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中,损失多于德军的苏军为什么被认为是胜利者?

Flak聊军事

库尔斯克战役是东线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苏联军队虽然号称胜利,但是却付出了数倍于德军伤亡的代价。即使朱可夫和斯大林在日后表示,只有与牺牲苏联军队为代价才能阻止德国的进攻,但这次苏联军队是否真的赢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仍然十分值得后世讨论。

图为库尔斯克战役

在堡垒行动之前,德国在库尔斯克地区集结了50个师、90万士兵、约2700辆坦克。而防守的苏军在八条主要防线上部署了130万名士兵,3444辆坦克,以及1.9万门火炮。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相差并不悬殊,但是在战役结束之后,苏联军队缺最少损失了1800辆坦克,相对的德军在损失上要相当少,甚至不影响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图为库尔斯克战役

许多观点表示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军成功的一次防守作战,但需要注意的是。1943年的苏联军队在装备水平和兵员数量上明显已经有很大的优势,库尔斯克战役前线虽然只部署了130万名士兵。但是在南方和北方仍然有数百万苏联军队枕戈待旦,从实力对比的角度来看,德军能在战略弱势的情况下仍然发动对库尔斯克地区的进攻并对苏军造成巨大伤亡本就是难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图为库尔斯克战役

当评判库尔斯克战役胜利者时,人们总是以德军是否达成战略目标为目的。但是,从当时整个战场的形势来看,库尔斯克战役的发起和所起到的拖延作用已经足以构成德军才是胜利者的标准,就像上甘岭战役一样,以弱势兵力拖延并且反复争夺上甘岭本就是胜利,所以说,德军才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


军事新观察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觉得还可以再延伸一点。比如为什么苏德战争大家都觉得是苏联赢了,明明苏联死的人更多啊?难道就因为我德被人推到柏林?哼!你们这群无脑德黑,怎么能明白我家元首胜利转进帝国总理府地下室的伟大战略?



扯淡到此结束。

我们先看德军发起库尔斯克战役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消除突出部,把战线拉直。

我们再看看德军的战果。1943年7月5日,德军发起进攻,经过七天的血战,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进攻的德军只分别推进了9—15km和5—35km,离战略预想遥遥无期,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

然后,德棍们就认为德国打赢了。这就好比一个小个子打了一个胖子十几拳,胖子一下也没打到小个子,然后小个子的粉丝们望着气喘吁吁的小个子和仍旧矗立在场上的胖子宣布小个子胜利。

然而,比赛还没结束呢,胖子还没还手呢。


7月12日,德军刚刚停止进攻,苏军随即转入反攻。8月4日,苏军收复奥廖尔,23日,夺回哈尔科夫。9月23日,苏军夺回波尔塔瓦,25日克复斯摩棱斯克。11月6日,苏军收复基辅。12月30日,苏军拿下了日托米尔。然后第二年1月就进入了卫国战争的最高潮——十次突击。

不管德吹们把德军的战绩吹得多么天花乱坠,把苏军打成了什么样的尸山血海,都必须看到这么一点,那就是德军刚刚停下,苏军就转入了反攻,而且是连续整个夏季,秋季,冬季的反攻,并一直顺延到第二年的十次突击。

如果把库尔斯克战役看成一场比赛,从德军进攻到德军停止进攻到苏军转入反攻,一切顺利成章,谁胜谁败,一目了然,毫无争议。之所以会有德军胜利的说法,是因为德军停止进攻的时候德棍们把表掐了,然后宣布比赛结束。

为什么头条里的德军永远不败,因为德军胜利到什么时候,德棍们就把战役的结束定在什么时候。那我倒建议他们干脆直接把二战的结束定为1941年6月22日。

纳粹一统欧洲。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评论一场战争或一个战役的胜负,最主要的标准,是这个战役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达到则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是胜利者,反之则无论代价小到怎样都是失败者,电影《狮王争霸II》末尾处黄飞鸿赢得和洋人的赛狮,但清朝却输掉了和洋人的战争,他感慨“我们赢了一场狮赛却输掉了一场战争”,说的就是同样的道理。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苏德战场上唯一一次双方都在战前策划主动进攻、都试图夺取战场控制权的大会战,德国大本营的战役意图,是通过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主动进攻,扭转自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渐趋被动的战局,恢复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而苏联大本营的战役意图,是彻底粉碎德国在苏德战场发动战局性反攻的能力,并拉平库尔斯克突出部,实现对德国的彻底战略优势。

战役的结果,率先发动主动进攻的德军在攻势阶段进展无几,并在苏军转入反攻后被击退,基本丧失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和整个东线的战略主动权,此后直至柏林战役,德军在东线几乎未再发动过一次像样的战役性反攻,也再未能摆脱被动挨打、节节后退的局面。而此前的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德国很快通过克里木战役和第N次哈尔科夫战役重夺主动权,甚至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也能凭曼施泰因的第N+1次哈尔科夫战役一度稳住阵脚,但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国就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在东线翻盘的机会。

简单说,通过库尔斯克会战,苏联大本营达到甚至超额实现了战前既定的战役目标,而德国非但完全没有实现既定战役目标,反倒连战役出发地——库尔斯克突出部也丢失了,苏军付出了代价、达到了目的,而德军同样付出了代价(虽然比苏军少但考虑到其承受力,相对损失其实是更大的),却完全没有达到目的,您觉得谁才是胜利者?

战役或战争中强攻坚城的一方往往伤亡比守方大得多,如日俄战争中的旅顺战役,日军伤亡远比俄军惨烈,但攻占了旅顺要塞,并进而取得整个南满的战役主动权,获得整个战争的有利态势和理想的最终停战结果,旅顺战役的胜方自然是日军,而不是俄军;同理,整个一战德军直到投降都在法国境内作战,但整个国家被拖垮,许多主权在战后被剥夺,连政体、国体都完蛋了,一战的胜利者自然只能是战争中一直内线防御却笑到最后的协约国军,而不是看上去很“主动”的德军。

有时战役的目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或多重,那么达到最顶层、最主要目的的一方才是胜利者。比如安史之乱中的睢阳战役,叛军一方付出重大伤亡但攻破了睢阳城,全歼了张巡、许远部守军数千人,但因为被坚城拖住,最终未能实现南下经略江淮、进而夺取唐朝财赋区的最顶层目标(攻坚睢阳是南下江淮战役推演过程中形成的格局,某种程度上出于叛军意外),因此叛军是睢阳攻坚的胜利者,却是江淮经略战的失败者,总体上是失大于得的。


陶短房

因为德军并没有达成发起此次会战想达成的战略目的,而相反此次会战后,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再度落到了苏军的手里,在东线整个战略态势上,苏联无疑是胜利者。从两点来分析:

德军的战略意图:

德军的根本意图是介于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德军给予了苏军以重创,使得苏军短期没无法恢复发起攻击的实力,而德军想抓住这一有力时机,再度给予苏军以巨大的打击,迫使其再无力发起反击,或者至少大大推迟苏军发起反击的时间。

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指令是:中央集团军群(从北面)和南方集团军群(从南面)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钳形攻击,切断苏军退路,并将其歼灭。

所以胜利的目标就是合围并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并将苏军战略预备队击溃,拉直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德军在未能合围住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便结束了此次会战,主要是由于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希特勒需要立刻增援意大利战场。所以以上的战略意图都没有达成,宣告了这次行动的失败。

对整个战局的影响:


由于德军未能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强大的苏军合围,也未能在决战之前将苏军投入的战役预备队击溃,这就不可避免的让苏军的优势兵力开始发挥作用,东线战场的主动转到苏军手里,随后的时间里,苏军一直在做大规模的进攻,而德军在也没有实力发起战略性的反攻,一直在做艰苦的防御作战和撤退中。

所以战损比只能证明德军的素质优秀,而战略态势的转变才是判定这场会战输赢的最终标准。


小小狼王

库尔斯克大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



此役,德军损失了25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而苏军居然有85万多人阵亡、负伤或被俘,6,799辆坦克、2,200架飞机被击毁。损失远远多于德军的苏军,却被认为是胜利者,这是为什么?

一场战争胜负的标志,不是看谁伤亡大小而是看有没有——【达成战役目的】。因为,战争中作战行动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有没有达成最初的作战目的,而不是杀伤数量的多少,否则即使消灭了再多的敌人也毫无用处。

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国人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苏军战略上则以防御或主动防御为主。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参谋部制定的仍是以装甲集团为突击力量的进攻战略,库尔斯克仍是典型的德军装甲突击群两翼包抄的战法,而苏军依然还没有完全取得战场进攻态势,以三道防线阻止德军。我认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库尔斯克战役,虽然此战役苏联人损失高于德国,但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也是东部战线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如果说,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部分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但战役之后,德军则已经基本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开始了战略性的大撤退,先是被赶至第聂伯河,而后其第聂伯河防线也失守,因此开始了1944年的败退,其后便是苏军的十次打击等行动,苏军恢复了信心并极大提升了战术素养,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可以说,苏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就是从库尔斯克战役拉开的。


怀疑探索者

在苏联的社科院书籍中,一直认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库尔斯克战役,虽然此战役苏联人损失高于德国,但是战场不是看谁伤亡大定胜负,而是看有没有实现战役目的。德军在1943年发现了苏军战线暴露了一个纰漏,那就是库尔斯克突出部,所以德军战役制定了堡垒计划,准备切割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部队,德军集中了最强的突击力量,双方爆发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与空战,战争呈胶着状态,随着盟军登录意大利,希特勒从库尔斯克抽调装甲部队救火后,德军台风作战计划实际已宣告失败。



另外更为关键的是德军战略主动权丢失,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国人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苏军战略上防御或主动防御为主。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军参谋部制定的仍是以装甲集团为突击力量的进攻战略,库尔斯克仍是典型的德军装甲突击群两翼包抄的战法,而苏军依然还没有完全取得战场进攻态势,以三道防线阻止德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全线转入防御,并在希特勒越来越脱离实际的指挥下,一步步把东线德军拖入死亡的泥淖。在后面苏军开展的十次打击中发现,苏军恢复了信心并极大提升了战术素养,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可以在自己想要的地点时间发动毫无忌惮的攻击。


烟酒阁大学士

对于苏军来说,这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最后的悲鸣!

在经过防御阶段后,苏军于1943年7月12日实施反击。战役主要针对两大方向。


一个是盘踞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2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主要防御地带纵深5-7千米,由三道阵地组成。第一道纵深1-3千米,有3条绵亘的堑壕,堑壕前有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碍物。第二道纵深1-2千米,有1-2道堑壕,与前沿距离2-2.5千米。第三道1-2条堑壕,离防御前沿4-5千米。各个阵地内建立了支撑点,支撑点有各种发射点:露天、土木质或永备。第二防御地带在前沿10-12千米纵深内,通常由1道阵地构成,阵地深度1-2千米。

德军整个防御战术地幅由两个地带组成,全纵深12-15千米。各地带构筑有完善的堑壕、交通壕配系以及大量火力发射点;而在战役纵深内还构筑了若干中间防御地区,整个德军防御全纵深达到150千米。

苏军为此投入了3个方面军,即西方面军左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战役企图是从北、东、南三面向奥廖尔方向实施相向突击,分割敌军集团并将其各个歼灭。

各方面军部署如下

西方面军左翼,下辖近卫第11集团军、第50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7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83.1门、坦克30.7辆

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第3、61、63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158千米、突破地段宽度3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73.7门、坦克18.6辆

中央方面军,下辖第13、48、70集团军以及坦克第2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15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36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04.9门、坦克40辆

另一个是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的德军第4集团军等。德军建立了7道防御地区,全纵深90千米。防御战术地幅结构与奥廖尔相同。

苏军战役企图是: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相邻两翼部队实施强大突击,将当面敌军集团分割为两部分,尔后对哈尔科夫敌军集团实行深远包围,并协同西南方面军第57集团军将其消灭。

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27、40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16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215.8门、坦克70辆

草原方面军,下辖近卫第5、6集团军,第53集团军以及近卫坦克第1、5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9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11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230门、坦克42辆。

在奥廖尔方向上,苏军依旧如前,将兵力兵器集中于主要突击方向,各集团军都以1-2个坦克军做为扩张战果梯队,而且希望进攻要昼夜连续进行。

与斯大林格勒反攻相比,苏军在主要进攻方向进攻的步兵部队一般都有2-3个梯队,这样使得进攻部队可以增强突击力量,及时扩张战果。

而在炮兵使用上,各集团军都建立了破坏炮兵群、远战炮兵群、火箭炮兵群与高射炮兵群。在某些集团军的炮火准备过程中,还首次规定了试射和破坏射击阶段。

装甲部队使用也有了新的变化。自行火炮首次编入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坦克军编成集团军的快速集群,而坦克集团军首次做为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使用。

战役进行中,主要方向的西方面军近卫第11集团军7月12日当天就突破敌军主要防御地带,当日下午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第5军(坦克136辆)就投入博尔霍夫方向,随即该集团军得到方面军预备队坦克第25军支援,到了7月19日包围了敌军博尔霍夫集团。为了彻底歼灭当面敌军,方面军将统帅部预备队转隶的坦克第4集团军(笔者注:7月18日,大本营命令转隶给西方面军,直到7月24日才到达该方面军)在7月26日也投入该方向作战,之后使得布良斯克方面军能够在7月29日解放该城并歼灭敌军集团。8月初,坦克第4集团军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企图突破德军奥廖尔-布良斯克铁路线,但在8月6日-8月8日连续三天激烈作战仅前进23-25千米,未能突破战役纵深。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7月14日开始转隶给布良斯克方面军,进攻突破地段16千米,每千米火炮和迫击炮43门、坦克50辆,德军相应为火炮和迫击炮35门、坦克10辆。在随后的7月19日-8月10日,该集团军先后7次努力突破德军防御和进入战役纵深,但成果有限且伤亡重大,损失了60.3%的T-34坦克和72.9%的T-70坦克。

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苏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5集团军战役密度高达每1.5千米1个步兵师,每千米进攻正面有230门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70辆。

不仅各集团军而且在主要方向作战的军都建立了破坏炮兵群。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做为快速集群使用,坦克集团军同样首次成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快速集群。

8月3日5时,苏军开始炮火准备。之后,苏军在徐进弹幕中转入冲击,2小时内占领德军整个第一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5-2千米。之后,苏军陆续将第二梯队投入战斗,而德军的抵抗也不断增强。苏军在主要突击方向经过5小时作战推进了4-5千米。12时-13时,坦克第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先遣旅开始投入战斗,之后两个坦克集团军主力开始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特别是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助理在行进间突破对方第二防御地带,到18时已向纵深前进了20-26千米。由于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地带,到8月7日日终,苏军突破正面已达120千米,各坦克集团军向纵深推进了100千米,各集团军推进了60-65千米。

当然,由于哈尔科夫的重要性,战役过程中德军先后进行2次大规模反突击,不过苏军最终凭借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第1集团军并在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等部支援下最终取得作战胜利。

这次反攻对于苏军来说,是首次尝试突破敌军预有准备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并随即发展战役胜利。应该说,苏军最终能取得战役胜利,得益于

-各方面军和集团军都建有强大突击集团,各方面军首次拥有了坦克集团军做为快速集群,各集团军也拥有了坦克军等庞大的坦克机械化兵团。

-部队与兵团战斗队形由以前的一个梯队改成纵深梯次配置。

-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平均达到每千米15-20辆坦克,高于斯大林格勒反攻密度,实战表明,这个密度突破敌军纵深梯次防御还有不足。

-坦克和机械化军成了集团军扩张战果的基本工具,而坦克集团军则成了方面军的扩张战果梯队,不过用它们完成对敌军预有准备阵地防御实施突破,只能说在一定具体条件下可以使用,但通常导致坦克大量损失,严重削弱坦克部队实力。

可以说,苏军此战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这为苏军在战争第三阶段,实施更大规模地进攻战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alph72

做任何事都要有小目标,战术目标。和大目标战略目标。为什么德军算失败,就是因为它的战略目标没有达成。反之苏军胜利是因为不光遏制住了德军的战役企图。还让德军彻底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主动权易主了。好吧,最重要一件事,因为最后苏联赢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在线教育王老师

首先苏军成功阻止了南北两个方向的德军进攻。其次迫使乌克兰方向的德军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而门户洞开。第三致他使鲁免采夫行动异常顺利。收复乌克兰的行动中除科颂舍甫琴克战役有点争夺,其他解决基辅强渡第聂伯河不费吹灰之力。第四空中优势倾向苏军一边,强击机甚至轰炸机无须战斗机护航只管追着地面溃逃德当靶子练习。


老泉48521042

如果你只是伤亡数字论英雄,那你就不懂军事。战争是总体战,战争是政治的手段和延续。战争的目的是获得发动战争者的设定目标。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人想获得战争主动权,重新获得1941年的优势,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同时,让自己有机动兵力,从而重新进攻莫斯科,消灭苏联。但是希特勒失败了。从资源上看,尤其石油,没有苏联多,人力资源上说,兵力逊于苏联,苏联的军工也超越德国的东线。希特勒还面临两线作战。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再也没有在东线主动发动过大规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