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潮爆发下,逾期、提现困难为何不断成为平台“催命符”

雷潮爆发之下不断有平台被曝出逾期、提现困难等致命舆情,投资人则纷纷撤资出逃,整个行业可谓风声鹤唳。回顾发展近十一年的P2P,平台数量从顶峰时期的6000多家,到现在不足2000家淘汰了70%以上。事到如今再深究这些问题平台其实并无多大意义,投资人想要规避风险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出真正从事信息中介的P2P平台。

从目前行业中已暴雷的平台情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伪P2P平台,外表披着网络借贷其真实业务却是相差甚远,有的平台还玩起了庞氏骗局,总的说来不论暗地是如何妖魔化的操作,对外依旧声称自己是P2P平台;二是真实平台也具有真实业务,但是风控、监管等压力无法继续经营而选择清盘或是跑路。

真正的P2P是什么?

按照《暂行办法》规定P2P被明确定义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简单的说将有借款需求的人和企业通过平台发布借款信息,投资人则通过平台的信息借钱给这些需要钱的人和企业,平台本身赚中介费。如果平台因为风控、监管等因素导致清盘,那么对于投资人而言是能够拿回部分本金的。更何况当下许多平台开始卖壳,其实际上也是为了避免清盘而做出的选择。

至于伪P2P平台,本质上并不能算作是P2P,而是打着P2P幌子的骗局而已。以近期有名的唐小僧和联璧金融为例,当他们暴雷后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有倒下了一家大平台,P2P行业风险真大,但是这两家平台均是以涉嫌“非法集资”的名义被立案侦查,也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的P2P,而是披着P2P平台做非法集资的违法平台。而这类平台可以说数不胜数,此前的钱宝网、善林金融,甚至已经落地执行判决的e租宝也是,此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中小平台都是伪P2P。

这些虚假的P2P平台有什么特征呢?

信息披露造假

许多问题平台很多时候并没有真实业务,或者说真实业务的占比非常少,基于平台日常运营便只能选择造假。通常标的信息就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真实性,有些平台的标的要么没有详细信息披露,要么则是却少真实的资料截图,还有的是借款人各种信息出现伪造等等,只有投资人多观察和对比便能看出很多猫腻。

线下理财和长期高返

线下理财是政策上明确禁止的,而只有涉及线下的业务的P2P平台基本都存在吸收资金嫌疑,事实上行业也已经暴雷许多类似平台,林善金融便是典型代表。而长期高返则是平台另一种风险点,常规P2P平台通过赚取中介费来盈利,而本身运营费用过高就会导致平台容易死亡,偶尔搞高返的活动是为吸引新用户以及维持现金流,但长期高返就意味着长期亏本,也就说明了平台就是为了吸引资金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虚假银行存管

银行存管的意义在于杜绝平台出现资金池的情况,如果平台上线了真实的银行存管,那么平台本身是没有直接接触资金的,所以即便出现问题,大部分投资人也能保证一定的回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