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赵智生

第一,什么是知识体系

假如你本、硕、博士毕业、上过N年学、考了N个证、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材料,可以认为自己有知识体系吗?答案:不一定。

知识体系一定是基于某个“载体”的,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别人的知识体系。所以,如果不能把看过的书、考过的证、学习的经验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那就不叫知识体系。

请允许我逼格一把。知识体系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通过收集知识、消化和吸收知识、创造新的知识、新旧知识交融的过程而形成的知识循环,它的本质是持续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架构。

第二,知识体系和阅读有什么关系

知识和信息是两码事。我们每天看的微信、新闻都是信息,而你筛选、吸收后,利用他们创作了一篇文章并发布了出去,这才叫知识。而你的文章(新知识)又成为了下一个人的信息,这就是知识的大循环。

发现没,想构建知识体系、打造知识循环,第一步就是去接触信息,就是阅读“他人的知识”。不管是看书、看文章、看视频、看教程,都是在接触信息,然后将其中对你有用的信息转化成知识。所以,阅读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一步。

第三,怎么通过阅读打造知识体系

前面两个核心环节如果搞明白了,那通过阅读打造知识体系的步骤和方法也就容易多了。核心就三步:
(1)先大量阅读,接触新信息。就是说不要局限于一本书、两本书,而是要几十本、几百本的阅读。也是说不要局限于某个主题、某个领域的书,而是要多个主题、不同领域的书都要读。

(2)对信息进行筛选。核心步骤:做笔记。怎么才能证明我们将接触了这么多书的“信息”都变成了“知识”呢?方法就是做笔记,你肯定不会把一本书全部抄下来吧,肯定只抄5%左右,而这5%就是你筛选后的知识。

(3)创造新知识,并和旧知识融会贯通。这一步有很多方法:去写文章,大量的练习写作,不断的创作新知识,也持续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大量思考,反复的把看过的书籍和自己以前就知道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大量的分享等等,这些方法都很有效

最后,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知识体系绝对是有分量的那一个。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我的建议是:先不要着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先多读、求真,搞清楚知识的基本内容,你的知识体系会自然而然形成而不是主动去“建立”。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绕,甚至看上去有些矛盾。其实不是这样的,下面,我就以著名哲学学者陈嘉映在一篇访谈里的经历为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

一、阅读的第一目的是求真,先理解书上的内容,千万不要着急建立自己的体系

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热衷于向别人谈论自己的“体系”,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商业模式等等。用一套自洽的理论,来解释万事万物,从而让自己具备一种言说能力和话语权力。我们常常在生活中见到一类人,特别能说,用俗话说就是“这人说话一套一套的”。

这样的人,一定会失掉对知识、对真理的求真的动力,逐渐沦陷自己已经有的价值观和所谓的“体系”里。这样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阅览再多的东西,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体系已经封闭了,他会把所有与自己体系不同的东西,都剪裁、删削成适合自己体系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体系里。

这样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能进步,还会阻碍自己理解世界。

陈嘉映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和民哲的区别在哪儿呢?肯定不是在学历,谁能保证大学里学到的就是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问题我后来想清楚了,我与一般民哲的区别在于:不管我的知识来的顺序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努力读懂那个东西,不像民哲,读东西是为建立自己的体系服务的。

这句话绝对是学者的真知灼见,着急建立所谓知识体系的人,最终就会沦落成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侃侃而谈不知所云的人。

二、广泛、准确理解现有的知识,你的体系会自然形成,没有诀窍,也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方法

但是,就像题主所询问的,我们对知识的接受,肯定是要有体系、有秩序、有框架、有纲目、有范围、有内涵才能理解,混乱无序的知识,肯定也是不行的。

我们既不能着急忙慌的去建立自己的体系,又要体系化的去理解知识,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很简单:一个是求真,一个是多读。

陈嘉映是50后,早年上山下乡,接受知识就是混乱的,“黑格尔、庄子、贝多芬一齐来的”,很多完全不相干的知识同时去接受,确实有一个“体系”的问题。但是,陈嘉映的意见是,只要你求真,你真的去弄懂了那个东西的意思,不论是黑格尔、庄子还是贝多芬,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知识会自然而然的在你的脑海里得到归类。

“一开始第一本书你也不知道它是干嘛的,第二本也不知道,但是到了第四五本的时候,你自己就感到它有一个顺序。”

因此,建立知识体系的要义,就是在弄懂每一样知识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你的知识足够大,你自己的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就足够让你建立起现有的知识体系。

千万不要着急先搞一个自己的体系出来,然后再把各种知识往里装。

以上。


danyboy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阅读是件很快乐的事情,阅读增加知识也是种聚沙成塔,从量变到质变的行为。



简单一句话:通过点-线-面开始构建自己的初步知识体系,并思考价值-喜欢-擅长的三个问题,在阅读中掌握标记-重述-行动方法。


阅读前的三个自我提问

阅读是一个习惯,需要时间培养,人不是电脑,做不到粘贴复制,所以要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必须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1、这本书对我构建知识体系是否有帮助?

现在是不缺知识的时代,一不留神你就会陷入信息漩涡之中,你需要从信息中选择所需内容,通过判断这本书是否属于你的知识体系之中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只要它属于知识体系范围之内,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2、我是否喜欢这本书所讲的内容?

知识体系的构建可能是基于理性去建立,而非真正出于你的兴趣去构建的。那么这件事你可能也难以坚持下去,所以要问问这些内容是否你感兴趣的?一般来说,能够马上用到的知识是最容易让自己喜欢上的,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建议大家从当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去设定知识体系范畴。


3、我是否会应用到书中的内容?

一个人对自己越擅长的事情会更容易去做,而我认为擅长并非你天生具备优势,而是你开始行动,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所以在读书之前,建议你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去思考,阅读后去实践,通过应用培养自己的优势。



知识体系构建的点线面

一个人的知识管理存在点线面的发展。知识体系建立我觉得就是提取点的内容,然后给各点连上关系之后的线条模型,最后把线条通过结合整理成面。

1、在工作中先精深一个具体点。例如你的工作是语文老师,那么你就要首先把语文学科最基础的文字理解,句式分析,文艺分析等东西吃透。

2、当精深自己工作内容之后,再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去进行线条发展。例如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横向发展我把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到历史文化,政治文化,从而与文学文化进行线性结合。

3、当横纵向发展之后,就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语言文字到关注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把这些看似独立的线条知识发生关联,形成网状知识。

阅读的三阶段方法

1.标记 在阅读时,在书上把第一次接触的概念、与自己有共鸣、不赞成的观点、能指导行动的建议等标记。

2.重述 抄录之后要做的第二步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的知识体系构建都败在这一步。这一步重要做的是把点变成线的工作,重点不只是用自己的话重新阐述一遍,而是把现在抄录的知识与之前积累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

3.行动 通过输出去优化知识体系,发挥知识的价值是我们读书的目的。这一步的原则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是一种浪费。 如果工作能用上所学内容是最好了,如果没有,那就想着去把所学教给其他人。

总之需要学以致用,并且在行动过程中去重新梳理知识点本身和知识间的关系,不断去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式,有的人涉猎天下,有的人独领一道,自己喜欢而习惯的说不定就是最好的方式。不过在读完一本书后一定至少要给自己脑中留下三个关键词,那样才有意义。



还有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觉得好的书要多读,再次览阅一本书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秀逗大师

既然是通过阅读,那我推荐一本书,堪称知识界的“新华字典”,可谓看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字就很牛,叫做《知识大融通》。


读这本书是痛苦并快乐着。

快乐是因为初看书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于功利主义,被关键词“知识”加“融通”吸引。以为可以获得一种融汇跨界知识的方法论。

这本书就是给无知者打脸、半壶水响叮当者一记闷棍,看到什么爱奥尼亚式迷情、伊卡洛斯精神、化约主义,已经不能在微博上大言不惭自己经历过高三,已经到了人生知识巅峰之类的。

作者爱德华是国际生物学界翘楚,如今又在人文学科方面展示了他学识的广博。写着本书就彷佛在进行一次大冒险,知识的历险,用他丰富的阅读量和研究水平碾压众人,试图在科学、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绘制一副巨大的蓝图,引导后来者按着这脉络一步步知晓人类已探索到的知识宝藏。


一、先抛出知识蓝图

就知识蓝图来说,《知识大融通》的确是做到了极致:

知识覆盖面极广,从分子学、物理学等硬科学,到社会及人文科学、心理学、生物进化学、混沌学、伦理学、甚至宗教、文化和艺术 ,几乎我们如今常见的知识范畴都一一涉及。

而且在这片广袤的知识草原上,爱德华并非是把各个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概念随意抛洒出来而已,作为一个蓝图,当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信息摆在一张空白纸上时,爱德华做的最好的就是,将他们的主干点亮,串联成了一副真正的知识地图,指引人将以前完全联系不到一块的知识,拆解并重组,形成一个难以抗拒的综合理论。这样,才是“融通”真正的方式吧。

不过,这仅仅是融通的第一步,先铺洒信息,再抓重点,而后吸收,罗列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每个人融通的经过。《知识大融通》也只是作为人类历史知识探索的一个指路牌,将这一锅熬制了几千年的“大杂烩”呈现出来。想了解某个领域最著名的理论和概念吗?到这里来找找,一定能得到最准确的反馈,也可以通过它按图索骥,找到其他关联的信息。


二、要学会按图索骥

打个不太好的比方,《知识大融通》可以当做跨界知识领域的“新华字典”,它把历史上所有体系一一排列,你可以按照分类、时间去寻找答案,它精心整理在一起的方式会给人带来诸多便利。但要靠这一本书便融通知识,可能是天方夜谭。首先它的庞大(33W字)注定不能让人轻易总结出这么多体系的融汇方法,其次它的广泛也注定只是将重点主干摘取出来,作为体系的先锋部队,先出来示人,让人们对它有个初次印象,若想一眼看穿与其他体系的关联,怕得费双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去总结和梳理。

但是,仅此一点,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一次性见识这么多体系理论和概念,也足够了。所以,在当自己完成“读万卷书”之前,有这么一本现成集锦放在眼前,就老老实实从头到尾翻他个几十遍,估计也得啃个好十几次,才能真正将他们放到脑子里吧。


三、不怕笨的人,就怕取巧的

话说回来,虽说是一本众学科的知识集锦,在作者爱德华的文笔下,除了那些真的必须以专业词汇表达的概念外,阅读起来,还是很是愉悦,比如看到书中说“人脑是一台纺织机,织出了科学和人文艺术两个大分支。科学构建刻画外在现实的巨大能力,艺术架构了起叙述、影像和节奏的方法”这类辞藻时,便不会觉得这是一本严肃谨慎的科学著作。就阅读感受上,夸张点说,沉浸在大师营造的知识海洋里,恍惚间也会让人产生与有荣焉、灵魂得到升华的错觉,哪怕只是看了看这些理论,彷佛也能在个人气质和谈吐间增加一丝若有若无的书卷味。


也许这就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药,治愈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染上的病,胸中有了东西,自然做人做事更有底气。老一辈说人要有眼界,不外乎此。

“新华字典”在垂髫小儿初学时需常常翻阅,所以《知识大融通》也是一样,值得人时常翻阅,才能吸收为己所用。带着一张地图上路,不怕前方路途遥远迷失方向。


三饭姨

我今天将谈的一个视角就是利用系统思维来建立知识体系。有时你很难将系统思维跟建立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即使能联系起来,还要克服如何应用系统思维有效的打造知识体系。

第一重要性:系统【知识体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功能。

第二重要性:要素间的连接及其连接的内在逻辑就是结构。任何知识体系要站立起来,都需要结构。


第三重要性:基于知识体系要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功能来划分系统边界。说白了就是划出范围。

存量、流量、时间迟滞、增强反馈回路

知识讲究是存量

学习是流量,流量改变存量。

学习有时为什么会没有效果,存量太小

学习到认知有滞后性。知识的学习到思维的形成,思维的形成到心智中认知的改变,都会相应的有长时间的迟滞。这就好比病了要吃药,但吃药到病好会有一段时间的迟滞。


学习要设计回路,回路有增强反馈回路,要让知识往好的态势不断增强。回路需要设计。

知识的存量就象那个雪球,学习会推动雪球往下滚动,雪球【知识存量】越大,雪球【知识存量】所沾上的雪【知识】越多。这样的知识存量就往着一个更大的态势发展。

找要素、找联系、设计结构

阅读书籍时,要拆解知识,在这里要用到还原法思维,在拆解的知识里寻找要素。

大胆做减法,要素会很多,尽量减少要素个数。

设计结构,为要素建立连接并识别连接的内在逻辑。

表述知识,要素及要素结构来表述知识。

通过表述把厚厚的书读得薄薄的。

结论:

每一本书的阅读都是基于系统思维及系统思维的方法来完成的。读书是一个[设计知识]的过程。设计完后知识就会有结构。

书跟书之间也要设计结构,但这种结构的内在逻辑不容易识别,会比较困难,如果从系统的功能或目的来讲,这种内在逻辑还是早晚会被识别出来。因为大脑里有系统思维作为导航。

基于系统思维来建立知识体系,必然你要先掌握什么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有哪些方法,系统思维有哪些核心概念。下边的图所涉及的关键概念要能掌握,每个概念其实对应的就是系统思维的一个方法。


认知框架

知识体系,其实是相对于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而言的。同时也是相对于旧知识体系而言的。在这些的对比下做定义:

知识体系,就是基于自我理念系统的技术及认知架构。

知识体系,并不是最高境界,这里我细分展开一下:

+

学术之微:有自己的理念、灵感。

学术之术:能开发些小指标、技术,适用面不大。譬如武功招式。

学术之法:法就是技术的体系,如太极拳体系。

学术之道:领域内的自由。

+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即how?

+

观察。

阅读。

思考。

猜想。

证明。

知识点(概念、符号、运算、线条、图形、要素、信息)

知识线(集合、特点、方式、作用、因果、变化、原理、例外、公式、态度、要求)

知识面(环境、能量、要素关系、运行、制约、条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周期、历史、循环、知与行、模型、结构、类别、等级、角度、秩序、竞争等)

知识系(哲学、理念、战略、战术、技术、细节、数字)(科学、艺术、人文)



urna风之度0

感谢大咖兄台盛邀。个人浅见是阅读有一个积累和沉淀,升华,反刍过程。杂乱无目的索读社科文本,久之会迷失思路,对茫茫世事有愤而无主宰。古往今来,斥读书人为百无一用,此其来有自。生活无序,自校门而涉人世,谋生为第一要务,至于探索兴趣爱好领域,须在稻梁之谋不成隐忧之后,建立知识体系若在事业领域,当然可以按照教育大家所言,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厚积薄发,组成完整轮廓,再抽丝剥茧,去皮存骨……信息智能化时代,体系只是一个粗线条,每个人形如蜘蛛,搜集整理对自已有用的,而不仅仅是自已偏好的。功利化大于心水化。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标案,但求人人爱我,自然我爱人人。不断追求,体系就是建构,放弃自我,所有架构形同虚设。

请方家指教,谢谢


杨雨丝


散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