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历史之——古代的“房价”贵不贵

老百姓的房事问题自古就是国家民生问题很重要的一部分,千万别想歪啊,是正儿八经的“房子”的问题。现在一线二线城市就不用说了,三线四线的城市,就算是在新区,暂时配套还不齐全的楼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贵”,有无数的人会感叹现在生活被一所房子压得难受,也有人会问咱古代的房间贵不贵啊?

民居

下面咱就盘点一下咱古代房子的问题,翻阅一些资料,就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和现象,就跟大伙聊一聊。房子问题从古至今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也都是每个朝代的难点问题。

四合院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朝弘治年间,一线城市南京的房价到底有多高呢?繁华的秦淮河畔,一间房能卖到60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一般老百姓,就别打买房的念头了。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厅厅长)谢铎,他手底下有30多号人,都是无房户,一直都是租公家的房子住,年复一年的租金算下来也是一笔非常昂贵的开支,于是就动了买房的念头,当时他每年的薪水是200两银子,就算你不吃不喝三年,也才勉强能买一套房,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收入肯定远远不如他。但他是一个好领导,他也在盘算着怎么才能够给自己的员工谋点福利呢?怎么把这个房子问题给解决了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非常绝妙的点子,是什么呢?集资团购,瞧瞧这是多么新潮的主意,但问题是钱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得从牙缝里省,他把政府给他们配的什么马夫啊,门卫啊等等通通都给辞退了,凡事只要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这样省下了一大笔钱,然后把钱存下来,大伙集资来买房。黄天不负有心人啊,钱终于是攒够啦?于是就直接买了30多套公家的住宅,从此过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就算是国家高级干部买房都这么吃力,那就更别说这些普通老百姓了,由此可见一斑。

老房子

再说一说清朝的经济适用房,古人的奇思妙想一直沿用到现代,言归正传啊,清朝的经济适用房和现代的经济适用房那是恰恰相反,因为清朝的经济适用房是专门给特权阶层建造的,而大批的旗人都搬到城区住,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住,以显示统治阶级的身份与地位,内城的房子盖好之后,清政府就按级别给旗人进行分配,从一品大员到九品官和没有品级的普通旗人,一人也有两间房子。到了乾隆年间,越聚集越多,内城的地盘明显都不够用了,房子也不够分了,这一帮分了房子的亲人,整天都是吃喝嫖赌,胡吃海喝,领了钱粮不够用,把政府分给他们的房子就偷偷的卖掉,乾隆皇帝听说后是很生气的,但是迫于无奈,一方面他还得继续给钱盖房子,另一方面也出台新政策,就是国家不再给旗人免费分房子了,除非是为国家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人,原来分到房子的,你现在可以卖了,但前提是你得把这个房子,从国家的手里买回去,把房子变成私产,原来你只有使用权,变成现在所有权,他们花很少的乾就把房子通通变成了私人财产。有多便宜呢,乾隆四年一个旗人,交给内务府57两银子,就买了正阳门外高井胡同,有三间正房和两间厢房的小型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按当时的房价至少500两银子,放到现在的房价~~~就不敢想象了。

联排别墅

另外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还会给无房居住的穷人免费分配房子,因为朱元璋是农民皇帝,知道穷人无立锥之地的难处,因此就把让穷人住上房屋的问题提到自己的日程上来。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修改瓦房给无房人员居住。后来还想将这种模式全国复制,无奈明朝才刚建立,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撑这样一个理想主义的模式,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朱元璋确实是历史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子的也是唯一的皇帝。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