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砸水缸的司马光


自李渊高举反隋大旗,招揽天下英雄豪杰共谋大事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就奉命招兵买马,随父亲征战四方。

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辅助李渊处理朝中之事。而秦王李世民因为战功赫赫,朝廷已经没有能衬得起他的职位,李渊便想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封号,以彰显李世民的卓越功绩。

然而这天策上将再风光也不是李世民想要的太子之位,于是李世民表面顺应父亲的旨意,建了一座天策府,专门招揽天下英豪,归入自己门下效力。随着天策府的逐渐壮大,朝廷中形成了“太子府”与“天策府”两股势力,而且天策府甚至有强过太子府势力的倾向,一场夺嫡之争正在悄然酝酿。

李建成和李世民心里都清楚如果对方获胜了,自己都没有活路了,之后这场拉锯战愈演愈烈。李渊看着两虎相争,权衡之后他站在了太子李建成这边,着手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父亲的态度成了压垮李世民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保全自己以及皇位的诱惑,他决定铤而走险。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亲手射杀了长兄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在了天策府大将尉迟恭的手里。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皇太子,随后逼迫李渊禅位,荣登大宝。

李世民得势后,屠杀李建成、李元吉后人,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占为已有,为何不敢杀了李渊?

其实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李渊而是没必要那么做,他最大的威胁是太子李建成,经过周密的布局,严谨的实施,天策府势力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是尉迟恭穿着盔甲带着武器,觐见李渊,向他汇报说太子李建成谋反已经伏法被诛。李渊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这阵势一看就明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此时与李世民翻脸也于事无补,弄不好还得搭上自己的老命。不管愿不愿意,李世民都是李渊唯一的继承人了,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总不能便宜了外人,为此李渊也不能毁了李世民。

李渊活着禅位,李世民也算名正言顺的继位。根本没有必要杀了李渊,去背负杀父弑君的罪名,招致千古骂名。


史论纵横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父亲。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了还是皇帝的亲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伦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炀帝还不如。

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并平庸之辈。所以才有二虎相争,李建成因为是老大,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没办法再封了。兄弟两个,各自有自己队伍,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对于兄弟的矛盾,李渊想了一个办法。

资治通鉴载「(李渊)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从心里是不会接受的。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继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时候。

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四弟齐王李元吉,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够狠的,但女眷没杀。而且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资治通鉴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向李渊汇报,大哥四弟谋反,被处决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儿子,死了两个,再和这个过不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们有问题……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很快李渊当皇帝也懒了,禅位。

上述故事中,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皇权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儿都是没有足够分量的。


几苇渡


李家的夺嫡更像昔日的上海滩,而李渊是龙头

据我所知李世民虽然很牛,开疆扩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依旧没有与他老爸李渊抗衡的能力

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曾多次出征,但是他并没有军权,军权一直掌握在他爸李渊手里。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有军权的才是真正老大。所以不要把李世民想的那么猛,其实在李渊在位时,他顶天也就是能接触到军队的皇子。而且李渊立太子就说明人家才是老大。

李世民铤而走险杀掉俩个兄弟,其实是在赌。赌他老爸,年事已高:赌他老爸知道大局,传位给自己。李世民若想杀他老爸,怕是自己会更惨。所以我说李世民不是不敢,而是没能力。

玄武门之变,已是李世民的极限。

见识一下李渊

军事战略大佬(李渊)

夺取长安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歼灭群雄、消除割据则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好突厥,经略西北,巩固根本;第二阶段是消灭关东、江南等群雄,统一全国。基本方略是各个击灭,先北后南。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资治通监》卷一八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举父子之前,他用认亲和封官的手段相抚了李轨,从而对薛举形成战略牵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轨内部,得以不战而降其地。在平萧铣后,他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岭南96州等,都体现了军政并用以制胜的策略思想。

当时关东李密与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因此,李渊对他们仍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为平定萧铣,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很明显,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

这才是真正的李渊,李世民要杀他谈何容易。不要只知李世民手段果敢。李渊其实套路,手段更深。曾是一方之主的他又岂能是如此懦弱。

李世民杀李渊怕是没什么戏吧。再者噬父名声他也背不起吧,而夺嫡之争则自古已有。


生而孤城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主。其人武艺高超,智慧出众,带兵有方。在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在登上皇位前,也曾手染亲人的鲜血,杀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和弟弟,让人感觉到了其人冷酷的一面。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为什么不将李渊也一起杀了,这样皇位更稳当,难道李世民不敢杀?


不是不敢,于情于理,都不能杀自己的父亲,除非脑子坏了,李世民脑子没有坏,而且好的很。


1、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心理依赖,如何能杀?

父母孕育了孩子,历经十几年,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求孩子健康快乐,现代如此,古代也一样如此。

孩子是父母骨血的延续,孩子也是父母最主要的精神支持。事实上,父母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支柱,更是孩子最大的依赖。


虽说,宫廷之中少亲情,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绝对是最为看重的感情。


宫廷政变,充满了各种兄弟间的互相残杀,也充满了其他亲人间的厮杀,但弑父的片段还是少之又少。因为,弑父意味着要斩断心里的那层依赖,弑父意味着要以怨杀报答养育之恩,弑父意味着要斩却层层美好的记忆,弑父意味着要否定那个人为自己做的一切。


除非情感逻辑出现了大问题,除非内心变得非常变态,否则,弑父是件太难的事情。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意。做为人,如何能轻易弑父?李世民智慧出众,能力超绝,弑父的事情很难做出来。



2、 杀了父亲李渊,李世民要面对亿万夫所指

杀了父亲李渊,李世民面对的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将是数不尽的指责,这种指责会经久不息,生生世世都会如此。


不是李世民不敢杀李渊,当时的李世民所能调控的资源,杀李渊绝对是可以做到的。可是,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做。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对孝顺都颇为看重,杀了李渊,不仅会受到外人数不尽的指责,更重要的是,还会受到自己内心的无尽谴责。


这是逆情绪、逆社会的行为,如何能做?做了如何能过后面的日子?做了如何能够每晚安然睡着?


李世民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不会主动去杀自己的老爹。除非老爹李渊要杀他,出于人性,可能会自卫,但自卫的同时,向自己老爹举起刀还是非常难的。



3、 杀父亲李渊,没有任何必要

为什么会杀亲人?可能是为了巨大的利益,或者可能是出于自卫,有些时候,不是你杀了亲人,就是亲人杀了你,你没有太多的选择,因此有人感叹“最大的痛苦就是生在帝王家。”


宫廷争斗最多见的亲人残杀就是兄弟相残,为什么兄弟相残非常多见呢?因为只有兄弟才有机会获得那个皇位,也只有兄弟才有机会与你竞争那一份举世无双的巨大利益。于是,有些人磨刀霍霍砍向了兄弟,李世民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也是如此。


李世民功劳太大,势力也太大,李建成对太子之位有所担心,因此双方拔剑相向在情理之中,就看谁的剑更快了。事实说明,李世民的剑更快,于是惨剧发生在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了。


可是,李渊和李世民没有竞争关系,是皇位的先后继承关系,为何要杀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嫡出的儿子只有李世民一个了,皇位不给李世民还能给谁?这事李世民看得很透,李渊看得更透,因为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就禅位给了儿子李世民。


难道李渊没有任何能力和儿子李世民竞争?错,不是没有,是很大。可如此下去,乱象又会加剧。就算李渊把儿子收拾了,着眼于未来,其他儿子又怎能比得上李世民?

因此这对父子,老子不会想法杀儿子,儿子李世民更不会去杀老子李渊。


李渊是聪明人,具有大智慧,禅位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也是聪明人,你给我禅位,我养你终老。


宫廷争斗,杀亲人绝对不是上策,有时候只是无奈。杀父亲,绝对是蠢人中的白痴干的事,聪明如李世民,又怎会如此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杀兄霸嫂,抢了老爸的江山,夺了儿子的媳妇,李世民的人生波澜壮阔,狗血沸腾,没有白活。

玄武门之变,李二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果然就杀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垒,锦绣江山唾手可得,于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来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渊。

从内廷大门到李渊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渊的盯视下,李二走的心惊胆战,每一步都像是一个世纪,爷儿俩各自的盘算,连同即将要组织成的语言,凝滞了宫闱上方的空气。

李二最后两步几乎是连滚带爬,跌落在李渊的怀抱里,继而“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有记载说李渊天赋异禀,生有三乳,也不知道李二吸吮的究竟是那只乳,但被吸吮者的感觉一定很酸爽,在这酸爽的高潮之中,父子情感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李渊最后审时度势,认可了现实,三日后,册立李二为新太子,没两个月后,叹了口气,我不玩了,直接禅位。

李世民为何不杀老爸李渊,不敢,不能,也不想。

为何不敢?

论实力,你李二手下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将如云,你老爸李渊作为马上皇帝,也不是吃干饭的,坐稳龙庭八年,天子龙威正炽,眼神恨不得都能杀人,朝中威望根深蒂固,拥有军队最高调动指挥权,玄武门之变中,李二的那点人马差点连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人马都没掀翻,想要用武力捋老爸李渊的龙须,差的火候还大。

何谓不能?

名分,虽说老李家有胡族血统,但即使是胡族,也讲究老爸是天,儿子是地,儿子弑父,天理难容。放在汉家伦理道德上,简直就不称其为人了,这个道义上的风险是不能冒的。

因何不想?

一则是父子感情基本盘尚好,李渊也一直感谢李二这些年的努力奉献,也曾打过立他为太子的主意,也承诺李二等同于并肩王的待遇。

二则棋局形势已然如此,李渊李世民父子心理都明镜儿一般,棋手对弈,过程形势无论怎样纷芜变幻,结局无非胜者为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出局,唯一的胜利者只能是李世民。

李二边哭边想,在想这时哭着吸吮父亲乳头的即便是换成李建成,结果是一样呢?还是一样呢?他知道这是李渊所必须面对并承受的结果,李大李二根本就没有什么分别。一想到此际,李二禁不住又哀哀恸哭,这次的哭声是真的,真的为自己差点被老四勒死而后怕。


历来现实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虽然是先发制人,但也是险象丛生,要不是事先策反玄武门守将,把玄武门关的老紧老紧,自己差点就报销在玄武门。后来,李世民部将尉迟恭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首级示众,外面围攻的东宫兵马才知道大势已去,不得已散去。

太子李建成(能征惯战的将才)、齐王李元吉(为人骁勇且擅使马槊)也非等闲之辈,之能怪运气实在太差,当时在玄武门稍微注意保护小命,等外面的援军杀到,还不是吊打李世民。可惜,历史就是这么现实,玄武门事变开始没多久,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死。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大家都已经明白当今皇帝就只剩下一个儿子——李世民。对于大多数大臣们来说,谁当皇帝都是老李家的。你杀的飞沙走石,我也着不急,那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家天下的皇权争夺,基本大家都是不怎么急的,只要是皇家的人上台,臣子们都认。现在就一个李世民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李渊更是清楚,虽然突然少了两个儿子,但是自己也没办法啊。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自己都剩下一个儿子了,难不成要干掉最后一个儿子,让老李家成了绝户。

况且,李渊必须支持李世民的另一个原因是,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如果不快速定位的话,谁也不能保证李世民下面的伙计,哪天不高兴就替主子动手干掉李渊。因为李世民的班子是一只船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不要说当时李渊的人身自由已经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没有被控制,他也不大可能对李世民下手的,毕竟王朝的延续更重于儿子之死。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渊可杀不得,在儒家的统治伦理里他是君,也是父。他要是动了李渊,就是对“君父”不敬,这样虽然无妨于他的登基,但是对以后的统治和名声是有极其坏的影响的。天下文人的唾沫子都能淹没了他。

同样的,李世民清楚,自己已经是最后胜出的儿子,其他的皇室血脉都已经被他斩断,大唐王朝要想延续,老爸归天之后要想享受香火祭祀,那是必须要跟他妥协的。事实上是,李渊聪明就支持,大家和气;李渊不配合,也不影响李世民的大权在握。

因此,李世民实在没有必要对李渊动手。历史也表现出李渊的大局意识,玄武门事变后3天,就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2个月后就退位当太上皇。

李世民杀兄屠弟、娶兄嫂纳弟媳,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好色,小编“子屠龙”觉得未必如此,至少史料里李世民也没这么明显的“色”。

虽然各位美人姿色撩人,但我更倾向认为李世民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一来有浓厚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娶兄嫂纳弟媳乃是正常的“胡风”;二来兄嫂弟媳都是名门之后,娶了他们就能笼络住重要的关陇集团的成员,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子屠龙


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是不需要杀。李渊已经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还当众吸吮李渊的奶头以做婴儿状。另外李世民不是娶嫂子,是娶了四弟妹杨氏。

1.李渊不是李世民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埋伏,杀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其中故事也是非常凶险,当时事态已经非常危机,如果李世民不动手就会被李建成灭除,既然水火难容,李世民最终选择了先发制人。

玄武门事变同样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事败死的就是李世民,后面的贞观之治也就不复存在了。李元吉生的孔武有力,武艺高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偏偏老天又生了一个李元吉唯一害怕的人,就是尉迟恭,而尉迟恭又是只服从李世民一人。如此玄武门李元吉碰上尉迟恭……真是天意让李世民当皇帝啊!

李渊也完全被控制了,身边站着一身血的尉迟恭,完全丧失了主动权,选择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可能都没有想到父亲最终会认同了他的杀兄逼宫行为,感动的当中吸吮李渊的乳头做出婴儿状。这样就不用背负杀父篡位的罪名,合理合法的继承了皇位。

2. 李世民娶了四弟妹杨氏,李元吉的夫人

杨氏是隋朝望族的大家闺秀,长的漂亮,人又贤惠。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对女儿和其他家眷都没有下狠手。还娶了四弟妹杨氏,后来生了儿子还过继给李元吉,也算让李元吉有后了。

3. 李世民虽有杀戮,却是个重感情的明君

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但是对功臣杀的并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很可贵的是他启用了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魏征多次顶撞,李世民始终重用魏征,传为千古佳话。

李世民的皇后也是一个贤后,李世民有时被魏征气的发怒,和长孙皇后抱怨想杀了魏征,但是长孙皇后多次劝阻李世民不要杀魏征,要做明君。可惜长孙皇后寿命很短,李世民失去长孙皇后后非常痛苦和思念。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自为长孙皇后写了碑文。之后李世民又做了一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只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远远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更要求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让宫人居住在里面,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关注叁品姐姐的小幸福,叁品姐姐每天都会分享一段爱情感悟,幸福可以很简单!


叁品姐姐的小幸福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一路上烧杀(杀李建成、李元吉)淫掠(夺弟媳杨妃),但却没有顺势杀了父亲李渊,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不敢杀、不想杀”和“没有必要杀”两个方面。



父子君臣人伦,李世民不愿意冒弑父杀君的政治舆论风险

李世民在大唐立国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身边逐渐聚集起一批谋士和武将,当中文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赏无可赏的李渊只能授权秦王组建天策府集团的权力,陕州以东全归他管理,此番安排足见李渊在立嫡长子李建成和立贤能李世民之间的优柔寡断,为玄武门之变直接埋下了伏笔。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夺嫡争斗,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舆论道德批判早已麻木、不痛不痒,甚至李世民还有几分“正当防卫”的理由,毕竟李建成也有做了他的想法嘛。至于对待老子➕皇帝的李渊,就不能这样简单粗暴了,一来父子亲情摆在那里,血浓于水,二来杨广杀父的政治危机也是前车之鉴,不好再去踩地雷。


玄武门之变后唐帝国权力格局已定,没必要杀死皇帝父亲

在闻听秦王击败太子宫和齐王府势力后,李渊深知大局已定,嫡亲血脉如今只剩下秦王一个,儿子们手足相残的悲剧让这个老父亲心灰意冷,有了淡出政治的想法。且事变后,李世民的天策府文武集团迅速得占据了朝廷各要害部门职位。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李世民,又把手伸向了原太子和齐王集团,一方面他直接纳娶了弟媳妇齐王妃杨氏,兼并了关陇集团的杨家势力;另一方面以大度的姿态吸纳魏征等人才,安抚天下人心,各方势力纷纷归附。在此形势下,李渊空有皇帝之名,政治权力空间早已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与儿子李世民妥协退位当太上皇。玄武门之变,一直是李渊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父子之间从此形同陌路。


竹山清溪涧


李世民杀兄杀弟,但是就没娶嫂子,反倒是娶了弟妹巢王妃。在这里,不能说李世民“不敢”杀李渊,可以说“没想过”杀李渊。



实际上,李渊很欣赏李世民,甚至在脑子里有过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冲动,但是他终究不是嫡长子,而长子李建成也没那么昏庸,也有些能力。实在是找不到理由来让李世民当太子。

对此,李渊心里有丝丝愧疚,毕竟大唐很多江山是李世民打下的。也因此,在李世民取得很高功劳后,无官可封后,大跌眼镜的是李渊创立一种官职,叫“天策上将”,授予李世民。还给予他创立自己班子的权力,可以在天策府拥有自己的文武大臣。

这种待遇简直就是“太子”啊!按道理说,李世民功高盖主后,应该打压才对。如果换朱元璋,不这样做才怪!但李渊自创官职来授予李世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的地位蹭蹭上涨,可以说是帝国的第三把手,甚至可以当一把手了。只是缺点合法性罢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的父爱,以及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受到威胁!

也有可能说明:李渊懦弱或者玩平衡,更或者创造机会,让李世民自己去争夺太子之位(这个猜测有点大胆)。

兄弟相争,李渊让他们第二天早上来对质,不料爆发玄武门之变,此时的李渊在哪里?他在湖中乘船看风景。李世民也拿捏不稳李渊的意思,于是让尉迟恭打前路,探探口气。等李世民被李渊召来时,发生了这样一个场面,资治通鉴说:

世民跪而吮上侞,号恸久之

李世民上前跪在李渊身旁,允李渊的乳头。不要笑,这是他们的风俗,叫“乳翁”。也说明很久以前,李渊这曾这样做过,或者做过这种仪式。此时,李世民吮父乳,是在唤醒早年的记忆,在表达“我是由你哺育长大的孩子”。这里需要说明,李渊有三乳!再现早年李渊乳子的场景,这样能不让李世民“痛哭”吗?



综上,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李渊,压根是“没想过”。李渊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个好皇帝。多年以后的李世民,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的父亲。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谢邀。抱歉直说,但确实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危险。畜生也不会弑父,更何况是人?请不要举他的表叔兼岳父隋炀帝弑父淫母杀兄的例子,如此败坏人伦、践踏道德之徒,那就是猪狗不如,无论他有多少千秋功过及不可方不可说一切苦衷,都改变不了这个定论!

我看了几个回答,有的说不能杀,有的说不敢杀,却没有看到有人说不该杀!不会杀!

是的,李世民为何不敢杀父亲李渊,没那么多事后诸葛亮,也不可能是某位达人所说的李渊善于见风使舵——他自己就是船长,又需要向谁使舵去?给谁看?杰克船长啊?

原因就两个:

1、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儿子绝不该杀他!

2、李世民作为一个儿子,绝不会杀父亲!

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不能、不敢杀者,有能力杀之而不杀也;不该者,绝不可生出此念头也;不会者,不用多此一举也。

不能、不敢杀者,是从利益及前程最大化方面考虑问题;不该、不会者,是纯粹从亲情人伦及忠孝方面对这个行为的否定。

一、为什么不该杀

纵然皇位极致冰冷,纵然皇权极致诱惑,需要夜以继日的算计,需要未老先衰的代价,但父子之间,是否可以不必如此冷血?

如果李世民真的杀了李渊,不但他皇位的合法性会成问题,而且也会给后世的皇位继承开一个恶劣的先例,最悲哀的是,他将会遗祸到今日:既然皇帝可以杀太上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杀就杀?

即使是平民百姓,弑杀至亲也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死后必须要下十八层地狱。何况这是帝王家事,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千万复倍——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他后来成了明君,因此这些污点会更其放大,并直接摧毁帝国的道德体系及人伦基石!相反,他若是个暴君、昏君又或平庸之君,也不差这一个屎盆子,后果反倒不会这么严重!

二、又为什么不会杀

如此反推,可知李世民是真正的聪明人,他既已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大获全胜,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为什么这么说?

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精力旺盛,甚至在他退位后还保持了超强的战斗率。然而窦皇后所生的只有四个孩子罢了,换句话说,在这四个孩子死绝之前,其它儿子休想皇位落到自己头上。

这四个儿子中,卫王李玄霸早夭,李建成和李元吉又被KO。现在帝国的第一皇位继承人是且只能是李世民一人而已!

此时尉迟恭进宫,浴血面驾,只是作为震慑及传声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李渊保持清醒,勿行昏着——比如忽然精神病发作,非要将如今窦皇后的独苗苗李世民斩首。

细思李世民之意,敬德此去,不过是为已成囊中之物的皇位上最后一道保险罢了。

李世民既为军事天才,自会精于推演,我相信他早已推演过时局演变。

例如他一出示太子及齐王首级,摧毁了二人党羽的抵抗意志;大变刚生,宫里萧瑀及陈叔达便劝李渊:

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新唐书·隐太子建成》)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陛下早做决断,太子和齐王都该死,秦王不错,应该马上立他为太子。

没有证据表明萧瑀与陈叔达早已被李世民收买,但二人在前太子血迹未干时便马上规劝李渊,其实便是当着尉迟恭的面向秦王表示效忠。

两位重臣对自己的支持当然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比较不确定的是父亲李渊。

好在李渊立刻就接了一句:“此吾志也!”

大事定矣!

诸位请想,大事已谐,事态并未不可控制,李渊并没疯,大义已定,最重要的红利——皇位马上到手,李世民又怎会对父亲生出恶魔一般的杀意?

他应该早已在考虑善后问题,他甚至已经幻想帝国的疆域正在亲吻自己脚尖,又怎能做此不智之事,反为后世唾骂、为千古贻笑?

三、李渊的决断

史书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我发现了这个:

萧瑀和陈叔达对高祖的劝谏,事实上是先由李渊起的话头。

当时秦王部众已杀散东宫、齐府之兵,马上便来了一句:

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

这很耐人寻味。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给我的感觉是很佩服李渊,在短暂的且一定会有的丧子之痛及手足相残的悲哀后,李渊在沉默良久后,应该心中早已有了决断,所以才有此一问,“现在怎么办?”

不愧是成大事者的风范!

【结语】

只有解释了以上两点,我们才可以引出附加理由:

如不能杀、不敢杀等。

而关于这两点,各位高人的答案早已珠玉在前——如说外面的军方大佬未必会服等等——我还是不献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