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为什么没有灭周,进而取而代之?

躁静有徒

东周之所以要区分春秋和战国,就因为历史发展是阶段性的。春秋是东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进入战国。

所以,春秋霸主不能灭周,最主要是因为实力和国际环境都不允许任何一诸侯国来灭周。

东周王室因为周平王弑父自立的嫌疑,在最初的五十年内,并不被天下诸侯国所广泛认可。最初支持平王政权的诸侯国,只有晋国、郑国、秦国等等少数国家。所以,这些国家从平王东迁中获益最大:晋国获得了汾水流域的大片土地,进而将国土扩张至晋西南;秦国则获得岐、丰之地,进而扩张至整个关中平原;郑国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进而占据了环洛阳平原周边的大块土地。在这些国家的拱卫之下,东周王室小心翼翼地渡过了与携王政权竞争生存的最艰难岁月,并最终战而胜之,成为天下唯一的王。
此后,周王室在周桓王期间与郑国彻底决裂,开始走向了没落,但同时也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此时,东周王室虽然失去了郑国这样的实力派盟友,但已广泛被中原诸侯所接受。虽然诸侯们并不对周王室毕恭毕敬,但从心底里已经认可东周王室代表了周王国这一事实。所以,即便是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将王室大军杀得溃败,依然不敢过分地“痛打落水狗”,彻底追杀周桓王,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可见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

郑庄公之后,东周王室彻底沦落成为天下诸侯的一块牌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王室已不足号令天下诸侯,天下从此进入了强者争霸的时代。但在此时,各主要诸侯国的实力相差无几,任何一个诸侯国想灭掉主要竞争对手都很困难。有实力称霸的诸侯国彼此牵制,相互制衡,反倒是令周王室处在一个相对超然的位置上:谁要是能获得周王室的支持,谁就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合法地号令天下诸侯。

所以,齐国实力不如楚国,但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口号后,却能以王室所封“霸主”身份号令天下诸侯,力压强楚数十年;晋文公刚回国时,晋国实力比秦国、楚国略逊,但得到周王室支持后,也能率领秦、齐、宋等大国与强楚在城濮争霸,并一举胜之;楚国在几次吃了“不尊王”的亏后,也逐渐加强了与周王室的互动,并在楚庄王时也争霸成功……。

所以,春秋阶段是天下强国积蓄力量的阶段,此时竞争对手众多,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灭周王室,并将遭致天下众多诸侯国的群起而攻之——这一后果,即便是早就自立于周王国体系之外的楚国,也无法承受。所以,这个阶段诸侯霸主想灭掉强大一些的诸侯国都不容易,更别说周王室了。


春秋时代,是天下诸侯国积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的时期。此时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时刻都只能通过吞并一些小国、削弱其它强国的方式来参与竞争,实力还完全达不到吞并周王室、号令天下的程度。所以,春秋霸主不但不敢灭周,反倒是需要借助周王室这块牌坊来统帅诸侯,打击竞争对手。


欲云谈史论今

春秋时期的霸主之所以能被称为“霸主”实力强拳头硬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必须符合“周礼”。“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是没有争议的霸主。齐桓公在会盟诸侯的时候被鲁国的曹沫劫持,曹沫逼着齐桓公答应了一些有利于鲁国的条件。齐桓公事后不想兑现,毕竟是让人刀架在脖子上被迫答应的。管仲劝齐桓公说国君被迫答应的事情都能办到,那国君不是被迫答应的事情天下还有谁会怀疑国君办不到呢?齐桓公恍然大悟兑现了答应曹沫的条件,况且齐桓公的旗号是“尊王攘夷”。晋文公称霸不止是打败了南方的大国楚国,晋文公出兵南下本来是为周天子平定王子带的叛乱,又在成濮之战击败楚军前兑现了对楚成王“退避三舍”的诺言。楚国其实在楚成王时就已经是强国了,特别是齐桓公死后楚成王在泓水之战粉碎了宋襄公称霸的意图,可是楚国长期不遵守“周礼”,楚国国君的爵位是子爵却僭越称王,仍然被视为“蛮夷”。楚庄王时在“邲之战”击败霸主晋国,胜利的楚军帮助晋军撤退逃跑,赢得中原诸侯国的认可,楚庄王因此称霸。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实权和光环都不在了,仍然是天下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和“周礼”认可的事情才是明正言顺的


立志成虫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周礼》的制度规范下的等级地位社会体制,在一个没有绝对能力“一家独大”的社会形势下生存的各个诸侯国,即使再怎么猖狂吞并弱小或强强内斗也绝不敢对“天下共主”周王室这个名存实亡的天子有任何逾越和不尊(化外之地的蛮夷除外),否则成为众矢之的。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晋文公的"践土会盟",全都是在周天子的名义下开创霸业,成为霸主。

即使到了后世礼崩乐坏,少部分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也不法彻底撼动和颠覆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礼制,例如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但曹操依然能够挟天子(汉献帝)而令诸侯。


雷击百越

春秋时期,虽说已是礼崩乐坏,但周朝长期以来的影响还在。中国讲究以理服人,周天子势微还是名义上的天子,春秋霸主无不以天子承认作为自己称霸的依据。

在汉朝时期,董卓、曹操还不是“狭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提供名正言顺的理由。在期末农民起义中,刘邦也是靠着“仁义”证“名”伐无道暴秦,有了足够的理由才会云集响应。

《周礼》是周的根本,根深蒂固,人民都比较信服。春秋的礼崩才刚开始,诸侯还不敢公认废天子,到了战国时期,使得进一步瓦解,新新的地主阶级起来了,秦国最为突出,才真正的剔除了周天子。





躁静有徒

天子是天下共主,权威还在,再说了诸侯之间需要平衡,谁动了周天子就是打你的最好理由,即使在战国初中期周天子还是有封分的权利,三晋就是上供周天子,得到周天子册封才敢称候的,后期魏王正式称王,周天子才慢慢变成一个诸侯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