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不断上涨,李嘉诚为什么加速撤离中国楼市?

何首乌21204924

以李嘉诚的江湖地位和身份,要相信他做出判断的时候,一定不只是市场经验,而且一定是有别人看不到的信息。所以说,要相信他的判断。

第一,楼市并没有不断上涨,至少就北京上海来说,房价已经降了。北京燕郊的房价已经腰斩,上海综合来看,也已经降了20%,估计还要进一步降,政策层面的目标至少应该是恢复到2015年暴涨之前的水平。

第二,小额投资都是以小博大,追求暴利,大额投资都是安全第一。李嘉诚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房地产市场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爆,所以他都是以比较低的价格拿到的地,现在抛掉仍然是赚的,而且是巨额利润。

第三,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准确的,说明他作为纵横多年的老司机,对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把握得很准。在他大幅撤离内地房地产市场之后,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就在变化,一些地产开发商也出现了问题,比如万达也在甩卖资产变现,soho中国的潘石屹也是。

第四,虽然部分城市的房价仍然在上涨,比如成都、长沙,但是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涨得越多,将来跌下来会越快,而且跌得越深。所以现在肯定不是买房的好时机,至少要等市场大体平稳下来之后再出手。

第五,从宏观上说,房地产市场的环境也在变化。不仅是信贷政策的问题,还有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实际上已经结束了,能进城的人差不多都已经进了,还没进的恐怕也不会进了。所以,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出台各种优惠罗湖政策抢人。

第六,现在通缩的风险很高,作为普通小老百姓,最好是把现金拿在手里,不要过多投资,等待市场环境变化。尤其是对刚需人群来说,现在更不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不要做接盘侠。


历史顶个球

自2013年以26亿元卖出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以71.6亿元售出的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以30亿元售出的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2014年4月以72亿元的价格被卖出的北京盈科中心;8月以14.4亿元转手的上海盛邦国际大厦。如果再算上之前出售的上海的核心商用物业世纪汇,再包括之前出售的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资产,李嘉诚近五年中套现国内资产项目达到数千亿。

可能有人会笑李嘉诚傻,但是李嘉诚的投资信条中,就是不会赚到最后一分钱,就是在一场投资博弈中,李嘉诚会把最后一段利润让给别人去赚,他会很明确的只想留下中间一大段利润即可。这与股市操作一样,非要把一波牛市行情的利益都吃尽的人,最后还不是亏得很惨重的!


李嘉诚辙离中国楼市倒并不是他不看好中国经济,他对中国的零售业、高科技行业也十分看好,从中国楼市辙资我个人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首先,他认为中国房地产的确有风险,但是作为商人的他却不知道中国楼市何时会大跌,还有就是内地的对房地产政策的多变性,再加上前些年在房地产上也赚了很多钱,而这几年抛出是落袋为安。李嘉诚仅在国内一些城市买地,囤积起来,等价格涨上去再出售,这一块都赚翻了天。

再者,支持小儿子李泽楷到欧州国家去发展。中国内地的事业留给大儿子李泽矩,那么小儿子李泽楷善于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就给小儿子投点钱,说不定小儿子在海外创业,能超越他的父辈呢!所以,李嘉诚这些年买房产的钱都投给了小儿子李泽楷海外的事业。

近年来,李嘉诚旗下和黄获批在伦敦发展涉及达10亿英镑(约129亿港元)的综合房地产项目,在伦敦金丝雀码头以东3.2公里的英国海军船坞旧所在地特福德,发展包括3500个住宅单位的多层大厦,以及写字楼、商店、餐厅及酒店。而李嘉诚要想购买更多的欧洲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不将国内地产出售恐怕目的难以达成。

最后,李嘉诚已经年逾9旬,他要安排好身后事,在他退休之前,基本把内地的房地产都给出清,尽管内地一些人对他多有责怪,但是这个骂名由李嘉诚担当了,那的二个儿子就没有任何不良名声,这样在内地开展事业更加有效,李嘉诚在内地卖房,主要是在退休之前,长江实业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给长子李泽矩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并且将自己的资产进行重新安置,使其更加优化。


不执著财经

最近李超人退休了,在他退休的前几年里,的确抛售了不少在国内囤的地。生意总是这样,买和卖,所谓做买卖。杠杆游戏之前就在文章里分析过,尽管卖了不少地,但李嘉诚先生在内地也好,香港也好,实际资产还很大,总量还是数千亿级。

他的地大都在一二线城市,还是核心地段,拿的时候价格低的惊人,如今事过境迁,经过了几轮的周期性上涨,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有多高大家都看到了,就算啥都不干,这些囤的地就已经够长实集团赚上一大笔。

根本上,他曾经看好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今一些卖出,则是避免不确定性,担心历史反复。

今天,李超人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今生少留遗憾,不再去赌,落袋为安,可以理解。他卖出的都是可以溢价的,这是聪明的抉择。留下的,即便有不确定性,但成本毕竟极低,暂时也不适合卖。

另一方面,近年来,李嘉诚先生海外投资的脚步遍布欧美,重点区域是德国、荷兰、奥地利等老牌欧洲发达国家,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

虽然期间遭遇了英国脱欧的黑天鹅,一些公司的业绩也因汇率等原因出现下跌。但李老板在英国的那些产业,注定因此而受益。

实际上看长实集团的2017年年报就会发现,其利润有一多半都来自于欧洲市场,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配置,是他避险的手段,负债极低,现金流稳定,也是他为下一代打下的基础。毕竟李嘉诚先生年事已高,今天的中国,也不再是以往那个李超人以及超人老朋友的时代了他的儿子还是不太懂怎么和内地相处。

前几天召开的大会上,李泽钜就当选为全国ZX重要职位,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新时代添砖加瓦,就不会受亏待!

李超人也总算得以安心地退居幕后了。


杠杆游戏

李嘉诚(长江和记)收益率:46年,赚5000倍。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股票代码是00001.HK。

46年赚5000倍,逆天的回报率!这意味着,如果你在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买入1000股,随后所有派息继续买入长江实业,那么,现在你的3000港币,将变成现在的1500万港币。要帮你保持这个收益率,李嘉诚必须与常人不同,常人每年赚个10个点已经谢天谢地。但长江和记过去46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20%。

李超人靠什么帮长江和记持股人赚取5000倍的收益率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资本会流向未开发地区与处女地。而小散的零钱则会是哪人多,追向哪!

前者能够给资本带去10倍,甚至几百倍的投资收益率。

而后者是看到别人已经获取10倍,甚至几百倍的收益率,而选择接盘。

以上是李嘉诚30年前来到一穷二白中国投资的根源,也是现在李嘉诚选择撤退的理由。

房价从2K/平的成本涨至5万/平,李嘉诚们已经赚了25倍。从5万/平涨到50万/平的概率有吗?答案是没有。因此,把5万/平卖给他人,到其他地区买2K/平,等待到达5万/平售出,又是25倍利润。而留下来,从5万/平跌至5K/平的概率有吗?答案是有。

没有有潜力的地区怎么办?

答案是买物有所值的商品,比如电力、自来水、能源等等,先把资金存储在物有所值之内(李嘉诚在英国、欧洲、加拿大投资的逻辑),先投资那些急需要钱开发的领域(李嘉诚400亿投资南海天然气开发,未来还会追加投资)。投资科技公司,投资Facebook,投资人造牛肉,投资.....


高金波

咳咳咳,你想多了😊很多人决定买房还是不买房,经常受李嘉诚的左右,李嘉诚抛售楼盘,就会特别担心自己家的房子价格下跌,李嘉诚买入土地,就会特别庆幸自己出手英明,其实自己这点小钱,跟人家首富怎么打理资产有半毛钱关系吗,答案肯定是没有。

比如这个新闻,李嘉诚加速撤离中国楼市,像我们这样的老百姓能够撤离楼市吗?当然不能啦,只有一套房住着,往哪儿撤啊,往山坡上撤,往山洞里撤吗,我们住哪儿呢?还是老老实实住着,过自己的小日子踏实。

关心这些新闻的人,估计是投资了一套或者两套房的小市民,肯定不是手里十几套几十套房子的房二代,人家的底价低到不能再低,不必太考虑房子跌点涨点的事,就是我们这样手里没什么资产的老百姓,天天担心被市场给洗劫了。

现在再说中国楼市不断上涨,已经不是现状了,从去年317新政以来,中国楼市不但一年没涨,还有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原因就是国家开始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只能用来住不能用来炒,如果你是用自己的钱去炒,当然不会限制,但想从银行拿杠杆炒,就别指望了。

为什么呢?房价高企造成的金融风险已经很大了,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防范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也就是说未来很长时间内,房价都不会有以前的景象,非但没有,还会有一定幅度的下跌,李嘉诚获得这些信息肯定比我们小老百姓有渠道啊,所以他才会提前抛售啊。


富凯财经

正好之前回复了类似问题《为何继清空内地资产后,李嘉诚开始一直不停地抛售香港资产?》(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69484889463193869/),请先参阅。

借用里面类似话来回复吧,“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让普通人来答复李超人先生为何“中国楼市不断上涨,李嘉诚为什么加速撤离中国楼市?”,套用一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只能用常识来分析一下吧……

首先,李先生出售的内地房产,基本上都是办公大楼。近年来,租金收益率在不断下降,靠租房收钱,显然不如一把变现来的更实惠。因为,对于他那样的大集团,流动性比资产价格更重要。

其次,所谓“中国楼市不断上涨”的地方,大都和李先生投资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关系。

最关键的是,李先生曾说过多次,他从不在金融资产的顶部变现,一来无人知道顶点在哪儿,二来往往到顶点时,像他所拥有的那样巨大体量的房产就难以卖出了,见好就收才是最佳境界;而且,在内地还有人民币换汇的问题。

篇幅有限,点到为止。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陈思进

中国楼市虽然在过去一些年一直持续上涨,但是后续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涨幅!

首先,中国楼市上涨的基础之一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时间,住房完全没有市场化,住房主要靠单位分配,因此很多人尤其是大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并不好。因而当房地产市场化以后,多年的住房需求被释放。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攀升。


其次,就是地方政府在国地税改革以后,也需要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解决当地的基建、教育及其他民生事务。因此,各地也开始以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面粉贵了,面包自然也会涨价。

再次,就是整个世界在面临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为了救市,世界各国都提出量化宽松政策,从而使货币超发,客观上促成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但是,随着存量住房的持续增加,年轻人拥有的住房数量会越来越多,而量化宽松政策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从而使房地产再也没有持续上涨的基础。因此,作为一直在香港和内地投资房地产的李嘉诚自然看到了这一点,为了规避以后的风险,撤出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也是在情理之中!


地震博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道德经》

接触过交易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一个常识:真正的高手出货,就是在趋势上升中的。而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所有高手共同的特点之一。

功遂身退,天之道。后半句老子没说,功成不身退,你猜怎么着?答案都在历史书里。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前些天在微头条看到的一则消息,说的是雷军很后悔当年没有投马云钱。然而我仔细想来,雷军真的会后悔当初的决策吗?

所谓强者,靠的是对客观世界成体系的认知,这种成体系的认知会促成他自己的一套成体系的行为,你可以把这称为做事风格、行事逻辑等等,总之,他们有一套不变的东西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短期内可能会吃亏,但长远上必定获益。

雷军没有投马云,错过的仅仅是一个发大财的机会,雷军当年若是没有遵从自己的纪律,投了马云,那么破坏的其实是他整个行事逻辑的闭环,错不单行,他还会投牛云、杨云、侯云……大概率还没等到今天有机会说自己后悔就把钱打了水漂了……

所以,也不奇怪有许多人都感慨,做交易最难的部分不在于判定自己做的对和错,而在于有时自己做的明明是错的,却盈利了。

这就太恐怖了,为什么?我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三岁的熊孩子朝一个乞丐脸上吐了一口吐沫,乞丐非但没有生气,还笑嘻嘻地摘了一朵小花给了熊孩子……你猜,熊孩子以后会遭遇到什么?

我们每个投资者都是正在成长的熊孩子,而市场却并非是谆谆善诱的好老师,市场它经常干上文中乞丐干的事——你做错了它还给你花朵,代价呢?就是让你无法形成自己行为的逻辑闭环,进而在未来的大战役中一败涂地。

看问题换一种角度,讲观点升一个高度,墙裂后是砖,我是专门引玉的抛砖人——墙笑裂。

墙笑裂

也许,这就叫见好就收吧。自从进入内地楼市以来,李嘉诚到底赚了多少钱,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外界并不知情,也无法知情。

面对着很多人认为房价还要涨的内地楼市,李嘉诚调整布局,将发展重心转向欧洲,一方面,可能是他看到了欧洲新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给了未来发展更大的空间,也就让李嘉诚这样市场嗅觉特别灵的人闻到了新的赚钱机会;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将要传位给儿子,提前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否则,不会撤离的步子这么大。

当然,李嘉诚撤离内地楼市,也可能与他对内地楼市泡沫的担忧不无关系。因为,有泡沫就有泡沫破裂或消化的风险,在普遍还认为房价要涨的情况下,撤离的效益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小的。他在撤离的同时,留下一部分,也是为了灵活机动,进退自如。所以,他既可能继续享受内地房价上涨福利,也可以有效防范风险。

而现在,他已经比较顺利地把企业交给了儿子,也说明他的战略调整已经基本到位。接下来就是如何按照新的布局,由接班人具体营运了,不需要有太多担心了。


谭浩俊

如果把楼市比作股市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李嘉诚就是个大机构大庄家,是站在金字塔顶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站在山顶所看到的风景、所接触到的讯息是我们这些站在山脚下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如果非得说点原因,个人认为可能大致有以下几点吧:

一、大资金由于手中筹码太多一般都是先于一步出货:

大资金出货首先考虑的不是要把手中的筹码卖在最高点,而是要考虑怎样安全的撤退并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对于楼市来说,李嘉诚的撤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如果等房价已经掉头向下再出货,那无疑只会引起市场更大的恐慌,更不会有人接盘了,那样就只会砸在自己手里

二、任何行业都有它的周期性,房地产也不例外:

房地产经过一二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透支了未来三十年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人口红利渐渐消失,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房地产将逐渐过剩,现在抽身离开是很明智的选择。

三、政策性风险:

现在国家对于楼市的调控政策已经非常明显,我们要坚定相信国家的意志力是非常强的,只要国家真正想做某件事,是没有做不成的事,现在之所以没有完全堵死,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还没准备好,房地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如果是,那将是非常愚蠢的!

四、个人集团内部的接替布局:

我们知道,在去年年底李嘉诚宣布了退休的决定,而在他退休之前完成了两件事:一是撤出了大部分国内的产业,二是基本完成了集团的海外布局,他的意图可以说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在自己退休之前安排好一切,让儿子李泽钜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