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为什么没有火起来?

诗海泛舟


电视剧《白鹿原》已经播出了,首先向陈忠实老先生,向《白鹿原》剧组表示敬意和感谢!感谢陈忠实老先生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好的作品,;感谢《白鹿原》剧组的尽心尽力。白鹿原为什么没有火?做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我有话说:



电视剧《白鹿原》讲述的是20世纪初陕西关中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特殊的背景,浓厚的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剧中朱先生对传统道德的坚守,白嘉轩的勤劳与自私,鹿子霖望子成龙,白孝文情感波折,白灵投奔革命,黑娃被迫为匪。

鹿兆鹏追求理想,鹿兆海舍生无义,……好一副波澜壮阔的众生像,演绎了白家和鹿家的恩怨情仇和曲折的人生轨迹,命运归宿是主题。

日寇入侵危机四伏,白鹿原风云变幻,黄土地在阵痛中颤栗,但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得到传承和洗礼,旧体制与新变革发生碰撞,白鹿原迎来新生。张嘉译,秦海璐,何冰,刘佩奇,李洪涛,雷佳音,翟天临,李沁,戈治均,董洁,……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强大的演员阵容,为什么火不起来?

电视剧《白鹿原》跨度长达50年,要讲好这个故事真的不容易。电影版《白鹿原》,导演王全安虽然是陕西人,还邀请了张雨绮,段奕宏等知名演员加盟。一部电影只有2个多小时,想讲好50年的《白鹿原》众生像真的是捉襟见肘。观众只对张雨绮和段奕宏饰演的黑娃和田小娥印象深刻。

电视剧版《白鹿原》有77集,比较完整的还原了白鹿原的时代变迁。张嘉译,何冰,秦海璐,戈治均,刘佩奇,李洪涛……这些演员吃住都在白鹿原,身体力行,为了饰演仙草,秦海璐学擀面条,做油泼面。;张嘉译更是带着大伙割麦子……何冰演的鹿子霖势力,圆滑入木三分,刘佩奇演的朱先生个性鲜明,传神逼真…………

无奈的是播出平台,陕西卫视除了能卖药,播不育不孕医院,其他的啥也干不了,《白鹿原》的播出一波三折。;好不容易要播出了,又遇上了网络和手机,《白鹿原》的主流观众是50,60,70后,这些人除了晚上守着电视机没有事干。无奈的是一个晚上只有两集!






80,90后整天是手不离机,打游戏,耍朋友圈,泡妹妹,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春节联欢晚会没有人看,情人节盖过了元宵节,好多人知道圣诞节,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在网上看电影,看韩剧,那有时间观注长达将近80集的长剧!说实话,手机方便了大家对电视机冲击很大,但是手机能害死一代人,疏远亲情,提笔忘字不是胡说!

《白鹿原》是在陕西拍的,陕西方言是块硬伤,除了张嘉译和孙浩,剩下的演员基本上是讲普通话的,比如剧里面的gouzi(屁股),gejiu(蹲下),用陕西方言说出来别有一番韵味!让他们这些演员说方言是难为他们,说普通话又没有哪个味。不说普通话外地观众又听不懂……为难!



《白鹿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陈忠实老先生的枕棺之作,是文化精品。记得秦海璐在好多场合一提起《白鹿原》就泣不成声!,经典就是经典,经典需要传承!现在人被快餐文化弄得没有了耐心,看的东西太多了,心里就一片茫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但是现在不火不等于以后不火,时间可以见证。看人性的变化莫测,看时代的变迁和更替,就看《白鹿原》。

谢谢大家,仅代表本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评论


水到渠成183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

根据陈忠实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其实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

众所周知,这是一部中国文化意味特别浓厚的作品。

黄土高原,新旧交替的时代,透过西北乡村的众生相,以小见大,得以窥见历史巨变的史诗。

底蕴如此深厚的《白鹿原》,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变故呢?

最初是档期的问题,之后是停播,闹得网上沸沸扬扬,后来重播,又是争议纷纷。

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同时也反映了非常尴尬的现实,《白鹿原》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受欢迎。

没办法,这就是一个沉重的题材啊。

有人甚至拿它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底蕴之厚。

它确实是一部很厚重的题材,以至于王全安拍的电影版都无法还原它全部的底色。

它终究没有那么娱乐,反倒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

因为它的尺度其实非常大。

记得陈忠实当年写完《白鹿原》,出版一事也是磕磕绊绊,十分难产。

原著如此,电视版同样如此,为什么呢?

从故事内核来说,它拥有极为强烈的批判色彩。

各种大尺度描写,结局了封建末时代国民的劣根性和旧社会吃人的血腥性。

而对于旧社会和新革命之间,陈忠实的态度又是那么混沌,以至于扑朔迷离。

如此所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脱离主流价值观的一种行为,我们也可以叫做危险的思想出轨。

很不幸的是,好不容易播映了,又遭遇了史诗级主旋律《人民的名义》。

《白鹿原》不火,对用心的制作团队来说自然十分可惜,但也曾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些许真相。

这就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啊,没有话题性的《白鹿原》怎么可能火呢?

唉,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


独狼映画


如果现在你身边还有谁觉得《白鹿原》不火的话,那你就可以跟他断绝朋友关系了。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白鹿原》的首版字数达到了496000字,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大部头巨作,也是少有的史诗巨制。而怎么将这样的鸿篇巨制进行影像化一直是一个难题,这也是很长时间内没有关于《白鹿原》得影视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没有关于《白鹿原》的影视剧出现之前,《白鹿原》一直是以舞台剧和话剧的形式面向观众的。但是,无论是舞台剧还是话剧,都是比较小众的艺术形式,在宣传推广方面局限性很大,想让全国的观众都能看到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将《白鹿原》影像化的作品还是2012年上映的由王全安执导的同名电影《白鹿原》。这部电影集结了张丰毅、张雨绮、段奕宏和吴刚等实力派明星,这部电影筹备了9年,拍摄了3年。但是受制于电影时长等原因,电影版《白鹿原》的表现差强人意,在豆瓣也只有6.3的评分,这无异于给对影版《白鹿原》寄予厚望的观众泼了一盆冷水。

2012年电影版《白鹿原》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人物的塑造并不丰满,如果你不是提前看过原著的话,就很难理解电影中每一位人物的一举一动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比如电影把原著中黑娃和田小娥的故事作为了叙事主线,这样做本来没什么不妥,但是坏就坏在电影对于很多细节的处理语焉不详。在白鹿原上“风搅雪”之后,黑娃跑路,回来之后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了土匪,以至于很多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讲了个啥。

电影版《白鹿原》的失利让其失去了一次火起来的机会,也让《白鹿原》又凉了很长时间。

直到2017年电视剧版《白鹿原》播出,收视率一路走高,《白鹿原》这才真正火了起来。电视剧版《白鹿原》能够火起来有其必然性。

首先,电视剧版《白鹿原》的长度为77集,这样的体量足以呈现原著跨越多个年代、几代人之间的复杂经历,也能很好的将《白鹿原》的史诗气质体现出来。

另外,电视剧版《白鹿原》虽然对原著中很多涉及迷信、色情的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但是极为难得的保留了原著中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你可以理解为是在时代巨变中国人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这也是陈忠实写《白鹿原》的初衷和本意。

作为一部年代剧,《白鹿原》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不仅仅是因为原著光环的加持,而是因为剧版《白鹿原》的制作、演员的表演、主题的深刻都是近些年来的电视剧中难以见到的。这样的好剧,观众看得出来,所以很多人甘愿充当自来水,让《白鹿原》真正火了起来。


赤兔电影


谢邀,《白鹿原》对我的影响很大。去年冬天看过了《白鹿原》的小说,我开始四处搜寻羊肉泡馍,不为别的,就是小说中鹿兆海请他爹鹿子霖进西安城,说早晨儿去吃老孙家的羊肉泡馍,白天听听戏,想吃啥吃啥,美着呢。打这儿,我就惦记上了这羊肉泡馍。而今年夏天,这电视剧《白鹿原》开演,看着一个个特写的镜头,我就喜欢上了吃这油泼面,有辣子也要吃,就是觉得香。

听说山西一带也有油泼面,但和关中不一样——山西的油泼面放牛肉,不酸,不放关中的这种青叶菜,辣子也不是关中的这种香味。单说关中的面食,种类也真是够多,可能不如苏州面点那样精致,可在这黄土高原上,吃的怕也就是一个痛快劲儿。就像电视剧里镇嵩军的杨排长说,关中的“裤带面宽三丈三”,别说在那个饥荒动乱的年代,就是我现在听起来,也觉得吃着肯定过瘾。其实我很好奇他们当时的人真能每天吃上这白面做的面条?恐怕是够呛。

不过,看着电视剧里的黑娃蹲在井边一碗接一碗地吃着面,那白白的大宽面条和红色的辣子搅拌在一起,浇上一勺子油,实在是色泽诱人。有这面就够了,还要什么田小娥!说回电视剧。其实刚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我是不太适应甚至有些反感的——明明是收视率问题非要诱导网友扯到审查;张嘉译那腰还没我直;鹿子霖不帅就算了,简直是个活宝;仙草成了雪地里拣回来的了,这让大山里吴掌柜的咋想?但渐渐地,我开始觉得应该抛开原著,再来看这部电视剧。不去想书里的剧情、人设,仔细看看电视剧,你就会发现,这部剧还是很不错的。

基本上所有演员都演得不错,何冰老师的鹿子霖尤其能看出好来。李沁演田小娥可能不够“骚情”——说实话,大家觉得田小娥这个角色写的好也不是因为她多风骚、和几个男人怎么怎么样——但田小娥的神态变化、情感流露,李沁都能比较好地表现出来,甚至听习惯了,声音也还好。白灵这个角色演得确实有点疯过了,但和剧中的大多数角色一样,人设的原因占大多数。对了,演得最好的,大概是那个傻子——二豆。

不过,这部剧一播出,在化妆间敷着膜派水磁石极润面膜的秦海璐也是一度火了,这款经范冰冰手中出来的面膜,在某宝也是被人一直搜索,也难怪秦海璐四十多岁了,皮肤依然这么好。

不知道各位网友朋友们,你们都怎么看呢?


深度娱


白鹿原这样写实的剧集,是很难火起来的

一、现代人喜欢看什么?

现在是一个商业社会,人们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后,有更多的钱流动,可以消费、可以攀比、可以享受,经济成了最主要的。

马云大叔就很火,这在没有民族干预的情况下,谁有钱,谁就有话语权,谁就能凭借自己的商界励志传奇成为精神领袖

得出一个结论:大众心底喜欢草根励志成功传奇,来鼓励自己。

二、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现实

白鹿原深刻的展现当时现实社会的一些封建民俗、矛盾,透过许多小人物的侧面描写来影射时代变化人性的变化。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底蕴厚重,它承载的还是那段积灰的历史。

可是,而今也有而今的现实,换了时代就没有真实社会了吗?

我们忙着顾及身边,工业污染、雾霾、饮用水、工厂少女、二十楼白领女青年、孩子上学考试、高考制度、毕业生就业、光棍村影响社会稳定.......没有专业没有责任没有工资要求我们必须着重关注研究那段历史

得出一个结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现实,忙碌的社会人,使劲跑也追不上时代!

三、电视剧是大众文化,已经不能承担传播这种阳春白雪文化的责任

要看看现在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吗?

大IP最火,每年上百部的电视剧百分之八十是古装大男主大女主大IP ,观众要看什么?看演员的颜值、真金白银堆砌出来的视觉效果,《赢天下》5亿投资,《九州牧云记》3亿,

看完以后都不用去在乎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只要那一瞬间的快感,简单粗暴,就是这样。

可就像周星驰电影那样,当年很多人看不懂,岁月洗礼,很多观众反而懂了,评分慢慢增高,成为经典

大明王朝、大清王朝当年不喜欢看的,也慢慢懂得,经典不怕时间久远

相信《白鹿原》也是一样


旧时药


这么多的人在回答这个问题,还有那么多的大咖在回答这个问题。我回答的问题,估计也没多少看,但是我还是想表达我的想法。那就是,我想看《白鹿原》,从他开播的时候我就想看了,只是没有时间追电视。演员整容也比较强大,有我很喜欢的实力派演员张嘉译,还有在《因为遇见你》里面认识的邓伦单眼皮帅哥也在里面,确实有看的想法。



我一般从不追肥皂剧,觉得太浪费时间。我想看是因为这是陈忠实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以前没有改编过电视剧只有电影,电影由导演王安全改编过。想着后期播完后,自己时间充足的时候集中看完。但是,发现腾讯视频里有,不过不是免费播放,非要开通会员。于是,我就做罢,本来我这人是喜欢看原著的人,没得看现在就不看呗。

正好乘这段空闲时间好好看看原著小说。于是我用二个月的时间读了二遍《白鹿原》小说。电影我以前是看过,小说长达50万字,三十四章节,压缩成二个多小时,陕西方言,说实话十年前看的还真是没看懂《白鹿原》这部电影。



现在拍了电视剧,我想了解拍的电视剧与原著差别大不了?张嘉译和张丰毅演的白嘉轩哪个到位?我家使用的网络电视,各种综艺电视剧啊都是同步更新,《白鹿原》竟然搜索不到,各位,是搜索不到啊,不是开通不开通会员的问题,就是没这片。只有各种片花啊或者个人剪辑的几分钟短片。

我才发现,你《白鹿原》火不火,还没开始播几集停播,然后各种限制的播放,然后很少的播放平台,确实很大程度抑制了他的播放量收视率。当时《白鹿原》停播的时候,正是《人们的名义》播的如火如荼,各个电视台各个平台争相放映,也没见要收费有限制,那个时候上到白发苍苍老人家,下到十几岁的学生娃都在看这部片子。



题主问的《白鹿原》为什么不火,我想你问的是电视剧吧?!网络电视竟然搜索不到,腾讯视频的会员制,把喜欢《白鹿原》的人拦在了门外。

同事说把她的视频会员号给我手机看,算了,我本是不喜欢刻意的人。万一离原著相差太远,岂不失望。

我想说的是陈忠实用六年时间完成的小说出版后,到了1997年才获奖。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奖——第四届矛盾文学奖。好的一部小说,不是用火不火去评价的,一部好的小说历时再久埋没再久,它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是的,《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名族内涵,就是一部近现代史,令人震撼和真实,还有厚重的史诗风格。

电视剧《白鹿原》,把喜欢《白鹿原》小说的人拦在了门外。一部片子的火不火,跟整个推荐、平台以及他的团队策划是有很大关系的,没有大面积的接触,又谈何喜欢,和大火。

小说里面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文字的魅力,是电视剧体现不了的,起码是不能全部体现的。我还是忠于名著吧。电视剧就不管它了,

《白鹿原》拍成电视剧,就是用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让大家去看和了解,但是接触面太小,宣传不够,阻碍了它的前进。

我的真实感受,欢迎留言讨论。


后来151267


感谢邀请。

首先亮明一个观点:《白鹿原》
电视剧没有火🔥起来这个概念并不准确。应该说,还是引起了相当足够的关注目光,但要说到大火🔥,确实还是差了那么点儿火候儿🔥。

《白鹿原》是一部人们心中期待值很高的作品,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学作品的扛鼎之作,拥有足够的分量可以把持文坛,问鼎王座。

但就是这么一部作品,人们对它的期望值太高了,加之播出的过程一波三折,多少影响了人们的收视热情和参与迫切程度,所以才打了些许折扣,造成今天的局面。

依个人看来,不能大火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对于原作的忠实程度不够。整部《白鹿原》电视剧,在敏感处做了很多增删修饰,把原本具有儒家思想的精华变成了具有献身精神的刻意说教,渗入了较为凌乱的文本架构体系,颠覆了原本和谐的原笔原意,有些吃力不讨好的嫌疑,尤其是在作品的后程,更是有些离奇诡谲,也就难怪观众不买账了;

二是现如今人的精神世界和上个世纪初期的原始形态和固有意识并不在同一条线上,有貌合神离之感,更有心底滋生的隔阂存在,难以真正合拍,而且对于现在的年青一代来说,落差不是一星半点儿,而是狂瀑飞泻,一泻千里,就难免追不上上个世纪的思绪,有点儿情绪和意识脱离,人们不热衷于此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三是前有几个版本的影视作品做比较,人们发现哪一版都有精华所在,哪一版也都存在巨大缺憾。只能说,相对于其他作品,此部电视剧原作的还原程度相对更高一些,但并不理想,这也是一度几番送审几番折腾的怪象,人们对于某些主管部门的刻意作为有些不买账。

本想说的更多,但还是就此打住吧,免得也被和谐,那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龙吟148119260


在我眼里红楼梦后中文最好的小说拍的电视剧没有火起来,认为有原因的。

第一,中国人生活压力大,内心里抵触苦难的东西。这早有先例的。比如冯小刚的1942票房惨淡而同期的无厘头泰囧大火。1942应该是冯最用心拍的影片,酝酿十数年,投入可能也是最大的,可得到的结果却这样。

第二,白鹿原小说虽然好,可是现在哪有电视剧精品。看看老版红楼梦连续剧一直让人念念不忘,新版却吐槽无数,用心没有用心,结果还是不同的。新版红楼梦没有火,也不能怪红楼梦小说差吧。

第三,白鹿原虽然何冰和张嘉译演得不错,可是又真的花了多少精力去追求完美?多少场景去令人回味?

我建议,如果不能像以前一样用心去拍,最好不要碰经典了!随便拍哪部经典都不可能火!


用户6016188719


本人作为陕西人,有《白鹿原》可以拜读或观看,实属幸事。

《白鹿原》作为小说非常火,出版了20多年,到现在仍然是畅销书,据资料显示,各种版本的《白鹿原》总共已经印刷了500万余册,堪称奇迹。

但作为影视,《白鹿原》始终没有火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语言转化有难度。确切地说,作为文学语言的《白鹿原》想要转换成电影镜头语言的《白鹿原》,难度太大,不容易把握和驾驭。

文学语言跟镜头语言毕竟是两种语言系统,小说《白鹿原》堪称巨著,叙述了几十年的社会历史,故事情节复杂,语言深奥丰富,并且运用了大量文学修辞手法和许多小人物心理描写。

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转换成镜头语言比较容易,但把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要转换成镜头语言的话,会相当困难,对编剧是极大考验。

像《白鹿原》这样的大作,如果编剧编不好,会把小说的原著思想丧失殆尽,浪费好题材,这也是很多导演和编剧不愿触碰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同是陕西籍的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想着手拍摄《白鹿原》,但鉴于小说太丰厚,不容易编出符合原著精髓的剧本,也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直到2016年导演刘进和编剧申捷,以及邀请张嘉译、何冰等一帮实力派演员,联手打造了一部长达77集的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反响一般,证明了名著不一定能拍出好电视剧。

在电视剧之前的2010年左右,由陕西籍导演王全安,与陈忠实、芦苇共同编剧,邀请了张丰毅、张雨绮、段奕宏等著名演员,联手打造了一部长达150多分钟的长篇电影,播出后,陈忠实先生说:如果给这部电影打分的话,他会打出80分。可以说,作者本人不是十分满意。

名著拍影视剧的成功案例并不算多,著名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在1998年被拍成了长达160分钟的电影,紧接着在1999年上映,反响也不是那么好。由此可见,小说语言如何更好地转化成优秀的影视语言,被观众认可,一直是影视界在极力探索的问题。

其二,《白鹿原》本身题材沉重严肃,跟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比起来优势不大。

《白鹿原》以儒家思想为道德准则,对违背儒家思想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对人性之恶进行了一定披露。这些主题沉重而严肃,拍摄时很难把握好尺度,容易偏离约定俗成的价值观。

现代人需要的是一些轻松、欢快、娱乐性的影视剧来调节心情,励志类、言情类、武侠类、心灵鸡汤类的影视剧,正好具备这种特征,因此,受欢迎程度很高。《白鹿原》跟这些影视剧比较起来,没什么娱乐性优势,难以得到观众的呼应和追捧。

其三,《白鹿原》讲述的故事距离现代生活过于遥远,年轻人对这些生活很陌生,引不起共鸣,也是《白鹿原》火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人更喜欢关注自己的当下生活,对遥远的事物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了解,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感受,谁会愿意去了解呢?


鸿鹄迎罡


简单的说,原著故事太敏感。原著只看过两遍,用了半年时间,看大作品,一定不能看得太快,要看字里行间之外的东西,所以我读的慢一点。我敢肯定,陈忠实为了茅盾奖一定妥协过,所以我们看到的出版小说一定是陈忠实修改到自己底线的。我们可以自己猜测一下原稿有多么震撼。白鹿原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东西,不管电影,话剧,电视剧。最难的人其实是编剧,电影编剧芦苇,可以说是中国编剧第一人,可是我们看到的电影白鹿原几乎就是田小娥传,当然某电影节就喜欢传记类型,所以获奖。电影对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白鹿原上的老农那句话;白鹿原是个好地方,你杀了我也带不走。可以看出那个老农毫无演技,但正是这种没有技术性的处理,才能直击人心。话剧版分为北京人艺和陕西人艺两个版本。编剧孟冰,总政话剧团原团长。因为参与过其中的某一步,所以不好评判好坏,演技不说,就导演手法来说,更喜欢陕西人艺版。据说为了通过审核也是修改过很多次。至于电视剧白鹿原,首先没有震撼到我,如果要我说,我只能说,那不是白鹿原。其实所有有关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影视舞台作品,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白鹿原,但是电视剧更加明显,苍白。其次演技上讲,何冰水平不用多说,年轻一代的也都是国内年轻演员的佼佼者。很多人说白灵演技不行,其实不然,看过原著的都知道白灵其实就是这种性格,只能说剧本给这个人物的设定太过于简单苍白,而演员的二度创作水平太过有限。第三从编剧上讲,很不容易,要编这么一个人所熟知的敏感大作,还要审核。已经很难了。要我说的话,原因很简单,电视剧白鹿原需要的是高投资之外的回报,所以商业性太重,画风太过明亮,缺乏年代感和代入感以及历史年轮的沉重和沧桑感。故事太过于迎合审查。其实写这么多,都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中心和逻辑,也纯属个人观念,手写不易,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