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置业拿地激进,背后是骤冷的三四线市场,“踩雷”也要扩张?

2018年上半年,中南置地新增土地货值1405.8亿元,半年时间新增的土地储备已是2017年的四分之三。不过,在楼市火爆时期疯狂拿地尚可以理解,在限购政策持续加码,房企在三四线城市遇冷更趋谨慎的背景下,中南置地却反其道而行,疯狂圈地,冒着踩雷的风险高速扩张令人不解。

在已经有房企向三四线城市喊停的背景下,中南置业仍旧踩着“高跷”进场,要在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关键时刻成为掌握主动权的那一位,彻底走出区域性房企的定性。2018年才过半,中南置地的新增土地储备已逼近2017年全年的四分之三,一贯行事低调却唯独在此事上显得张扬,其背后是区域性房企黑马走向全国扩张的野心。

2014年对中南置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分界点,往日中南长期聚焦于三四线城市,虽在江苏本地区域声名鹊起,评价尚好,但在规模以及影响力来说非常有限。在这一年,中南置业迈出步子开始扩张,向一二线城市进发。幸运的是,它赶上了2015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火热的高速车,而精准的城市布局策略使得其能够在限购政策下仍然能有回旋的余地。

中南置地2017年销售额达到963亿元,同比增长158.14%,晋升为一个准千亿房企。

千亿是一个房企非常重要的门槛,或者说拿到千亿房企俱乐部的入场券,才有机会再房企头部幸存争夺战中胜出。在2014—2017年,中南置地的销售额分别是207亿、229亿、502亿、963亿,从其销售额来看,2015年并未有太大进展,业绩仍停留在百亿规模,直到2016以及2017年业绩出现翻倍的增长。

而近两年中南置地销售增速大幅提高,和其背后的一系列改变有莫大的关系,一为土地布局,即从三四线跨出到一二线城市;二为从开发模式上,由百万大盘的开发模式转向小盘快周转的模式;三为拿地节奏,在“土地至上”的房地产行业,即便中南置业已经是准千亿房企,也无法忽视自己土储的短板。

2017年中南置地总裁陈晓平曾透露当年新增拿地计划是1200亿元,但年报披露时却实际新增了2000亿元,从此细节可以看出,其对于土地的“渴望”。不过,在楼市火爆时期疯狂拿地尚可以理解,在限购政策持续加码,房企在三四线城市遇冷更趋谨慎的背景下,中南置地却反其道而行,疯狂圈地,冒着踩雷的风险高速扩张令人不解。

“精准”的城市布局

2016年8月,中南将总部从江苏南通搬迁到了上海。同样在这一年,新城、阳光城、旭辉、正荣、中梁、宝龙等二三线房企也将总部搬至上海。还记得这些开发商进入上海后,纷纷召开发布会放出“豪言壮语”,冲劲十足,要在一线城市属于自己的江湖地位。而此刻的中南,还显得很低调沉稳。中南控股董事长曾表示:“不会在一线城市拼地王,而是要寻找价值洼地。”但限购政策的严厉始料不及,一部分房企开始放弃在一线城市拿地,看向一线城市周边,最后又扎堆挤到三四线城市。循着这个轨迹,再来看中南置地。

根据年报资料,中南置地在2014-2015年新增核心城市项目18个,土储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公司的平均楼面低价1546元/平方米,此时公司的土储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但有所改变的是,中南置地开始布局一二线城市。2016年共新增26个土地储备,货值700亿元,其中在二线核心城市以上(北京、 上海、南京、青岛、武汉、天津、苏州、无锡)土地储备占公司全部土地储备的24.21%,长三角地区土地储备占公司全部 储备的56.88%,这一年有73.14%的销售金额来自于长三角地区。

实际上,均衡的城市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南置地,这一年公司销售额突破至502亿,被认为是房企黑马。然而在房企下饺子似的涌向三四线城市“避难”后,部分热点二三线以及县市也实行了限购。但在货币化棚改带来的需求、以及低廉的土地价格下,三四线城市仍是很多房企重仓的对象。

在2016年,中南置地给自己下达了一个五年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南将建成5个百亿级的城市公司,5个50亿级的城市公司,一二线城市销售额占比超过80%。不过,虽还是强调布局一二线城市,但拿地已经偏向三四线城市。2017年中南置地全年累计拿地98宗,全年新增土地货值储备近2000亿元,查看年报后发现,地块基本都在三四线城市。在江苏、浙江、环沪、山东区域以外,新进深圳、宁波、郑州、成渝、西安、昆明等29个热点城市。规模压力以及土储短板下,不拼地王的中南置地在这一年摘下了好几块地王,丹阳、临沂、镇江、烟台、泉州、南充、济宁,显然疯狂了起来。

不过,效果确实有,2017年中南成为了准千亿房企。但对于有更大野心的中南来说,目前的土储仍然低于同规模的房企。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南置地权益货值约2644亿元,而同规模房企如新城控股权益货值约5253亿元,世茂房地产权益货值6886亿元。于是,中南置地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拿地。仅2018年上半年中南置地就新增土地货值1405.8亿元,销售金额520.3亿元。在拿地的同时,加快了兼并收购项目和中小型房企。

拿地策略转向小而快,但仍旧高负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以前,中南置地一直走的大盘模式,彼时业界对于中南的评价是“造城找中南”。而今拿地策略已然由大盘模式转为小而快,这种变化或许存有两方面的因素。

实际上,中南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后来请来职业经理人陈凯改变了对其既往的印象。不过,这位职业经理人以“快”扬名天下,擅长小而快周转的模式,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疯狂扩张下,对于资金的消耗,使得房企不得不维持高周转模式。

年报显示,在2017年新增的98总土地中,平均新增土地建面面积仅为152959万平米/宗,同中南之前走的百万大盘模式相比,小盘无疑周转更快。而数据显示,中南置地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21,位于行业前列。其实,这两年房企一直在强调高周转模式,比如比较典型的便是碧桂园。高周转模式就像是企业规模与资金的赛跑,扩展规模必然需要用到大量资金,然后在银行融资趋严的形势下,高周转便成了房企资本循环的最好方式。

疯狂扩张还给中南置地带来了高负债。作为中南置地的母公司中南建设负债率超过90%,有息负债率81%。截至2018年6月底中南建设借款余额为616.75亿元,而2017年末这一数值为535.9亿元,增加了80.85亿元。不过,即便中南置地采取“小而快的模式”,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此时重仓三四线城市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不仅如此,“棚改收紧”的消息也令重仓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为之一颤。而根据棚户区改造,住建部明确指出,未来将在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更多的采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在商品房存量较大的地方,继续用货币化政策,控制资金流入房地产炒房。指向很明确,不让货币化棚改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炒房,抬高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房企无疑会受到影响。

就在不久前,部分房企叫停了全覆盖三四线战略,业内认为这是牺牲规模来缓解融资压力。市场降温之下,房企拿地变得更加谨慎。不过,中南置地似乎不予置理仍埋头买地,不拼地王的它,现在确是多块地王的缔造者,颇有剑走偏锋的意味。在三四线城市遇冷的背景下,中南置业冒着“踩雷”的风险仍在扩张,千亿规模的大饼越烙越大,但似乎投资者并不买账,中南建设的股价已低至5.61元/股。值得注意的是,母公司中南建设在半年内收到三封监管函,陷入诚信危机,而中南置地激进拿地面临着诸多风险,都将在未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