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企业和岗位,究竟哪个更重要?

周末,读者小伙子华生,仨月前来咨询过我,这个月转行成功,已经新单位入职一个月,才来向我报喜。机械厂的

工程师,转行到互联网行业做新媒体运营

当然,我要强调不是机械系毕业生就一定要转行换岗,也不是说新媒体运营就多么好。

我要强调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求职必须发挥自己最大的市场潜能,不试你不知道。

尤其毕业头三年的人,行业和岗位烙印不深,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可以尝试。

职场初期,你在求职市场中最大的资本就是一句话,只是你自己浑然不知。比如华生,他的一句话就是:“我本科毕业工作一年,目前在上海求职。”就这句话,一定要去掉你舍不得的专业,不要说中小公司的新媒体运营了,就是苹果公司或者亚马逊包括BAT在内,也都有需要“

本科以上学历1年工作经验”的岗位。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不愿意尝试,你想当然认为“人家不会要我吧!”

要点就是,别想太多,争取面试机会即可,关键是面试,这就是资本规律下的人才市场逻辑。

你的五天八小时,出售给一般企业,月薪3-6K,老要无条件加班,公司还老气横秋的,眼巴巴等到领导退休你才能上去都不一定轮到你,这叫“望穿秋水”,企业还不稳定;人家500强等大公司,给你7-12K的月薪,还不会倒闭,年终奖5-8万,不断有新职位的转岗机会,升职机会也多。

你傻,你才不去;你笨,你才不争取。

所以,要淡化行业,好企业都会选择更好的行业,不断建立新的事业部,成立新的子公司,比如阿里的蚂蚁金服,比如阿里汽车事业部,比如阿里娱乐公司,比如阿里加油站,再比如万达的电商事业部,比如万达度假区、万达影城、万达传奇影业。

资本是逐利的,尤其好资本,可视化的就是好企业

你要做的,不是挑选你认为的好行业,而是挑选公认的好企业,好企业会选择好的行业,好企业是跨界的,跨界就是跨行业。

再举个常见的真实例子,我们A股有个上市公司,在90年代末就很有名,叫做杉杉集团,她是服装品牌中的翘楚。

1998年前后做了好几年广告,“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哦!”

2008年前后,杉杉大举进入房地产行业,在长三角攻城略地,赚取了丰厚利润,在财报中地产收入早就超过了服装。

2018年时,杉杉早就横跨多个行业包括汽车锂电池行业,已经建了俩研发中心,在全国十来个城市建厂。这是新能源行业,杉杉是这行的翘楚,早已布局五六年,你不知道而已。

你别光听过比亚迪,比亚迪是给自己的车造电池;有人说“我知道宁德新时代”,你也别光看宁德上周在德国建厂的新闻,你得锻炼自己的势商,好歹你看下在它今年上市之前我推荐的两篇文章《汽车行业未来三十年预测(附企业名单)》《势商:接下来几年汽车是什么样子?》;当然,你更应该了解下杉杉新能源,以及好的上市公司。

再进一步,你认真将中国已经上市的3200家A股公司在你那个城市的总公司、分公司、办事处列出来,再将世界500强在你所在城市的落脚点找到,同时看下BAT京东头条小米美团滴滴等等CDR们,这些估值百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在你家乡的分公司,这仨清单就好比挑出绩优股,不是让你二级市场买他们的股票,你未来的人生目标之一就是“进去”。而不是在不思进取的公司里默守陈规,这叫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不但中年危机难以避免,从没落的公司和行业出来,以后没人要,这才是最大的可悲。

当然,更要淡化的是岗位,刚毕业不足5年的人,你那点经验有多值钱?到哪个企业能直接上手工作?你还有40年的职业生涯,却因为被洗脑了多年总是惦记着自己这才毕业初期1-5的“经验”,这叫啥经验?只能叫做经历。

要么,就是纠结那在校期间3-7年胡思乱想天真之时所学的“专业”,那专业课你学得再好也没用,企业又不用你学校里的知识,公司发钱给你来打工的,要的是技能而不是你专业课的知识,再说你那专业课的成绩都不忍目睹,还成天要“专业对口”嫌弃“专业不对口”的,自己都不好意思吧!

这里强调岗位不重要,岗位持续的时间是最短的,一般1-5年甚至才半年;岗位还不如行业,而行业5-10年就迭代,所以行业也要淡化;你的目标应该是企业,好企业能存活30年、50年甚至100年,足够承载你变老之前的职业生涯,你要跟随企业一起在市场中战斗,而不是空担心“行业不好”杞人忧天,更不是用你之前才1-5年的工作岗位,来倒逼出来你未来的40年职业生涯,这叫

削足适履

一直强调改变传统思维,学校不是不好,只不过学校用体制内思维教给的是传统思想,结果就是刚刚那俩负面的成语。你要做的就是记住两个“淡化”,这是给你反洗脑的过程。不洗回来的话,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只会茕茕孑立+穷穷孑立。

当然,具体求职,除了挑选好企业之外,第二重要的则是对所处城市的分析。华生上海小伙子,房子好几套,他要担心的不是买房资格或者还房贷,而是未来这个城市的布局,产业方向,再结合自己未来的30年职业生涯,去规划。

上海在2016年,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只占GDP总量的29%,工厂和制造业都会继续下行,他这次转型是为了自己接下来的30年,而不仅仅是加薪。

我记得几个月前的某个晚饭过后,他急呵呵从今日头条上我的旧文发现公众号,才找到我。他是想离开机械行业,但却束手无策。我跟他语音通话了大概十来分钟,后面偶尔也有微信交流。

可喜的是,仨月后的他已经成功转行换岗,且事业方向明确了,这叫柳暗花明。我这十分钟是点化,短期看起来影响不大,长期来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靠着刚毕业1年时自己的“想”,是无解的,不但想不出来,还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