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为何从一个有志青年变成汉奸国贼?

用户4184777828

汪精卫从一个反清义士、全民偶像、国民党新星到汉奸国贼,有一个蜕变与异化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他的性格因素,也有蒋介石的压制和国民党权力结构的问题。汪精卫的名字,如同无法填海的精卫,有价值理想也有失落与毅力。他政治倾向变化很多元,非常有争议,有一个从宠儿到叛徒的角色转变过程,令人愤恨也令人惋惜。

民国时,精英界称他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孙中山晚年对他也非常欣赏,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有志青年。

1925年,孙中山去世时期他作为政治遗嘱的执笔人,早期可谓是国民党内的政治新星与佼佼者。 在民国革命的大潮流中,汪精卫一头扎进中国现代政治的大风大浪之中。在政局变幻中,不断边缘化,他政治生命的成败,选择的谬误,呈现着历史的深度和人性的复杂,也令人深思。

没有军权支持的汪精卫,似乎是一个无头苍蝇,只能在政坛上嗡嗡叫罢了。汪精卫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旺盛的权力欲,故而和蒋介石斗争失败后,逐步自暴自弃,失去了曾经的理想与道德。

如果说汪精卫这个人坏到透顶,似乎也不不符合历史事实。说他幻想曲线救国有道理,就对不起千千万万厮杀的将士。

总体来说,汪精卫大义有亏,难以翻案,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汪精卫在民族生存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坚持战斗到底的勇气,反而投向日本的怀抱,影响恶劣,非常可叹。

1940年3月,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汪出任所谓伪行政院长、代国府主席,以 “汉奸”的身份终结了政治生涯,走向汉奸国贼。

时代突变,汪精卫在历史进程面前也是非常渺小和卑微的,历史的复杂与幽微,隐然可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历史传讯社

若才华撑不起梦想,梦想就要变质

汪精卫的一辈子,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的经历,就好像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走上社会后却无法适应,逐渐堕落,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人长得帅气,风流儒雅,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一;

他非常有才气,熟读四书五经,曾经以广州府、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而他的宿敌蒋介石,连童子试都没有考过。

他还颇具英气,年轻时就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革命陷入低潮时,他更是效仿荆轲,北上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自此,声名鹊起,政治资本也更加雄厚,逐渐成为孙中山的“如身之臂”。在孙先生病重时,成为全权发言人,并草拟了孙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此后不久,他就迎来了权力的顶峰,成为国民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有功劳、有地位、有脸面。可惜的是,这个顶点,他再也没能突破。顶点之后,就是下坡路。

他虽然身居大位,如愿做了国民党的领袖,但他才华却不足以撑起领袖的梦想。与党内小弟蒋介石相比,他既缺乏军事实力,也缺乏驾驭各派的政治手腕,陈立夫曾评论他"书生难成大事"。因此,在两人的较量中,汪精卫节节败退,不到两年,就被蒋介石挤兑的下了台,出走法国。

得意要看淡,失意要看开。但汪精卫就是看不开,他的失败和堕落,很大程度上就源自志大才疏,看不清或者不愿意看清自己的位置。其实,蒋介石还是很重视他这位党的元老,给他安排了党的副总裁、军队的副主席。但是,尝到了最高权力甜头的汪精卫,宁肯胳膊肘往外拐,也不甘于屈居人下。

当抗战打响时,他抛出了“和平救国”论,意图“挟日制蒋”,希望借助日本人逐鹿中原,重回权力顶峰。从此,他就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之路,“革命志士”的人设陡然崩塌,“国人皆曰可杀”的大汉奸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人性是复杂的。现在很多人找了很多历史细节,试图证明汪精卫是一片苦心,是给蒋介石背了黑锅。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不管你的出发点有多好、心愿有多美,大节有亏,就一切白搭;一玷清议,则终身不齿。不管有多少理由,有多少迫不得已,做了汉奸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权力是一副毒药,用的好,能治病,用不好,能自杀。汪精卫性格软弱,优柔寡断,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缺乏政治家的勇气和担当,却要命的染上了权力的瘾,更可怕的是,他人生的后期完全丧失了人格和国格,为了权力,不惜卖国。

当才华撑不起梦想时,需要的是胸怀和品格,否则,只能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后人可不戒之?


饮水君

直入主题,有五个原因。

首先说个题外话,汪兆铭,字精卫。蒋中正,字介石。

第一,汪兆铭刺杀摄政王,被抓,险些被处死,死亡是大恐惧,只要在死亡线上经历过一次,一般都会对死亡更加畏惧。

第二,落差感,在汪兆铭舍生忘死出手刺杀名震天下的时候,蒋介石还是陈其美手下的马仔,而后这几十年里,汪兆铭数次争权都没有胜过蒋介石,蒋介石有自己黄埔班底的时候他只能依靠张发奎等人,说白了也是依靠军阀,而蒋介石是有着政府法理的真正军阀,由于一直斗不过蒋介石他走上了歪路。

第三,蒋介石实质上在围剿红军的同时已经开始清理党内了,汪兆铭更是他头号要除掉的人,即使汪没有倒向日本,蒋也会干掉他,优先级高于李济深,难度低于李济深。

第四,没有安全感,一次集会,本该来开会的蒋介石没来,王亚樵等人组织了人暗杀蒋介石,看蒋没来直接顺手给了汪精卫好几枪,注意,这里汪精卫一定怀疑蒋介石的,而且这几枪让汪精卫再次从死亡线里走了一遭,更加畏惧死亡,而且,这次暗杀的子弹没取出来,汪精卫因为这次的枪伤痛苦一生,甚至导致他旧伤复发死亡。

第五,汪太天真,没有做大事的气魄,还有侥幸心理,当时日本全面侵华是在日本国内有反对声音的,汪精卫等人去南京的时候还有幻想,希望能付出一些代价和本国利益换取日本和谈撤兵,结果没想到当时日本政治家都被干掉了,军队已经彻底绑架了国家,人家就是要打就是要蛇吞象,汪精卫身边的有一部分人看出来了直接走了,汪兆铭出于侥幸和悲观心里留了下来坠入深渊,当时的中国,投降派真的很多,大半个国家沦陷了他们当然绝望。

以上。


养仓鼠的哈士奇


他不是汉奸,只是不好的言论倒向了他那边。
一,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喜欢失败主义者,失败主义者当权绝对是这个民族的的悲哀。
对自己不自信,对自己家人不自信,对自己的国民不自信,对人类前途不自信的人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决然不回倾尽全力。甚至因他一人中途放弃而集体事业掣肘,这种行为就是背叛……



相反逆境中的坚持和信念,即使失败,我们也会给予一定赞赏。

二,搞政治,愚蠢也是恶,是大恶

就汪精卫而言,就算他是是一心向善,一心为求天下同一饱,一心为国为民,一心追求解放全人类。于是他选择了曲线救国,选择了忍辱负重,选择了加入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更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

他或许认为军国主义的日本不会如此残酷的压迫中国百姓,掠夺中国的资源,甚至会保护中国利益,或许他认为日本会抛弃军国主义,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无私扶植中国走上民主富强之路……

但事实上是汪精卫高估了在末日来临前军国主义者疯狂后的底线,错估了世界大国的形势,低估了中华民族面对殖民侵略的抵抗意志……

再看他的行为造成的客观后果,分化了国民党,动摇了相当部分社会精英的抵抗意志,建立日伪政府,组建几百万伪军部队,让中华男儿为了帝国主义的利益自相残杀,客观上对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或许历史上没有汪精卫,还会有周佛海,还会有太多人打着各种正大光明的口号加入侵略者的政府。

中华民族汉奸何多,谁叫我们包容,谁叫我们人多?

再假如汪精卫又多活了二十年,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最后的挣扎,亲历了日本从

南京长春

等地的撤离,他会在日本军国主义垮台前再次叛变日本吗?背叛不背叛,他都很尴尬,这就是愚蠢的背叛者自导自演的丑剧……对待政治活动中的失败主义者和愚蠢者,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对其定义向来就是这么残忍——汉奸。


一见大宝误终身

汪精卫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才华不足以支撑梦想。

汪精卫确实是有志青年,在民主革命的初期。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了多篇文章抨击梁启超等,受到了孙中山的嘉奖。



之后在南洋各地成立同盟会分会,积极筹备起义善款。而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于刺杀摄政王载沣。特别是在1920年前后,筹备国民党一大工作。跟随孙中山北上,负责起草孙中山遗嘱等。

如此一个好青年,究竟是什么让他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其实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汪精卫虽然出生书香世家,熟读四书五经,曾经还中过秀才。但是父母早亡,寄宿在哥嫂家中。


汪精卫的少年生活,可谓是在拘谨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很少有欢乐的时光。在长年累月的压抑生活下,造成了汪精卫的性格懦弱又优柔寡断的特点。受到儒家思想熏陶,还包含有“恭、恕”的理念。

但是这些一直埋在骨子里,没有表现出来,直到被外力压迫。汪精卫与黄复生在1910年前后,于北京开设照相馆,实则暗中计划谋杀摄政王载沣。事情败露后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绝响。

本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被肃亲王善耆所救。南昌起义之后,更是被袁世凯赦免。此次死里逃生,终于把他骨子里的性格表现出来。


一方面绝处逢生的失而复得,更加珍惜生命。另一方面对清王室保留感恩之情,特别是肃亲王善耆。再者他当初拥护孙中山的想法没有改变!种种情况加在一起,让他骨子里的懦弱、优柔寡断得以发展,为后来的堕落埋下伏笔。

在国父孙中山去世后,他也迎来了人生巅峰,坐上了国民党的领袖。但是他无法认识到自己才华,不足以撑起自己的梦想。与蒋介石对抗了几年,被迫一退再退。

中山舰事件爆发后,汪精卫感觉威信受损,很快引咎辞职。在这之后就养成了但凡遇到不利,不是装病就是出国的习惯。广州事件爆发,他受到国民党各派谴责,宣布隐退出国。指挥不动张学良,又抱病赴德国就医。


九一八事变爆发,汪精卫找到与蒋介石合作的机会。刚刚担任行政院院长,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当即给了汪一个下马威。虽然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国呼声高昂,但是汪看到的只是日本强大,看不到我们的勇气。

1932年5月,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同意下,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其中离不开汪精卫的极力撮合,他害怕打仗。

1935年6月,汪精卫又同意签订了何梅协定、秦氏协定,把我们对于华北的主权让给了日本侵略者。同年6月他被王亚樵派人刺杀,侥幸躲过一劫,但也留下了隐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汪精卫又极力与日本言和。也是这个时期,他的媚日情绪特别明显。在这前后的过程中,陈璧君和周佛海两人起了很大的作用。每当汪精卫左右摇摆之时,他们两人都会从中篡夺亲日。

Δ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


可以说,汪精卫之所以从一名有志青年沦落为卖国投敌分子。主要是其优柔寡断,懦弱的性格导致。他虽然也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华不足以支撑得起他的野心,让他不得不选择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


史之策

有志青年汪精卫

以前对汪精卫的了解,只是其投敌叛国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发现原来青年汪精卫还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

汪精卫长的帅气这个就不说了,看照片就能看出来,除此之外,家庭背景也很好,是那种商人家庭,1903年的到日本去留学,在当时那个年代,凡是到日本留学的基本都很有出息,汪精卫也不例外,在1905年的时候就参与组建了同盟会。

虽然汪精卫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但是经过很多次起义,一直没有推翻清政府,梁启超讽刺孙中山的革命是“远距离革命家”,作为领导阶层当然听不下去了,所以汪精卫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回击这些评论。

于是汪精卫回国组织刺杀摄政王载沣的行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动动嘴皮子还行的汪精卫,真到了要下手的时候,还是发现自己太年轻,还没等出手,就被汪精卫抓了,当时汪精卫还作诗以明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可以看出,汪精卫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汪精卫的思想转变

很多人认为汪精卫的思想一直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其实,摄政王载沣对汪精卫的影响也很大,载沣也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在清朝入关将近三百年基业中,只有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带领清军入主中原的多尔衮,一个是为晚清保驾护航的载沣。

尤其是载沣在晚清最后执政的三年里,积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不计个人荣辱下罪己诏请袁世凯出山,最后晚清大势已去,载沣主张清帝退位,这是何等的懂得时势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载沣就是看清世界大势,并且向其妥协的人,汪精卫之所以没有被处死,里面有很多载沣的作用,如果载沣坚持要汪精卫死,则汪精卫必死无疑。正是载沣的这种宽容大度,触动了汪精卫,同样都是26岁的两个少年老成的人,难免有相互欣赏的地方。

汪精卫曾经说过:“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实际上就是对载沣的佩服,在对推翻晚清的过程中,载沣所表现出的对时势的妥协,也让汪精卫学会了一种叫做“妥协”东西吧!后来汪精卫向日本侵略者选择了妥协。

然而,载沣妥协给的是正确的历史潮流,汪精卫妥协的则是人间正道。

在国民党内遭遇排挤

虽然入狱期间,汪精卫的心路历程发生了转变,再也不是那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有志青年了,做起事情,犹犹豫豫,正是这种不坚定的性格,使其难以在国民党内站得住。

本来,孙中山死后,汪精卫是最有机会继承孙中山衣钵的人,然而,此时国民党内又杀出了一批黑马就是蒋介石。

相比于汪精卫的做事风格,以及处事方式,遇到蒋介石只能被玩弄的份。

在武汉和南京对峙期间,蒋介石迫于局势宣布下野,结果反而得到各方的拥戴,后来在国民党内,汪精卫就像一个小媳妇一样,逐渐被蒋介石把权力夺走,最后那个有志青年从不积极,到消极,最后选择了叛国。


史论纵横

汪精卫被以“汉奸”二字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似乎是无可辩解的。本文是客观的对汪伪统治下的地区的经济做一个分析。

搭班子:中日战争初期,随着南京政府的沦陷,主要的全国性组织都随着蒋介石撤往重庆。日本因为自己的占领区的民间管理特别困难,而汪精卫在跟蒋介石争权失败后正好无地区可以统治,所以日本跟汪精卫一拍即合成立了伪政府。日本把在中国占领的大部分地区,逐渐的都归属于汪伪政府管理。

客观的讲汪伪政府建立了有效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层层管理的秩序,从而保证了汪精卫占领的地区政治比较安定,经济比较平和,社会突发性恶性事件比较少。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百姓能够比较安稳的生活。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日本需要通过汪伪政权收集到各种粮食和军用物资,所以,盘旋在老百姓头上的税收还是比较重的。但不管怎么说,老百姓还是有饭吃,个人经济状况不比开战前恶化。上海还是舞照跳,马照赛。

1943年2月,汪伪政权最高国防会议第四次会议通过《各地方经济局组织原则》,决定在汪伪统治区各省、特别市、行政特区及苏北行营管辖区域,分别设立经济局,管理地方经济事务。原各地建设厅主管之工商事项划归经济局掌管,裁撤特别市社会局。此外,还组建了全国商业统制总会,建立了物资统制审议委员会和物资调查委员会。商统会、物资统制审议委员会、物资调查委员会是汪伪物资统制的三鼎足,其中商统会的规模与作用最大,成为华中沦陷区物资统制的中心。经过以上的调整与设置,汪伪战时经济管理机构基本确立。

定战略:汪伪政权还制定了“战时经济政策纲领”。

1,关于生产方面。《纲领》提出要发展农工生产。“改进农业技术,兴修水利,拓辟耕地,以求食粮及其他战时主要农产品之充分的增产”,开辟矿藏资源“以确保军需工业之发展”,“使军需及主要民需工业之原料及燃料能得便利之供给”关于物价方面。为平抑物价,打击囤积居奇,

2,《纲领》主张,改善运输机构,“免除一切不必要之耗费”,尽量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中间阶段,“以免除居间者之不当利益”,“以严格的法律制裁取缔投机居奇”。

3,关于节约消费方面。《纲领》提出要限制或禁止各种奢侈品的生产,对“一切不必要之消费应予以取缔”,并决定“逐步并分别实施定额配给制度”。

4,关于金融方面。《纲领》提出,“通货政策应与生产力之增进相配合,以求币值之稳定”,“健全金融机构,使金融力量逐渐集中,以与经济政策其他部门相适应”,企图逐步实现币值的统一和稳定。

随着组织和纲领的建立,汪伪政权在经济上获得一定成就。在当时的亚洲四小龙的之中,汪伪统治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汪精卫代表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和平条约,满足了日本人所要求的停战条件,才使日本没有继续向蒋介石发动大规模进攻,蒋介石政府才得以喘息。这就是汪精卫一再强调的自己的所谓的”曲线救国”的重大贡献。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因为经济上的稳定,其政权下的人民也多少得到喘息的机会:敌占区人民在汪精卫政权下的生活还过的去,基本生活物质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平稳,没有听说老百姓吃不上饭,大量饿死人的事件发生。而蒋介石"还都"以后,倒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比汪精卫时代还下降了一块。

汪精卫政权也不断的在跟日本人争权夺利。汪精卫在访问日本的时候,提出了逐渐的由自己政府全权管理所在区域的要求,日本也逐渐的接受。这样在汪伪地区基本上还是实现了中国人管理中国人。

上面是对汪伪统治时期,其所占领地区的一个客观的经济分析。但无论如何,汪精卫投敌叛国,成为民族罪人。所以无论其多努力维持自己所统治地区的经济运营,汪精卫也将作为历史上的民族罪人,永远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


闪卡和卡牌爱好者之家

汪精卫的历程,很有可能出现在目前不少愤青身上,当然提前是具备事件发生的条件。

我们国民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改朝换代,把政府、国家、民族三者混为一谈,所以汪精卫当年反清和大部分人一样(特别是兴中会),认为是在抵抗外族侵略者,可其实清朝和元朝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权力建设(满族本就是明朝公民,他们是造反建立国家;元朝确实和中国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最终成为短命朝代)。但成功以后,发生自己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于是开始投机化。

而且在反清和后来民国参政的过程中,此人也深刻地知道了枪杆子在中国的重要性,至少个人认为如此(欢迎拍砖)。对于从始至终没有兵权的汪来说,能够掌握政局,只有依靠于当时日本。所以这个卖国贼幻想与日本共建一个新朝统一全中国。

综上所述:历史的传承教育,以及政府、国家、民族三者的辩证教育有多重要。如果只是断代式灌输百姓历史,而不去讲各个朝代在更替之中的传承,汪精卫一定还会出现。毕竟我们这个国家的国民性信仰的是实力,谁的枪杆子多就跟谁干。


鬼行僧

在日本知识界,把一个人思想的前后突变或180度颠倒称之为“转向”,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这也类似于有人说的,从左翼轻易地就变成了右翼,浮萍无根,思想与行动的切换毫无痕迹。在20世纪,这样的实例太多了,读读历史一抓一大把。在日本有专门的对这种“转向”进行研究的专著。这或许是因为20世纪是一个激进思潮狂涌的时期,很多人都被这个时代怒潮所卷起。至于汪精卫,当然也不例外。从少年时敢于冒险刺杀晚清大臣,到中年时冒天下之大不韪竟与敌人合作,“甘愿为奴”;从参与支持孙中山三大政策到1927年武汉分共,前后转变不可谓不大,立场转变似乎轻而易举。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也是革命的世纪,因此对战争与革命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就成为时人的基本思考方式。中国在20世纪的抗争,尤其在抗击帝国主义法西斯战争所出现的三种形态,也就非常具有典型性。当然也要站在整个20世纪的世界史背景下看待。

当北伐即将胜利时,“党权”衰落,干不过“军权”,所以当时很多人要骂蒋介石是新军阀,他们的对策就是要兴起“党权复兴运动”,目的就是要以党治(制)军,制约蒋。可惜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何况1920年代的政党组织还是一个“弱”组织形态,没有下基层。因此很快“宁汉合流”,造成大革命的挫败,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以严重的幻灭感。后来历史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大挫败感所刺激的,从理论的武器到真实的武器的掌握,都是基于此。

中国的现代,核心追求就是要挣脱主奴的枷锁,把人从奴役的状态解放到人的状态,把国族从被压迫的状态解放到独立自主的状态。


例外状态

汪精卫,汪兆铭,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孙中山主要追隨者。年青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在狱中作"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绝笔诗名扬天下。如果汪精卫被清庭砍了头,将会成为民国烈士被后人敬仰。清帝下诏退位后被释放。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与后起之秀蒋介石磨擦不断。汪是亲日派,认为当时中国国力无力和曰本对抗,战则必亡。主张作南宋秦桧和曰本人谈和。蒋介石坚决抗曰。汪精卫从河內叛逃投靠曰本,发表支持日相近卫文磨三原则,在南京重建国民政府,主张和平反共建国成了曰本人走狗。汪从一个有志青年,政府精英,政治主张分歧走上叛国道路,永远被中国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