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

褪色的爱4


有人总爱问,为何人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就好比,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一样。这些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是大自然给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曲线,这种记忆曲线的要求在于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的认真,越认真记忆越深。这件事情要给我们一个触电。

但我们在三岁之前,我们的大脑没有意识,只会一再的模仿。我们过得每一天,开心就笑,烦恼就哭。不用在意任何也不用把每件事情当真。三岁前的大脑在发育期间,在这期间我们也没有控制便不能记忆。如果有些偏要问,到底有没有。答案是有。这种记忆是深层记忆,它会在你大脑深处自己贮藏但不会显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找到了你小时候的一个画面,请珍惜。那一定是你最难忘的记忆。我们不是没有,而是时间久了,找不到了。

总有人爱说自己年龄是三岁,什么张三岁,什么李三岁。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爱把三岁这个年纪叫做宝宝年龄,在这个年龄段的记忆太难找到了。也可以说是没有三岁前的记忆。这就是人生。每每个人都是这样,也许有人能记住三岁前的记忆,但是内心默认这不是三岁前的记忆。因为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无法改变也没必要改变,因为我们都长大了。

智联校园 学生陈伟涛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智联校园


你还记得你三岁以前的事情吗?

你对自己孩提时代的记忆最早能追溯到几岁?

大部分人都是从四五岁左右开始有记忆的,也有人能记起三岁时发生的事情。那么,之前的记忆跑到哪里去了呢?凭空消失了?你有好奇过吗?

你会说是由于婴幼儿的记忆力差造成的。

其实不然,人类婴儿的记忆力都是非常强的,很多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从婴儿到幼儿的这段时期,我们没用几年的时间,就记住了一门语言,有这种记忆力还不够强大吗?

此外,我们生存的很多技能,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学会的。

那么,是不是在3岁前没有记忆呢?

回答是否定的!

2-3岁前的记忆缓慢增加,3-7岁记忆量快速增长,但和成年比仍然是零星的。

从这条曲线也能看出有趣的一点:对六七岁时的记忆绝不是成人遗忘曲线的简单延长,就是说,幼儿园时留下的回忆少,并不仅仅因为年代久远。

小时候忘事,和大人忘事的机制很可能并不相同。

在很多名人的自传中,有的传主认为自己可以记得3岁前甚至是两周的事情。

如马克·吐温就这样写道:“多少年来,我一直相信,记得我出生后6周,便伺候过祖父喝柠檬威士忌甜酒……”

白居易在晚年自述中也说过六七月时,乳母弄于屏下,有指“之”字“无”字视之,白虽口未能言,心却已墨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既然3岁之前保留有记忆,而这记忆又回忆不出,是不是这种记忆都是一些无用的信息呢?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前儿童的记忆之所以不能永久保持而出现“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为3岁前儿童大脑皮质细胞的反应性高,他们往往容易识记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全部细节。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3岁前儿童脑皮质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完全成熟,儿童识记的材料促使了大脑的发育,而发育的脑区的结构又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人不能回忆起更早发生的事情。

但是这种记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构成大脑以后思维能力的基础。

正如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方根的意思,可是我们都忘了方根的算法,需要时便去查方根表。

当我们会算方根时,才有了方根表,可是习惯了方根表后,我们便忘了方根的算法,但是能说方根的算法不重要吗?3岁前的记忆便如这方根的算法。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对此能做最好的回答是海伦·凯勒。

当海伦·凯勒22岁出版《我的一生》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这本书写的很好,但也有一些评论对此大加怀疑:“她的所有知识都是道听途说的不可靠知识;她的那些感觉,大都是别人的感觉;她写的事情,超出了她的认识能力,并需要由已证实了每个字的正确性的人来作保证。”

凯勒自己是这样回答的:“我始终感到我在使用身体的五种感官,这就是我的生活如此充实和完整的缘由。”她说她使用“看”,“听见”“看见”这些词时很自然,仿佛她正用身体额所有感官来看和听。

凯勒自己的感受极有意义,为什么她1岁半以后盲、聋、哑了,但她还能如此自然地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看和听呢?

原因正在于她1岁半之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时她看到、听到的信息都贮存在她的大脑中,是这1年半的经验拯救了凯勒的一生。

无论是哈嗒·侯赛因,还是布莱尔,他们都不是先天盲者,正是因为是以后成为盲人的,他们才有可能将过去的经验与身体的其他器官协调起来,从而突破这种对自己的限制。

关于儿时记忆的重要,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感受。例如冯·卡门,由于父亲不让他做乘法游戏,他长大后,其他的运算形式都可以用其他语言,但是唯有乘法则必须用母语匈牙利语……

因此,3岁之前的记忆应该是人生的基础,而绝不是无用的信息。

对一个人来说,3岁前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是感觉却是清晰的,当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时,这种感觉有可能被激活,甚至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

因此,虽然幼儿时期的记忆或许消失了,但是对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的影响确实存在的。

1、塑造性格

既然3岁前的记忆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用他们的记忆塑造性格,建立对自己的积极、正面的印象。

比如当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既保证自己的利益,又懂得与他人分享。

2、接纳自己

如果幼儿时期孩子经历过非常恐怖或者是害怕的事情,不要试图去掩盖(因为就算是掩盖也会存在于孩子的潜意识中),而是要教会孩子正视问题,面对现实,让孩子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支持,并让他们知道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3、建立安全感

当3岁以前的孩子描述自己的记忆时,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分析这件事情(而不要觉得反正以后也会忘记,而忽视孩子的描述),让孩子从事情中找到积极的意义,并且感受到父母的重视与关爱。

父母满怀爱意的回应和倾听,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安全感。

那么,丢失的记忆能被唤醒吗?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3岁前的婴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很多东西,但是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婴儿不具备外显记忆,发生在该阶段的时间无法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因此无法被换回。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婴儿的早期记忆就像一些“快照”,这种感觉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找到靠近的方法,只要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就一定能唤醒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真的就能回忆起3岁前那段经历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奇闻道古今


大脑发育太快,神经生长把早期记忆都覆盖了。

人类器官的发育高峰,是有次序的,谁先谁后,是有次序有谦让的,肢体协调感知统和,语言,听觉,视觉,嗅觉,拉屎撒尿,消化,饥饱感,触觉。等到依次都发育习惯适应了,大脑的高级细胞也在生长。低级的早期记忆就被忽视了。

人脑的映射区域图,据说是一个比例失调的抱团深蹲人体。就像体操滚翻时的深蹲抱团。手和上肢反射区大,眼反射区,耳,鼻,舌,腿和脚反而反射区很小。两三岁后是大脑细胞分裂增生发育高峰,在生长过程中原细胞一变二,二变四,存储的记忆被新生细胞取代覆盖。早期的底层记忆,就消失了。

易经第二卦“夬"指的大致就是这一阶段,

如果剃光头,戴上微电感应头盔,涂上导电膏,听指挥人员口令活动手指,腿脚,口舌,头盔不同部位就会有微弱电流兴奋。

大量的实验会得到一个投射映射图,

不是下面这些科幻艺术图。







AUTUYG


0-3岁被称为“婴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幼儿学会了走路、说话,形成了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的一段时期。但是,为什么成年之后,我们却忘记了儿时的这段记忆呢?

所谓婴儿期记忆缺失,并不是说婴幼儿没有记忆力(实际上2个月大的婴儿能记事24小时),而是说成人之后,我们不能从大脑中提取到3岁以前的记忆!

美国最新一期的探索者杂志上登出了明尼苏达大学认知心理学家的解释。他们认为,我们大脑里没有存储任何形式的我们可以想起的早期记忆,这主要是因为婴儿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语言能力。早期记忆一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得以记录的,推而进之,人类就不能用语言讲出他们的早期记忆。

有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大脑皮层和海马区还会继续发育,皮层还会再形成很多突触和髓鞘,海马区也会加入无数新的神经元,新神经元生成的减少会损害新记忆的形成。然而海马区一旦有新的神经元生成,也会影响到现存的记忆,新神经元会重建海马区的回路,这些新建的回路就影响到了已有回路里的记忆。

多伦多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Katherine Akers称“婴儿期遗忘指的是人们对于出生后头几年记忆的缺失,大部分人记不住两三岁时发生的事情。但似乎并不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记忆能力!例如你的3岁的女儿可以详细地叙述去动物园的经历,前几天去看望了外公等等。但当她五岁时,她就忘掉了这些记忆。”

通俗的来讲,就是婴儿时期脑子长得太快,以至于把记忆快速“抹去”了!

更多优质回答,请持续关注镁客网头条号~


镁客网


人类不是三岁之前不记事,而是因为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遗忘幼年的经历,这导致我们想不起来三岁(这只是一个大概的界限)之前的事情。楼下很多答友对此呈现了很多科研证据,笔者要重点从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角色的发展过程来补充这些答案。

首先,在三岁或更小的时候,婴幼儿是有记忆力的,而且记忆力非常强,他们会很快学习大人们的发音、做法、习惯等等。但部分上是作为这种强大记忆的代价,他们的记忆力持续时间(retention)非常短,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就是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逐渐累积成他们成长、智力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他们最终记忆下来的,是那些反复出现的信号,这些信号之所以反复出现,比如吃饭的各种符号或者饭菜的各种叫法,既是因为他们需要生存,只有牢靠地记住这些相关的内容,他们才会生存下来。其次同样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往往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的基础,也就是大人们自身最常见的各种行为,这才导致这些信息或信号能持久反复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记下了这些内容,但却自然地失去了自己是在哪里、什么时候获得这些信号的印象。

其次,婴幼儿的大脑在快速发展和成长,这就导致对于个体的婴幼儿来讲,他们要接受和记录下来的信息量特别丰富,往往呈现爆炸式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如上所述,他们会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保留下这些信号与自己行为的关联,比如听到一个吃饭就走向饭桌,但不会把自己什么时候学会了吃饭这个词这种无关的记忆留下来,这是人类要生存的基本进化论法则。只有能不停“遗忘”各种信号,才能让自己保持对最核心信号的关注度,才能让自己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最后,之所以我们在这里用三岁来衡量记忆力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三岁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的大脑或神经发育就出现了质变,而是因为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用三岁来为儿童的成长划定一个阶段。比如三岁之前叫入托,三岁以后往往就叫幼儿园(或者在美国不区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情况下, 三岁以下叫toddler,指需要做小推车的孩子,三岁以上叫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到三岁,其经历就会发生重大的拓展,比如从家庭到了幼儿园,或者开始上各种兴趣班等等。这些都带给了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的呈几何级的变化。按照上面的介绍,即人类需要选择性记忆与遗忘,那三岁以后就出现了多得多的新内容需要记忆,这样自然就要进一步遗忘掉三岁以内的无关信息了。


科学时评


看到有的回答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早期记忆一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得以记录的,推而进之,人类就不能用语言讲出他们的早期记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想一想自己能否想起自己在1岁的时候,不说语言描述,就是情形想像也无法想像出来。2个月大的婴儿能记事24小时,这个是应该的,做一些测试就可以检测出来。就像小猫小狗,也有记忆,只是时间有长有短。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我曾经给我邻居(1楼)的一只大花狸猫喂过2次火腿肠,后来我搬走了好几年以后,再次回到那里的时候,远远的看到那只大花狸猫向我跑过来,就像小狗那样,我很感动,猫还会这样,说明猫有很长时间的记忆。

Fisher曾经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访问学者,随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系及Kavli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暂时离开UCSB物理学系,以研究物理学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软Station Q实验室。在2009到2010学年,Fisher在Caltech担任教职,并于2011年夏天回到UCSB物理学系。Fisher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他的关于意识的研究细节。他自己的论文的大部分都具有高度推测性。Fisher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神经量子信息体系,包括量子比特、量子纠缠的产生、量子传输与存储、量子测量,及分子层面的量子相干与测量对细胞层面神经脉冲活动的影响机制等,它们都有潜在的生物分子及相关酶化学反应过程等作为载体,整个逻辑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清晰明确。

Fisher确定了生物场景中不同磷基分子的相干时间,并发表了一个候选的量子比特。那是一种称为波斯纳分子或波斯纳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的磷酸钙结构,于1975年在骨骼矿物质里发现。它们也在实验室里制造的模拟体液(即水加上生物分子和矿物盐)里被观测到过。Fisher估算了这些分子的相干时间,结论是惊人的——105秒,简直就像一整天那么长。

他还至少确定了一种发生在大脑中的化学反应,他认为这种化学反应会自然地在波斯纳分子内制造核自旋之间的纠缠态和相干态。这个反应过程参与钙的吸收和利用焦磷酸酶的脂肪代谢过程。焦磷酸酶能打破2个相连的磷酸根离子结构,产生2个单离子。理论上说,至少这2个离子的核自旋应该是处于量子纠缠态的。将它们释放到细胞周围的液体中,就可能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波斯纳分子。

如果这些都是正确的,大脑的细胞外液可能会充斥着高纠缠态的波斯纳分子组成的集群。如果出现在神经内部,这些分子可能会开始改变细胞发出信号和反应的方式,并由此形成意识与记忆。

进一步可以猜测,记忆的时间与这些分子的相干时间有关系,这个时间与高纠缠态的波斯纳分子组成的集群本身的“性能”有关,也可以认为是生物进化出来的能力和方向。个体的人的发育成熟其实就是整个人类意识进化的浓缩版,三岁前的记忆能力等同于一些动物的记忆能力,没有我们所说的“人类认知”的能力。

极早期的人类的记忆时间也是短暂的,到后来记忆的时间加长,并且产生了其他动物不具有的能力—人类认知,即人类群体性意识共识,这种共识信息的传播不依赖于生命基因,而是借助脱离于生命肌体的外界。

基因信息是加载在一系列高分子物质上进行传播,而人类认知可以加载在生命肌体以外的东西上,如空气(语言)、泥板(文字)、代码(磁盘)等等。


探索猫


我的记忆,是从我一岁半时开始的,以前的事就完全不记得了。就在那年,爷爷死了,我们家的狗也死了;而在此之前,我与爷爷、狗有很多经历和故事,所以对其印象深刻。

〔清明节快到了,谨以此文纪念我那已去世多年的爷爷!伏惟尚飨!阿弥陀佛!〕

我家的大黄狗,据我爸后来告诉我,是我爷爷在我爸小时候从一个朋友家抱回来养大的,在我出生时就已活够十五个年头了,算是非常罕见的老狗了。本来,农村人养狗,一般就是三五年,然后杀了吃掉;即使任其自然生存,那也是六七年就会老死,然后被吃掉的。此外还有被人打死的,狗之间打架死的,生病死的,毒死的,摔死的,饿死的等原因。不管是人的原因还是狗的原因,它们都极少有活到十年以上的。可我家的大黄狗,因它自身生命力就强,身体太健壮,且主人(我爷爷)又很爱它,舍不得杀它、吃它,所以才活了这么罕见的高年辰。

大黄狗先后侍奉、服务了我们家三代男丁,从我爷爷、我爸爸到我。它非常忠诚、称职、聪明、强壮,时时地地跟着自己主人,像影子一样,保护我们,照顾我们。



大黄狗长得高大、威猛、强悍,像牛犊子一样。而在我眼里,它更像是一匹小马了。再说它对主人很温顺、服帖、友好,怎么样玩它、闹它都行;对外人却很凶,极有敌意、警惕,所以别人都非常害怕它,很难靠近它,走路远远避着,就是来我家串门也很有些犹豫、觳觫。其实,大黄狗似乎从未主动攻击过别人,它只是为了保护主人、保护这个家。只不过,它的样子太威猛、强悍了。

正因如此,我家的大黄狗在我们家乡一带非常著名,甚至可以说享有崇高名望。

还是主要讲讲我一岁半那年吧。

在我记忆里,大黄狗虽已“高寿”,却仍没显示出一点苍老、憔悴、委琐、凌乱的颓势来。它总是那么高大威猛、力量无穷,同时也总是那么整洁、完美。它的毛发是纯粹的金黄色,毫无杂毛,闪闪发光,身上又从不长虱子、跳蚤之类,也没什么刺鼻的臭味,一双大眼睛炯炯犀利,令人不寒而栗,一对耳朵尖尖竖起,堪称汪星人中的“大帅哥”。

它驮着我,我就像骑马一样,在家里几间老房子当中,在房门外的空地与道路上窜来窜去——在小孩的我看来,因为它身子高大,步伐轻快同时又很稳,这简直有腾云驾雾、飘飘然感觉了。而且它对我很温驯、听话,我怎么弄它都可以。这让周围邻居那些小孩,包括大人,连靠近它都不敢的,实在是太羡慕了。

可是,它的第一代主人,也就是我爷爷,却已迅速衰老了。

我爷爷对我很好。一则,他四十多岁才有了儿子,而到六十来岁就有了孙子,自然非常高兴;二则,在中国据说有“隔代更亲”的传统,即祖孙之间比父子之间感情还深,爷爷疼孙子胜过疼儿子。我爸后来对我说,在我从出生到一岁半时,即我爷爷去世前那些日子,他是经常抱着我玩的,视我如至宝,天天笑呵呵的,连看我的眼神都非常柔腻、喜爱。

就在我爷爷去世前那几个月,就在我一生中最早有记忆的那段日子里,我爷爷躺在里屋他的那张旧式雕花大牙床上,天天就是我与大黄狗陪伴他。因为我还小,没法出去玩,还有可能是因为我爷爷喜欢我,希望我能在他弥留之际时刻呆在他身边;我爸要工作,我妈妈、姑姑要干农活。

我爷爷住的里屋,比外面几间房子的地基高不少。从中间的房子(我们老家称“厢房”)进入里屋,须经过一个颇高的木制门槛,比我的身高大概也矮不了多少。门槛在老家的方言中被称为“地方”。小小的我要迈过这个“地方”,可真是非常吃力。我得先将全身趴在“地方”上面,再用力让右脚先跨上去,接着右脚放下去落地;然后是胸部、腹部、双手、整个身子慢慢挪过去,最后是左脚搭上去,再让左脚放下去落地,才算完成整个过程。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在翻过一堵很高的墙,难度不小。可我每天都要无数次迈过这个“地方”,伸展着蹒跚的小脚丫,去看我的爷爷,倒水给他喝。

我的奶名叫“铁桶”,是我爷爷取的。他躺在床上,在生命垂危之际,天天不断叫喊着我的名字“铁桶啊”、“铁桶啊”,声音显得嘶哑、绵长,却一点也不凄厉、难听,甚至还很醇厚、有韵味。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这个声音似乎仍回荡在我耳边。

我爷爷每天不停地喊我,不光是喊我的名字,还要倒水给他喝。其实他并非老是渴、要水喝,而是希望我能不断去看他,不断在他身边。可是我一个小孩子,非常活泼、贪玩,尽管还没到跑出家门、四处闯荡的年龄,还不够这种力量,但是在自己家那几间房子里,却已经可以“纵横驰骋”、“腾挪跌宕”了,哪里愿意一直陪伴着一个垂暮之人?


再则,我爷爷若光喊我名字,要我过去,可能我还不会有那么大的积极性,不会那么卖力。毕竟,自己一个人到处走动、一个人玩、一个人高兴,比老是陪着他,那还是有趣得多;毕竟,迈过那个“地方”,对我而言还是不大容易的。所以,我爷爷每次叫我,就只好让我给他倒水喝了。于是,在“铁桶啊”后面,便无一例外还要加上个“后缀”:“倒水来啊。”这样以来,我就愿意做,而且马上做了。

可以想象,光我一个人空着手过那个“地方”就够吃力了,要是我手里再拿上一杯水,那便更困难了。我在过“地方”之前,先得把水杯放在“地方”上,在我好不容易整个人过了“地方”后,再去拿水杯。由于我每次都把水杯装得满满的,“地方”面积又窄,且表面不平,我又人小,水杯拿不稳,还会因为毛手毛脚老是碰掉水杯,所以我经常不是把身上淌得湿湿的,就是把水杯碰掉,水全倒了,于是又得再去装一杯。没过“地方”还好,要是过了“地方”,还得再回头过一次。因为我人小,又没人帮自己,可想象我当时那种既笨拙又努力的情形。

若干年后,当我上中学了,读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对其中父亲跑去对面站台给儿子买桔子那幕,理解、体会起来就毫不费力了。因为,这一幕与自己小时候“何其相似乃尔”!

整个过程中,除了爷爷躺在床上,眼睁睁瞧着我,就是大黄狗自始至终在陪着我,看着我——那段日子里,它也从没出过门。

爷爷那浑浊、微弱的眼光里,大部分时间是殷切、关怀、慈祥、溺爱;但有时候,当他看到我笨拙、吃力地经过“地方”,或拿水杯的手不断摇晃、抖动,淌得满身是水,或把水杯打倒,又不得不再去装水,也忍不住乐了,可又笑不出来,就只好勉强干咳几声,而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意。

大黄狗想帮我,又帮不上,干着急的样子——只是偶尔当我趴在“地方”上,它会在我后面用它的背脊拱一拱我的身子,让我稍微轻松点,速度也会快一点。但有时若它用力过大,或我自己没把握好,我也可能摔倒在另一边,这就等于帮了倒忙。它只得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陪同着我,在我身边不断迈过“地方”,与我一起去看望爷爷;接着又离开爷爷来同我玩乐、嬉戏。

我现在想,它并不仅仅是纯粹陪我玩,想必它自己的骨子里也有爱玩的天性。它虽然“年事已高”,过“地方”却仍轻而易举。

我与大黄狗陪伴着我爷爷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但不久之后,我爷爷永远瞑目了,走得很安详、平静。那是一个晚上,我们家谁也不知道。到第二天清晨大家起床了,才发现爷爷早已停止呼吸,全身冰凉;而大黄狗两只前脚立在床沿,将头凑近,不断轻轻舔着他的脸颊和脖子。

人们送我爷爷上山(下葬)那天,大黄狗一路上数次纵声长嚎,哀哀不已。当我爷爷那具乌黑、硕大的棺木被放入深深的坟坑时,大黄狗又猛地跳了进去,趴在棺木上,久久不肯出来。在人们用黄土填满坟坑、垒起坟头后,它还躺在旁边,一动不动,眼角有条泪痕,似乎是红色的,有人说像是流眼血了。于是,大家都赞道:“这条狗真是条好狗,对‘想老爷’太忠心了啊!”“想老爷”是我爷爷在老家的大名。

大黄狗虽“年事已高”,身体其实一直很棒,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脚步矫健。可就在我爷爷死后,它却随即显得情绪低沉、内心哀伤起来,并宣布“绝食”、“罢寝”,不吃、不喝、不睡,成天只静静躺在门口,耳朵耷拉,两眼眯缝,对谁都不搭理;有时又会夤夜在村子里、附近山头、田野上盲目四处游走,失魂落魄一般,很快消瘦、憔悴、委顿下去,无精打采,不几天便殚精竭虑、声息衰微,悄悄断了气,幽幽而去,其灵魂追随了我爷爷。否则我想,它可能还会再活几年,没准就有二十一岁,提前把“世界最长寿之狗”的桂冠摘到呢!

我们家本来也不是不吃狗肉的,可这只狗我们很不忍心吃,便在我爷爷的坟旁挖了个小坑,把它葬在他老人家身边,就让他们主仆俩永远相伴吧。


李子迟到了


这个命题我感觉还是有争议的。不是所有人都会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我爱人就说他能够记住几个月时的一件事。当然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记忆,好像也无从考证了。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好像三岁前的记忆是真的缺失了,我就是这样,好像还不止三岁,能够记住最早的一件事大约在四五岁左右了。

按照明尼苏达大学认知心理学家的解释,他们认为,我们大脑里没有存储任何形式的我们可以想起的早期记忆,这主要是因为婴儿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语言能力。早期记忆一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得以记录的,推而进之,人类就不能用语言讲出他们的早期记忆。对此问题,神经系统科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指出,大脑中负责形成记忆的海马状突起在生命初期就发育完全,所以形成早期记忆的责任就被推给负责高级认知和长期记忆的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要到婴儿学会走路或入学前才能充分发育完成,因此,婴儿的长期记忆能力就相当有限,所以记不起婴儿期的事。而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抑制早期记忆,大概是因为这些早期记忆都是痛苦的。他认为,尽管我们无力重新唤起这些记忆,但这并非表明这些记忆没有存储在大脑里;相反,早期记忆依然储存在我们大脑的某个角落处,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有说是新神经元会重建海马区的回路,这些新建的回路就影响到了已有回路里的记忆。

总之这个问题好像还没有统一性的答案,就像题主的命题也有很多人提出异议一样。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人的大脑发育影响到之前的记忆,不过我相信这些记忆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特别的密码我们暂时并不能唤醒它而已。


鹈鹕心理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问问,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有3岁以前部分记忆的?怎么看到的回答都说没有记忆什么什么原因的,难道我是个意外?





我和我弟出生前后,只差不到1年,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去跑着找姥姥叫人帮母亲接生的事,还有帮我弟擦屁股,照顾,喂猪的事情。

还有一次是我要吃糖葫芦,结果丢了5毛钱,那时候被母亲举起来摔倒地上,半天疼的不能动。现在母亲都说我那时候还不到3岁,记事早,这怎么解释?


从网上查询,什么砖头家说,三岁以前脑部神经不完善,记忆系统不稳定,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无意识,长大后逐步完善,等等,所以提取不了三岁以前的意识。整得我好尴尬,,,

既然本身经历,就已经否定这个说法,说明相对来说,3岁以前没意识这个解说就不能完美解释,我也就不回答误导大家了!

不知道读友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3岁以前记事的?(同道中人,别忘了关注一下哦!)



逍遥白帝


这个问题很热闹啊!我是个医生,也说两句大家参考,这么多网友回答这个问题了,希望我说的不会沉底没人看。

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明白脑的发育过程,脑发育的生理过程、背景和机制。大家知道,人的脑是所有动物中(相对于自身而言)最大的。这么大的脑,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分娩,让难产的发生率极大的增加了。人类女性因为直立行走的原因,无法有足够宽大的产道娩出脑发育完全的人类胎儿,所以在人类胎儿脑发育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人类胎儿就被提前娩出了。

这就是说,人类胎儿(新生儿)刚刚出生时,脑是没有发育完成的。新生儿的脑只完成了很基础的两部分。这两部分,我们结合题主提出的问题,分别说一说。

第一部分是新生儿脑只完成了和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反射这一部分功能,如进食的吮乳反射(以吸食母乳),还有吞咽反射等。至于其他的功能,特别是一时之间用不到的高级功能,比如说记忆功能,为了避免脑发育过大影响分娩,那就顾不得了。事实上,人脑(发育到)能记住事情,那要到两三岁的时候才行。

这就是说,题主问“人类为何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类同于问人类为什么没有在娘肚子里(子宫内)的记忆。这里的答案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脑发育还没到那个层度。

第二个部分,新生儿的脑(高级皮层)是无序化的,这也是新生儿(幼年婴儿)无法产生长时程记忆的客观原因。

什么意思?

简单的讲,新生儿的脑大约有两千亿个神经元,但到了青春期后(脑成熟时),大约只有七八百亿个神经元了。这就是说了,在脑发育的过程中,一多半的神经元都被删除(凋亡)了。这个删除的过程,就是形成有序性的过程了。这里的要点是:组织性和有序性不是越多越好。举个例子:一张白纸上面全都是白的,那什么信息也没有记录。只有用黑墨水写字遮盖死一部分(白纸的)白色时,白纸上的形态才有了信息(白纸黑字)。这里的用墨水遮盖掉白色,是让白色减少,但有序性就体现出来了,就有记录的信息了。

一样的,人脑从新生儿时的脑神经元多到成熟后脑神经元少,就像你在白纸上写字时,白纸的白越来越少一样,信息也就越来越多,有序性(组织性)也就越来越高了。人在两三岁前,脑子里的神经元还太多太乱,组织性和有序性还太低,是不足以形成长期有效的记忆力的。

另外,有不少网友说自己记得三岁之前的事情。这个,人脑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脑的发育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不敢说任何人都记不得三岁之前的事情,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关于三岁之前的记忆都是后天(成年后)的“脑补”,都是后来脑子自己“编造”出来的幻觉(错误记忆),都是不真实的,这一点还是值得说一说的。

好了,就先说这些吧,人脑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希望我所说的内容说明白了。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欢迎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