蕨菜头则也成为新兴的野菜;“脑”则是称呼菊花脑。

马兰头吴人少白摄于娄门菜场

据说苏门学士张耒就特别喜欢“挑菜”,有一年的二月二大雨瓢泼,没办法出门挑菜,只好在写诗打趣道:“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苋菜吴人少白摄于娄门菜场

剃花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吴人少白摄

在苏州的粉墙黛瓦的小巷里,还隐藏着不少老式的理发店,从相门地铁口,沿着仓街一路向北,满是苏州市井烟火气,经过耦园和东园,在东麒麟巷里,就有一间剃了几十年龙头的老理发店。

吴人少白摄

修面、修眉、刮脸、剪发……手艺还是那些老手艺,工具还是哪些老工具,只是手动的推子终于换成了电动的。

店里的那把凳子,经过了七十几年的岁月,已经包浆蹭亮,从稚子到华发,也许都在这一张凳子上,一间小小的理发店,也许记录见证了岁月的痕迹。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到店的也多是街坊邻居的老主顾,这一天大家都会过来剃龙头,人多了,就在旁边端一杯茶,看看报纸,拉拉家常。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尽管最好的豪华套餐也只有十几块钱,师傅们依然剪的仔仔细细,那气势就像老上海里修面的老师傅,精致的很。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一块热毛巾在店里飞来飞去,热气腾腾的,是这春寒里的一丝暖意。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二月二,你抬头了吗?

在你的家乡,

或者生活的城市,

有什么更好玩的习俗呢?

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