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5年的永乐帝时,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发生什么?

Süchtige、

公元1415年永乐帝时,世界其它地区正在发生什么事?应该说这一年没有特别重大的事,但还是有两件事非常有象征意义,昭示了欧洲社会近代化的开始。

扬·胡斯被烧死

可能好多朋友不知道扬·胡斯是谁,桃花石杂谈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扬·胡斯是捷克的宗教改革者,也是捷克民族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尽管教会的统治还比较稳固,但经过了14世纪中期黑死病的浩劫,欧洲各地对神权统治的怀疑已经暗流涌动。公元1380年前后,英国宗教改革者威克里夫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认为各国教会应该效忠本国国君,而不是罗马教皇。同时教皇也无权向各国国王征税,在欧洲揭开了反对神权统治的舆论战序幕。

扬·胡斯画像

而尽管威克里夫的观点在当时还广受抨击,多数著作被教会烧毁,但当时但任捷克教会布拉格大学校长的扬·胡斯却将其许多著作翻译成了捷克语,同时他还严厉谴责教会大肆兜售贩卖赎罪券敛财的作法。扬·胡斯的言论惹怒了当时的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被其处以破门律,取消教籍,投入监狱。

扬·胡斯在康斯坦茨会议上受审

在狱中胡斯受到严刑拷打,并在由教皇召集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上被判定为异端,当年7月6日在德国境内的康斯坦茨被当众用火刑架烧死。但胡斯之死却触怒了捷克一些支持他的贵族,这些人在4年之后揭竿而起,发动了胡斯战争,反抗神圣罗马帝国。这次战争一直持续了15年,到公元1434年才被神圣罗马帝国镇压。虽然最终结果失败,但胡斯的死和胡斯战争却成为了欧洲摆脱神权统治各种斗争的起点,为后来欧洲各国建立民族国家和宗教改革,进而迈入近代社会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扬·胡斯被烧死

葡萄牙占领休达

公元1415年8月21日,葡萄牙王国出兵,占领了位于北非,当时由摩尔人的摩洛哥王国统治的休达城。虽然此次战役规模很小,整个战役只持续了一天,而且葡萄牙军队只有8人阵亡,但却意义重大。因为它标志着葡萄牙王国从这一天开始正式转变成了一个横跨欧非的殖民帝国,欧洲人向其它大陆扩张和建立殖民地的历史也由此开启。

休达城位置(上方黄色区域)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崛起之后,曾经长期占领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后来半岛上的几个基督教王国,包括葡萄牙、阿拉贡和卡斯蒂里亚发起了“收复失地”运动,在几百年间逐渐将阿拉伯人不断向南压缩。到公元1415年,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兰势力,只剩下了半岛南部的奈斯尔王朝。

而葡萄牙人占领当时位于非洲的休达城则表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几个基督教王国在和穆斯林的争斗中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而且已经有能力向穆斯林的大本营非洲发动军事行动。所以其实欧洲人的航海时代和殖民时代自休达被攻占之日起就已经开始。

葡军攻克休达场景

而到公元1492年,穆斯林在欧洲最后的据点格拉纳达被西班牙攻克,同时在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世界正式进入了全球化和殖民时代。

当然这一年还有很多在当时显得更为重要的事件,比如英法百年战争里的阿金库尔战役和郑和舰队到达肯尼亚蒙巴萨等。但从现代视角审视,上面这两个事件却是最具历史意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事件。


桃花石杂谈

公元141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成祖永乐十三年,十三年前大明王朝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随即开始筹备迁都北京的事宜。1415年当年平江伯陈瑄等奉旨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大大便利了南北漕运交通,为解决迁都北京后的漕粮供应问题奠定了基础。六年后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自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先后五次北伐蒙古各部。可以说1415年正是大明王朝由靖难之役后的阵痛时期逐步向永乐盛世过渡的时期,那么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都发生了那些事件呢?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南方:越南(古称安南)历史上有上千年的北属时期——这一时期的越南隶属中国郡县管辖,安史之乱后和中原的割据藩镇一样这里形成了割据自守的静海军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静海军节度使隶属南汉政权, 939年静海军节度使吴权在白藤江之战中击败南汉军队,由此形成了越南实际上的独立地位。980年宋太祖赵光义南征失利后以册封的形式认可越南为中国的藩属国,而不再是直接统辖的郡县。此后越南历经前黎朝、李朝、陈朝等朝代变迁,1400年权臣黎季犛废陈朝少帝自立为王。据说黎季犛祖上是中国浙江人,本姓胡,入越后改姓黎,黎季犛登基后恢复胡姓,建立胡朝。胡朝时期的越南开始发行纸币、统一度量衡并屡次入侵南方的占城国。也许是因为在同国内反对派以及占城等邻国的斗争中胜利来得太过容易,以致于胡朝竟打起了大明王朝的主意——在建国伊始就发动了对明朝边境的侵犯。与此同时陈朝旧臣不断逃到明朝要求大明出兵替陈朝复国,1405年明成祖派兵护送逃亡到明朝的陈朝皇室后裔陈天平归国复位,结果胡朝于半路设伏抢走陈天平处以极刑,此举彻底激怒了明成祖朱棣。1410年朱棣派英国公张辅南征安南并取得胜利,1415年的越南正处于中国大明王朝的治理之下,直到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越南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再看看东北方向:1401年李氏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继承王位,此人早年在朝贡之时就得以结识明成祖朱棣,两人又在大致差不多的时间段继承君位,更巧的是两人都不是通过正常的皇位传承次序上位的。李芳远在位时期执行事大政策——通过恭顺的形象取悦明朝,与此同时向东北女真聚居地区渗透扩张,将以前高丽王朝时期的大同江国境线推进到鸭绿江。1415年已是朝鲜太宗李芳远在位晚期,此时李氏朝鲜正在经历一场储位争夺战,3年后李芳远废黜自己的世子并禅位于第三子李裪(后来的朝鲜世宗)。

此时在邻近台湾的琉球群岛上分布着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由此开启了明朝向琉球遣使的历史序幕。1373年(洪武六年)三国遣使回访并正式接受明朝的册封,使用明朝的年号,明与琉球三国的宗藩关系正式建立。1415年山南王汪应祖世子他鲁每因其父遇害,遣人入明进贡并请袭爵。同年五月明成祖遣行人陈继芳等前往琉球颁诏,封他鲁每为琉球山南王,从此琉球王位更替需或明朝册封认可成为惯例。

公元1415年的日本正由战乱向安定过渡:1336年日本形成了南北两个朝廷对峙的局面——在此之前武士阶级创建的镰仓幕府架空了天皇的权力,后醍醐天皇起兵推翻了镰仓幕府,然而由足利尊氏建立的新的室町幕府又崛起了,于是后醍醐天皇逃出京都另立朝廷,而室町幕府则扶植听命于自己的皇族子弟成立了与之针锋相对的北朝朝廷。1392年北朝后小松天皇用下任天皇继承权做交换,诱骗南朝后龟山天皇交出所保有的三神器,南朝天皇在交出三神器后退位,至此日本南北朝分裂的状态结束。1415年的日本正处于足利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的实际统治之下,如果您不认识这位足利义满是谁,那我提醒您一下:《聪明的一休》里那位将军大人就是他。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在接受明成祖朱棣的册封后兑现了他协助明朝剿灭倭寇的承诺——逮捕倭寇首领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本来足利义满是打算将逮捕的倭寇首领转交朱棣的特使郑和的,但郑和在接到朱棣从国内传达的命令后向日本方面表示:大明只希望除掉倭患,至于抓获的倭寇还是交由日方自行处理。于是日本方面当着郑和的面把抓获的倭寇放到大锅里活活煮死。

在今天的越南南部地区当时存在着独立的占城王国,自越南脱离中原王朝的管辖以来就一直不断推行南征占城的基本国策,高棉人也一度入侵并占领占城。1410年越南被明朝所灭后失去北方威胁的占城迎来了最后的辉煌:占城攻打西邻真腊,击败其国王奔哈·亚,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吴哥窟的废弃。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越南黎利起兵反明,建立后黎朝。后黎朝立国后重新开始征伐占城并最终将其征服。

1415年建立吴哥窟的柬埔寨吴哥王朝正处于王朝末世:吴哥王朝极盛时占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国及老挝大部、越南及缅甸南部,是东南亚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对中南半岛几乎所有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1415年的吴哥王朝同时遭受占城暹罗的攻击并于16年后灭亡。

1353年法昂王开创了老挝澜沧王朝。他与安南、暹逻建交;夺川圹、直捣云南十二版纳、打败泰国清迈与国内老听族佧族。1372年法昂王在内乱中被驱逐,此后客死于暹逻孟南一带。1415年的澜沧王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中、西亚地区在蒙古西征后由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统治,后来察合台汗国又分为东、西两部。中、西亚的蒙古人逐渐同当地的突厥人融合并皈依了伊斯兰教,西察合台汗国蒙古和突厥贵族混血的后裔帖木儿于1370年篡夺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汗位,创建了帖木儿汗国。帖木儿帝国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1398年进攻印度德里苏丹国首都德里,屠杀战俘约10万人,占领印度北部。这一时期的帖木儿帝国对明朝则保持恭顺臣服的姿态,1396年帖木儿扣押包括明朝使节在内的各国使节,1398年再次禁锢、扣留明朝特使。1404年11月27日帖木儿率领20万士卒入侵明朝,结果1405年2月18日在进军途中在讹答剌病死。帖木儿死后他生前钦定的继承人孙子哈里与四子沙哈鲁为争皇位相互激战——整个一出帖木儿帝国版的靖难之役,最终沙哈鲁成功夺位并于永乐七年(1409年)遣使访问明朝,重新恢复了朱元璋时代的“宗藩”关系。

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1402年的安卡拉战役中被帖木儿重创——君主巴耶塞特被俘,此后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而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各民族也在此时纷纷揭竿而起,直到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才结束帝国分裂的局面并将征服拜占庭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时期日益强盛的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迫使欧洲开始了对新航路的探索。至于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手的拜占庭帝国此时已临近末日,正在日益壮大的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就在1415年当年葡萄牙人率先开启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的历史序幕:这一年葡萄牙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港——这是欧洲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由此揭开了近代殖民主义的开端,接踵而来的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也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动。而葡萄牙自己则在此后开始了对非洲西北部的探索并陆续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位于非洲和巴西之间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岛。而此时伊比利亚半岛的其它地区还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469年卡斯提公主伊莎贝拉和阿拉冈王子斐迪南结婚,两人又分别于1474年和1479年继承王位,两国才于1479年正式合并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

1415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年10月25日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的以由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以少胜多战胜了法军,随后英军在1419年收服了整个诺曼底。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对后世战争的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这种战术留下了深刻影响。而当英、法正在进行这次历时百年的战争时中欧的德意志七大选帝侯正在上演合纵连横的大戏;南欧的意大利分成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邦,正在享受传统的地中海贸易最后的辉煌,他们并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贸易的航线将发生转移;至于东欧的俄罗斯此时还在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我就选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说一下吧。

此时的英国正处于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下,对,就是那个在十字军东征中大显身手的狮心王理查的家族。


雄心勃勃的亨利五世有着恢复早期吞并半个法国的安茹帝国的抱负,致力于重新夺回法国瓦卢瓦王朝控制下的阿基坦等地区。由此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第三阶段的序幕。由于查理五世的继承者查理六世幼年即位同时患有疯病,国内政局陷入了两个贵族集团勃艮第派和阿勒曼尼派的混乱纷争下,金雀花王朝便借机与勃艮第公国组成了反法同盟。

正是在1415年,英军在法国北部的阿金库尔战役中彰显了英格兰长弓手的威力,以少胜多击溃了装备精锐的法兰西重装骑士,为1419年征服整个诺曼底奠定了基础。


1420年,英国迫使法国签订了《特鲁瓦和约》,让查理六世之女嫁给英王亨利五世。然而两年后,这两人几乎同时去世。英王继承者亨利六世宣布同时继承法国的王位,逃到南方的瓦卢瓦王朝继承者查理七世也不肯放弃,战火再起。后来就出现了耳熟能详的圣女贞德的故事。

圣女贞德成功击败了围攻奥尔良城的英军,并乘胜收复数城,使得查理七世得以在兰斯大教堂正式加冕,可惜贞德被和英军串通的勃艮第派诬陷,最终在鲁昂的集市上以异端之名被烧死。

1437年,法军北上收复巴黎,接着攻克了香槟,诺曼底等失地。1453年,波尔多的英军投降,除了加来以外的法国全部统一,百年战争正式结束。

除了欧洲大陆的西端,在小亚细亚亚欧交界之处的局势也在风云变幻。走到15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人的星月旗和弯刀下已经摇摇欲坠,




然而爆发于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使得奥斯曼人的扩张势头暂且受阻,这算是帖木儿帝国无形中帮拜占庭的忙。安卡拉战役后,死去的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的儿子们相互残杀,内战持续了十年之久。在苏丹穆拉德二世的即位后
奥斯曼人再次加快扩张步伐,于1422年进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庭皇帝割让首都附近除供水区外的所有地区,并每年缴纳3万金币作为岁贡。1444年,奥斯曼军队在瓦尔纳击败匈牙利兼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的基督教援军,并于1448年在科索沃平原击败了匈牙利的匈雅提,使得巴尔干岛的基督徒丧失了反击奥斯曼人的最后力量。在这一系列胜利的巩固下,最终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彻底消灭了拜占庭帝国。

(征服1453的剧照)



至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发生的那些,都没有上述两个事件更加引人瞩目,不过可以简单提一下。从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后,规定七大选帝侯的权力,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邦国分立的松散联合体,不过这种形势没多久就因为哈布斯堡家族而改变,从1438至1740,再从1740至1806,哈布斯堡家族占据了皇位400年之久。



至于罗斯地区,斯拉夫人还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直到拜占庭灭亡接受继承东正教精神衣钵,彻底打倒草原游牧势力后,这个地区才会崛起。同样的,西班牙也处于分裂中,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西班牙光复运动正缓慢而稳固地走向最后的胜利,直到1492年才彻底击败格拉纳达王国完成伊比利亚的基督教统一。


南风过境与夏夜流星

1415年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年份。在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情,不仅决定了后来历史的进程,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世界的格局。

纵览1415年的世界,首先是发生了两次非常著名的战役。但两场战役给各自获胜者带来的结局是差异极大的。

在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中,人数不足对手一半的英格兰军队大胜了对面的法国精锐。和百年战争之前的所有战役不同,这是英国人赢得最艰险的一次。法国人不仅调集了大量精锐的贵族骑士部队,还有不少弓弩手和炮兵支援。而英军一边则因为财政问题而无法征调足量的重装部队来掩护自己的弓箭手。


结果却是绝处逢生的英军利用阿金库尔的完美地形,重挫以为将轻松获得胜利的法军。英王亨利五世一战成名,和对手阵营中的疯子国王查理六世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也因此斩杀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法国贵族,让很多家族就此绝嗣。靠着这场胜利,他强迫对手在五年后和自己签订了《特鲁瓦条约》,以便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英法两国王位。只是他自己还是早于查理六世一个月去世,让所有成果付诸东流。

再看损失惨重的法国一边,居然让王室因祸得福。虽然在之后20多年里,他们将经历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但大量贵族家庭的绝嗣,也无形中促成了法国王权的提升。这种控制力的加强,在百年战争的末期阶段将发挥重要作用。更为近代法兰西绝对君主制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好基础。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这场战役的双方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英国人也最后一次尝试用一劳永逸的战争去获得欧陆权益。

同样是在1415年,另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将在毗邻欧洲的北非海岸发生。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派他的儿子亨利王子去攻占摩尔人的商业城市休达。由于摩尔人对这次突袭疏于防备,葡萄牙军队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占领了目标。只是在当时,位于欧洲边缘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当然,仅仅占领一个休达是不够的。摩尔人很快就从海上和陆地两个方向上进行了绕道,让葡萄牙人占领后的休达贸易额急速衰退。这就逼着亨利王子在两年后开启对其他北非沿海城市的征服。但在休达被俘的一个摩尔人却向他诉说了可以在南方获得黄金的事情。这个说法与欧洲当时已经流行的西非金传闻是不谋而合的。于是,亨利王子开始主持建立航海队伍南下。著名的大航海时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启的。

相比同时代的很多航海强国来说,葡萄牙人的蹒跚学步并不算什么大事。但今天的我们都明白,亨利王子的这个决定会有多大的意义。

在中欧的奥地利等德意志地区,1415年的光景没有大战,却不乏混乱。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在当年继位,却发现自己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虚君。由于各地的诸侯和自由城市的分离倾向十分明显,当时的皇帝已经很难在自己直属领地外有太多权力了。这就让弗雷德里克一世必须忙于各地的复杂事物,同时又不得不看着麻烦不断涌上来。

在波西米亚,一个名将胡斯的反传统教士在当年被判处火刑。他其实是当时很多地方文化发展的缩影。天主教会无法在过大的地方控制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给了经济和社会制度发展较快地方以很大发挥空间。胡斯这样的反传统教士便孕育而生。虽然他在1415年死在了火刑架上,但他的信徒与各类支持者将在四年后掀起著名的胡斯战争。内部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将在被这场起义弄的焦头烂额。


神圣罗马帝国的另一个麻烦出现在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不断壮大的瑞士联邦正在不停的蚕食帝国在山麓间的小块领地。1415年也不例外。很多城市也被联邦的体制吸引,摆脱旧的宗藩关系,加入进来。神圣罗马军队在之前的两次武装干涉中都宣告失败,之后的几次出兵也没有结果。

在欧洲的东部,这个世纪初被重创的奥斯曼帝国正处于重生的前夜。未来的苏丹穆拉特二世已经在数位王子的内战中崭露头角。1415年的欧洲人还不会感觉到奥斯曼帝国的可怕,但不到30年内,奥斯曼军队就将在巴尔干半岛再次掀起可怕的波澜。

至于当年将奥斯曼人打解体的帖木儿帝国,已经伴随帖木儿本人的去世而走入衰退进程。一些被册封在帝国外围的地方势力崛起,原本的中央王族因内斗而分离。中亚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洗牌期。但这个不稳定阶段因为帖木儿孙子沙哈鲁的得势,被暂时缓解。

沙哈鲁将帝国的核心从已经残破的撒马尔罕迁走,搬到了阿富汗西部的名称赫拉特。帖木儿王朝的第二个盛世或者说中兴,就从这里开始。他一方面尝试压服境内的领主,另一方面继续维持路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他的统治时期与更东方的明朝有着比较频繁的外交联系。双方的使节都有造访对方的都城,并且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的很多第一手记载。

这也是明朝在彻底进行自我封闭前的回光返照。刚刚篡位不久的朱棣,一直想通过各种对内对外的操作,让自己的江山得到巩固。也让自己的权势得到声张。1415年,正是他大展宏图的关键时刻。从不断遣使中亚,到五出漠北伐蒙古,再到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甚至是对越南进行殖民战争。都是对外措施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前一年,控制越南北部的明朝军队,开始强迫越南当地人搞类似“剃发易服”的活动。结果在当地引起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明军还尝试在当地,用抽签强调的手段,建立越南本地的卫所兵制度。同样被当地人抵制。不少人还在那些年被要求步行去北平修建紫禁城,死在路上。这些非常不人道的措施,最终让越南当地的反抗者在两年后聚集成大股势力。

至于明朝国内,也在这一年重新恢复了大运河的通航。这条疏通于元朝,因战争而停运的人造水系,从此将一直运作到清朝光绪年间。明初还被保留的少许海运能力,将因为运河的出现而被彻底重创。运河本身也将成为朝廷财政端一个尾大不掉的肿瘤。明清两朝的帝国体制,可以说是在1415年被定型了。

因此,现在的我们返过去看整个1415年,无疑会觉得这一年是非常要紧的节点。近代的很多地缘政治格局与历史发展脉络,都在当年设定了路线:


英国人将逐步退出大陆称霸,

法国人将加强绝对君主制,

大航海时代来临,

宗教改革和战争不可避免,

中亚的衰退与丝绸之路的凋敝

明清两代的内敛属性定型......


这都是1415年时,生活在这些大事件中的当事人所无法预料的。


米南德王问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1415年并不算一个起眼的时间点。但是世界上发生的几件事对于未来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葡萄牙人在摩洛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殖民据点,揭开了近代殖民主义开端。此后,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欧国家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动,也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打下了基础。

第二,阿金库尔战役爆发。英军击溃法军,这对于英法百年战争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百年战争第三阶段的开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中,英军主力为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对后世战争的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这种战术留下了深刻影响。


岩上无心云相逐

宋朝时期,世界范围内相对和平,当时的宋朝较为强大,也有很多附属国2朝拜,欧洲地区和亚洲区域来往也不太多,物质经济方面也相对独立,没有像现在这样全球化,行程共同经济体,每个地区的文化也各不相同,世界呈现出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