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25个儿子,为何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原因是什么?

西府骑手

曹操的25个儿子,抵不过司马八达啊。

曹操儿子虽多,但是成才率很低。有西汉七王判乱在前,曹操的儿子虽然多被封王,但是只是名义上的王爷,没有实权。跟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的明朝王爷一样,身份尊贵,但是实际没有什么权力。而司马懿家族,人才是源源不断的。



曹操虽然有25个儿子,但是有11个死的很早,其中绝后的有9个。还有6个儿子被降罪、免职,过继给曹操兄弟两个儿子,还有三人平淡无奇。剩余三人,就是曹丕、曹植和曹彰了,不得不说,曹操儿子的成才率是很低的。



如果说有能力、有威望阻止司马懿的,只有可能是曹彰。曹彰一生征战沙场,征讨过乌桓、鲜卑,立下赫赫战功,曹丕继位后被封为任城王。但是曹彰在公元223年就去世了,而司马篡位的关键高平陵之变,发生于公元249年。



司马懿夺位的关键有两点

一、曹魏两代雄主都英年早逝。曹丕登基后才6年,年仅39岁就去世了。继任的曹叡,登基15年就去世,年仅36岁。随后继任的曹芳,年仅7岁,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在曹丕、曹叡当政期间,司马懿是老老实实的为曹魏东征西讨,不敢造次,可想而知,如果曹丕、曹叡若能像司马懿一样活到70多岁,能够把握局势,司马懿是不可能夺权的。



二、曹魏的人才匮乏和司马懿家族实力的雄厚。曹魏的人才匮乏,这就不用多说,曹操的儿子成才率实在太低,最后辅政的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儿子。曹真在正史里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大将军,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但是曹真的儿子曹爽,可以说是头脑简单,在辅政曹芳时,实行激进的改革,损害了很多家族利益,导致高平陵之变中,很多家族都站在司马懿一方。而在政变爆发后,又天真的听信司马懿的谎言,轻易投降,导致被灭三族。



至于司马家族的人才,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同族兄弟八个,都是人杰,被称为司马八达,同族势力为司马篡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司马篡位的成功,是有士族崛起的背景。在两汉期间,采用的举孝廉制,由各地官员挑选人才推荐至中央。地方官员推荐的人可想而知都是自己的族人、门生等,这些被推荐的人再推荐自己的门生、族人,以此反复,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士族阶层,并且盘根交错,已经是尾大不掉了。



汉朝的士族阶层延续到了三国期间,在曹魏政营里,有很多士族的代言人。比如河内司马氏的司马懿,颍川荀氏的荀彧,颍川陈氏的陈群,弘农杨氏的杨修。



曹操在任期间,由于有威望有武功,故可以对士族进行打压,比如杀杨修、打击荀彧等。但是曹丕接任后,为获取士族支持,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为士族的壮大大开绿灯,使士族最终成为了庞然大物,可以威胁曹魏的权力了。



接任的曹叡,政治手段高超,可以和士族达成均衡姿态,保证了士族和曹魏同享受权力,故在任期间安全无事。曹爽的激进改革,触犯了很多士族的利益,所以高平陵之变后再曹魏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并不是还手之力。曹爽若听从恒范之言,带着皇帝曹芳去许昌,学习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有可为的。因为曹魏的武将,主要是寒门子弟,若让士族得逞,寒门子弟外无出头之日,在司马懿夺权后,淮南发生三次判乱,起事都是是忠于曹魏的军队。可惜的是曹爽只愿意当一个富家翁,又低估司马懿的奸诈。



综上所述,司马懿夺权,往大的说有士族壮大的大背景,从小的方面,曹魏宗室的成才率底下,又被加以防范,有才的曹丕、曹叡又是短命鬼。而司马懿家族人才不断,此消彼长下,司马篡位就发生了。

随着司马篡魏,历史正式进入了士族统治阶段。由于士族生下就可以做官,毫无竞争机制,很快就腐化,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开启这个时代的司马懿,也永久的被订在耻辱柱上。


采薇读史论今

这个事情与曹丕有脱不了的关系,他在位期间,防范曹氏宗族像防贼一样,导致曹氏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也正是在他手中,司马懿的命运开始扭转,开始进入政治中心。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懿实在太能熬了,一连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终于在曹芳手中夺得大权,为司马家族篡位铺平了道路。

曹丕防范曹氏宗族

曹操的儿子的确不少,但是如长子曹昂等人早早战死,又如曹冲等人英年早逝,活下来的本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后,在汲取了汉朝“七国之乱”和外戚干政的教训之后,防范曹氏宗族简直比防贼还严密。

曹操晚年,曹丕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在继承权争夺中战胜曹植,被立为世子。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并在延康元年(220年)代汉称帝。

然而曹丕登基后却开始大权独揽,为了避免重蹈汉朝之覆辙,他严格限制宦官、外戚权力,明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同时,大肆削夺藩王权力,各藩王封地不仅市场变更,而且没有了治权和兵权,还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没有了权势,而且连行动都受到限制,简直行动圈禁。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虽然使得曹魏一直未发生宦官、外戚、藩王作乱事件,却也导致宗亲势单力薄,在日后司马家族的篡权中根本无力阻止和对抗。

司马家族的命运转折

曹操在位的时候,司马懿一直不得重用,一方面或许是曹操对其有防范之心,另一方面曹操身边本就是人才济济,文有荀彧、程昱、贾诩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将等猛将。因此,司马懿不得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曹操晚年,在继承权的问题上出现了由于,导致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权力圈子明争暗斗,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自然要任用曾经支持过自己的人,而对于支持曹植的人自然也是要打压的。司马懿因而得以重用,先是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在曹丕登上皇位后,司马懿又被任命为尚书,不久后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懿不仅在曹丕手中开始得到重用,而且此时曹操时期的谋臣武将已经渐渐凋零,因此司马懿的成长空间极大。这也是司马家族之后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所在。

司马懿熬死曹氏三代

司马懿虽然曹丕手中得以重用,但曹丕毕竟年富力强,而且颇有权谋,还是能够驾驭司马懿的。再加上曹丕本就比司马懿小八岁,如果有他在,司马懿是绝对翻不了天的,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奇妙,曹丕在黄初七年(226年)就病逝了,他这时不过才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曹丕去世之后,年少的太子曹叡继位,曹叡虽然年少,但却也是个颇有能力的帝王,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如果曹叡在,凭借曹氏三代人的菁英,加上自己的能力,以及曹真等人的支持,司马家族也只能安心做一个臣子,然而老天爷再次跟曹家开了一个玩笑,景初三年(239年),曹叡仅在位13年,在年仅36岁的年纪就病逝了。

曹叡死后无子,由其养子曹芳继位,而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虽然能力不行,但对司马懿却是严加防范。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司马懿的兵权也被剥夺。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随。司马懿趁机上奏永宁太后,请求废黜曹爽兄弟,并依靠声望率兵屯于司马门,控制整个京城。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不久便被司马懿定罪,夷灭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司马懿去世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权力,后来废掉曹芳,立幼皇帝曹髦为帝。不想曹髦却不想当傀儡,于甘露五年(260年)组织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率领仆从百余人讨伐司马家,然而却以失败告终,曹髦也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司马昭于是又立曹奂为帝,实际上只是司马家的傀儡而已。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初九日,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 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曹奂被废为陈留王,不过虽然被废,但其地位、待遇、结局都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香茗史馆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就是曹氏宗族。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盛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善于攻心计,身上有优点,当然缺点也明显,一句“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更是流传至今。



而曹操一共25个儿子,那么那曹操的影响下,他的儿子身上免不了有一些曹操的影子。

在这25个儿子里,虽说不上人人都能成材,但有能力的人也不少。

比如说曹冲,曹昂,曹丕,曹植……这些人有能力,有才华,而且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他们无一例外短命。

这是曹家后代的硬伤,就连曹丕登上皇位没几年也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39岁。

这些人中最让人惋惜的就属曹冲了,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他的故事:曹冲称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13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其实曹丕和曹睿在位的时候司马懿还没有想夺权,最起码当时恐怕有心也无力。



因为曹操去世的时候嘱托过曹丕,一生要防止司马家族的人,这些人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所以曹丕后来也在慢慢削弱司马懿的权利。

但曹丕这人虽然有才华有能力,但杀起人来也丝毫不带眨眼的,曹家后代有能力有实力的几乎都让曹丕给杀了,当然历代登位的皇帝干这事的也不少,恐怕也是为了自己刚到手的皇位不被别人夺走吧。

不过曹丕这一举动的确杀了不少有实力的人,也造成了魏国高层实力的削弱。

再说司马懿这方面:



自从曹操死后司马懿也慢慢开始掌握大权,对于曹操提拔上来的人就开始排除异己了。

当然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处死,但司马懿是谁啊,老谋深算,他去打仗,让你去,你肯定回不来,你不去?那好,抗命。

就用这种方法,司马懿慢慢培养起了自己势力,也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打下了基础。

要说司马懿从什么时候开始夺曹家天下的意思,恐怕是曹睿死后。

第一曹睿活着的时候就一直在打压司马懿,不说别的,这最起码让司马懿不开心,心想我司马懿辛辛苦苦为你们曹家打天下,到如今你们这般防着我打压我,这怎么不愤怒。

第二就是那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吧,谁都不愿意坐以待毙,更别说还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

至于第三,恐怕就是曹睿死后,曹家是真的没有几个真正的厉害人物了,与其将天下交到一个庸人手中,还不如自己把管理这个天下。

其实夺权是要夺权的,毕竟人活着总要有一个目标,司马懿一生走的很高了,而能称得上目标的恐怕也就属帝位了。



其次曹操虽然儿子不少,但阻止恐怕也阻止不了。

第一死的死,杀的杀,后来有能力的基本没几个。

第二寿命短,司马懿耗死三代皇帝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第三也就是这个后代的曹氏后辈的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深度文字剖析

这个要怪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接班的问题游移不定,让曹丕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曹丕即位之后,老是担心自己的兄弟夺自己的权,从一开始就变着法的限制自己兄弟的权力,他的儿子曹睿又继承了老爹的这项政策,导致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曹家的宗室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来看看曹植的遭遇,就可见一斑了。曹植是曹丕的亲弟弟,按理说天潢贵胄,又封了临淄侯,怎么也应该是守土一方,富贵荣华了吧?我们来看看曹植自己在『迁都赋』里面怎么抱怨的:我开始被封为平原王,后来被改封到临淄侯,然后又是鄄城侯,后来又改封雍丘王,中间搬家到了浚仪,现在又要去做东阿王。名称变了六次,住的地方搬了三次,连吃饭穿衣都不能保证了!

堂堂诸侯王,连自己吃饭穿衣都可怜巴巴的不能保证,最后郁郁而终,这就是曹丕如何对待自己亲弟弟,曹睿如何对待自己亲叔叔的。

曹植这样的诸侯王,更没有军权。本来曹植只有150人的卫队,按理说这150个人也很少,根本没什么威胁,但是皇帝依然不放心,隔三差五的征调,最后把所有的青壮年都征调走了,剩下的要么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卒,要么是十六岁以下的少年,曹植很无奈的说:难道国家的军队,就差我这五六十个青壮年去当兵么?封王的时候说为魏国的藩屏,就这么老的老,小的小,恐怕连自卫,看守王府都做不到,何况其他呢?

陈寿在三国志里面都忍不住吐槽:

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 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

所以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曹魏宗室自保尚且困难,怎么能指望曹魏的宗室出什么能人能制衡司马懿呢?其实曹植早就提醒过曹睿:

当年取代吕氏齐国的是田氏,而不是其他姓吕的后人;三家分晋是韩赵魏,也不是姬姓的晋国公族。但是现在反而公族疏而异姓亲,我是真的不理解啊!

但是曹睿当时正依仗司马懿西拒诸葛亮,北伐公孙康,根本听不进去曹植的忠言,所以最后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宗室毫无还手之力,直接被司马懿召集到邺城圈禁了起来,眼睁睁的看着魏国的社稷,变成了晋朝的山河。

老话说的好,家和才能万事兴,曹丕曹睿老是把矛头对准自家兄弟,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外人?


经史通义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重要人物,戎马一生为自己的后代打下了一片江山,自己活着的时候虽然没敢越位篡汉,但是权力已经是胜过君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的曹操已经自封魏王。



曹操在世之时,结交了众多贤才良臣,而且自己的后代有众多青年才俊。本来曹操心想以后得天下应该就是自己后代的了,可是曹操去世30年后,魏国的政权就被司马懿夺走,曹操那么多儿子,为何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司马懿呢?

曹操众多儿子中优秀的都短命

曹操一生25个儿子,其中最出名优秀的当属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

曹操这五个儿子都是难得的人才,在曹操的教化下出类拔萃,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命短,曹昂活了20多岁,曹丕活39岁,曹彰35岁,天资聪慧的曹冲仅仅活了13岁,活的最长的应该是曹植不过也是41岁。

曹操这五个优秀的儿子本来是年轻有为的,奈何都逃不了疾病和职权的惩罚,比当时的司马懿要年轻的多,但是去世的都比司马懿早。

曹操旁支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后代,比如曹真、曹仁等,都对曹魏忠心耿耿,当时的司马懿虽然已经有夺权之势,但是不敢轻举妄动!奈何子侄辈的后代依旧是短命,依然活不过司马懿!

曹操和其儿子多心机,心计,少恩德

曹操与他的儿子都是手段狠辣之人,尤其是曹丕。荀彧、崔炎这种大汉良臣曹操得不到,也不想让他们活着。曹丕更是心狠手辣,建魏之初对于大汉的老臣没有丝毫怜悯之心,残忍杀害,寒了众多良臣之心!

可以想象,当曹魏皇室遇到危机,站出来能帮他们的,估计也就只有曹操的亲信和他的兄弟了!

曹魏皇室力量薄弱,没什么势力

曹丕与其兄弟值、彰争夺太子之位时,对其兄弟极其苛刻,曹魏的皇室被打压,没有什么势力,外戚没有多少支持皇权。

皇室没有什么势力,没有底蕴,在遇到危难时候一打压完全站不起身来。

综上所述,其实魏国存活时间短主要有这三个方面,曹操当初的话后代就该听进去,一定要小心提防司马懿,曹操眼光独到,真是一语中的。果然让司马懿篡了权!


焦点游戏


司马懿夺权而发动的高平陵之变在公元249年。

再看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


曹熊、曹铄、曹玹、曹矩、曹上、曹勤、曹乘、曹冲皆早薨

曹昂于公元197年战死

曹丕(公元226年)、曹彰(公元223年)、曹植(公元232年)、曹衮(公元235年)、曹整(公元218年)病逝

也就是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中只剩下:曹据、曹峻、曹干、曹宇、曹林、曹彪。


由于当年曹丕在位时期对宗亲的打压,使得曹氏后人并没什么权利。而曹丕帝皇一系可能基因问题多早逝,曹睿之后更是无子。

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家后人大多被挟持。唯独曹彪发起过反抗,但失败于公元251年被赐死


左将军

曹操拥有众多妻妾,最后也生了25个儿子,先来看看曹操的25位儿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长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战死于宛城。

2、曹铄,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恒,黄初七年(226年)病逝,时年四十岁。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黄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后去世,只活了41岁。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冲,字仓舒,13岁就去世了。

8、曹据,曹冲同母弟。唯一的特点是活得比较长,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曾准备立曹据为帝,后来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贵乡公。据此推测,曹据很可能活到了司马炎篡夺曹魏建立西晋。

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奂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晋建立13年后的咸宁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衮,青龙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15、曹干景元二年(261)去世,此时司马氏篡夺曹魏已经离完成不远了。

16、曹上,早夭。

17、曹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王凌谋划讨伐司马懿,立曹彪为帝,为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被司马懿出兵击败后,曹彪也被赐死。

18、曹勤,早夭。

19、曹乘,早夭。

20、曹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年仅22岁。

21、曹京,早夭。

22、曹均,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23、曹棘,早夭。

24、曹徽,字子隽,正始三年(243年)去世。

25、曹茂,去世时间不详。

从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25个儿子都没能阻挡司马家族的崛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曹操的儿子们大多比较短寿,活到司马炎篡位的只有两个,接近司马家族掌权的也只有五个。

还有就是曹操的这些儿子中能人不多,上面五位更是基本没有,曹彪可不是自己造反,只是被人推出来而已。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曹丕和曹睿对宗室防范实在太严,压根不给他们半点权力,没权力也没能力,想阻止也是有心无力。


平沙趣说历史

曹操一生二十五子七女可谓高产父亲,但他这些儿子成人以后最有才学和实力继承其事业的只有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建安七才子之一,在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三人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在继承人问题上曹操一直游离不定,他最喜欢的是曹植,曹植材高八斗,学富五车。饮酒赋诗是其所长,但不一定能做好接班人。。古代宗法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况且曹丕实力也不弱。曹丕做魏王后惊魂未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进行一糸列措施,也决定了曹魏政权未来命运。曹丕即位后为防止兄弟门叛乱,给他们的封地非常小,并且严加看管。曹彰以武勇著称率军打败过异族入侵被曹丕夺了兵权。曹植是最大威胁,曹丕让他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杀之。陈王曹植非常愤怒信口吟出:"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捡条命。在曹丕一朝,曹室子弟只有曹真,曹休执掌兵权。到曹芳一代,只有大将军曹爽一个人拥有实权,而曹爽的军事能力和威望无法和司马懿相比。高平陵事件后,曹氏子弟两手攥空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下被司马家夺去。



关东侠客

我认为,因为曹操本人也被蒙蔽了。司马懿的隐藏功夫极高,是曹魏几代脱孤重臣,态度恭敬、和曹丕的关系好,不但行为无可挑剔,还被曹丕保护着。在几代托孤中,力量逐渐壮大了。

司马懿作为曹丕的老师,曹丕不但内心恭敬,而且司马懿多次有功,还要用他对付诸葛亮,并且司马懿还很听话。

司马懿政变,突然必杀,措手不及。杀曹爽后,已经没有对手了,一下子扼住曹魏的咽喉,控制权利枢纽,曹操儿子再多,几个刀斧手足以铲除。


黄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