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工为什么不用钉子?

往事不随风

中国古代工匠发明的“榫卯”实在太牛了,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从网上搜了几张动图大家感受一下:

没有立体想象力的人看着都晕,真不知道在没有电脑制图的古代,这些木匠是怎么发明这么多精巧的榫卯结构的。什么是工匠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

榫卯不仅结构精巧,而且坚固耐用,有句话叫:榫卯万年牢。榫卯跟钉子相比,简直太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古代木匠不用钉子的原因。

钉子虽然既不美观,又不耐用,但它至少有一点好处:方便易学。钉钉子谁都会,没什么难度;榫卯想学精,估计不学上几年是掌握不了的。

可以想象,如果古代钉子像今天这么易得,那么平民百姓家的家具一定会用钉子而不是榫卯。钉子钉的家具虽然不耐用,但是坏了谁都可以修,拿榔头敲敲就可以了。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修板凳的经历吧?老百姓要的就是便宜实惠性价比高。

所以,古代木匠不用钉子的原因是:古代没有成熟的制造铁钉的技术,铁又属于战略物资。因此古代如果造铁钉那价格一定很高,只有富人才用得起,但富人追求的是美观耐用,更不可能用铁钉了,只会用榫卯。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梦露居士

因为全球闻名的榫卯结构,还没有钉子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做家具了,墨子、鲁班都是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没有钉子的时候,如何连接木头,除了用绳子捆,还能用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榫卯结构,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仅仅家具、建筑上 也大量使用,就连现代很多建筑结构也都在使用榫卯结构。

我爸爸是木工,不是现在拿着钉枪一通打的那种,而是传统的那种;小时候我跟着他看过他做家具。确实可以不用一根钉子;这要得益于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榫卯结构。还有就是大家不太熟知的:胶粘,古代使用动物皮毛、骨头熬制的骨胶。

至于问古代木工为啥不用钉子,那就是:钉子太贵了!这个在榫卯结构后面给大家讲。

首先说榫卯结构:霸王枨、夹头榫、插肩榫、粽角榫、栽榫、楔钉榫、格肩、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暗榫、套榫、挂榫、勾挂榫。老外的建筑师特别喜欢中国的榫卯结构,有时候把他们高兴的不得了,为啥?把这种结构用在现代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钢结构中,不但美观好看,而且强度更高。

给大家看一个榫卯的碉堡的杰作:孔明锁,有动态图拆解。孔明锁有四根、6根、8根……,现在都成了益智类玩具了

古代不用钉子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钉子太贵了。古代的炼铁技术不如现在那么发达,不能大规模生产钢铁。钢铁大规模使用也就是近代的事情。在古代,像现在这样小的钉子不好制造,加上铁价格昂贵,所以钉子一般用于大船什么的,在家具上很少使用。


嘟嘟读读

古代木匠没有钉子怎么盖房?这个视频带你了解强大的榫卯结构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70a001002e26e5ff266\

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

引经据典说这么多,难道不是因为古代钉子太贵和太糙吗?


九应

这个话题很新鲜,古代木匠为什么不用钉子?

其实古代有“钉子”的,但是那钉子不是铁钉子,那是木的叫削子,起到充实接头处的效果。至于为什么不用钉子我觉得以下几个原因:

一:古代炼铁技术有限。古代的铁含铁量不高,就脆;不像今天的钉子全是钢做成的,如果把那个时候的铁做成钉子,那么体积肯定要大才有实用性。做大了体积大、质量大反而没了实用性。

二:铁生锈。古代的铁含铁量低,防腐蚀能力低,那么就更容易生锈,想想建筑都是要住个几十年的地方,经常需要换很不方便,而且生锈了会很影响美观。考虑到安全性和观赏性还是不太适合。

三:相比而言,木头的榫卯结构更稳定。农村的人就知道,木板凳是很结实的,当凳子坏了我们就用钉子钉,但是钉之后的凳子用不了多久就格子嘎子得响起来了。

四:榫卯结构更美观。其实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比现在人重视多了,看它的门都是精雕细琢,窗户有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座房屋的建成需要很久的修缮,相比之下现在的人方便多了,买的都是现成的建材和家具,费脑子的就是图案、颜色还有价格。在山西的大院遗址可以看出古人的艺术性。


周游宇内

古代的好多建筑物,如庙宇,民居,亭台楼阁的构筑,大量使用木材,而这些木结构组成的建筑纶大多数为卯榫结构,不用钌子,主要有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

一,用卯榫结构而不用钉子,建筑物牢固,安全。木结构连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名种类卯榫结构,卯榫头,槽,勾等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连接方法连接后安全,可靠,自锁,在大自然的各种影响下如温差,地震,物理影响下建筑物不会散落,坍塌,而钉子达不到这个效果。好多人玩过“孔明锁”就是利用卯榫连接,最后一根锁住后就打不开了。比如山西晋北的棺材 ,不象别地方的棺材盖上盖子后用七星钉钉死,而晋北的棺材盖,盖上后一推榫头入槽,再往侧面一推,卯榫锁死,这个棺材盖就再也打不开了。用这个例子简单讲一下卯榫结构特点,又好懂,又能明白。任何一个物体在空间有三个轴线(假没)ⅹ,y,z。物体可在每个轴上有两个自由度,即沿这个轴的移动,为中心的转动。共有六个自由度,如果这六个自由度被约束后,这个物体就被固定不能动了。而卯榫结构就可以把两件或几件木制物连接在一起,约束他的六个自由度,这几件木构件就散不开了。还以棺材盖解释,棺材盖盖上后,不钉钉子,棺材盖能打开,但钉上“七星钉”后,棺材盖就推不动了,可以埋了,但他缺少一个约束力,Z轴的移动,所以这个棺材盖可以撬开,但用卯榫方法连接,因盖推入榫槽里,里面有勾锁死,六个自由度全部约束,这盖就打不用,如打开只有劈开破坏棺材。所以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很牢固。

二,可以抵抗自然界的各种影响。比如自然界的四季温差,湿度影响,木结构的建筑古代工匠都考虑到了,因为都是木构件,受到这些影响,他们的热涨冷缩系数差不多,就受到的破坏力小一些。再一个地震,风吹雨打,使用人们生活劳动的振动作用,对木构件有影响,而榫卯之间很牢固,工艺精巧,不会发生破坏现象。如日常使用的桌柜,都是卯榫结构,加粘结剂粘接,打入楔子,桌柜都稳稳当当,如用钉子钉住,受到这些力,变化,长时间的挤压,摇摆,剪切作用就开始摇晃,开钉,散架了,咱们日常生活都经历过。比如山西应县木塔,全部木结构的巨大建筑物,一千多年经受多少风雨灾变,七级地震,战争影响,至今屹然挺立。

三,受当时生产力,科学技术影响。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达不刭,生产力达不到。当时木结构,名种建筑如用钉子连接,需要用现代化工业手段,现代工具。比如大柱子,大梁与其他件连接如用钉子钉子要用长度很长的,需要锻造加工,长铁钉细了,钉的过程中会弯曲钉不过去,只有加粗,粗钉子又会把木构件钉崩,劈开,既使钉住受外力,时间长会开,会脱落的。现在的木结构件有用螺栓,铆钉的可以保证,象桥梁,建筑物,船舶连接要用铆钉铆接后就可以防止受外力影响,不至于松脱。而古代制作不出螺拴,可用铆钉,但钻孔技术达不到,所以钉子不行,铆钉也不能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中华大工匠发明了卯榫结构,成为世界一大瑰宝,是人类的一大遗产,需要发展延续下去。有说过,有古建部门拆了一些古文物建筑,拆时又排照又绘图,拆完装不上,这就说明,我们对古代的木结构建筑研究不够,有待我们继续努力研讨。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感谢邀请:其实不是古代木工不愿意用钉子,而是钉子在古代非常珍贵!

可能年纪比较大的人都知道,钉子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有个很洋气的名字叫“洋钉”顾名思义,也就是说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钉子是进口来的。这就意味着钉子的实用成本是很高的,而木工动辄需要的数量是很吓人,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起。所以总结起来,古代木工不用钉子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受中国古代冶铁工艺的限制,中国古代不可能大量生产铁钉供大家使用。生产成本过高是钉子使用的硬伤,加之中国木工跟其他手艺人一样。代代相传,数千年来早已经总结出许多方法比用钉子更加实用。我们看很多一两千年的古建筑,上万块大小木头没有一颗钉子。

第二,中国古代有非常严格的铁器使用要求,在某些朝代甚至于菜刀都是好几家人共同使用一把。难道政府会容忍你用几千枚钉子修房子?就算是镶在木头的铁器,在古代统治阶级的眼中那也是不安全隐患。试想一下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把竹竿,木棍削尖了当武器)为什么?要是有铁器,对统治阶级的打击是不是更大?所以不是不想用,而是没用。



第三,木匠在中国古代的地位相对于别的匠人来说要高出很多。同样,老百姓对于木工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就很高了。中国古代木工制作家具并不像现在如此随意,长短高低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范本。更加严格的师傅甚至要求徒弟必须百分之百按照前人传下来的制作格式来做家具。


补充一点迷信的说法,钉子在古代人眼中为火中燧取,不祥属火。是木材的大忌,所以在使用的时候非常谨慎。甚至在很多场合是严禁使用钉子等铁器的。如:宗祠、庙宇。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到生产的限制,毕竟在古代生产一颗钉子费力不说还卖不出好价钱。


明清书画鉴赏

榫卯,是中国古代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古人不用钉子,并非是不喜欢用,而是钉子很贵,作用很小,钉入成本比钉入木隼成本还大。



到了明代,随着海运的发展,中国人也在东南亚发现了那些更加适合做 家具的木材 。可问题是,对于这些热带雨林硬木,钉子压根就钉不进去呀!不但古代的熟铁 钉子钉 不进去,就今天的钢钉也无能为力(随着钢钉钉入,木材也劈开了)。 古人用各种各样的卯榫结构连接物件,比钉子更坚固耐用,且不生锈,成本也更低。



超级评论员007

古代木工不用钉子的关键在于榫卯等技术措施。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就是“以柔克刚”的典范,看似“摧枯拉朽”的木材,通过合理的布局,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就坚不可摧了,这就如同太极拳一样以柔克刚。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真是巧夺天工,简直太神奇了。



墨影文艺

首先确认一点,古代木工也会使用钉子,但只是某些大型建筑配合榫卯结构而使用,并不会出现大量使用钉子的情况。

在鲁班爷的时代,木工和木质建筑就已经形成行业规模了。那时候的铁器和铜器,一小部分制作贵族用的奢侈品,绝大多数是相当重要的战争资源,基本都用在军事科技与战争武器上(矛、戬、戟、戈、箭、城门、战车…)对于古时的冶炼工艺,钉子并不可能会像现在一样抗拉抗扭又抗剪的,一般来说只会在大型建筑上会制作出巨型的钉子来配合榫卯结构加固,况且那时候的钉子也不能直接钉进木头(钉子偏软),对于古人使用钉子远不如开榫卯来的简单和便宜。

常见的榫卯结构大致分为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细分的话就比较多不一一举例,比较有名的人艰不拆的鲁班锁就完全能体现古人伟大的智慧。不过不管什么样的榫卯结构,以现代的讲法就是完全定位,要想榫卯结构发挥作用,在XYZ轴三个方向上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否则家具在受外力的情况下很容易散架(自行脑补一下凳子坐散架的画面)。



榫卯结构之所以这么稳定,当然是源于我们祖先的工匠精神呐,至少他们不会用那种发泡的木头来做家具啦😜ོ,严格来说好的榫卯结构应该是过盈配合,即使没过盈也要敲些东西填补缝隙让它过盈,当然工匠们还是能够直接做到"天衣无缝"的。

如果熟悉定位原则的话,只要肯动脑筋,说不定自己还能设计一些新的榫卯结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