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怎样看待这句话?

用户67589468


其实,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

我要首先声明:第一,我不是佛教徒,没有看破红尘;第二,我也不是虚无主义者,因为接受了哲学家叔本华那种,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理论之后,才去谈人生没有意义。

我仅仅是根据我这将近三十年的生活感悟,来谈这个问题。

当然,我必须承认,我所体悟到的人生没有意义肯定与陈丹青不同。陈丹青作为一个知名的画家,知识分子,他现在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家财万贯(没有羡慕嫉妒恨的意思)。他的人生无意义,应该是看尽了繁华之后,体会到的“生命不过如此”。

我想起之前一个老师在讲禅宗时说的话。他说,那些通过几句话就能悟道的人,他们是翻越了一座山,看到了最高处的风景之后,然后下山才说出了这种朴实的话。比如,问佛祖西来意,才会回答庭前柏树子。如果你连山都没上去,也学他们说这样的话,那你其实就是肤浅,或者驴唇不对马嘴。

那么,我为什么觉得人生本来就无意义呢?

第一,人终有一死。我们每天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其实都是在消耗着生命。不论你这辈子做了什么事,最后都会化为乌有。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还是佛教徒的思想么。不是,这既误解了我的意思,也误解了佛教。即使人生没有意义,那你也要过好自己的一生。

我因为喜欢读佛教的书,曾考虑过,那些悟道的人诡异佛门,远离繁华世界,最终孤独终老,难逃一死。他们的一生是否值得?是否空来了人间走一遭?(我不相信地狱天堂这种信仰的东西)后来,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还是要多见世面,多了解世界的美好。

我的朋友却对我说,他们之所以年轻就远离繁华世界,是因为他们怕那些东西会污染他们的内心,让心不能平静。我赞同他的说法,但我仍选择人的一生应该经历更多。孰优孰劣,大家不妨自己体会。

第二,你我皆凡人。相信所有处在学习阶段的年轻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绝对自己未来能够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大部分人工作以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我相信,能够做出经天纬地大事,改变历史,影响国计民生的人,他们的人生会有意义。但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每天需要做没什么意义的工作,其目的是让自己能够活下去。但是,活下去的最后也是离开人世。

那么,你活着似乎就失去了意义。现在与未来的区别不过就是时间的长短。但是,几十年的时间与你离开人世后千百亿年的时间微不足道,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按照西方哲学家(比如康德)的说法,人类的时间其实只有当下。你的过去其实是靠记忆来维持,你的未来只是自己的想象。(我有时在想,那些没有记忆或者记忆很短的动物,它们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如果只有当下,当下又是转瞬即逝,那么似乎更说明了人生的无意义性。

再说回工作。其实,人工作之后,如果工作稳定,那么你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循规蹈矩,现在甚至能够看到几十年之后的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无聊的工作,它的价值何在?如果工作不稳定,那么,你每天都在挣扎,生活似乎只有无意义的痛苦。(而且,工作这东西真的太偶然了。可能你大学毕业,恰巧看到某个公司在招人,你又恰巧进入这个公司。你可能一辈子都要围绕这个“偶然”去工作)

第三,否极泰来,也可能泰极否来。了解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为某件事高兴的时候,同时也要意识到,未来你也会为某件事而悲伤。所以,我有的时候,经常会在最快乐的时候,也会生出沮丧的感受(这点倒很像叔本华的论述)。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体验,结合自己的逻辑推理。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我忽略了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人之为人的不易。你之所以出生,成为人,这真的是一件太小概率的事件。

那么,为了这个不易,你也应该过好自己的一生,不管它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佛教说“尽形寿”,也就是说你要为你的身体(形)去努力,直到它老去)。

享受人世间的苦与乐,这也是意义。虽然它本身没意义,但是你经历过了,也就变得有意义了。

如此想通了之后,你其实可以珍惜你的每一刻,吃饭、睡觉、看日出和日落……


兮兮说事儿


意义皆建构,我们不必过被操纵的一生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所有意义皆是人建构的,网上流行说you are what you choose,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模样,——看起来似乎人生是我们能选择的,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但实际上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建构是社会(他人)参与建构的 ,人生意义的选择甚至难说我们自己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是反思人生、洞见社会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何以这么说?

我查了下原文,部分节选如下:

采访者: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陈:又是个傻×问题!――人生没有意义的。 你看过哲学吗?你可别过了大学年龄还扛着大学生人格在生活――人生一点没有意义的,生命完全没有意义的。

采访者:那活着干吗呢?陈:没有干吗。你生下来,爹妈征求你意见吗?你看看佛教,看看叔本华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生命是无意义的,从来就是盲目的。就这么两句话:这么厚的一本书。 这本书救了我。我在三十岁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刚出国不久。

这里面的信息是,1.“人生必须有意义”那是毛头小伙子才相信的哲学,大学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激情澎湃且不懂反省,人生太短,还在形成中,没什么可反省的;见识也少,还没观过世界,世界观是一维的,没有比较就无从刺激思考,就无从反省。没有思考深度、又激情澎湃的人总是容易被操纵的,你被告诉说你是接班人,你心里接受了,你就会认为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就应该是为了某项伟大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是说这不对,但这应该是基于选择而非无从选择,基于认知、比较、选择而后对意义的坚持,但基于无从选择的意义可能就只是盲从和愚昧了。

2.“我在三十岁时候看到这本书,刚出国不久”。 意义总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去建构来试图操纵社会人群的,每一种政体每一个政权都务必发展一套让其合法的文化意识形态,美国也一样。从批判的角度看的话,一切不允许人反思和比较的“意义”就是意识形态。——你只见过麻雀鸟飞是很难知道其实还有鲲鹏展翅的大气。

当你见到一种新的意义,你就会怀疑第一种意义,但世界是无尽的,意义也被无穷无尽的制造出来,你究竟要选择哪种?你到哪里都逃不了被操纵的命运,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威权主义,概莫能外都是“主义”,谁规定的意义比谁的更高尚?不知道,在绝对的意义上没有比较标准,没有高下答案。到这里看似虚无了,而虚无到极致不如回到生活或生命本身!

所以,我理解,陈丹青所谓没有意义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义,没有一个正确的意义,当我们定义了一种情况是有意义的,就会压制另外的意义,压制另外一部分人的选择。而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活的理由,他的生活他的选择当是他的人生意义本身。

陈丹青一向比较批判。在一个赞歌灌满耳朵的环境里我们不妨听见一种不一样的声音,听一个人对一群在一个较为单一封闭的环境里成长,坐井而观天的小青蛙说,你问我天是多大size的圆形?天根本没有形状,它还可能是方形,还可能是菱形,所以,天没有形状。

不用追问什么人生的意义,免于陷入被操纵的人生,不用让任何“正确”的意义凌驾于我们鲜活的生命之上;你的生活是你的,你的选择有你的理由和你的限制,你痛快活就是你的人生意义。


幸福trytry


论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人生 目的 价值 意义

中图分类号:B0

内容提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和意义如何实现?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试图解开人类的这一终极追问,但时至今日,尚且没有任何能够将之说清楚者。鄙作以人类社会各方面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为依据,从分析人生目的的逻辑属性、人生目的与人生理想之间的区别、探寻人生目的所应遵循的原则入手,在论证清楚了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为何物的同时,还回答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实现的前提与路径(全文约一万余字;字体:小三)。

目录

第一章:困惑·······································3

第二章:困顿·······································3

第三章:人生目的的逻辑属性·························5

第四章: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理想的区别·················5

第五章:探寻人生的目的所应遵循的原则···············8

第六章:人类生活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9

第七章:人生的目的································18

第八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9

第一章:困惑

浩瀚宇宙,星转斗移。我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我因何而生、为何而活?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和意义如何体现?亘古以来,人类便为上述问题所困,并一直试图寻找最终的答案。

第二章:困顿。

在对有关人生目的的探索过程当中,基于对人生目的的不同理解与认识,不同时期的人们分别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将这些答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即:幸福说、快乐说、真善美说、至善说、社会制度说、神明说等等。但是,上述答案咋看起来固然都十分美好,但却无一例外地都存在着其所无法克服的逻辑障碍。至于上述答案到底都存在着怎样的逻辑障碍,接下来,让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之。

其一:真善美(或至善)说。

真善美是相对于假丑恶而言的,没有真善美,也就没有假丑恶;反之,没有假丑恶,也就没有真善美。这也就意味着: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还必须得容忍假丑恶的存在。如果没有假丑恶的话,甚至还不得不人为地制造出来一个假丑恶,以便使之与真善美相对应;否则,真善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如此以来,这岂不让人纠结?!

由于至善说与真善美说存在着相同的逻辑障碍,这里便不再赘述。

其二:幸福(或快乐)说。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境遇下,对幸福的理解又各不相同。

对于一个婴儿而言,让妈妈抱在怀里恐怕就是一种幸福,但问题是婴儿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可能一直躺在妈妈的怀里。因此,如果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的话,那么,当婴儿长大的那一天,一旦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其岂不就再也没有人生的目的可言了,得出这种结论岂不荒唐!

由于快乐说与幸福说之间存在着相同的逻辑困境,这里同样也不再赘述。

其三:社会制度说。

就现代中国而言,大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但若纵观全球,有的人信奉资本主义、有的人信奉封建主义、有的人信奉奴隶制、还有的人信奉某种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其实并不知道社会制度到底是为何物。因此,如果将某种社会制度视为是人生的目的的话,那么,对于先前那些尚且不知社会制度是为何物、更不知某种社会制度是为何物的人类而言,其人生过得岂不毫无目的可言?!

退而言之,假设当某种社会制度得以实现之后,人类社会还需不需要发展?如果不发展了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岂不就此停滞不前了?反之,如果继续发展的话,那么,发展的结果无疑又将突破这种社会制度的框架,从而进入到另外一种社会制度当中去。由此可见,将社会制度视为是人生目的之说,在逻辑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成立。

其四:神明说。

当今世界,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神;即便同为信神之人,有的人信奉这个神、有的人信奉那个神,因此,如果将人生的目的归结于是为了某个神明的话,那么,所有的无神论者以及所有不信奉某个神明的那部分有神论者,其人生岂不过得毫无目的?!由此看来,该学说在逻辑上同样不能成立。

第三章:人生目的的逻辑属性。

如果把幸福、快乐、真善美、至善、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制度;为了某个神明而献身等,当作是人生理想的话,其在逻辑上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为什么将上述学说视为是人生目的之时,其在逻辑上便不能成立了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关键就在于上述这些学说的逻辑属性,与人生目的的逻辑属性并不相符所致。

人生的目的到底具有怎样的逻辑属性?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看一看人生到底具有怎样的逻辑属性。人生即指人的生存与生活。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从逻辑属性上来看,人生是具体与抽象、状态与过程、有限与无限的有机结合或对立统一。

人生的这一逻辑属性,决定了人生的目的也必须是具体与抽象、状态与过程、有限与无限的有机结合或对立统一;否则,任何有关人生目的的所谓答案,当其试图将自己装扮成真正的人生的目的之时,其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其所无法逾越的逻辑障碍便不足为怪了。

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对各种有关人生目的的答案进行验证,无疑是一件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任何有关人生目的的答案,如果其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的话,在实质上也必然错误。

第四章,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理想之的区别。

人们常常将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理想混为一谈,实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理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客观性。

人生的理想是意识;人生的目的则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但却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具有质的规定性。

其二,唯一性。

人生的目的只有一个,除此之外,别无分店。正因为如此,所以说,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族与民族、不同的信仰与文明的人们,才能够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着共同方向前进;否则,人类必将四分五裂、人类社会也必将分崩离析。

人生的理想则因人而异,多姿多彩、千差万别。

其三,终极性。

人生的目的是否具有终极性,这无疑是一个既十分有趣、又令人相当绕头的话题。

如果说,人生的目的不具有终极性的话,便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达到人生的目的。如果说,人生的目的具有终极性的话,则意味着一旦达到人生的目的之后,除了坐在那里发呆之外,什么事情都不能再做了;否则,不可避免地将越出目前的状态,从而进入到另外一种状态当中去,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令人无法破解的逻辑悖论。对于那些所谓的虚假的有关人生目的的答案而言,这个逻辑悖论犹如是一个令之无法逾越、无法突破的天花板,但是,在真正的有关人生目的的答案面前,这个所谓的逻辑悖论其实并不存在。

从运动轨迹的角度来看,通常有以下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运动;一种是曲线运动。除此之外,世界上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非常特殊的运动形式,它没有运动轨迹;或者说,就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而言,尚且无法确定其是否具有运动轨迹,但其确实又在运动,比如:宇宙。

人生的目的就如同宇宙那样,是一个没有运动轨迹;或者说,就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而言,尚且无法确定其是否具有运动轨迹的空间,人类就存在于该空间之中、而非游离于该空间之外。这种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的运动方式,正是人生目的的终极性所具有的极其独特的运动形式。

从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角度来看,人生的目的犹如原子;人类则犹如其中的粒子。如同粒子可以脱离原子而存在相仿,人类的行为其实也可以越出人生目的的束缚。只不过,如同粒子一旦脱离了原子,势必将导致该元素的性质发生改变相仿;人类的行为一旦越出了人生目的的空间范围,其性质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人生目的的终极性,在这里表现为不可逾越性;一旦逾越,便意味着性质的改变,其将直接导致生命的终结;甚或是人类的灭亡。

从时间跨度的角度而言,人生的目的与人类相伴而生,并始终引领着人类前行,直至人类灭亡的那一天;如果说,人类不幸有灭亡的那一天的话。迄今为止,除了个别偶发的特殊事例,人类的总体行为始终是存在于人生目的这一空间之中的。至于将来,人类是否能够像既往所做的那样,始终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人生目的的范围之中,从而避免导致自身的灭亡,谁都无法预言。

人生的理想则是意识,具有无限伸延性。当人生的理想达到某个预定的境地或状态之后,其还可以越过该境地或状态,从而走向下一个境地与状态。

其四,不可更改性。

人生的目的不会因为人们喜好的改变而改变;人生的理想则会随着人们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被人为地随意改变。

第五章:探寻人生的目的所应遵循的原则。

如同行走需要参照指南针或路标,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相仿。在探寻人生的目的问题上,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

其一,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不能仅以某一个特定的个人或某一个特定的人群;而是应当将整个人类社会做为研究与考察的对象。

其二,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即:不能仅以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的某一个或某些个方面;而是应当将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的所有方面,悉数纳入到研究与考察的范畴之内。

其三,历史性原则。

所谓历史性原则,即:不能仅仅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而是应当对人类社会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加以研究与考察,看一看人类从古至今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如果不遵循上述原则,势必很难获得充分而必要的证据。

第六章,人类生活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

有关人生目的的学问应是一门科学,必须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任何有关人生目的的答案,如果缺乏有效的事实和证据做支撑,无论其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都只能被视为是在思辨领域玩弄文字游戏的自说自话;而不能被视为是科学。

人生的目的就隐藏在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之中,而非游离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之外。有关人生目的的答案,只能够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当中去探寻;而不能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之外去寻找,这是探寻人生的目的的唯一可行的方法与路径。如果脱离了这一方法与路径,那么,一切探寻都将归于盲目。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多至不胜枚举,几乎不可能将之一一穷尽,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新的生活方面又在不断涌现,几乎不可能做到预先将之一一囊括进来。因此,倘若不加筛选、一股脑儿地把人类社会各方面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全部都拿来当着证据使用的话,一则既不可能;二则,也无必要。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婚姻(家族),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五大生活需要,同时,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并发展的五项核心因素。因此,只须将人类的衣、食、住、行与婚姻(家族)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拿来当证据使用,不仅在方法上可行,并且,也基本达到了全面性原则的要求。

其一,食。

食即指人类从古至今,有关食用食物的种类、获取食物的方式、食用食物的方法及其顺序相承的发展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天然食物。

早期人类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里,“以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作为天然食物。”【1】由于尚未掌握任何种植与烹饪技术,早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采集;食用食物的方法,仅限于直接拿来生吃而已。

第二阶段,鱼类食物。

与其它大型灵长类动物相比,早期人类在争夺食物与栖息地的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身处劣势地位的早期人类被迫选择离开森林,开始沿江河湖叉向外迁徙。在此过程中,早期人类逐渐掌握了捕鱼技术。

由于“鱼类的分布无处不在,可以无限制地供应,而且是唯一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的食物。在原始时代,谷物即使实际存在,也还没有为人类所知晓;而狩猎又太无保证,始终不能成为维系人类生活的专门手段。”【2】因此,与肉类食物相比,鱼类才是这一时期人类主要的动物性蛋白来源。

大致就在这一时期,早期人类通过观察自然界的野火,从而掌握了用火知识,开始有意识地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食物在经过炭火的烧烤后,不仅会变得更加适口、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并且,隐藏在食物当中的害虫及有害菌也被大量杀死,其结果极大地保证了早期人类的饮食安全,促进了早期人类的身体健康。

第三阶段,淀粉类食物。

伴随着迁徙地域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日益深入,稻谷、小麦、燕麦、裸麦、玉米、薯类及豆类等淀粉类食物,渐渐成为了早期人类的主要食物。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便学会了“在漫无疆界的冲积土地上一小块一小块地进行耕作。”【3】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术。当火与陶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食用食物的方法便应运而生了。早期人类将食物和水一起放进陶器,用火加热对食物进行蒸、煮之后,食物将会变得松软烂熟,便于咀嚼。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当不再需要当初所拥有的那种巨大的咬合力,对食物进行咀嚼之时,早期人类的颌骨便开始逐渐变小;头颅相应增大,这就为早期人类大脑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四阶段,肉类和乳类食物。

继种植业之后,在原有偶尔的、零星的饲养动物的基础上,人类开始有意识地饲养与繁殖各种动物。随着养殖业的兴起,肉类和乳类食物渐渐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常客”。肉类与乳类食物营养丰富,“对于增强种族的体质和活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对于增强儿童体力的作用尤为突出。”【4】

第五阶段,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在养殖业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驯养动物参与农田劳动。随着冶铜术与冶铁术的发明,将蓄力与金属农具相结合,在辽阔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的“田野农业便出现了;人类也就因此开始获得了无穷的食物,”【5】并彻底摆脱了饥馑的威胁,真正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其二,住。

住即指住所的样式、建造住所所使用的材料、建造住所的方法及其顺序相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树栖巢居。

早期人类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原始森林里,以树为家,并将树的枝条编制成巢而居,用于增加睡眠的舒适性、躲避雨水的侵淋和猛兽的袭击。这一时期,人类在居住方面的做法,与今天的人们所观察到的猩猩及红毛猩猩的做法,在用途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二阶段,穴居或窝居。

早期人类离开森林,在沿江河湖叉向外迁徙的过程中,或利用天然“洞穴”;【6】或利用当初在森林生活时所积累的经验,将长长的树枝或茅草相互斜靠在一起,做成一个只有屋顶、没有墙壁的窝棚而居。这种类似于窝棚的建筑,在今天中国的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可以看到。只是其用途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做为主要房屋供人们居住;而是仅供农民或渔民看守田地或鱼塘时的临时居所使用。

第三阶段,舍居。

舍居是在穴居或窝居的基础上,将修建墙壁的技术与窝棚相结合,做成有墙壁与屋顶的房屋进行居住。建筑房屋所使用的材料,由起初的“石头”、【7】木料、茅草以及“将黏土和麦秆混在一起,······做成(的)土坯”【8】等;再到“使用一种木制的长方形模具脱制(而成的)土砖”【9】及经过烧制而成的砖和瓦片;直至今天所普遍采用的钢材、水泥等。房屋的样式也由砖瓦结构的平房或木制的吊脚楼,逐步发展到以框架式结构为主体的高楼大厦。

其三,行。

行即指人类在出行方面,其所借以使用的交通工具的种类、交通工具的样式、制作交通工具的材料及其顺序相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人力、风力与蓄力并举的时代。

出于捕鱼的需要,“最初,人们可能是搭乘原木或用小树枝捆扎而成的扁平木筏”,【10】利用槁撑、桨划推动其行进。随着各种石制刀、斧、锤、锥等工具的发明,人类逐渐掌握了造船技术,“第一批‘船型’装载工具是直接掏空树干而成的。”【11】后来,人们“开始用小木板造船,并给它装上风帆。”【12】由此开始,人类不再仅仅依靠人力而是还可以借助风力驾船远航了。

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人类渐渐掌握了骑马术,并开始利用动物来驮运各种物品。当人类将动物与木制车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各种被称之为“马车”或“牛车”的陆上交通工具便诞生了。这种人力、蓄力与风力并举的交通时代持续的时间较长,从早期人类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世纪晚期,其影响至今仍在。”【13】

第二阶段,蒸汽时代。

时间推移至十八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不仅“直接推动了十八世纪的伟大工业革命”,【14】并且,使得人类的交通运输也随之进入到了蒸汽时代。这一时期,各种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或火车先后被发明了出来。“有人还制造了蒸汽汽车,但非常笨重,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难以驾驭。几次事故之后,这种车就被冷落了。”【15】

第三阶段,电气时代。

蒸汽时代刚刚兴起一百余年,一个以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电气时代随之来临。与蒸汽机相比,内燃机具有重量轻、功率大的特点,因此,当初被冷落的汽车便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来,并日益发展成为主要的陆上交通工具。随着飞机与飞船的发明,人类的交通工具已经不再被局限于地面或地球;而是延伸到了空中与外太空。

其四,衣。

说起服装的作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蔽体遮羞和护身御寒”,【16】但是,对于早期人类而言,这种说法显然并不准确。早期人类长着一身长而浓密的毛发,足以护体御寒和蔽体遮羞,“根本不需要任何衣物在身,”【17】并且,利用长而浓密的皮毛进行护体御寒和蔽体遮羞,无疑是一种最自然、最省力、也最经济的作法。

由此看来,与食、住、行相比,服装似乎并不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而是一种“后天”的行为,是人类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据此推测,导致早期人类体毛退化的初始原因,应是出于某种实际生活方面的需要——亦即:出于狩猎的需要。

对于早期人类而言,由于受制于长而浓密的体毛的制约,在长时间、远距离地对猎物进行追逐的过程中,集聚在体内的热量不易及时散发出去,往往导致体温过高,乃至中暑现象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体毛相对较少、更容易将热量散发出去的个体,更有利于对猎物展开长时间、远距离的追逐,并将猎物捕获。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食物相对稀缺,肉食更是稀罕之物。对于那些能够捕获猎物的猎人而言,其无疑更能够受到异性的青睐,并在遗传后代方面占据先机;再加之,基因突变的影响,这样一代一代遗传下来,体毛相对较少的个体便在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直至整个早期人类最后完全褪去了一身长而浓密的体毛。

上述说法仅仅只是一种推测,至今并无确凿的证据。当然,无论上述推测是否成立,都不影响接下来,对于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服装的样式、制作服装的材料、穿戴服装的方式的顺序相承的发展历程的叙述。

第一阶段,草与树皮时代。

根据早期人类的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推测,草或棕榈树(包括类似于棕榈树之类的树木)的树皮,应为人类制作服装所较早采用的两种原料。早期人类制作服装的初衷,不是为了御寒;而是出于避雨的需要。将草或棕榈树的树皮联结在一起,制作成“呈圆锥形的上衣······,在多雨的这一地区看来,自然是流泻雨水的合适服装,恰似雨水落鸭背,点滴不浸透。”【18】

起初,人类是将这种圆锥形的上衣顶在头上或裹在身上,随着绳索的发明,人类利用绳索将之系在身上,继而将双手完全从穿衣中解放了出来。在中国,利用草或棕榈树(包括类似于棕榈树之类的树木)的树皮制作雨具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后期。

第二阶段,皮、毛时代。

在狩猎和饲养动物的过程当中,人类自然而然地便掌握了利用动物的毛皮制作服装的技术。利用动物的皮张制作服装,让人类发明了缝纫术;利用动物的毛发制作服装,则让人类最终发明了纺织术。这两种技术的发明,为人类迎接下一个服装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麻、葛与棉花的时代。

由于资源的差异,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而言,其发展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应为葛和麻。”【19】棉花不仅具有良好的纺织性能,并且,其保暖性能也要远优于葛和麻。于是,当棉花传入中国之后,便逐步取代了葛和麻的地位,成为中国人制作服装的主要原材料。纺织技术萌生于草与树皮的时代,成长于毛、皮时代,成熟于麻葛与棉花的时代。这一时期,人类在服装制作方面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技术成就,莫过于各种纺线用的纺机和织布用的织布机的发明。

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采用相同的技术;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则可能是多种技术并举。早在棉花传入的约两、三千年之前,中国人居然已经完全掌握了制作环节众多、工艺十分复杂的养蚕、取丝、织绸技术。但是,由于丝绸的产量小,始终未能成为人们制作服装的主要原料,这里便没有将之与葛、麻和棉花相提并论。

其五,婚姻(家族)。

从古至今,人类的婚姻(家族)形态,大致经历了以下五种顺序相承的的发展变化。

其(一),血婚制。

即:“由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集体相互婚配而建立的”【20】婚姻(家族)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嫡亲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害处终于被察觉,这样就导致了在这一种亲等之外去选择妻子。”【21】

其(二),伙婚制。

即:“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姊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伙的丈夫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它也可以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而建立;这些妻子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22】这种婚姻(家族)形态滋生于血婚制,但基本排除了亲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其(三),偶婚制。

即:“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23】在这种婚姻(家族)形态下,无论是丈夫或是妻子,双方都可以选择随意离婚或分居;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完全由男女双方的意愿来决定。

其(四),父权制。

人们常常把父权制与一夫多妻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一夫多妻并不一种普遍现象。父权制的基本特征是:“把许多人,包括自由民与奴隶,在父权之下组织成一个家族,其目的在于占有土地、放牧牛羊。那些沦为奴隶的人,那些受雇为仆役的人,以婚姻关系为生活基础,以其家长为其酋长,构成一个父权制家族。这种家族的重要特点在于支配其成员和财产的权力。”【24】

其(五),专偶制。

即“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25】的婚姻(家族)形态。妻子在尊严、人权和社会地位方面都必须与丈夫平等。至于“现在这种形态在将来是否能够永远存在下去?能够对此作出的唯一回答是: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一如它以前的经历那样。······假定文明社会继续进步,而专偶制家族在遥远的将来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那么,我们是无法预言其后继者的性质的。”【26】

第七章,人生的目的。

从古至今,人类在衣、食、住、行与婚姻(家族)等方面,为什么会发生顺序相承的发展演变呢?或者说,导致这种发展演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为了幸福、快乐、真善美、至善、某种社会制度或某个神明吗?显然都不是,归根结底是人生的目的使然。

何谓人生的目的?

简而言之,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

具体而言,即:保存生命、传续生命、保证并促进生命在体质与心灵方面向高级变化;或者说,向着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变化,既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同时,亦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思维活动所普遍遵循着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人类在其以二、三百万年计的发展史和以万年计的文明史进程当中,自觉地抑或是不自觉地、往往是不自觉地、有时甚至是被迫地在按照上述原则行事。做为个体的人,无论其承认与否、也无论其愿意与否,当其还是一个胚胎幼苗的时候,便已经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的产物了。

就个体生命而言,死亡是其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人类社会而言,个体生命的死亡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新陈代谢。倘若不是因为人类自身或自然的原因,导致人类不得不灭亡的话,那么,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便与人类相伴而生,并将一直引领着人类前行。

纵观历史、放眼宇宙,无论是人类社会已然既往的过去、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人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有比“保存生命、传续生命、保证并促进生命在体质与心灵方面向高级变化;或者说,向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变化”,更艰难、更复杂、也更神圣的事情啦!

第八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是否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行为方向的选择。当行为与人类生活根本目的的要求相向而行之时,人生方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反之,当行为与人类生活根本目的的要求相悖而行之时,人生则将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小,取决于行为与人类生活根本目的的契合度的大小,契合度越大,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便越大;反之,则越小。

由此而言,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检验人世间一切是非对错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新译本),杨东莼 马 雍 马 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7年8月第1版,第19页。

【2】同上,第20页。

【3】同上,第22页。

【4】同上,第23页。

【5】同上,第24页。

【6】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五月,第160页。

【7】【英】S·劳埃德/【德】H·W·米勒:《远古建筑》,高云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一版,第7页。

【8】同上。

【9】同上。

【10】【英】安东尼·威尔逊:《彩色图解世界交通史》,张 建译,陈庆勋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1版,第6页。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李亚东:《科学的足迹》,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4年11月第1版,第78页。

【15】【英】安东尼·威尔逊:《彩色图解世界交通史》,张 建译,陈庆勋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1版,第17页。

【16】【美】布兰妮·佩妮所:《世界服装史》,徐伟儒主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第1版,《导论》第1页。

【17】同上。

【18】同上,第4页。

【19】孙 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5年2月,第77页。

【20】【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新译本),杨东莼 马 雍 马 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7年8月第1版,第382页。

【21】同上,第404页。

【22】同上,第382页。

【23】同上。

【24】同上,第469页。

【25】同上,第382页。

【26】同上,第492页。


手机用户71476236360


非常喜欢陈丹青,说人生没有意义,这话肯定不是他的原创,只要我们深究人生,可能会得出悲观的结论,但是所谓意义,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没有意义我们创造意义,没有神我们自己造,没有目标,我们自己造,人的伟大就在于此。


人生可以很精彩,也可以很暗淡,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唯有把人生过的精彩,过的有滋有味,过的五光十色,才能让我们这个无法选择的人生,硬生生有了一点对抗命运的感觉,不然我们无法选择的出生将成为我们永恒的枷锁。


好好过好每一天,或许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哪怕是终点都是一样的,路上的风景却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


昭烈名臣


活得有趣就好!

何谓人生?

一生一死之间——是一个人的一生。

一群人的生生死死之间——是历史,也是……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每个人的一生,只不过是浩渺时空的……一刹那。

何谓意义?

所有的人生“意义”皆是人类的自我“虚构”,探究“意义”的话题,因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形而上的“思辨”过程而使其……毫无“意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人类还没有谁能给出一个能被普遍认同的答案。你当然可以“思索”,但不必无休止地“追问”,否则过度的“刻意”其实就已经沦为一种“执念”,那无疑是对鲜活生命的“自我禁锢”和……摧残!

这一生,活得有喜,有悲,有爱……有趣,就好!

这一世,终于能看得透、想得开,就好!

当与这个世间道别时,如果你足够幸运——你大脑沟回还容许你能有“一刹那”的思考,你能想到这样一句话:

我来过,我经历了……足矣!

夫复何求?

如果你不够“幸运”——没有来得及“总结”,也不过就是别无二致的……一了百了。

“死去元知万事空”原本已说得十分透彻,可接下来的类似“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诸多“故事”依然是被活人们常常吟咏讴歌的……不了情怀,可惜,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细细审量,又何尝不是一种莫为此甚的……做作?

喂马、劈柴,听风、看海,沐雨、踏雪……才是人生最“苟且”、最质朴的常态!

也许,我们不该随便哂笑别人的“消沉”抑或“热衷”,因为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ta喜欢或不喜欢的一个“角色”而已。

还是那句话:看破不说破。愿我们都能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各安其心、各得其所!


录下唐寅的《桃花庵歌》和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活着的我们共勉!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冬日暖阳ABC


从宏观上来讲,在宇宙中。地球都不过是一颗尘埃,在人海中,你不过是沧海一粟。苍穹不会记得半点你做过什么,普通人,三五代就忘了你是谁,你可能曾因为生活的劫难,而萎靡不振,也可能曾为了爱一个人撕心裂肺,形成终身的烙印,可能临终时,对世界对亲人有万般不舍,心如刀割。但是终究大浪淘沙,半点不留。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人也一样。在宇宙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它也同时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从骨子里血液里,终有一份孤独。但是等死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是这样。

从微观上讲,尤其陈丹青那代人,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TM的,活下去最重要。你可能不理解这句话。因为你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如果你了解中国的历史至今,也会思考,你就懂得,确实我们包括我们的祖先,先辈的生活没有太多选择,不是生活,而是生存。有些人一辈子学不会如何生存,他们有棱有角,有温度、有热度,不谄媚趋势,不阿谀奉承,半途而卒,有些人审时度势,智商不少,情商很高,人前人话,鬼前鬼话,游刃有余。那又怎样呢,和前者一样,活着即生存,死后皆湮灭。

苍穹作证,我们活过,但是它做不了证,也没人记得。


HeavyMetal瓷器胡同


不止是陈丹青,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是一个客观的载体,譬如一朵花,一轮月,花开月圆是客观的,具体来讲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现实的体现,人生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

从来没有哪一个孩童来到人世间,是被自己所允许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对于自己出生的家庭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死亡。

虽然有很多,科学家或者科幻小说家预言人类,在未来可以达到永生,但是在目前,或者很长时间以内,死亡都是人类难以避免的结局,无法逃避。

我们甚至无法主宰自己的思想。

所谓的自我个性,往往是在社会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假象而已。哪一个人从生下来不是被社会灌输了一大套的理论,光是学习我们就需要学习一二十年,这一二十年所有的点点滴滴,哪一点是我们自己形成的呢?全部是社会长久运行以来所有形成的规律,目的就是要让你成为社会的一个螺丝钉,一个工具,确保在社会规律的运转之下,能够活得自如,不危害社会的正常运转。

甚至繁衍后代,也不过是基因的冲动。

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养育一个后代到底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什么实在的意义,除了让社会的传承永续,物种不至于湮灭以外,后代,对于个体的父母来讲,又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生育后代不过是基因传承的需要而已。

可是人,毕竟是从动物当中脱离出来了,形成了自己的意识,这种意识在社会群体力量的互相影响之下,就形成了极大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为了确保城市社会国家的运转,就让人有了更多的意思和思想。譬如,歌颂责任感,道德感,因为这些对于社会的运转,有好处,所以,会被社会肯定褒扬,也让我们觉得所有的这些行为有了意义。一点一滴形成个体的意识,形成所谓人生的意义。

但是这些所谓人生的意义,真的是你自己的思想吗?

当然实际上,是不是自己的思想并不重要。人的一辈子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怎么样的度过确实是没有意义的,相当于白纸一张,但是要把它过得充实过得幸福,完全就在于你自己怎么样来把握。

如果是林黛玉,看见花开月圆,就会想到花落月缺,无端的引起伤感。如果是乐观主义者,看见花开月圆,就觉得时光正好。

人生意义本来是无所谓无,无所谓有的。自己坚持,而且欢欣着,走完这一生就成了你的人生的意义。

关注头条号,非正式生活,不一样的两性视角,职场观点,人生无模板,生活非正式。


非正式生活


陈丹青老师说的没有错,人生的确没有意义。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宇宙洪荒,天地苍茫,任何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里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生命何其短促!


我们所认为或者追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都是人们赋予的,原始社会的人类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有的只是生物的本能,一切顺其自然,而今天,我们必须赋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否则,活着便与其他低等动物无异,索然无味。从这个角度来说,归根结底,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人生短暂,做任何努力都无可避免生命的终结和毁灭,生前建立的功业在身后都与你无关,既无前生,也无来世,生命彻底毁灭,什么都没了。那既然这样,那追求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中度过,因为人生有无数欲望,满足了无聊,不能满足便痛苦,反正无幸福可言。因此,如果有人说人生是没意义的,也不是不对。



但人生又是有意义的,正如前文所言,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赋予,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都由前人创造,正是由于无数人的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未知,人类文明才可以发展到今天,这里面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而这,正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著名作家王小波有句名言,他说:“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 ,虽然我会死,可一想到死后,这条追寻智慧的路还有人在走,心里就很高兴”。

这是最好的诠释。


弹剑放歌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是哲学讨论的范畴。许多人活了大半辈子,到底为了啥子活,还真的说不清,除了吃、睡、玩之外,没必要的学了许多、行尸走肉的为别人干了许多...这就是人生吗?所以,陈丹青说句话,像是一种感悟,更像是一种对人生的无奈!但真的如他所述那样吗?我有不同的观点。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陈丹青:“又是个傻×问题!――人生没有意义的。 你看过哲学吗?你可别过了大学年龄还扛着大学生人格在生活――人生一点没有意义的,生命完全没有意义的。”

那活着干吗呢?

陈丹青:“没有干吗。你生下来,爹妈征求你意见吗?你看看佛教,看看叔本华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生命是无意义的,从来就是盲目的。就这么两句话:这么厚的一本书。 这本书救了我。我在三十岁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刚出国不久。”

今天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时,真的感到非常有意思。很喜欢与身边的人谈“你从那里来、准备去那里、现在又有啥准备?”,突然看到这个问题时,突然又心生出一种新的感悟。所谓,人生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走向(时下像是越多越人开始信命运;但人生轨迹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命运的评判,也只能是日后你成功或失败或平庸之时,回过头空闲时与他人侃天打屁时瞎掰时的谈资,又能靠到你些啥?)所以,人生还是可以选择的,人生的意义也是可以由我们自己能定义的!但这种定义在多数时间内,却是盲目的,无意义的!虽然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我们的梦想(欲望),但如果苛求了,人生就会变的更无“意义”

陈丹青在说这句话时,相信是在反思他半辈子人生及社会之洞见之后的感悟,这种人说出来的话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但也不能硬靠。

人活着就必须有意义,这是正能量!我们也是靠着这一伟大的理念支撑着我们前进,是动力!但信念是否就代表了过程的美满?非!无论活着有无意义,但活着本就是一种责任(这可能就是对根本“意义”最好的诠释),首先他不是为自己而活,非常许多人不愿意这样理解,但的确却是!其实是在追求这种意义的过程中对梦想的坚持,失败可怕吗?人只要活动,就必须吃饭、睡觉,但保障这些最基础的必须,那就得社交、工作、学习...那么“意义”就在这过程中逐渐被“细化”了。上周六与朋友闲聊时,像是问到一个关于成功企业的生存哲学问题,那老总朋友答:其他一开始也没啥想法,就是先得上企业赚钱“简单、直接、粗爆”,不知不觉企业活下来、并发展起来了,于是企业文化在被倒转着丰满起来,企业的开端也被神化了。这就是“意义”!

“人生必须有意义”!就是成功之后,反过来再拾起建立的“哲学”!只有这样成功的案例才是引导更多一维世界观的世人憧憬美好人生最好的动力。所以说,无畏是幸福快乐的!

但陈丹青这样的回答却是有消极误导的!

正如他自己也讲,世界是无尽的,意义也被无穷无尽的制造出来!但如果你没有对自己负责的最根本的三观,那么还真就是个“行尸走肉”!无论谈什么,人需要简单、需要梦想!所谓无意义,只是反省自己,让自己能活得更有“意义”些!最起码能让自己的梦想(欲望)能更接近一些设想!想他陈丹青在出名前,他曾经有坚持过吗?曾给自己定过努力的“无畏”?人生真的无意义吗?

许多人喜欢用引导他人勿“盲从”时,却引导他人去盲从!人的路是自己走的,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振太罗成




陈丹青说过人生无意义,毕淑敏也说过人生无意义。但毕淑敏又说人应该在这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现代社会亚历山大,可能大部分人没时间思考人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

吃不饱饭活不下去了,能活着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意义?可当下社会,吃不饱饭的毕竟少数,吃饱了还是会想活着的意义。如果活着没意义,可能大部分人都想死了。但,确实很多人一生中会想到死(本人也如此),其中主要原因还是觉得活着没意思。

现在心灵鸡汤太多,告诉你活着有何意义,其实那都是别人的意思或意义,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自己没想明白,那都不是你活下去的意义!

太史公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但大部分人还不是轻于鸿毛地死了?对普通人如何活着?是不是“不重于泰山”就没必要活着?

作为一个普通人,能明白人是为了一个字活着,一生就为明白一个字,这个字就是“道”。这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而这“道”只有自己去寻找,自己弄明白,这也就是你自己的“道”了。中国学问太多,还互相矛盾,穷极一生也学不完的所有的人生道理。

个人觉得年轻时候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该有多好,可惜很多人老了才明白,不过死前明白就不晚。我自从看了王阳明学说,才知道“致良知”何其伟大,圣人之学……“吾性自足”,“心即理”,不假外求。一切从自己内心去寻找,才能求得“道”。繁华落尽都是寂寞!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总从外部寻找,必然会从一个短暂快乐走向又一个又一个寂寞。人活着不会永远快乐,你天天听相声试试就知道了,所以,想天天快乐不现实也做不到。

人如果能做到孔子说的:“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王阳明临死时说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