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

用户192553122

如果认真看过书三国或者看过电视剧,这个问题答案是很明显的。曹操,司马懿,可以算的上是三国里面的主要人物吧,虽然杨修算不上主角,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到是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可以把杨修和司马懿来对比的原因了。



司马懿,杨修都是曹操的手下,那么同样是手下,一个可以谋反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个却死的冤枉。想要知道为什么结果这样,我想应该要先知道这三个人的品性特点。首先,曹操是个主子,一定是爱面子的,即使做错了事情,也是不肯承认的,所以曹操不喜欢那种把聪明放在脸上,还经常当着众人的面挫败自己锐气的人。



那么司马懿又是什么人?司马懿就是那种极其可以忍耐的人,即使知道也是总藏着掖着的,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口。反观杨修恰恰相反,总是爱表现自己,很多时候曹操打哑谜,而杨修总是揭穿他,搞得曹操没有台阶下,这本来就是作为臣子最忌讳的事情。

那么除了杨修之外,同时可以举一个和杨修一样的例子,这个人就是许攸,当时袁绍和曹操正在大战,曹操那时候已经弹尽粮绝了,但是许攸夜晚来投奔曹操,献计取乌巢,后来袁绍大败。但是许攸也是个喜欢表现自己,当着很多人的面叫曹操曹阿瞒,还说什么没有我许攸,曹阿瞒根本打不过。结果被许褚一刀剁了,后来不但没有责罚许褚,反而是帮曹操做了一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其实杀杨修也是曹操最后忍无可忍了,也怪杨修自己不收敛,等到曹操要杀的时候已经是无法挽回了。那么至于不杀司马懿,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因为司马懿藏的很深,根本不知道司马懿有谋反之意,在临死之前只是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不能给他兵权。但是谁知道这司马懿活过了几代曹氏子孙啊。

那么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懿能力太强了,在曹操离去的时候,除了司马懿好像就没有了军事能力很强的人了,然后到曹丕这里也是这样,到曹睿那里也是一样,只能说太依赖司马懿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是世家子弟,家有兄弟八个,个个龙章凤姿,都有出息,人称“司马八达”。

东汉末年,黄巾蜂起,天下大乱。司马懿夙怀济世救国的远大志向,但一直未遇明主。

《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已作司空,他闻听司马懿有抱负,有能耐,想招揽他为己所用。司马懿心知汉室气数将尽,国运衰微,不愿屈身侍奉曹操。于是他以身患风湿行动不便为由,拒绝征召。

曹操不太相信,派人假扮刺客深夜前去行刺,司马懿深谙曹操试探之意,耳听窗外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和刀剑出鞘声,他仍然一动不动地躺在床榻上。曹操拿他没辙,只好作罢。

后来,曹操羽翼丰满,担任丞相,他再次征召司马懿出山为文学掾。这次,曹操态度很坚决,对派去的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又找借口搪塞不来,就把他给我抓起来”。见曹操态度蛮横,司马懿有些害怕,只好出来任职。

司马懿为人阴鸷狡黠,性格外宽内忌,精于权谋,非常善于忍耐与伪装。曹操早就察觉到司马懿不甘久居人下,具有称雄称霸的志向,又听说他天生就有一种类似豺狼回头觊觎猎物的异能,一直想找机会亲自检验一下。

他召司马懿前来,命他扭过头去回望,司马懿果然像传闻那般能将头部扭转正面向后,而身体却纹丝不动 。曹操看的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曹操又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食槽内吃草,醒来后惊愕异常。曹操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那种甘心做别人臣仆的人,将来他一定会干预曹家的大事,要想办法除掉他”。然而,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也很尊重他,于是每每替他说好话、打圆场。故此司马懿才得以免遭无妄之灾。

此后,为避免曹操疑忌,司马懿更勤于职守,谨言慎行,从不敢稍有懈怠。甚至连饲喂马匹这等小事,他都亲力亲为,因此曹操才渐渐放心,不再死死盯着他。

司马懿潜伏爪牙,韬光养晦,堪称三国诸雄里最能忍的人。正因为他极善韬晦,长于伪装,才让他数次逃过了曹操的屠刀。然而到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征讨辽东军阀公孙文懿(名:渊)时,他嗜血残暴的本性已经暴露了出来。是役,司马懿斩了公孙渊父子,相国以下的数千文武官员也被他下令屠戮一空。史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灭曹爽之际,大凡其亲信党羽的三族都被剿灭,无人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姊妹已经嫁人生子的,也都被他毫不留情地处死。不久司马氏竟然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

杨修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儒,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被曹操拜为行军主簿(办公、作战室主任),和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不一样的是,正史里的曹操对杨修未卜先知的能力不仅一点都不嫉妒,而且还非常钦佩并尊重他。

既然如此,后来曹操又为何把杨修给杀了呢?当初,曹操最喜欢才调绝伦的三儿子曹植,为扶植他顺利接班,专门选拔了深谋远虑、识见过人的杨修当曹植的老师。若干年后,曹操又觉得曹植虽然才气纵横,但为人狂放不羁、过于散漫、难于任大事,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劲气内敛、沉稳干练的长子曹丕。

曹操选定曹丕作继承人后,最不放心的就是曹植,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为争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曹操很了解杨修的过人能力,知道如果没有杨修辅佐 ,曹植最多只能饮饮酒、吟吟诗,作作赋、发发牢骚,一身艺术细胞的他在政治上基本是白纸一张,难有作为。而杨修既然做了曹植的师傅兼参谋,本着“在其位谋其政” 的原则,替曹植出了不少主意,于是成了曹操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三国志·魏书·陈王传》记载:“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意思是曹操担心自己百年后诸子为夺位出现内讧,因为杨修足智多谋,能力过人,又是袁绍的外甥,所以罗织罪名将他杀了。曹植知道老师被自己牵连而丢了性命,从此内心愈发深感不安。

曹操一生杀人如麻,有该杀的,有错杀的,更有被冤杀的。为了政治斗争以及家族利益,有多少人死在自己手上曹操并不在乎,汉末大知识分子杨修只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牺牲品而已。文献载,杨修临刑前曾说,按照我的推断,曹操能把我留到今天已经是格外开恩、大出意料了。杨修被杀后100多天,雄才大略、心狠手辣的一代枭雄曹操也死了,曹丕继位,坐拥天下,是为魏文帝。

如此看来,杨修并非死于“鸡肋” ,也非死于曹操的嫉贤妒能,他死在自己的能力上,还因为他和曹操的头号敌人袁绍有亲戚(舅甥)关系,因此难逃一死。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曹操为何杀杨修不杀司马懿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敏而好学,学富五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时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怀韬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心里十分忌讳,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将杨修处死,司马懿、杨修都是栋梁之才,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留用司马懿?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说法:曹操杀杨修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的父亲扬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杨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与曹操对立的,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反对曹操的观点,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让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杨彪所在的阵营更是对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与曹魏政权作对,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杨修也在这个阵营里。曹操早有篡汉之心,有这一帮文学儒士,因循守旧,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杀掉杨修。



第二种说法:杨修作为曹植的追随者,必然会威胁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稳定。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的时候,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经常为其出谋划策,但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最终生出,这也让杨修的位置很尴尬,曹植败落,曹操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厮杀,必须把杨修杀掉以断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杀杨修。



第三种说法:杨修多次为曹植出馊主意,误人子弟,若不杀杨修,曹植必受其害。杨修虽然聪明,但大多都是小聪明,他之所以辅佐曹植也是因为曹操偏爱曹植,杨修猜测曹操会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每次锦囊妙计也都是些小聪明,并没有战略眼光。比如说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办事,事先走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便让曹植杀掉门卫,曹植得以顺利出城,司马懿则令曹丕放弃出城,曹植表面上赢得竞争,却让曹操认为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形象,实际上是输了。



再比如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经常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并写好答案,曹操询问时,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却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派人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曹操对杨修厌恶至极。有这样误人子弟的杨修留在曹植身边,曹操自然不会放心,必然杀之以除后患。



第四种说法:杨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怀恨在心。曹操去视察新建的想国府,看后便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诉大家:门中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不解,唯有杨修将酥糖分发给众人,并且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终于在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不料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部下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便说:“鸡肋”。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并且让众人也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军了,赶快收拾行装,以免走时匆忙。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处死。



由此看来,曹操早就有杀杨修的心思,只不过这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线,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最高领导,最记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作为领导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强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天威莫测”,让别人如履薄冰,自己却得心应手。可怜杨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杀的原因。



第五种说法:司马懿做人谨慎,做事恪尽职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马懿心怀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杀心,但最终没有杀司马懿。一者是司马懿做人十分低调,善于隐忍,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错,这也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二者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护司马懿,曹操也考虑到司马懿在曹魏后期发展的作用,没忍心杀害?三者司马懿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在曹操看来,只要曹丕对司马懿管理得当,应该对曹魏政权和曹丕构不成太大威胁,所以曹操才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是天资聪慧,却因性格原因有着不同的命运,你是如何看待杨修被杀?


三国逐鹿

司马懿和杨修不是一类人,司马懿睿智,杨修聪明。司马懿睿智所以低调,杨修聪明反而张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低调的司马懿存活,而张狂的杨修被杀。那么曹操为什么杀了杨修却放过了司马懿呢?

先说杨修,杨修之父杨彪跟曹操的关系并不好。曹操讨厌杨彪而用其子,这反而说明了曹操用人的高明之处。当初杨彪护送汉献帝回洛阳有功,看到兖州刺史曹操,面露怒色。曹操还以为杨彪设计的有埋伏,借入厕之机而逃避。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杨彪看到汉室衰微,皇帝无权,于是便声称有脚疾而避世了。曹操启用杨修为丞相主簿,其实是看中杨彪曾经位列三公的威望(杨彪历任司空、司徒、太尉)。而杨修也不辱使命,在担当主簿期间尽职尽责,多有建树。那么后来曹操为什么又杀了杨修呢?

说来说去,其实原因很简单,杨修不务正业。杨修在担任丞相主簿期间,权倾朝野,于是引来了许多人的归附。甚至于当时的皇太子们都以能与杨修攀交而高兴。

后来,曹操偏爱曹植的才华,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而曹植和杨修经过数次的书信交流,确立了彼此的关系。从此杨修立志扶曹植为世子。

杨修此时的身份为丞相主簿,主要责任为帮助曹操安邦定国,书写文书。而杨修却借自己的职位之便,揣摩曹操的心思,多次帮助曹植应付曹操的拷问,这就犯了曹操的忌讳。于是曹操对杨修是恨铁不成钢。曹操曾经给杨修之父杨彪写信发泄自己的不满: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意思是你的儿子杨修仗着你们弘农杨氏的威望,你杨彪历任三公的势力,每每与我不同心,我想教他怎么做人,他还心怀怨恨。其实这时曹操已经对杨修有了杀念。

最让曹操不能放心的是杨修没有教会曹植如何做一个好的君王,反而教曹植怎么残忍。曹操曾经考验两个儿子的能力,让曹丕和曹植都奉命出城,看两人如何应付。曹丕来到城门前受阻,于是返回。而杨修则教曹植说:你奉有王命,城门看守如不开门,可以斩杀。

太祖遣太子及圆各出鄴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杨修的心狠与腹黑。从曹操的角度考虑,曹植胸无韬略,一切都听从杨修的主意。一旦曹植上位,杨修有了反心该怎么办?况且杨家势力在朝廷也是盘根错节,因此杨修助曹植登位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但是要除掉杨修需要理由,最后曹操找到了这个理由:

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曹操以杨修数次泄漏机密,并且擅自结交诸侯为理由斩杀了。杨修死的冤枉吗?不冤。

我们反观司马懿,司马懿很睿智,而曹操的眼光也很准。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雄心壮志,所以提醒曹丕要防着司马懿。这时司马懿怎么做了呢?

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司马懿)善,每相全佑,故免。帝(司马懿)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出自《晋书 宣帝》。

司马懿为了让曹操安心,首先寻求曹丕的保护,其次司马懿鞍前马后的跟随曹操,甚至于亲自给曹操的马刷洗,亲自给曹操提鞋。如此做贱自己,只为一个目的:让曹操放心。

而司马懿虽然也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但司马懿只教会了曹丕三个字。哪三个字呢?别犯错。为什么是这三个字呢?

在司马懿看来,曹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曹丕是长子。因此,只要曹丕不犯错,曹丕赢的机会就很大。而曹操最终确立世子这件事情也是基于考虑这个原因,当时曹操不能最终定夺谁当世子,曹操去请教贾诩,贾诩也是个老油条,不愿意参与其中,于是说了一句隐晦的话让曹操自己决定: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立幼不立长而导致了内部势力相互倾轧,最后败亡的。因此曹操便坚定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曹植自己也挺不争气的,醉酒后夜闯司马门,在只有曹操才可以驱车的禁道上奔驰。僭越之心让谁看了都大吃一惊。反观曹丕,在司马懿的劝说下不犯错,不抢风头。对于曹植的陷害和计谋,见招拆招,稳如泰山,最终获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不杀司马懿是因为司马懿低调,低调的近乎做贱自己以讨好曹操,史书上成为狐媚。而杨修很聪明,却聪明过了头。杨修没有做好自己主簿的事情,反而一心参与世子之争,将精力放错了地方。遭到多疑的曹操嫉恨,最后被曹操以数次泄漏解密,并且擅自结交诸侯为理由斩杀了。杨修之死不冤,司马懿如果死了才冤呢!


每日趣评

曹操为何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在于杨修犯了大忌,那就是陷入了储君之争中。司马懿则可以避开了这场政治斗争,而杨修则是积极的为曹植出谋划策,这就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所以曹操在封曹丕为接班人之后,才会想办法除掉杨修。

有人说杨修的死是因为恃才放旷,还列举了一盒酥为例,其实仔细想想曹操的为人就知道了。曹操尊贤爱贤,对于杨修这样的人才自然是非常尊重的,而且曹操的心胸也是十分宽广的,不会为了所谓的一盒酥饼就迁怒于杨修。最令曹操恼怒的就在于杨修暗中帮助曹植争夺储君之位。

杨修参与这场政治斗争,就意味着一旦曹植登基,那么杨修势必就成为了曹植的大功臣,加上曹植这个人缺乏权术,那么杨修就有可能会成为权臣。就算是杨修没能如此,那么杨修想要对曹植的决策指手画脚是十分简单的。曹操见证过何进是如何搞乱汉室的,自然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司马懿看透了这一点,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中,司马懿善于隐忍,自然懂得这其中的奥秘。甚至在曹操手下办事时,司马懿就已经开始掩饰自己的才能,因为司马懿明白曹操活不久了,曹操临死前一定会铲除那些会威胁曹家的势力,杨修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司马迁论史

确实,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顾之相”,但是却并没有杀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说有大志向,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狼顾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时候,总会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说它相当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一个有远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这么危险,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无遮无碍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那时候,曹操虽然早已是北方军事集团实际的领导者,但是,实际上他还没有做皇帝。他的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也就是说,他这时候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能够给儿子当皇帝带来威胁的人。是谁会对儿子当皇帝说三道四,甚至是军事威胁。而不是儿子当了皇帝,乃至孙子当了皇帝,谁会从他曹家夺走江山。司马懿虽然有大志,但是那时候他不过是他儿子曹丕的一个幕僚而已,不属于阻碍他儿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还不觉得司马懿会有多大的威胁。

(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对他的儿子曹丕看起来很忠心。曹操当时正在考虑是让曹丕夺取皇位,还是让曹植夺取皇位。本来他是最喜欢曹植的,也在极力培养曹植。但是曹植这个人,实在是华而不实,不堪大用。因此,最后他改变了主意,转去培养曹丕。当他着力培养曹丕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就是,谁会对曹丕当皇帝带来威胁。显然杨修是一个威胁。因为杨修是曹植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会撺掇曹植对抗曹丕。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就会内乱。所以,他肯定是不会容忍杨修的。而司马懿是一心帮助曹丕的人,他也没有像杨修那样,撺掇曹丕搞内乱,所以,曹操没有理由要杀他。

第三,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对于人才他一般不会随便杀。在曹操的时代,虽然事实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实门阀非常严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当官,下层知识分子当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极为重视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个“唯才是举”的口号,不管门阀,获得了一大批人才。实际上,司马懿最早就是不愿意跟着曹操干,曹操召见他,他却装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义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没来由召一个人来杀死。当然了,曹操确实也杀了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孔融、祢衡等。但他其实也是多次容忍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杀掉他们。包括他杀杨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去世后,他“唯才是举”也没被他儿子继承,他儿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间门阀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实际上已经多次在抑制司马懿,不让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马懿随军讨伐张鲁时,他向曹操建议直接把获得益州的刘备给干掉,避免刘备做大。这其实是个好建议,但曹操没有听他的。后来再打仗时,就没有带上司马懿了。不过曹丕却很重视司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司马懿请功,采用司马懿的计策,屡获大功。曹操也曾对曹丕说过,让他提防司马懿,但是曹丕却总是护着司马懿。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让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总之,司马懿最终发展起来,只能说是曹操的后代实在是太弱,才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如果曹操的后代也和曹操一样强大,司马懿再有心机,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实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这一则是因为曹操忌他太聪明,二则是因为他帮助曹植争储位。不过我认为,这些看法都很表面,肤浅的很。特别是《三国演义》中摘引改编的几个杨修小故事,一则鄙浅儿戏,不足信;二则也都是一些小聪明,曹公雄才大略,又岂会忌恨此等辁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杨修不可,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杨修的身份。

杨修的身份可不简单,绝对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杨彪的儿子,袁绍袁术的外甥。杨彪是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也是四世三公,双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别是袁绍袁术惨败之后,其子孙虽亡灭殆尽,但袁氏百年来培养恩待之门生故吏又岂能尽被曹操屠尽?史书记载,袁绍兵败忧死,河北士女,挥泪痛哭,其政治遗产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孙虽被曹操灭光,但袁绍还是有几个外甥的,其中一个外甥叫高干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杀,杨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岂能不为曹操所忌?

其实,当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人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依我看来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后投附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与兖州寒族(这些人已经历过张邈之叛考验)绝不会这么干。

然而曹操当时并不准备得罪士族,现在天下未定,维稳第一,而且法不责众嘛,如今之计,只有好好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焚毁,表示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然,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也。

不过,自以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没有扫一眼这些信的落款(后自言未见李通书疏),换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内部异己分子的名单,都会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况曹操一生都承受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错了张邈、陈宫、刘备),他又怎么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暂且忍一忍,等到日后权位稳固,必回再来秋后算账。估计孔融、杨彪、杨修、娄圭等人就在这张名单上,而曹操把这份秘密的名单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暗自观察,苦心积虑找机会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风范啊。

另外,除了袁绍这门姻亲,杨彪杨修自己所在的弘农杨氏也非常不得了,绝对不比汝南袁氏差。弘农杨氏的祖先为西汉开国功臣、弘农人杨喜,杨喜本是一名旧秦骑将,他因垓下之战后随灌婴追击项羽,而在乌江岸边成功抢到了项羽一块尸体,由此被刘邦封为赤泉侯,开始发迹,到了杨喜的曾孙杨敞,官运愈发亨通,得到了大将军霍光的赏识而升任宰相,后更因协助霍光废刘贺立宣帝而被加封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户,杨家从此更加兴盛发达,每代都是高官厚禄,到了东汉时期,杨敞的玄孙杨震成为一代大儒,号称“关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亦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称为“四世太尉”,比之袁绍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连袁氏都敢灭族,却独独不敢动杨彪;郭汜、李傕也杀了很多大臣,亦独独不敢动杨彪。

图:杨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语出杨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当曹操将汉献帝迎来许都后,大权独揽,却独惧太尉杨彪。有一次,汉献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恐杨彪有图己之意,竟推说自己肚子痛上厕所,趁机飞也似的逃回大营;等到权势稳固了以后,又苦心积虑,诬陷杨彪勾结袁术,劾以大逆的罪名将其下狱,最后还是赖孔融以辞职相逼才让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极力营救杨彪,是因为当初孔融入仕,乃杨彪之父杨赐所提携征辟。没想到吧,孔融竟是弘农杨氏的门生故吏。这些名门世家,正是以这种互相提携、互相推荐的方式,编织起一个密密麻麻的亲戚婚媾、官员提携关系网的。曹操一生最讨厌的也就是这个。他提倡的是唯才是举,他打天下最开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门庶族中的俊贤,如满宠、程昱、毛玠、乐进、于禁、典韦等人,以及李典、许褚、任峻、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当然,彼此彼此,这些名门世家,也最讨厌诸曹夏侯这些“赘阉遗丑“土豪暴发户。

事实上,近百年来,弘农杨氏作为士族的领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随者们党争,“关西孔子”杨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饮鸩自杀。再加上杨彪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杨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杀,我很怀疑杨修对曹操、曹植这些“赘阉遗丑”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见,杨修委身于曹操幕府担任主簿、又极力较好曹植,恐怕并没有安得什么好心思,其介入争储,更是加剧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内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后,弘农杨氏必会引领士族,搅动滔天巨浪,曹丕曹植俩小子根本玩儿不过他们。

另外,请大家看看杨修写给曹植的信:“与君离别才数日,就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难道仅仅出于您对我的爱顾,使我对您产生了深情的敬仰吗?”(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于此,宛若情信,正所谓“大伪似真”,我坚决怀疑杨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极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陈群司马懿勾搭曹丕一样,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梁换柱,和平演变,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据史书记载,杨修被杀后,曹操曾有书致杨彪:

“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见,曹操明杀杨修,实则向弘农杨氏示威也!弘农杨氏根基深厚,引领士族,不杀他一个主心骨,不坏他一个领头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说,曹操为何要杀孔融杀杨修,因为这两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领袖,而非我们通常以为的荀彧司马懿。事实上,就算是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大喷子、大狂徒祢衡,也独独对孔融和杨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祢衡眼里,像曹操刘表这样的世俗掌权者,不过粪土罢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脏;而在士族中名气极大的司马朗和陈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顶多就是些杀猪卖酒的市井贱徒罢了(“屠沽儿”);祢衡甚至连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认为他只是长得还行,“尚可借面吊丧”;只有孔融和杨修,祢衡一个夸成仲尼复生,一个夸成少年天才,并多次当众表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可见天下士族名门之中,孔融和杨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个在电视剧里看起来很屌的司马懿,其实在建安时期只是个小人物,位望轻微,在天下士人眼里连给孔融杨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晋书》里写的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而屡次拒绝曹操征辟的事迹,都很有可能是司马氏为了抬高司马懿而编造出来的,本质上和《汉书》里编刘邦是他妈跟龙啪啪啪生下来的这种奇闻差不多,都起着美化、神化开国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难相信一个权力欲如此重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戏,更为可笑。

事实上,《晋书》的编纂者房玄龄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认真,经常野史正史一锅烩,反而是魏朝郎中鱼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处。《魏略》上说的情形是:一开始征召司马懿并非曹操而是曹洪,档次这么低,司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价,所以他杵着拐杖,托病不出;但后来由荀彧举荐、曹操亲自下令征辟,他马上“投杖而应命”。看来这司马氏根本没有什么“不欲屈节曹氏”,只有“待价而沽”罢了。

甚至,就连史书上司马懿很有名的“鹰视狼顾”与“三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传闻、加油添醋、牵强附会的产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晋书·宣帝纪》

其实,“鹰视狼顾”只是古人修习气功的一种方法,早在西汉初《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曾记载:“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据曹丕所著《典论》记载,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名叫甘始的气功大师,在邺城广授气功,教大家“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之术。由此可见,当时邺城达官贵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鹰视狼顾”,司马懿只不过因为练得比较多、练得比较好,后来又成了大事,结果就被世人牵强附会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晋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国不正的事实,所以,就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从而创作出了这样一篇离奇的故事,你想,如果从一开始,曹操就想将司马懿置之死地,无疑就给他日后的篡权增添了合理依据。

所以,事实上,曹操宁杀孔融杀杨修,乃至杀崔琰,也不会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年轻时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又一向谨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为他活的太长,熬死了曹魏两任短命皇帝、数位曹魏名将宗亲以及同辈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则,司马氏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机会篡魏的。

但谁能想到,曹操如此机关算尽,也没算到他子孙短命软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后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杀多少人也是没用的,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曹公还是枉作了小人,岂不悲哉!

其实,以蒋济、陈泰等为首的士族们并不发自内心的欣赏官油子司马懿,但在与曹魏宗亲的博弈中,手握兵权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马懿成为了他们唯一可以倚仗的对象。但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无奈选择的这位士族代言人,却做出一系列背信弃义、盗名欺世、屠杀无辜、诛锄异己的恶行,一次次的破坏着儒家士族的政治与道德底线,而由他的子孙创立的王朝,更是骄奢淫逸、自相残杀,引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将整个中华带入地狱。

太史公尝言:“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历史已多次证明,那些执政时间太久、压抑时间太长,又权力欲望太重的宦海老乌龟与门阀大世族,于国家无益,于天下有害!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亡一家一姓之国,没有关系,然而魏晋之替嬗,最终竟导致亡天下人之国,儒家士族身为当时天下的精英阶层,对其是负有巨大责任的。事实上,士族们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已追悔莫及。蒋济在高平陵事变后没多久便自责忧愤而死;陈泰则在魏帝曹髦遇弑后,也因悲恸过度,吐血而亡。


千古名将英雄梦

曹操,一生戎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被司马氏所窃取,其中缘由很多,但多数缘由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曹丕。

曹操临死前,就想除掉司马懿,说他是个鹰视狼顾之徒,类似的还有蜀汉名将魏延。可能是因为司马懿在帮助才智不如弟弟曹冲、武力军事能力不如兄弟曹彰、文学才华不如兄弟曹植的曹丕,争夺曹操继承人的过程中立了大功,一直被曹丕所庇护。曹丕这件事做错了,最终势力越来越薄弱的曹氏皇族势力,不能抵抗强大的司马世族势力,被司马懿及其后代摘了桃子。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齿之言。曹魏四十五年篡来的天下,被司马晋夺去了,曹操父子对汉献帝玩弄的把戏,在孙子曹奭曹奂身上被司马昭父子反过来淋漓尽致地重演了一遍。

曹操的原定继承人曹昂,是因为曹操很喜欢寡妇或别人的老婆,被张绣战死了。有几个男人能忍得了,张绣因为他的寡妇婶婶和自己的名声,才拼命的,这是一桩因为好色引起的血案。


时过境迁08

第一司马懿聪明,留着可以用,第二杀不得,因为司马家族在魏国最大,杀了这个司马懿还会出第二个司马懿,杀不完,只是让自己的子孙早点被杀光而已,第三,司马懿很小心不犯错。杨修就不一样了,没有后台,还老说老板的心思,你把老板都看穿了不是跟没穿衣服一样?


边城--

上述都对,不过我还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杨修只不过是曹操的一枚棋子,对于曹操来说,杨修几乎微不足道,杀之,弃之都可以,本没那么重要。杀杨修其实就是表明曹操要将王位传于曹丕。而仲达就不一样了,曹操深知他极负韬略,经过百般考验,司马懿硬是没有破绽,曹操非常欣赏司马懿。当时还处于三国鼎立状态,曹操深知,杀了司马懿,曹丕未必能统一天下,而不杀司马懿,魏国必定能一统天下。因为当时蜀汉有孔明,吴国有陆逊,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除了司马懿与之抗衡再无他人。所以曹操看的很准,后继之君没有能力驾驭司马家族才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