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络上有那么多人喜欢喷人?

涛倩分享


“喷”这个字的意思,被描述为胡乱指责、批评乃至谩骂等,以前并没有很深体会也不太留意,但近期在网上看到了一些评论,让我形象地感受到了所谓喷人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能理解人和人之间观点、视角会很不同,但与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仅仅是发发牢骚吐吐槽不同,“喷”给人的感觉更有敌意和攻击性,而且毫无道理可言,也因此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碰到意见不和、相互冲突的时候,有些人也会指责和批评对方,但一般来说会有个度。毕竟人们还是需要维护自身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的,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成是缺乏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但如果在互联网上,由于许多人的评论、发言都不是显示真实名字,对一个人的限制就小了很多。即使发表了非常负面的言论,也不会被认识的人知道,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影响也很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是会助长某些喷人的行为的。

我曾经看到网上的一篇文章下面,有些评论没有任何针对性,就是在胡乱指责,而且所提到的和文章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喷人行为的背后,有些是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有些是在通过一些过激言论来博人眼球,有些是在通过攻击别人来获得内心的优越感和心理快感等。

那些喜欢喷人的人,一般来说不会去顾虑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为了让自己爽快,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心理需求。但凡能够去将心比心的为他人考虑,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情感,也就会注意言辞,不会过于激进和胡乱指责。网络的匿名性能够让我们在言论上更加自由,各抒己见,但还是需要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关注“鹈鹕心理”头条号,用心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鹈鹕心理


题主你好,我是渡仁心理的CBT君,心理学专业出身,一直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目前为止已有五六年。

对于你说的这一类人,俗称“喷子”。仔细看了前面几位的回答,大多数也是从性格方面来分析的。我在这里也有以下几点看法说出来与广大答友们探讨。



要想了解“喷子”这一群体,先要清楚它的定义。百度给的定义是:指爱好胡乱指责他人而不通情达理的人。

偶尔的胡乱指责并非人格特征,如果成为一种爱好即一种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就被定性为喷子。

主要出现在微博、新闻评论、百度贴吧、网络游戏、直播平台、QQ群、微信群、内涵段子等网络平台中,他们用语言攻击他人,他们喜欢成群结队,暗箭伤人,攻击距离远,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总结来说,“喷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断章取义,不关心帖子的内容,他只看有没有留下漏洞、把柄,只要有就抓出来狂批狠斗;

2.无立场,他不需要立场,也不能有立场。有立场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3.出口成脏,一般都说不出什么好话,语言能有多恶毒就有多恶毒。意在激怒对方,挑起争端;

4.自我感觉良好,以挑刺找茬为乐趣,通过发表反对观点进行自我实现。

首先,作为心理咨询师,CBT君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特意去查了心理学领域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发现有个实验非常有意思。

这个实验是联邦大学(Federation University)的健康科学及心理学学院做的,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网络调查问卷,一共调查了415名男男女女的一系列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主要包括: 社交技巧(social skills)、心理变态(psychopathy)、虐待欲(sadism)、同理心(empathy)这四个维度。

其中同理心又分为2类:情感性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能够体会、内化这些感情,并对它们做出反应)和认知性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能理解别人的感情)。

实验研究结果表示:“喷子”在心理变态和认知性同理心这2项特质上的得分比一般人高,而在情感性同理心的得分比一般人低。

具体来讲,心理变态这一点包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高水平的认知性同理心,让这些人很擅长伤害别人的感情。

而低水平的情感性同理心,让“喷子”们体会不到受害者的感受(难过、伤心、愤怒、失望等),因此他们丝毫不会有负罪感。

简单来说,就是“喷子”们知道哪些话最容易伤人(高认知的同理心),但他们体会不到被伤害和内疚的情绪(低情感的同理心)。

其次,我想从攻击性这一角度来分析“喷子”的心理。

总所周知,每个人都具有攻击性,这也是与生俱来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的攻击性会被社会化(隐藏、转化、升华等)。

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愤怒的哭声里就包含着攻击性。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攻击性也不在断地发展,打斗、辱骂等行为是最突出的表现。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因此,我们的人格也就不一样。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如果成长环境较好,受到父母合乎情理的关爱,我们就会逐渐地融入社会正常的环境,这种攻击性会变成与别人的良好竞争,例如比考试竞赛、体育竞技等。

但是,如果我们从小没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当我们想要表达愤怒时受到家长、监护人的忽视甚至是指责、虐待,这波人的攻击性就会一直得不到释放和缓解,会一直隐藏起来,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典型的表现有犟嘴、骂人、吵架甚至是妒嫉、暗算等,最严重的就是发展成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也就是说,“喷子”这波人从小的攻击性沿着恶性方向发展,没有被社会化。

由此看来,“喷子”是一种病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任何病态行为都是潜意识过程,是潜意识在作祟。也就是说,“喷子”的行为大部分是他意识不到的,尽管他知道这种行为是攻击性的,但是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则是属于潜意识的。

最后,我想从“社会责任分散”的角度来简单讲讲“喷子”的心理。

我们经常会发现“喷子”常常出现在网络上,现实生活中比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网络上发表言论,往往因为社会责任分散而很难被惩罚,惩罚犯罪的成本被大大的降低后,自然更容易犯。

社会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在“喷子”这群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当他们(不止一个人)在网络上群起而攻之同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除非出现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一般都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内心戏应该是这样的:

“在网上我想怎么喷就怎么喷,不会受到惩罚,反正大家也都是这样的,又爽又不用负责任,多好。喷了那么多,又没谁能拿我怎么办,刚好我也可以满足现实生活中很多做不了达不到的事情。”

这是有这样的想法,才会演变成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而在我国,关于网络言论犯罪的相关法律还处于空白,除非情节特别严重,涉及到了刑法、民法中的言辞攻击、诽谤、散布谣言等条款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一般“喷子”们在网络上是属于“言论自由”的,不会受到处罚的,这也就是说他们言行的惩罚犯罪成本非常的低。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于“喷子”这一群体的分析,希望能给题主和广大答主一点帮助和启发。大家多多探讨,让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咱们的生活。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渡仁心理~


渡仁心理咨询师团队


除去专门被雇佣的水军之外

我是觉得一个人任何的生活轨迹都会反应出这个人真实的存在印记,无论是网络上的暴戾粗鄙还是生活上的缩着脖子做人的其实可能都是同一个人,只是被掩藏在网络的虚拟ID之下。喷的不是一种心理,而是一种为人。网络上有多少喷子,现实生活中就有多少暴戾粗鄙的人,只不过在现实生活里,不是时时都有机会有空间,让他们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有很多人在外面谦谦君子,回到家对妻子儿女暴力相向,就是因为现实里发泄是需要有代价的,不可以随意放肆,而放到了网络上,披上了虚拟的ID,不问缘由不问对象不问时间地点,就可以随便喷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就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

不过我认为,不论你做了什么,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二进制的世界也适用。


忘川设计


首先因为网络环境所致,谁也见不到真人,就会肆无忌惮。真正拉到现实中,估计屁都不敢放一个。真正的网络喷子特点是先发制人,不管你说了什么,逮谁咬谁。那种被迫还击,平时不主动喷人的算不上真正的喷子,也并不可恶。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问了。为什么这些喷子这么喜欢喷人,而我们自己甚至有时候都懒得理。这些逮谁喷谁的喷子有几个共同点,1.现实中内向:往往朋友很少,同学聚会都不怎么说话,女生主动打招呼还脸红。别问我怎么知道,我曾经的大学同学学就有一个是喷子。外地的,内向。可是到了网络上,就立马变得厉害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学过心理学的可以帮忙解释一下这个现象。2.现实中往往一句话就可以得罪人。3.喷子还是以学生群体居多。我曾经抽样调查了一下喷子资料。大概十来个吧,大部分都是十几岁。他们在很多还在读高中和初中,年龄越大,喷子越少。我当时都是装作他们志同道合的人去加好友套话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现象也许反应了年龄越大越懒得去喷吧


葫芦笑金刚


人无完人 就像你可能不喜欢我 我也可能不喜欢你一样


狗仔大妈


😝改变一个世界,就要先改变认知问题,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佛经😄劝人别枉语。因为不说话😷急拜。所以说着说着就枉口八舌了。😄反正他说话又不用对现弄习惯了拜。反正也是没事解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