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文峰塔,离天二尺八“说的是山西哪座国宝级古建筑?”?

瓜田李下小小农夫

很明显,说的就是汾阳市的文峰塔——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国古代一尺合现在30多厘米,距离天穹只有二尺八,那也就是1米多一点,就是说这个塔高啊!有多高!近85米高!



山西境内有名的塔众多,中国现存最古最高楼阁式木塔——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琉璃塔——洪洞县广胜寺的飞虹塔;太原地标——永祚寺的双塔。应县木塔高约63米,洪洞县广胜寺的飞虹塔高约48米,双塔高约55米!同为塔,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者都没有汾阳市的文峰塔高啊!



其次,以上的三塔均与佛教有关,但汾阳市的文峰塔还有别于三塔的功能——它是一座中国特色的风水塔。既然是风水塔,当然是希望当地风调雨顺、人才辈出、兴旺发达了。说来也巧,汾阳市文峰塔所在的建昌村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曾任联合国的副秘书长的冀朝铸,比如第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殊荣的晋剧演员田桂兰。而离建昌村不远的市区,则出了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贾樟柯,其作品获戛纳影节金马车奖,成首位获奖华人导演。



有一点必须提到,作为“中国第一高砖塔”的汾阳市文峰塔的高度,在世界的青砖结构塔中也位列第一。而且距离汾阳城区很近,喜欢历史的朋友快去看吧。顺便再提一句,汾阳尽管是算县域,但除了文峰塔,还有杏花村汾酒古作坊遗址、太符观等共计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座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有高塔的庇护,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太原晚报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里的“汾阳文峰塔,离天二尺八,看不见文峰塔,哭的恓惶煞”,说的是汾阳哪座古塔?

中国第六代的著名导演贾樟柯是山西人,他以拍摄风格独立、视角特殊的人文电影而蜚声国际影坛。最近,他的一部作品名为《山河故人》,这部影片就讲述了贾樟柯家乡—山西汾阳发生的一段往事。

在电影的开场,一段“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文峰塔上生紫气,迈步走向新世纪”的唱词正式拉开了帷幕,韵味十足的汾阳伞头秧歌和山西寿桃、挂面,一下子勾起了不少人对汾阳这座老城的回忆。

他在影片中所提到的文峰塔,其实被称为“天下第一砖塔”,是一座珍贵的明清古建筑,2006年被选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典建筑艺术的典型之作。

这座塔位于汾阳城东2公里建昌村,原高为80米,修复后高为84米,是全国最高的砖砌文峰塔,共有13层高度。

1、谁修建了这座文峰塔?

古塔创于明末清初,据康熙年间的《汾阳县志》记载,文峰塔由明末汾阳进士朱之俊筹资兴建,此人是汾阳当地的名人,曾经担任过明清两代的国子监官员,有很高的声望。这座塔是汾阳文风、文脉、文运的象征,汾阳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古塔由塔基、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内部为方形,自下而上有明显的收分,外檐有砖雕的仿木斗拱、飞椽等分布,内部以转折回廊式的阶梯相互连通,结构上为双层套筒结构,下有条石砌筑的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刻绘有“竹节”“仰莲”“卷草”等民俗风格明显的装饰图案。

2、古塔长得什么样?什么建筑结构?

这座塔通体采用青砖砌筑,外层的斗拱是正心重拱、麻叶头,从第一层至第六层每层出48朵斗拱,补间斗拱为40朵,转角斗拱为8朵;第七层至第十三层没曾是32朵斗拱,补间斗拱为24朵,转角斗拱为8朵;由于是砖塔,收分不是特明显,出檐很浅,塔身的曲线挺拔笔直。

在之前,古塔也可以登临,从一层可直达顶部,塔顶是攒尖式,塔刹为铜质鎏金宝顶。

民国初年,汾阳爆发了一场大地震,文峰塔差点被震塌。1998年,汾阳市筹集资金对古塔进行了重修和加固,工程持续2年,2000年冬季维修结束(一说是1992年-1995年)。塔内原有一层的观音塑像和二层向上依次的十二生肖,是国内罕见的生肖文峰塔,可惜现在不开放,无缘一见。

现在,这里已成为汾阳文化地标之一,周边兴建了大型的游憩广场,免费对外开放,来汾阳的朋友可去参观,停车很方便。

关注【亦文亦物】,个人自驾实地考察古迹,看更多山西顶级国宝文物


亦文亦物

“看不见碱场塔,哭得恓惶煞”

汾阳古称汾州,当地有句俗语“看不见碱场塔,哭得恓惶煞”。这个碱场塔就是汾阳的文峰塔。因塔建于今汾阳的建昌村,所以也俗称“建昌塔”。建昌村从前叫碱场村,因地势低洼、水碱过重而得名。

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该塔共十三层,维修后精确高度为84.970米(维修前残高80.12米),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砖结构古塔前列。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5日,文峰塔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是古代人民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帜性双重意义的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州县,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是一座标准的文峰塔,是一种区别于佛教塔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

建塔补救,人才辈出

一般地说,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当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以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无瑕;借塔高大的形制,来作为地标。

据清康熙《汾阳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的汾阳籍进士朱之俊认为:“汾西山耸直,而异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憾事”;而风水先生则说:“地面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得十三之数,乃合西方(佛家)塔之图说也”。
朱之俊相信“风水”之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的考虑,必须建塔补救,于是汾阳文峰塔得以于康熙年间建造。冀贡泉、冀朝鼎、冀朝铸、马烽、田桂兰等诸多名驰遐迩的杰出的文化名人,都是从这文峰塔下的建昌村里走出去的。
尤其是冀朝铸,1991年就出任了联合国的副秘书长,还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翻译官。他的老家冀家大院,就在离文峰塔不到1000米的建昌村的冀家。如此看来,朱之俊当年“多出人才”的建塔期望,确实是如愿以偿了。
应该承认这文湖广场是已经够大够宽广了,照理说立于广场一角的文峰塔应该要“相形见小”;然而奇怪的是,随您走到广场的什么方位去欣赏那汾阳文峰塔,或近、或远,或东、或西,您都会发现它竟然是一样的刚硬、挺拔、巍然耸立、高大无比。

“汾阳有座碱场塔,距天只有二尺八”

汾阳的文峰塔以高出名,号称“天下第一塔”。到汾阳去游览文峰塔,附近的老人就会给你念叨:“汾阳有座碱场塔,距天只有二尺八”。

汾阳文峰塔现在的准确高度是84.97米(维修前残高度80.12米),其高度在全国砖塔中确实名列前茅,也是我国现存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汾阳当地将文峰塔称为“中国第一高砖塔”。其由来是2012年,文峰塔因为地质沉陷,发生倾斜,当地请来了国际著名建筑结构专家、世界级古塔纠偏大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时中先生考察。曹时中在考察过程说,汾阳“文峰塔高度位居世界青砖结构高塔之首。高84.93米的文峰塔,其高度不仅位列国内青砖结构塔之首,而且在世界的青砖结构塔中也位列第一,是现存十八世纪初世界最高的砖结构建筑,是世界超高耸建筑的典型。”由此,汾阳文峰塔开始被号称“中国第一高砖塔”。

套筒结构世界罕见

 汾阳文峰塔全塔均为砖结构。由下至上分为塔基、台明、塔座、塔身、塔刹等五大部分,共十三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汾阳文峰塔在这次地震的波及下出现裂缝,第十三层的东北角也被震落。不过文峰塔主体依然挺立不倒。

  1998年5月,汾阳市对文峰塔实施维修,2000年12月维修工程结束。

  维修后,文峰塔修长俊秀,翼角高挑,檐铎宝顶精铸,琉璃华彩熠然,精确高度为84.93米。塔外廓呈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塔内室呈平面方形,上下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建筑,这种筒中筒的结构属世界罕见。塔身结构很科学。一层只开小门而不设窗,二层设四个窗户,三层以上每层设八个窗户,这样的设计可以保持塔体的稳定性。三层以上每面塔壁均设窗户,可以从八个方向抵消风剪压力,减轻风力对塔体的破坏作用。

  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石条上雕有“竹节”“仰莲”“卷草”图案。塔身由青砖砌筑。外廓每层塔檐斗拱为正心重拱单抄厢拱交麻业头,一至六层每层设48攒,平身科40攒,角科8攒,七层至十三层每层设32攒,平身科24攒,角科8攒,全塔共有斗拱512攒。

  塔檐翼角升起,出檐甚短。整个塔身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外部层数与内部层数一一对应,塔心室一至十三层面积相等。

  从第一层塔门可进入塔内,塔室内有空井,上下贯通,从底层塔室仰视,可见最上一层之天井,天井上加木制棂窗井盖。塔之梯道设于塔室与塔外壁之间,围绕塔室逆时针转折向上,在梯道转角处设休息台及拱券窗,每层塔室东南西北设十字形通道贯穿塔心,通道外口设拱券窗。塔室顶部及所有通道塔窗均为拱券式结构,塔顶攒尖式,十三层塔檐檐口以上至塔顶作八面坡叠涩内收至塔刹,塔刹铜质鎏金。

  塔心室第一层塑有观音像,从第二层起依次塑着鼠、牛、虎等十二生肖像,兽首人身,十分独特。塔内供奉十二生肖,这在全国的文峰塔里都是独一无二的。

  汾阳文峰塔的设立初衷,很明显是受科举制度和儒家重文思想影响。塔高十三层,则应是仿照佛塔(塔高十三层,在佛教代表功德圆满)而来,底层供奉观音,也是受佛学的影响。十二生肖和风水之学说,很明显受道家文化影响。可见,汾阳文峰塔很有中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风格。


 


青年史学家

~~~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汾阳市城东二公里的建昌村。塔高十三层,经维修后,高84.97米。高度是我国文峰塔的前几名,所以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