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庐山三大建筑”指的是什么?

令如欢

1933年,为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同时也考虑到国民政府各部门暑期在庐山办公的需求越来越多,由蒋介石亲自拍板,在庐山建造图书馆、传习学舍和大礼堂,其中传习学舍和大礼堂均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建造,规格可谓不低。这三座建筑构成一组,坐落于牯岭镇东谷的长冲河畔,背倚掷笔峰,面对虎吼岭,山峰环绕,气势不凡,其设计和施工皆为中国人所完成,人称“庐山三大建筑”。“庐山三大建筑”从此成为牯岭镇的中心,人们称赞其“建筑之伟大精美,将为庐山之冠”,不过也有批评者认为,它们“排列既不对称,中西亦不调和”,打破了风景区宁静安详恬淡的生活气氛,变得“一副官家气派”。


大礼堂(庐山会议旧址),建成于1937年,解放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先后作为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的举办地,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诸多重要事件。

传习学社(庐山大厦),建成于1936年,主体占地面积约1860平米,共有四层,风格简洁,原为国民党中央党校“传习学社”、军官训练团旧址,1946年改为“庐山大厦”,现作为酒店对外营业。


图书馆,建成于1934年,为三栋联立的中式宫殿式建筑,位于传习学社和大礼堂之间。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图书馆发表谈话,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也正因为于此,图书馆现作为庐山抗战博物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