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自称一段时间内“工资350大洋”,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多少?

锦轩一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高薪的高薪。

毛主席去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月薪只留6到8块大洋,养活自己已经没有问题,还可以买些书。

其实,如果仅仅为吃饭,在北京月薪8块大洋已经足够生活了。

我们在看看上海,20年代,上海的工人月薪不过8到10块大洋。

个人认为比米价不适合,因为当年粮食和今天粮食不是一个概念,今天的粮食很便宜,当年粮食则比较贵。

我们可以类比,目前上海工人月薪平均是7000多元。

那么,一块大洋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800到1000元。

而鲁迅月薪为350块大洋,就等于为28万到35万元。

这种高薪,在上海也只有顶级金领才能达到,其他城市就更少了。

十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鲁迅在参加工作直至去世的24年间,共收入12万块大洋,向等于9600万元到1.2亿元。

至于鲁迅的生活,和简朴是不沾边的:鲁迅爱逛琉璃厂、淘古物字画,爱吃馆子、摆酒席,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时就雇用女工和车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陆新村三层楼房,他和许广平、幼子海婴三人雇有两个女佣,晚年经常带全家乘出租车看电影、赴宴席……

鲁迅被一些人认为是文人成功的典范,他生活的精致细节给人突出的印象。一是饮食讲究,爱吃火腿等精美肉食,隔夜的菜是不大吃的;二是住房宽敞,初到上海不过两个人,租一层楼就够用,而鲁迅却要独幢的三层楼;三是喜欢看电影,而且要买价高的好座位,往返要乘汽车。

早期,鲁迅的生活也不算穷,但因开销大,光靠做教育部职员的月薪比较艰难,还经常借债。1919年11月,鲁迅借债500银圆。1920年5月,鲁迅借债400余银圆。1921年3月,鲁迅又借债700余银圆。

但自从写了文章以后,他的收入陡增。有了名气后,一些大学也请他去讲课,这又是一笔收入。

1924年,鲁迅年收入2 600多元。教育部薪水1 095元,其他稿费700多元,讲课费800多元。工作12年之久的鲁迅,业余讲课和写作收入超过了公职收入。

越往后来名气越大,自1927年秋天起,鲁迅决意脱离体制,他既不担任公职,也不做教员,而是专事独立写作。

因为此时,他的写作收入已经极高,完全可以应付生活。1930年,鲁迅年收入15 000多元。1931年,鲁迅年收入8 900多元。1932年,鲁迅年收入4 200多元。1933年,鲁迅年收入1万多元。1934年,鲁迅年收入5 600多元。1935年,鲁迅年收入5 600多元。

以上的收入,基本都是靠鲁迅写文章而来。

而当时最受欢迎的文章,不是鲁迅之前写的小说,而是各种尖酸骂人的政论。

这也是鲁迅为什么停止小说创作,改写骂人政论的原因。

说白了,鲁迅骂人是为了文章有人看,为了文章有人看是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

就这么简单。

相比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甚至毁家救国的真正革命者,鲁迅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萨沙


鲁迅在民国初年的工资大约是300块大洋,他买房的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是花了4100块银元,在北京买了二十七间瓦房。后来又花了1000块,买了阜成门内的一套房。但是,这里要着重强调一点,你对比房价来算民国时期的银元,得出来的结论一定是荒谬的。有的人也喜欢对比米价,实质上,米价也无法衡量银元价值,因为米价动荡太厉害,且丰年饥年不一致,你再对比现在恒定的低廉米价,根本无法得出正确结论。也不能对比教育部长、委员长、校长的工资,这和我们这群普通百姓的数目没什么关系。

同时,绝对不能套用世纪三十年代的工资,来对比鲁迅在上世纪一零年代领的工资。鲁迅的工资是1919年(民国初期)左右的三百块大洋,不是1933年(民国中期)左右的!当时通货膨胀很厉害,就好比一个后生拿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十块钱工资,和九十年代的三十块钱等同,怕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我们应当看民国初年最最普通,最最常见的工人、小工、最普通职员的工资是多少银元,才能得出有效结论。

在民国初年,清华外教狄登迈调查了北京最普通居民的收入。其中,1918年,北京居民最底层的收入是1.66银元/月,即每个月才得一块六。

又,北京五口之家,一年收入需100块大洋,才能维持生活。

这就是说,北京最普通的五口之家,月入必须达到八、九块钱,才能不至于很窘迫。这是在北京户口有房的情况下的生活条件,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是只有一块六。

亦即是说,当年北京市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资,是月入一块六,可维持基本生活。

现在北京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资,是月入2000元。

即,(1918年的)1块大洋=(2017年的)1250元人民币

我们换个算法,来确认这个数据。

民国初年,北京普通工人的常见工资为2块大洋(譬如段公馆中的佣人、在工地干活的普通工人、饭店的伙计)。

目前(2017年),在北京干活的普通工人(非技术工),最常见到工资是3000元左右。

即,(1918年的)1块大洋=(2017年的)1500元人民币

好了,结论差不多出来了。

民国初年,1块大洋合现在的1200~1500元人民币。

鲁迅每月领300块大洋,合现在工资40万人民币。所以,鲁迅可以花800银元在阜成门内买一间房子,花200块银元置办家具和装修。这等于是花了150万人民币左右,看来当时北京的房价并不是很高。

民国初年物价基本平稳,1920年涨过一次,1926年以后物价飞涨,但鲁迅的工资也涨了。同时,民国初年,在上海大户人家置办一桌最名贵的知宾酒席,也只要两块大洋。你要说当时1块等于现在300块,那不是搞笑么?

现在上海大户人家花600块一桌席?

一桌3000块是对的。

足以见得, 民国初年 1块大洋=现在1500元 是可信的。

以后再通货膨胀也不用怕,你只需要记住:民国初年的2块大洋,是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就可以了。

所以,

民国初年1块大洋

=1980年的15元

=1990年的50元

=2000年的350元

=2010年的900元

=2017年的1500元

多简单,少扯那些没用的淡。


豆子人民艺术家




在这个职务里共计领了15000大洋,一九二几年的时候,中下阶级比如邮差、人力警察、人力车夫的收入大概在十几元,而且要养一个几口之家,当年清华北大的学费也就在二十来块,所以鲁迅先生当时真的很有钱。



他是个特别顾家的人,扎根北京后,鲁迅花了3500大洋买下一个三进四合院,把母亲和原配还有两个兄弟一大家子十多口人都接过来,一起生活,因为买房钱不够,为此还卖了老家的祖宅,甚至借过高利贷。 鲁迅先生生前一共挣了十二万大洋,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职场之文化


其实无论是大洋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还是更早的一两银子换算成当今的人民币都不可能非常的准确。我估计大约相当于70万人民币。

第一,用鲁迅时期的房子价格和今天的房子价格对比,再用鲁迅的收入于今天的作家的收入比。鲁迅是当时最好的作家,基本上没有之一。收入也是作家中最高的。大家最爱说的是鲁迅在北京买房的事。大家都会认为鲁迅的收入很高。

可是我认为鲁迅要是生在当代,可能也是如此。我们不说顶级作家的收入,最红的网络写手,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呢?去年唐家三少的版税是11000万,即使年收入接近千万,可是北京买不起四合院。这并不代表收入没有鲁迅高,是因为房子特别是稀缺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独一份资产。这也是房价上涨的更不原因。

房子和汽车不一样、你拥有了这个地点的房子别人就不会拥有了。而汽车没有这个属性。所以拿房价来比较收入就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第二,一种物品的价格受到各种制作工艺的影响。在古代很便宜的东西在今天成为了古董。而如果你把今天的一片普通玻璃拿到古代也会成为无价之宝。而我们也无法算出古代到今天的通货膨胀率,所以一两银子到底相当于今天多少人民币也是不可能有准确答案的。即使民国时期鲁迅的350块大洋,今天到底值多少钱也不容易估算。

有人拿一块大洋今天值多少钱来估值,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

我认为最容易估算出鲁迅收入的方法是,看一看当时普通百姓或者公务员的收入是多少,和鲁迅的收入进行横向对比,基本可以估算是鲁迅收入月入350块大洋,到底有多高。当时普通公务员收入大约是月入5块大洋,可能还要低一些。月入5个大洋相当于北京人现在月入1万人民币。

所以我估计鲁迅的收入在现在大约为月入70万人民币。

我们很容易发现,即使这样,鲁迅生活在现在也很难买得起他北京的那套房子。

以上。


未来那些事儿


看到这个问题,闲来无事,翻看鲁迅的日记,发现鲁迅每天都记着自己当天挣了多少钱,突然来了兴致,异常关心起这位从小拜读的大作家的经济和私生活水平。一查资料不免吓了一跳:北京一套四合院,上海一座洋楼 外加上海一个媳妇儿(许广平)鲁迅的学生,小他十七岁,没有工作专职在家看孩子,有人说了全职太太,错了。只是负责看孩子的周夫人,人家家里佣人,厨子,司机,一概都有。鲁迅老家还有一个媳妇儿(朱安),虽然一直没有在一起,但也是靠他养活。这样的日子是怎样的花销?诸位可以想一想。

无独有偶有人专门为鲁迅算过一笔账(根据鲁迅的日记和生平),他三十年来总收入折合人名币可达四千万,意味着鲁迅是正儿八经年入百万的主儿,肯定有人得说:别羡慕人家,鲁迅一辈子写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作品,这是人家理所应当的稿酬。可话又说回来了,鲁迅是一大文豪不假,可硬要说他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稿费那可就牵强了:当时中国的成年人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再加上鲁迅反政府的文章在民国时期更是市场狭小。那可想而知鲁迅的稿酬挣不了几个钱。那问题来了,这四千万是怎么挣来的?

根据鲁迅当时职业来看,一他在民国政府的教育部当佥事,可佥事一职只是虚职没有实权,没有油水可捞。再者就是在北京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任职授课,本想当老师一个月才挣几块钱,可是一查资料再通过一位1952年就高中毕业的大学者了解:民国时期的大学的老师可是高薪职业,最牛的是教授!教授能牛到什么地步?口说无凭,咱举个例子,就现在中国而言只有香港的教授待遇尚可堪比。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开的车,全球只有七辆,英国女王才有一辆,英女王那是政府财政拨款,而人家是自己工资挣的。并且有自己的专用停车位(在香港租一个专用停车位三年一百万)。在香港教师平均一个半月的工资可以买辆车……

民国时期在北京城,雇俩辆洋车带一家人去酒楼,好酒好菜来一桌,再给你送回家,一块大洋足矣。当兵的月奉六块半,在街上巡街维护治安的警察七块,要是搁骆驼祥子拼死拼活一个月连俩块大洋都挣不了。须知一点:警察局长月薪才四十块大洋,而小学老师月薪是八十大洋,校长就更不肖说了。一九三四年季羡林先生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在济南教语文,一周十节课连带班费也不挣,一个月一百六十块,工作七年出国留学十年(自费啊这可是,全凭自己工资整的,去的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强的德国)。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主任,一个月一百五十块大洋,折合人民币三万。毛泽东当时是图书管理员,一月八块。


陈独秀一个月总收入达六百块大洋,这是什么购买力,以当时的物价来说:北京一套三合院俩百块,十人桌的鱼翅席十块,燕窝席十二。也就是说陈独秀一个月能挣三套房或者吃燕窝席五十顿。


史里论君


真的不差钱

随着地位和名望越来越高,鲁迅先生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根据鲁迅日记,1912年他初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一开始估计是试用期,每月只有六十元,当年11月,他领了足额工资220元,而到了1925年他每月薪俸达到了360元。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死工资,鲁迅先生还有大笔的稿费,根据《申报》经理史量才跟他签的合同,鲁迅先生的稿费是千字三十大洋,而且,不管发表不发表,都得给。据说,老史签的时候,手都发抖,肉疼啊。

白领、金领,鲁迅是什么领

如果放到今天,鲁迅的月工资300块大洋是个什么生活水平呢?白领?金领?

鲁迅的这些银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多少钱呢?有人用米价来衡量,1个银元大概相当于六七十块钱,鲁迅的月工资大概相当于2-3.5万。这在现代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普遍,算是白领。不过,鲁迅能写,算上稿费,有时他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银元,换算到现在大概接近100万,应该算是金领了。

但是,这种算法不大靠谱,因为米价变动比较大,兵荒马乱的年代米价可能高的出奇,所以,鲁迅的收入的购买力应该更高。比如,以房价来看,鲁迅当年3500个大洋买了一个前后三进的四合院,这放到现在得2个多亿了。

除去这些不靠谱的算法,我们用日常生活水平来衡量一下。

根据资料推算,在1920年代的上海,一个五口之家,每月30元以下为贫民,66元为一般,100-200元为中等,200元以上为上等生活。和周作人闹翻前,鲁迅要供养一大家子人(12人),生活水平算是中等。与周作人决裂后,开始分家过日子,鲁迅他们家,人均大概在每月100元以上,属于上层生活了。

鲁迅很慷慨,经常接济别人。1929年11月25日的日记里写到,“以商务印书馆存款九百五十元赠克士”,这是一笔不小的款项。

建国后,鲁迅大概有30万的版税,许广平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但是,后来其子周海婴追讨稿费,甚至闹上了法庭,令人唏嘘不已!


饮水君


1913年1月鲁迅薪俸220银圆。

1916年1月鲁迅为教育部科长,薪俸300银圆。

1919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合买新街口八道湾11号宅院,4000银圆(一说为3500)。一套典型的三进大四合院,21间坐北朝南的正房,另有几间厢房。

1923年兄弟失和,鲁迅再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即今北京鲁迅博物馆。小四合院,占地400平方米,三间南房三间北房,东西各两小间厢房,耗资800银圆,加上改造维修不超过千元银圆。

而在同期,在大学任教者的收入如下:

1917年1月,蔡元培,北大校长,月薪600银圆。

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月薪300银洋。

胡适,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室主任,300银圆。

辜鸿铭、刘师培,280银圆。

周作人、杨昌济、钱玄同、刘半农,240银圆。

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月薪120银圆。

李四光,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月薪500银圆。

顾颉刚,1935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研究员,月薪400银元。同时兼任燕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半薪160银元。

梁实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月薪400元。

毛泽东做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5个大洋,可能还有其它生活待遇(管吃管住等等)。

河北省会保定规定中学、师范专任教师月薪70—100元、兼职教师每小时3—8元;校长月薪100—160元、教务主任、训育主任80—90元;事务主任60元以下。小学教师薪水要低得多,据1914年统计,河北全省小学教员最高月薪不超过24元,最低16元,平均20元;乡村教员每月仅四五元。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0元左右。(不要刻意对比房价)


姚说


在30年代的北平,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如果以大米计算的话是一担米,五块大洋可以卖一头水牛。而当时的大洋是银圆的一种,一块大洋大概是重0.90两银,按照现在市场银的价格来看,大概是300元左右,所以鲁迅先生的工资大概有10万块一个月!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非常高,但其实在作家中,这收入实在是不算高。任何年代,只要是有影响力的作家,其收入基本不会低。当时几乎全国都在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像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当时能成为大家的,基本上都会收入不菲。而且鲁迅先生的钱,大部分都是花在了救助其他人上,他自己都是十分节俭的。

每次想到鲁迅先生,我都会想到郭敬明。郭敬明靠出书,年入千万,而且身价已经十几亿。但是他的作品大多是一些没营养的东西,渲染所谓的伤感文学,却不知真的伤感文学是什么。川端康成先生的伤感文学,让人读后,可以对人生有个深刻的理解。而郭敬明只是抓住了青春期女生的心理特点,其作品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鲁迅先生、胡适、沈从文这三位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喜欢他们文章的深度,也喜欢他们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鲁迅相对来说是批判一些传统文化,而沈从文是赞美纯朴的传统文化,胡适的话是刨掘传统文化。三个人各有千秋,展示了一场文字盛宴,他们的作品是现代作家所不可复制的!


小司马迁论史


虽然有钱,开支也特别大,他是个特别顾家的人,扎根北京后,鲁迅花了3500大洋买下一个三进四合院,把母亲和原配还有两个兄弟一大家子十多口人都接过来,一起生活,因为买房钱不够,为此还卖了老家的祖宅,甚至借过高利贷。

鲁迅先生生前一共挣了十二万大洋,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就抽抽小烟,鲁迅爱记账,且账目特别清晰,大到几百几到几块一一记上,所以都是有据可查。

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一共买了98000本书和几千副字画,花了一万三千多大洋。除此之外,最大的开支就是买房了,按现在的房价来估算鲁迅当年花了3500大洋买的四合院,现在估计两亿都不一定拿的下来,很多人用米价去换算当时的钱,其实都是不太准确的,因为那时候人少房多,时局也不稳定,米价经常被商家炒的特别高,所以真不太好换算,不过,鲁迅先生有钱是真的。


影士禾木兄


百年疮痍,民不聊生。几难出了位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推翻了腐败无能满清政府,人民得以歇息,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第二代奖门人接任后,将整个局势作了翻天覆地改变,为巩固自身位置连同四大家族不断印刷银元,比清政府还要来得猛,加上连年征战军费,再遇世界大萧条,相继在大城市一个面包大概为十多万一个!

鲁迅先生仅仅得几百元工资实为入不敷支,在这个年头的(人为)通货膨胀,真的没法在今天的定义来计算得准确!


《走向自立之路》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书籍,翻译是王小嘉。

(1927-1936年总收入为七万八千国币,平均每月723.87元),大概今天人民币为二万至四万元左右。算是现代的中等人家了!

大洋是银制作,俗称硬通货。当时1大洋兑换100至300铜钱,大概1升米十个铜钱价,但大洋不能用今天的RMB比较的。

黄金:100元/克

白银: 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为4000元

1两白银为80元

1枚铜钱0.1粮食价

换一个角度来看,签字版袁大头银元价高达三万元,大版价高于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