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好马赶不上半步驴”,如何理解这句话?

解忧美食


农村俗语多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经验观察总结出来的精辟理论,这句“好马赶不上半步驴”确实是是句很有意思的俗语。

以前农村生产生活机械化不发达,驴成了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农村很少有养马的,多是以养驴或骡子为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驴比马更能适合种地拉活。

好马不如半步驴,一方面指的是再正常路上行走,马是不如驴有的快的,驴走路的特点是不迈大步,半步或小碎步勤倒腾,所以称“半步驴”。特别是在山区的道路上,马走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路的。

再有在农活上,马无论在耕地上还是拉农资产品上都比不过驴,驴的力气比较大,所以可以承担起很多农田劳作。所以人们虽爱马,喜欢马。但因为其在农村实用性比较低,所以养马的比较少。这句好马半步驴也是农民从牲畜对农业生产上的作用而说的。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对单位和家庭有用的人,只有找对了适合的位置,才能发挥自己的经验和作用,马虽然收到人们的喜爱,但在农业生产中缺无法发挥自己虽然有着很优秀的经验,也终不会被农民喜爱。同时也证明虽然没有华丽的资历,但只要踏实肯干就一定会受到重视和提升。

农村俗语“好马不如半步驴”大家是怎么理解的,欢迎发表看法。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在以前的农村,也就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农村普遍贫穷,而且交通落后,田里收上来的农作物大多都是靠肩挑背驮,农民经常使用的工具都是一些辅助工具,比如扁担、独轮车、架子车等,靠的全是人力。


那时候家里能有匹马或者是有头驴,就算是条件很好的人家了,马和驴就相当于现在的奔驰、宝马汽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消费得起的。虽然有了牲口可以帮人分担很多力气,但是牲口每天也要进食,每年光饲料就要吃不少。

马相对于驴来说,高大,驮的东西多,而且重,但是马擅长奔跑,并不适于走路。驴虽然驮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但是驴特别适于走路,尤其是一些山路,速度不紧不慢,非常适合。另外,驴吃的也比马少,日常比较好对付。


当时农村的道路情况是崎岖不平,路上很多碎石和砖块,这对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而且在北方的很多农村,多丘陵和山地,毛驴在农民心中就特别受欢迎。因此就有了这句农村俗语“好马赶不上半步驴”。

人们选择毛驴多于马,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购买一头毛驴的价格要远低于马。不管是马,还是毛驴,这些畜力在当时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对我国的农业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山西乡土』纪录农村生活变化,分享农村风土人情,传播农村民俗文化,带你了解真实的山西农村!

山西乡土


农村俗语“好马赶不上半步驴”这句话其实说的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意思。因为我们知道古代咱们没有农业机械化,那个时候种地基本都要靠牛、骡子和毛驴,所以就有了“好马赶不上半步驴”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马是必须要钉掌的,不钉掌的马走不了远路(路上石子会把马蹄子磨烂),但是马钉掌之后也有一个缺点就爬坡能力不行,尤其是在下雨、下雪的时候,而毛驴子则完全不同,毛驴子生性是个犟脾气,但是在爬坡方面可是比马厉害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将军打仗都骑马,而那些到处云游四海的都喜欢骑驴,因为驴可以走山路,马如果遇到山路就只能把马栓在山下或者把人牵着马走。



实际上在以前农村干农活,大家更加喜欢用骡子,因为养马太麻烦,吃的多,而且夜里还要起来喂马,成本太高。毛驴子有时候不听话,打死都不动,在干活的时候不太好使。而骡子则比较老实多了,犁地、拉磨都任劳任怨的,而且骡子好喂,干草加点饲料就可以喂养好,疾病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