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校外培训,“白名单”思路能否奏效

记者从杭州市教育局获悉,自从去年12月底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动真格后,杭州市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治理成果,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推出了一项新举措——选聘市民监督员。同时,杭州市教育局汇总发布了全市中小学文化课程类培训机构的首批“白名单”,2000多家机构中有629家上榜。(7月20日《钱江晚报》)

正常情况下,校外培训的本意是对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现实中的校外培训却严重异化成升学竞争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才有了今年年初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联手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之举。但是,“应运而生”的校外培训机构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此前虽多次“严打”,效果却并不明显。以笔者之见,之前的“严打”之所以效果不彰,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不到位,甚至往往是“运动式”整治;二是没能有效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关联。而四部门联手重拳治理,致力于研究制定加强校外培训规范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对症下药,动起了真格。杭州率先发布的“白名单”,无疑是其中的得力举措,值得借鉴推广。

要想进入“白名单”,首先办学场地必须符合要求,不仅面积要达标,而且要进行租赁备案,通过消防审批;招收14周岁及以下孩子的教学点,所在楼层不能高于3楼……一道道硬杠杠一出台,很多培训机构都折在这一关上。

此外,师资要求也非常严格,至少要有三位持有教师资格证专职老师,校长则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有5年以上教学管理经验,杜绝了在编老师有偿补课问题。正是这种严格的规范,2000多家培训机构只有629家进入首批“白名单”。

为了实现对培训机构的常态化监管,除了选聘市民监督员之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基本信息、开设的课程和时间、招生对象、师资情况、奖惩情况、学员家长点评、有关统计、年检等数据信息实行统一归集、动态更新,便于市民查询与监督,确保公众知情权。

当然,除了研究制定加强校外培训规范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之外,还需要釜底抽薪,切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关联。校外培训种种无序和违背规律的各种乱象,很大程度上只是表象,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明里暗里的条件要求的助推,才是幕后“主使人”。

(胡欣红 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