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积木盒子近日发布了其第三季度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但从这份季报来看,积木盒子三季度的逾期金额和逾期率还是较二季度有明显的下降,且最大十户出借余额占比也在上升,同时其累计融资人数也出现了增长的情况……

透视这份报告,或许我们能寻找出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的一个很好的答案。对此,茜说金语也与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进行了一场对话。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三季报显示:

Q2/Q3

逾期金额:13,672,288元 / 12,589,339元 ↓

在贷余额:818,976.79万元 / 694,000.87 万元 ↓

项目逾期率: 1.80%/1.67% ↓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数据来自:积木盒子官网

透视1:从逾期情况来看,相比二季度,积木盒子的项目逾期率与逾期金额大幅下降。也即是说,在行业较为动荡的7、8月份,积木盒子资产端依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受市场波动、逃废债的影响很小。这是为何?

董骏:这一方面显现了积木盒子的风控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则再次映证了行业这次危机实为流动性危机,并未大范围蔓延到资产端,也证明了资产端稳定对于P2P平台抵抗行业波动时的重要。

从风控来看,一般在行业里,风控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信贷工厂学派,一个是IPC模式学派,我们的个人消费资产采用前者,而小微经营资产采取是IPC模式这一派。信贷工厂大家说得比较多了,但IPC模式虽然国内也有采用这种风控模式的平台,但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包含太多细节,而这些细节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谁都做IPC,但不是每家都做的这么“慢”?因为我们在用时间来培养和我们价值观高度匹配的团队,而这个团队是需要成长的,我们要把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慢慢感染。而核心人才培养起来后再做裂变,就相对就会比较快一点。

另外,当时有人说这次行业危机是信贷危机,但实际上是流动性危机。信贷危机一般是基于贷款的资产端发生的危机。但从积木盒子自身以及我们对市场的观察上,雷潮时资产端相对稳定。当时我说过,流动性危机,是技术性危机,只要行业所触及的底层信贷资产比较稳定,反而可以去泡沫,调整风险结构,让平台在运营的时候更加的注意长期管理流动性风险。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需要合理度过。现在从积木盒子Q3资产的表现大致上印证了当时我们的判断。

未来三到五年的关键是资产管理能力。在经历了几次调整周期后,大部分平台在出借人一端的产品能力会变得不错,但是市场会越来越重视你的资产端管理能力。我认为后面这三年,最重要的东西恰恰是市场前面两年关注不足的东西。目前看来,我们的资产管理是有效的,我们的风险定价在历史上看也都是非常准确的。

此外,资产端还有平台客户定位的问题。

众所周知,部分P2P公司爱做次级贷款的生意,因为这部分用户虽然风险较高,但可以接受更高的定价,所以利润更高,的确是个来钱快的生意。但是,当市场发生体系风险的时候,次贷用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差。所以,回过头看在此次“雷潮”中,很多次贷用户都是“逃废债”的主力军。这也是为什么积木盒子在此次“雷潮”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商业角度而言,并不是说我们选择做优质客户就一定是最好的,有时候做优质客户并不如做次贷客户赚钱。但在不同的危机下,不同客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次级客户对自身信用关注度较低,所以次贷客户更容易出现“逃废债”的情况,而且还有很多“逃废债”的情况是由中介主导的,因为想从中套利。因有前期的经验积累,我们一直采用的是“直客式”的获客模式,谨慎与中介的合作。

因为从一开始选择了不同的客户定位。虽然以往来看,我们赚的没有别人多,但如今我们面临的风险也要小很多。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三季报显示:

Q2/Q3

最大单户出借余额占比

0.43% / 0.49% ↑

Q2/Q3

最大十户出借余额占比

1.65% / 1.72% ↑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透视2:从出借端来看,积木盒子成交金额最多的项目类型为12个月以上的投资项目,且平台最大单户出借余额占比和最大十户出借余额占比均在稳步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从普通用户到大客户对于积木盒子平台的信心并未太受行业暴雷潮波及,这又是为何?

董骏:积木盒子在此次危机之前就已经把所有大额标的消化完,目前专注于小微普惠类资产,由于资产上完全的一一对应,所以此次危机中受到的牵连较少。

对于P2P来说,大额贷款可以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体现不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核心优势与能力,也存在更高的集中度风险。越小额的贷款,越小微的客户,传统金融机构做得不够好,互联网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才能够真正地产生价值。这是很自然的过程,而监管的导向也证实了这一思路的正确性。

另外,现在复盘第三季度,从比较密集的有平台违约、跑路,到整个市场都受到一定的体系性影响,绝大部分平台看起来交易量都是下降的。但从监管,直接、间接发的声音,这样的调整其实是有益的。

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定是出自内部,问题平台出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底层资产出了问题。如果能够保证底层资产扎实,即使遇到行业的波动,问题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危机不会是最后一次,以后肯定还会再有,而平台想要屹立不倒,本身还得资产端能力过硬,资产管理运营能力才是冰山下面的90%。由于密度的原因,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只占总体积的10%,水下的体积则占90%。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三季报显示:

Q2/Q3

累计融资人数

380.86万 / 386.48万↑

Q2/Q3

笔均融资金额

0.28万 / 0.28万持平



复盘:从一份季报中透视积木盒子如何安稳穿过互金“雷潮”


透视3:从融资端来看,积木盒子借款人数继续稳健攀升,笔均融资金额继续维持在0.28万元的较低水平,很好地贯彻了小额分散的合规原则,且积木盒子业务的增长与扩张来自于其所在的小微领域,并非依赖于大额借款,由此说明P2P作为传统金融服务的补充,未来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增长前景亦值得期待?

董骏:我还是挺看好P2P的未来的。金融服务不是赢家通吃的市场,它的规模足够的大,天花板足够的高,只要潜心去做,永远都有服务的机会。而且P2P只是一种模式,可以商业化,而我们现今的能力可以在P2P以外的地方也能够挣到钱,比如我们可以直接帮金融机构做同样的事情。

创业公司既要注重诗和远方,也要注重脚下怎么走。

从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基础的判断,认为P2P这个行业对于传统金融体系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基于这个判断,我们的发展策略很简单,就是把P2P平台当成某种类型的“孵化器”,通过“孵化器”孵化出来相关的能力和资产,与主流金融体系合作或做补充服务,一直是这样一个循环。经过5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这样跑完了一个完整的周期,足以证明我们的资产是靠谱的。这样金融机构就会慢慢接受我们,一旦金融机构开始接受,我们给到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就会降低,这样能够服务的客户的群体就会更加优质。

甚至在平台早期的时候,我们就将定位为“市场上回报率最低的P2P平台”之一,给自己的回报率低,就是希望借此触达到最优质的借款客户。不过实际上,回过头来看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和经历的危机,似乎并没有因为我们给到客户的价格低,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我们今天成交量已经达将近530亿的情况下,在贷余额还是没超过百亿,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在第一梯队里的品牌价值和我们可能的增长速度。

具体而言,品牌的价值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保守的打法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打法。现在行业刚刚从一个较大的波动走出来,大家都在总结波动之中的经验教训,我也听到越来越多观点,在说时间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平台是否具有扎实最好工具。

- END -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