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是个怎样的国家?


在欧洲东部有一条平静的河流从东喀尔巴阡山穿过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最后注入黑海。这条河流便是德涅斯特河,它将摩尔多瓦分为东西两部,河的左岸是世代居于此地的摩尔多瓦人,右岸则以斯拉夫移民为主。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谁能想到在苏联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之后,河流两岸的居民会因为国家的走向问题发生内战。

早在很久以前,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是一个国家,因此两国居民彼此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后来沙俄扩张把摩尔多瓦并入俄国境内,但只要一有机会,摩尔多瓦人还是千方百计要和罗马尼亚合并。

十月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苏俄内忧外患,摩尔多瓦趁机脱离莫斯科的控制回归罗马尼亚,但恢复元气的苏联不可能就此罢休,后来摩尔多瓦再次被并入苏联。并且为了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苏联开始向摩尔多瓦大量移民,这些移民过来的斯拉夫人多数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右岸,而这一举措也为摩尔多瓦以后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苏联解体之后,就国家的走向问题,摩尔多瓦国内分成两派: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传统居民倾向于西方的民主化道路,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德涅斯特河右岸的斯拉夫移民则更亲近于俄罗斯。

仅从地图上看,便不难看出左岸的亲西方势力拥有比右岸的斯拉夫势力更辽阔的土地和更多的资源,但右岸居民毫不示弱,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面对公然的反叛,摩尔多瓦政府军开始出兵平叛,只是双方的军事实力都很差,如何争取外援成了最紧要的事情。

苏联解体之后,当地的军事资源被俄罗斯第14集团军接收,可当时的内外形势迫使俄罗斯不便直接援助摩尔多瓦叛军,而政府军则可以从罗马尼亚获得源源不断的军援。实力悬殊很大,右岸武装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但政府方面却低估了叛军的抵抗意志,在连续多次未达成作战目标的情况下,左岸政府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手。

而颇具喜感的是,内战中的士兵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白天在战场上冲锋厮杀,晚上则到酒馆里比拼酒量,天亮之后各自回营,继续拿起武器战斗,摩尔多瓦内战也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场上下班的战争。

此后,右岸的斯拉夫人通过各种手段从第14集团军那里搞到坦克和装甲车,内战打来打去终究分不出胜负。直到今天,这个未受联合国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实际上仍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


地图帝


【摩尔多瓦】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城《克里科瓦》 自然地理:摩尔多瓦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为3.38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国土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邻罗马尼亚,北、东、南与乌克兰接壤。地处平原,境内丘陵起伏,河谷和山谷相间,平均海拔147米。中部为科德腊高地;北部和中部属森林草原带,南部是辽阔的草原。最高点是西部的巴拉涅什特山,海拔430米。河流众多但大部分短小,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为境内两大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领土的40%,三分之二的土地为黑钙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3℃至-5℃,7月为19℃至22℃。

人口:413万(2003年12月)。其中摩尔多瓦人占65%,乌克兰人占13%,俄罗斯人占13%。此外还有加告兹人3.5%、保加利亚人2%、犹太人2%和日耳曼人。官方语言为摩尔多瓦语,通用俄语。多数居民信奉东正教,少数人信奉犹太教。

首都:基希讷乌(Chisinau / kishinev) ,位于摩尔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历史,人口79万(2003年12月)。平均气温1月为-4℃,7月为20. 5℃。

行政区划: 1999年3月,摩重新划分行政区。现全国共划分为10个县、2个自治区(其中德涅斯特河左岸行政区地位未变)、1个直辖市(基希讷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