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葬悬棺,古人如何将百斤棺材送上悬崖峭壁?

苍雁


老实说,这个问题暂时是应该得不到回答了,不然政府也不会悬赏数十万人民币去解开这个千古迷题了。

问题是,这悬赏至今依旧还在,赏金还在不断升高,这说明这个千古迷题仍然没有被解开。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倾倒。

悬棺,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分布,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都有悬棺被发现,北方某些省区也有被发现。著名的有江西龙虎山悬棺、重庆小三峡悬棺、三峡兵书宝剑峡悬棺。

上文所说的悬赏数十万人民币解开悬棺之谜的正式江西龙虎山悬棺。在江西卢溪河的两岸,千尺绝壁,上面布满了数量众多的悬棺,这些悬棺低则离水面10米,高则离水面80米。







根据考古考古发现,有些悬棺的年份已经被确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2500年之久。这些悬棺,并不是全部放在洞穴中,从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

上个世纪70年代,当考古工作者刚发现这悬棺时,因为位置太高,无法上去一探究竟。只好用竹子搭建云梯,但是因为晃动的厉害,没人敢上去,只好请了一个善于攀爬的当地人上去取了样品下来。当然,后来考古工作者凭借着吊篮这样先进的工具还是顺利的进入了悬棺之处。





这距今2500年的战国时代,生产力并不发达,古人究竟是如何将悬棺送到绝壁之上,令人费解。

1997年,龙虎山遍下英雄贴,只要有人能解开以下三个谜底的,即:1、棺木如何进洞?2、为何采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巨奖。

关于这个棺木如何悬空进洞,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1.堆土法。就是在山顶上不断的往下面堆土,让地面升高,最终将棺木放置在绝壁上。

2.涨潮法 。就是利用河水涨潮的时候将棺木送上去。

3.绞车法。利用绞车,用吊装法将棺木吊至绝壁上。目前在龙虎山,好像还有一个这样的表演节目。


4.山顶悬吊法。利用绳子,将棺木从山顶慢慢悬吊下来,直至指定的位置。

然而,以上种种,并不能很好解释千年悬棺之谜。2004年,龙虎山将赏金提升至了40万元,但至今为止没有人获得。

先人已逝,安息在这悬崖绝壁之上。我个人认为,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去解开这些千年悬棺之谜。既然古人选择将自己葬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位置,肯定是不希望被人打扰!


小镇月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6000295fdb7d232a4\

看鉴地理


在湘鄂渝黔陡峭如劈的岩隙中,经常会发现一具具漆灰色的岩棺,它们距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仰望棺木高悬云雾中,令人备感神秘莫测,这便是中国古代神秘的悬棺。

古人为何采用这种绝壁洞穴法来安葬亡灵?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又是采用何种方式将棺木安置到悬崖峭壁上的?类似的团团迷雾,给悬棺现象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给国内外考古界出了一道千古难解之谜。   

其实悬棺葬这种葬丧礼制的形成,与实行悬棺制的古代民族和老百姓的信仰与崇拜有着密切关系,据古代遗留的相关史料和现代的考古最新发现分析,实行悬棺安葬有多种解释: 一是借谐音“高棺(官)”,让祖先葬在山崖上像星星、月亮一样看着子孙后代,使后世能够繁荣昌盛;二是因为高山险地能防止人和野兽的侵扰,且崖墓通风向阳干燥,有利于棺木的长期保护,可以让祖先在宁静幽冥的世界中永远安息;三是认为葬得越高,离天堂越近,升天越快;四是实行悬棺的民族过着游猎生活,随山而居,沿山而葬。 

对于悬棺的安葬方式,历代典籍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中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产尽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不复祀祭。”

由此可见,悬棺是古时五溪蛮的殡葬习俗。五溪蛮是古时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亦称“武陵蛮”。这在《南史.夷貊传下》中有着明确的记述:“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染织业,西汉初曾在此地设置武陵郡。东汉时这些少数民族频频聚众起义,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 后来五溪蛮逐渐南迁,与今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族有渊源关系。随着种族的迁徒、文化的交流,五溪蛮的悬棺葬俗也逐渐波及到南方的十余个省、区,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其内容也日显丰富,棺形由船简化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也由天然洞穴而至凿穴、而至设栈搭架,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  

关于悬棺的放置方法,据知情人讲,老人在未死时就选好一个岩洞作为葬地,命小辈营造,以便死后能够及时安葬。工匠们用“放虹”的办法进岩洞做好地基,然后再将棺木化整为零一块块吊下来,在岩洞里就地再安装成。等人去世后,将尸体和随葬品分别用同样的方法悬放下来,安置在棺中。所谓“放虹”就是用绳索将物体自山顶悬荡而下,最长可放至300至500米长,由于绳索是用葛麻加细篾、皮条搓就的,故不易磨损或被飞禽猛兽咬断,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药农到险绝深幽的岩壁上采药,也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古代实行悬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们看来,先人的棺木悬得越高就越孝顺,这需要相当的财力和物力,恐怕当时只有极少数富族方能办到,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悬棺并不是普遍现象的原因。


民国年间那些事


身为福建人,我还真不知道悬崖峭壁上的棺材,古人是怎么上去的。


但一般的几百米斜陡坡石山上的棺材送达方式,我倒知道一点,听老人讲,那是古代有钱有势之人,为了防止他人盗墓,于是古人在世之时,在悬崖上预先派人找一个溶洞,利用石匠修理好它,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把自己厚葬于此。

至于说到那么高的悬崖峭壁,陡山坡,金刚师傅们抬着肯定是上不去半山腰了,听老人们讲才知道,金刚师傅们预先探好路,从其它地方抬着棺材绕道上的山顶,中间有人替换着抬,有人拿着板凳,挑着饭菜,茶水侍候着师傅们休息。



等到了山顶,师傅们用两根粗揽绳把棺材系上,利用粗楠竹做成两条滑杆,一根连接着一根,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墓穴之处,然后众人把棺材慢慢地顺着竹杆滑下,而墓穴之中有几个人,用钩子把棺材钩住,慢慢送入墓穴,再后用石板把墓穴盖好,就大事告成了,可见这种崖葬悬棺之惊险,令人惊魂,只有有钱之人家才玩得起。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谢!]


北斗七星92070701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二是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古代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采用什么方式将重达数百斤的棺木安放在崖壁上的呢?研究者们通过仔细考证和勘察,一般认为有下面几种可能。

①垂降式,在山顶就地打造船棺,将死者放于其中,然后从崖顶架设辘轳,把船棺吊悬垂下,放到葬位。古代文献中也有“于临江高山半肋,凿盒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的记载。

②栈升式,在崖壁上架设栈道或云梯,借助它们在悬崖上凿洞架木,然后把船棺放到葬位。但是架设栈道十分费力。

③提升式,在崖底或其他地方,采用绞车或用人力,借助于山顶的滑轮装置向上提升船棺,再由人在崖壁上配合,将船棺安放到位,这种提升式的方法也很费力。

古代百越人不断四处迁移,有的还到了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船棺悬葬风俗也被带到了当地并被保留下来。

船棺悬葬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对民族学、考古学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文献史料记载不多,加上出土的随葬品不丰富,葬品也无文字可考,所以对船棺悬葬的研究一直比较艰难,以上所列的几种关于船棺悬葬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博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古人将百斤的棺材,送上悬崖峭壁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需要安放棺材的悬崖峭壁上,寻找尺寸够大的天然洞穴或开凿足够容纳棺材的洞穴。







2、在河水上涨的时候,采用体积大,夹板宽敞的船只将棺木运送至事先选好的崖壁洞穴的下方,然后固定住船只,不让船只随水流飘走。






3、派人在崖壁洞穴处用木桩两端撑住洞穴,形成一个可以供绳索在上面滑动的支点,这样的支点可以超过两个,视需要而定。然后将绳索中间不分横担在这些固定好的木桩上面,绳索两端向下垂坠到水面的船只上面。






4、将绳索一端捆绑住棺材,绳索另一端固定在船只尾部可供托拽的地方。


5、另用一根或多根绳索一端固定在棺材上,另一端由其他固定船只上的人员拉住,防止在棺材上升过程中卡住崖壁上突兀出来的岩石。

6、所有人员到位以后,开动运棺材的船只,利用水流推动船只的强大力量来把棺材拉升到指定位置,停好船只。

7、洞穴内的人员将棺木拉入洞穴内进行固定,撤下绳索,棺材安放完成。









总叨叨


崖葬,多出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将死者棺材悬放在悬崖上的一种安葬方式,十分神秘。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采用这种安葬方式,先是将尸体放入棺材中,在悬崖上钉上木桩,最后将棺材放置在木桩上。听起来很轻松,但是整个过程都是在半空中进行的,而且古代没有任何机械工具的帮助,纯靠人力是怎么讲沉重的棺材悬在半空中呢?

根据一部唐代史料记载,当时崖葬是用借助绳索,从山顶将棺材慢慢往下吊,运送到指定位置。1978年,武夷山白岩洞中一座悬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运输下来的。可当时人们用的是极其结实、坚固的钢绳,但在古代可没有这么结实的绳子啊,重达上百斤的棺材是如何被运送下来的呢?悬崖峭壁上用来固定的木桩是怎么钉进去的?如何精准的将棺材运送到指定位置?这一系列细节有待推敲。

据清代文献记载,在当时湖南常德,有一处悬崖上一共发现了五口沉香木做的棺材,都被安放在峭壁上的洞穴里。询问当地人,得到一种说法,说是在当地一直流传有一个说法,等江水水位上涨时,他们就利用水位的优势,用船将棺材运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等水位下降后,自然形成了棺材悬在悬崖峭壁上的奇特景观。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是利用长梯、绳索一类的工具,将尸体、棺材等原材料分批次运送到洞穴中,在洞穴中完成安葬仪式。


老照片


悬棺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又被称为岩棺、船棺,悬棺主要分布在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多半在江河两岸陡峭的悬崖之上。

据考古学家介绍,武夷山曲溪两岸悬崖峭壁上的悬棺,距今约有3000多年,这些棺木与平时见到的有些不同,悬棺是用一整块木头,然后把中间凿空做成的。武夷山悬棺放置的位置,从棺木到山顶,下到河流,都约有十到一两百米的距离,陡峭的崖壁上没有任何通行的道路,古代人在没有大型装吊设备的情况下是怎样把重达数百斤的棺木送到崖洞中的?

最早对于这点问题给出解释都是南朝人顾野王,他把武夷山放置悬棺的洞穴称为“地仙之宅”,意思是说这是神仙的墓葬之处,神仙都有仙力,把棺木放到洞中自然不是问题。

神仙说一看就不靠谱,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的说法吧:

一、悬吊垂下放置说

有人发现有些棺木的棺盖跟棺木上两头都有方形的孔洞,于是推测出可能棺材是从悬崖顶上被悬吊垂下,然后再放进洞中的。但是一般放置悬棺的山崖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有上到山顶的路,他们又是怎么上到山顶的?

二、栈道说

有些地方的悬棺附近的崖洞缝中有一些断木残板,有人由此推测,可能是在悬崖峭壁上架板铺道,通过栈道把棺木送到崖洞里。但是有的地方的悬棺附近根本没有任何崖缝,也没有任何人工凿钻的孔洞,悬棺是怎么上去的?

三、地质变迁说

有人说可能古代放置悬棺的位置离河面很近,人们利用船只把棺木送到了洞里。经过时间的变迁,水位不断下降,到今天看起来就在很高的崖壁上了。但地质学家说,2600年的范围内,水位落差不会这么大。

四、滑轮说

有人说当时是从山脚下搭建木架,然后把棺木绑在换滑轮的一端,采用滑轮升降的方式将棺木放置到洞中的,木架用完以后再撤掉。

为什么先人要将棺木放到陡峭的悬崖之上?网上有以下几种说法:1、为了不让亡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2、古人崇拜大山,认为把棺木放置悬崖上可以更快的升入天国。3、“高棺”,谐音“高官”,可以保佑子孙世代富贵。

网络图片

悬棺到底是怎么放到悬崖峭壁之上的,到目前没有确切的结论,以上说法也只是网友的一些揣测和民间说法,你有什么更好的说法欢迎留言讨论,谢谢您的阅读。


墨采薇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奇怪的葬仪,就是人死了之后,人们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到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所放之处,往往是悬崖峭壁,这种方式一直在少数的民族中流行。其特点是,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一:悬棺葬有很多种类,基本上用的多的也就三种。

①在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

②在悬崖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

③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但是其意义和土葬、水葬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给失去灵魂的躯壳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中国现在多地发现了悬棺葬法,比如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县卧马函、凤箱侠、等地区。其实之所以悬棺让人感到神秘,那是因为后人们不知道这个棺材到底是如何放上去的?



二:那么如此沉重的棺木是怎么跑到悬崖峭壁上的呢?

① 有一本《朝野佥载》的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悬棺多是放在悬崖的半山腰,离悬崖顶很远,而且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


②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 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悬棺葬法其实一直到现在后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也有人通过视频拍摄做了出来,可是难免会跟以前不太一样。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羽评历史


我家离盐津豆沙关比较近,豆沙关目前还有9具悬棺,据说以前有30多具。

古人为什么要把棺材葬在悬崖上呢?就盐津豆沙关悬棺来说,里面有一则关于诸葛亮和僰族人的传说:

由于僰族人十分英勇善战,久攻不下的诸葛亮用了一计,说是只要将祖先的棺木放在悬崖绝壁上,就能战无不胜,名垂千古。这话被僰族人听了去,马上就行动了,把祖先的棺木弄上绝壁了!

传说僰族人会飞行,棺木就是他们抱着飞上去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诸葛亮久攻不下来分析,僰族人应该非常聪明,也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但随着种族的消亡一起失传了!

从放悬棺的位置来说,一般只有两种可能放上去:

一是从崖顶往下吊,但由于部分棺木离崖顶有近500米的高度,而且当时也没有那么结实的绳索,所以从上往下吊被排除了!

二是从下往上抬,从地貌上来看,需要搭建100米左右梯子类的建筑,也许当时其实并没有100米那么高,相对于从崖顶吊下来说,从地面往上抬就显得稍微容易一些!

但这些都只是猜测,并没有什么实质证据,毕竟古人的智慧实在太牛,也许他们不往上也不往下也说不定,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