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在逐渐失去克什米尔吗?

花-开错颜色


克什米尔地区算是印巴争端的主要战争,一方面是帝国主义殖民后造成的印巴分裂,另一方面是该地区宗教分歧,克什米尔大量穆斯林,印度教占少数,这和印度教派格格不入,现在来看,印度本就不该在克什米尔叫嚣。

从广义上来说,印度在逐渐加强对克什米尔的控住欲望,加上和巴基斯坦在军事实力上的角逐,印度总体在克什米尔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处在有利地位,至少会和巴方维持现状,没有失去克什米尔的倾向。但是从狭义层面来讲,印度逐渐失去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民心。

首先,印巴对于全境克什米尔地区控制权的问题上态度都很强硬,双方经过数十年的争夺战,丝毫没有妥协或和谈的迹象。也确实因为牵扯的民族、宗教问题非常复杂,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从两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无论是在常规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发展方面都远超于国土面积很小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除了核武,基本就没有能和印度抗衡的利器,当然这是在没有第三方大国介入的情况下。

再看民族宗教问题对印巴以及克什米尔的影响。印巴分治以后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倾向于巴基斯坦,土邦王公反而倾向于印度,因为他们是印度教徒。所以印度在克什米尔的争夺上,也有一小股力量在支撑,远没有达到失去的程度。

但是印控克什米尔却问题百出。印控克什米尔常年遭受着武装袭击的困扰,因此该地区的治安非常混乱,以至于印度军人在对抗武装袭击的过程中,不顾民众安危,经常发生有民众死亡的情况,所以当地人民对印度军人非常不满。就像最近爆发的克什米尔民众举行大规模游行事件,旨在针对印度安全部队,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矛盾将会愈演愈烈。


迷彩先生


印度是否正在逐渐失去克什米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两个层面来理清印度目前在克什米尔的实际状况。其一是现实层面,印度不但没有失去克什米尔,反而还在不断加强对克什米尔的控制。

自2013年以来,印度在克什米尔的驻军和警力不断增加,对克什米尔武装组织的剿灭力度也在加强,包括克什米尔独立组织在内的诸多武装的头目接连被打死或者逮捕。2017年以来,驻克什米尔印度军警先后在当地执行了超过1100次的作战行动,打死打伤武装分子超过百人,逮捕数百“嫌似恐怖分子”,并且多次向外界公开展示印度军警所取得的战果,比如说大量的武器弹药,身穿迷彩服的被俘人员。


此外,在印巴接壤的克什米尔前线,印军对巴基斯坦军队的作战自今年6月起力度不断加大,双方几乎每天都在交火,而且动用重炮在内的武器装备,致巴军和民众超过200人死伤,号称在“克什米尔保卫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印度陆军参谋长甚至在不同场合宣称,印度“迟早”要统一整个克什米尔地区。

其二是政治层面,印度却正在失去克什米尔。由于维稳力度不断加大,以至于堪称印度旅游“皇冠明珠”的斯林那加变成了一座死城。

这里给小伙伴们普及个背景知识,斯林那加是是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夏季首府,位于印度河支流杰赫勒姆河畔(历史上曾是中国西藏属地)。与印度其他地方不同,斯林那加当地气候凉爽,有湖泊、山峰,森林、草原、羊群,人称“东方瑞士”。可外国游客要去这里并不容易,需要首先向印度内政部和旅游部门双重报备,并在斯林那加机场填写一份交代祖宗八代详情的报表,然后再由政府指派一名“导游”或者“司机”作为全程的陪同。

在2013年之前,尽管层层审批,但到访的外国游客还是不少,但2013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交火,这也令堪称克什米尔经济支柱的旅游业遭受重创,当地的民生因此受到极大的破坏,民众对印度政府的不满情绪骤增。尤其是印度军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粗暴行径,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克什米尔年轻人开始采取“以暴制暴”的态度,越境到巴基斯坦方面接受军事训练一度成为一股“热潮”,再加上受全球伊斯兰极端思想的催化,用武力对抗印度强力机构,并且试图寻求克什米尔独立的情绪迅速升温。
这里再普及一个小背景:斯林那加当地的居民多为克什米尔雅利安族人,穆斯林占95%以上。

事实上,斯林那加当地的“反心”与印度境内其它民族地区的对抗印度政府的气氛相吻合。举个例子,在大吉岭地区,印度军警对当地的骚乱失去控制,被迫撤离已经有超过半年时间。而在印度东北各邦,当地民族越来越趋向通过武力来解决与印度中央政府的分歧。在这种大气氛的催化下,克什米尔的离心力正在加大。今年9月,印控克什米尔议会议长很伤心地说:“当年印巴分治的时候,我们自愿选择加入印度,但印度却一直没有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国民!”因而,如果印控克什米尔当地分离势力得到外界的支持,那么克什米尔与印度渐行渐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陈一诺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67%,印度教徒占30%,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处亚洲腹地,周边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结束了190年的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对于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王公土邦,则自行决定归属,可以保持独立,也可以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印度独立后,绝大多数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克什米尔对自己归属却一直犹豫不决。

独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希望克什米尔主权归己。当时,克什米尔地区占人口多数的穆斯林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则是印度教徒,他们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印独立不久,克邦王公就倾向加入印度。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宣布,与印度签署协议正式合并。这显然违背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愿望。于是印巴双方都派出军队进入克什米尔,为争夺克什米尔控制权,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前后发生了三次战争。目前印度控制克什米尔2/3的领土,其余1/3由巴基斯坦控制。60多年来,克邦归属悬而未决,成了印巴交恶,相互仇恨、敌视的焦点所在。

印巴独立后长期对峙和冲突,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因宗教、政治、社会等矛盾不可调和而分道扬镳各自独立,独立过程中发生教徒冲突和仇杀,宿怨未曾化解。两国国情基本相似,特点都是人口众多(目前印度11亿,巴基斯坦1亿多), 经济不发达,宗教盛行、党派林立,社会矛盾繁杂。在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左翼全国联合阵线以及其它地方性政党对政治利益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巴基斯坦,人民党、穆斯林联盟及其它党派也是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两国内政治力量常发生分化组合,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就与邻国矛盾升级,成为转移国内视线,让形势发展有利于己。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克什米尔争端。印巴间的战争,带来的不是矛盾得到解决,而是庞大军费开支,使两个经济都还不很发达的国家难以承受。即使在和平时期,印巴两国也为其对抗付出了沉重代价。

印巴克什米尔军事冲突主要发生在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锡亚琴冰川地区。而锡亚琴冰川只占地区面积的1/10,但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除南极之外的第二大冰川。尽管其终年冰雪覆盖,但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锡亚琴冰川就可控制与中国西陲的联系,还可将控制范围扩大到克什米尔的努布拉河谷,可监视和控制列城地区的通道及活动情况。为了争夺这个要地,印巴双方在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战场上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印巴三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史称三次印巴战争)其中二次纯粹是克什米尔战争,另一次同时发生在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三个地区。

克什米尔争端使印巴双方都遭受巨大损失,但由于克什米尔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意义,双方都不愿作出让步。 印度的立场:克什米尔过去和现在都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失去克什米尔不仅影响印度的战略优势,而且对印度其它联邦造成不良影响。印度强调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两国之间的问题,必须也只能由双方解决,拒绝任何第三方插手。 巴基斯坦的立场: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与巴基斯坦同根同族,是巴基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邦归属直接涉及巴基斯坦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巴方决不会放弃。为解决争端,巴基斯坦极力呼吁国际社会参与,以促使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同时要求印度归还自1972年以来在克什米尔控制线从巴方一侧夺取的领土。2005年之后印巴冲突有所平息,大趋势是缓和。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宣布,与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该地区将归属印度。随后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此举激怒了巴基斯坦,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与印军发生了冲突,巴基斯坦军队也开进克什米尔。印巴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在战争中双方势均力敌,不能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通过了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三阶段解决克什米尔纠纷的决议。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其土邦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1949年1月,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印巴均表示接受关于由克什米尔人民自行选择归属的决定,双方签订了《卡拉奇协议》。于1949年1月1日正式停火。7月,印巴签署协议正式停火,划定停火线。克什米尔被停火线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8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再次爆发战争。

结果印度控制了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仅 控制了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

第二次印巴战争。

又称“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即进入战争状态。1965年8月,克什米尔印占区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巴基斯坦趁机将千余名“自由战士”派进印占区,与当地群众一起进行活动。印度立即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并于当年8月24日越过停火线,向巴占克什米尔乌里地区发动进攻,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了近一个月。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在也加入冲突。印巴两军在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战斗,印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9月,巴军在坦克配合下展开反击,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印军遭重创。接着双方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

1965年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停火。9月23日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停火。1966年1月3日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 与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在前苏联的塔什干签署了《塔什干宣言》。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双方军队撤回战前地区。

第三次印巴战争。

因东巴基斯坦分离而爆发这次战争本来与与克什米尔问题无关,但在战争中,双方为打击对手军事力量需要,在克什米尔也展开战斗。印度又占领了巴控克地区的部分土地。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但其领土被印度国土分隔为东西两部分。虽然都为伊斯兰教,但因教派与族群有别,东巴基斯坦素有分裂倾向。

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则以军队实施镇压。对此,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准备进行军事干涉。巴基斯坦东西两部的矛盾和内乱给印度提供了打击宿敌的机会。7月,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计划。为寻求国际支持,印度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获得了苏联的坦克、装甲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动向,也进行了备战。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步兵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2个空军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巴军处于劣势,印军明显占优;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东巴基斯坦发起进攻, 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粉碎印军进攻。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巴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虽遭到巴军顽强抵抗,但依靠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西北一路印军几度突破巴军防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镇波格拉,而后遭到阻击没能再向北发展。在北部方向,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阵地。

在东巴战场,印军第50伞兵旅率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随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山穷水尽的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事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空军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集结和机动,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力量,阻制印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双方在空中较量的同时,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但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其中印军多路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1971年12月17日,由于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第三次印巴战争至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东巴正式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巴基斯坦丧失了60%的人口和17%的国 土。

1972年6月28日至7月2日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和印 度总理英·甘地在西姆拉谈判,7月3日印巴两国签订了《西姆拉协定》,基本维持《卡拉奇协议》规定的停火线走向。协议规定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然而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克什米尔问题后续。

1971年12月,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军为了牵制印度,配合东线作战,在克什米尔地区向印军发动进攻。双方又在克什米尔开战,直至12月第三次印巴之战停火。结果印军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1975年2月,印度正式宣布克什米尔为印度的一个邦——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强烈反对这一作法。从此克什米尔冲突频起。

1989年后,印巴双方又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1999年5月初,印巴在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爆发了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历时70多天。印度动用了西部空军1/4的兵力。双方 伤亡惨重,据各自承认的统计数据称,巴军187人阵亡, 24人失踪;印军398人阵亡,578人受伤。

2001年12月13日印度议会大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印巴紧张关系急剧升温。两国相互制裁,召回大使,中断空陆交通等。双方向印巴边境大规模集结部队,调整克什米尔军事部署。印度将其2/3的兵力部署到印巴边境,其中在克什米尔地区集结了21个师,作战飞机580多架。印军队停止休假,取消节日阅兵活动,炮兵进入阵地,严密监视巴军动向。 巴基斯坦三军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在巴印边境集结18个师,补充作战物资,进行作战演练,加强情报收集,并从美国手中收回了美军打击阿富汗借用的两个空军基地。印巴双方在边境地区部署了能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战争一触即发。紧张局势持续大半年。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从穆斯林的开斋节(26日)开始,巴军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实行单方面停火。印度对此表示欢迎,积极回应。25日,两国军方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称“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长期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虽然此后双方不断有交火事件发生,但印巴紧张对峙的局势走向了缓和。

岁月悠悠,印巴战争已经过去40多年,人们已经有所淡忘。然而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印巴两国多次举行高层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今年7月,沉寂了多时的克什米尔实控线上,又传来军事冲突的枪声,据报道有平民伤亡。

不过,尽管矛盾依旧,但大趋势是,印巴两国关系还是不断走向缓和。


君行早才安


要看从哪方面观察这个问题:

如果从克什米尔地区的民心民意上来看印度谈不上失去克什米尔,因为印度从没真正拥有过克什米尔的民心民意。在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次大陆以前统治印度的莫卧尔帝国实际上就已因为内部问题而陷于封建割据状态,在帝国疆域之内分布着众多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帝国,其实却保持独立状态的地方土邦。英国殖民印度时采取了以印治印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国殖民当局直辖的地区称之为英属印度,各土邦王公只要臣服于大英帝国,英国政府则保留他们在自己土邦的权利不受侵犯。克什米尔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土邦,相比当时的英属印度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英国在撤离次大陆时最后一个动作就是策划了印巴分治——将原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而各土邦有权自愿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是以宗教信仰划分彼此的疆界,所以一般来说信奉印度教的土邦会选择加入印度,信奉伊斯兰教的会选择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的特殊性在于:当地绝大部分人口信仰伊斯兰教,照例说应该加入巴基斯坦。可当时统治克什米尔的王公家族却是印度教徒,掌握统治大权王公和印度配合,引导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自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印巴战争由此引发。此后经历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实际控制四分之三左右的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则控制着剩下的四分之一,但双方均声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其实印度实际控制的只有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克什米尔地区从来不在印度控制之下。就是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由于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当地人的心理认同更倾向于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其实从来没真正拥有过克什米尔的民心民意,又何谈失去?

但从实际控制而言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就像当年印度能强力压制当地人对巴基斯坦的向往而强行将其并入印度一样,印度依然可以强行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度,事实上印度也正是这么做的:自2013年以来印度在克什米尔的驻军和警力不断增加,对克什米尔武装组织的剿灭力度也在加强,包括克什米尔独立组织在内的诸多武装的头目接连被打死或者逮捕。2017年以来驻克什米尔印度军警先后在当地执行了超过1100次的作战行动,打死打伤武装分子超过百人,逮捕数百“嫌似恐怖分子”,并且多次向外界公开展示印度军警所取得的战果,比如说大量的武器弹药,身穿迷彩服的被俘人员。目前在印巴实际控制线前沿印度不断加强自己的兵力和武器配置,所以从控制力度上而言:印度不仅没逐渐失去克什米尔,恰恰相反还在日益加强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力度。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印度不会全部失去克什米尔,但也不会全部拥有克什米尔地区。原因如下:

1. 克什米尔地区的大部分居民从宗教、习俗、认同等方面更加倾向于巴基斯坦,这也是巴基斯坦底气所在。但巴基斯坦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远逊于印度,要收回被印度占领的部分地区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巴基斯坦能巩固住已占领的地区就是胜利;

2. 印度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强于巴基斯坦,但拿巴基斯坦也没什么好办法。以前印度曾通过战争的方式肢解了巴基斯坦,但现在的局面可大为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拥有核武器,虽未得到世界大国和其他国家的认同,但有了这个威慑力,双方想灭掉对方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3. 根据双方的实力对比、民心所向以及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等综合因素来衡量,不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想完整地拥有克什米尔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印度在逐步失去克什米尔地区也是零概率事件。

既然双方都无法完整拥有克什米尔地区,则将来极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通过谈判的方式划分该地区。不过这将是个遥远的过程!


美国Ark文化集团


对于印巴来讲,如果能够通过对话,和平谈判,各让一步,按照现在的实际控制线结束领土争议,对双方来讲其实都大有好处。但问题是,双方对此的态度都不够理性、务实与客观,尤以印度为甚。

但从长远来看,不结束领土争议,不签订和平协定,对印度其实是弊大于利的。原因并不复杂,印巴都是核大国,互相形成核威慑,两国都不可能打得起全面战争,国际社会也绝不会再允许双方这样的核大国爆发全面的冲突。也就是说,第四次印巴战争是不被允许也无法发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哪怕军力总体占优,对于真正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也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所以,实际上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各种炫肌肉的种种行为,其实只是一种水中捞月的愚昧行为。

所以,克什米尔问题最后的解决一定还是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目前来说,有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会使得印度越发处于不利局面:

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是以穆斯林为主,本身在印巴分治开始就倾向于巴基斯坦;
印恐克什米尔地区存在武装独立组织。 印度应对手段主要是通过加大驻军和警力,以暴制暴,没有有效思考怀柔政策,追求长治久安的综合考量,反而进一步促发当地居民的离心。
随着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在逐步好转,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跟上,其向心力是日益增强而不是减弱。

就此来看,巴基斯坦也应当着眼于现实,致力于巴控克什米尔自身的发展,而尽量努力减少与印度的边境冲突。至于印控克什米尔的命运,则不可强求,应当以静待动,等待印度自己犯错误。实际上,印度目前内政问题重重,未来内部爆发大冲突乃至一些邦解体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印控克什米尔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脱离印度的。若非这种情况,巴基斯坦最好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追求目前现有的领土与实控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最为妥当。


建章看世界


印度阿三是不可能让“克什米尔”这么大的一块战略要地的!印度阿三为了“克什米尔”地区打了几十年的仗,死了多少人!印度阿三花了这么大的成本,加上印度阿三的野心勃勃想称霸南亚的野心,怎么可能让“克什米尔”失去?!


首义复兴


印度不可能失去克什米尔的,只是有中国的支持,巴占区不可能让印度拿去。后期就保持一种平衡吧,如果巴占区被印度拿去,中国的印度洋出海口没有了,中国肯定不会同意。巴基斯坦也不可能占领印占区。当今社会讲求一种平衡!


无聊的通信猿


印度已经失去克什米尔西北部六七十年了,目前牢牢控制克什米尔东南部地区。


granxe


一个伪命题,从洞朗事件看出印度的野心勃勃。中国的表现了让印度周围小国失望和对印度的为惧,而不敢得罪印度,从而纷纷离中国而去换平安。尼泊尔的水电项目都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大好环境对印度有利的情况之下,印度会弱吗?更何况美国积极拉拢印度对抗中国,印度会失去控制吗?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