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用的兵器,现代人拿都拿不动?

吴冠秀


古代的确多猛男,但是也得靠锻炼

古代冷兵器时期打仗就是靠着虎背熊腰,身强体壮。所以军队在征兵的时候也尽量挑选体格强壮的健硕的男丁从军。

而古代的武将统帅更是以一当十的猛男级人物,从古至今的名将(文官将领除外)无一不是冲锋陷阵猛男。当然,这些将帅手中所持有的兵器也是十分的骇人。许多兵器放到今天一般人拿着都费劲儿,就更别提自如驾驭的作战了。

那么难道古人都是大力士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饮食条件的差距,古人的体格强壮程度是比不上现代人的。以宋朝为例,宋代最精锐的中央禁军都是挑选身体条件优异的健壮男性入伍。当时的选拔标准刨去肩宽、腰围等条件,要求禁军士兵的身高至少达到1.70米,这个标准放到在今天显然并不算什么。

今天的青少年男子,尤其是北方男性几乎没有低于这个标准的,即便是南方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很显然,当时古人的身材是绝对没有现代人高大。

但是宋代时期士兵负重却是十分惊人的,北宋时士兵负重一般是30-35公斤。到了南宋时为抵御金国的重骑兵,南宋的重步兵负重则达到了40-45公斤,这个数字还是相当恐怖的。现代一般人披挂上这么沉重的军备长距离行走都困难,更别提作战了。

(宋代步人甲复原图)

当然,宋代士兵也不是大力士。这么沉重的盔甲和武器穿在身上,宋军即便是打赢了仗也没有体力再去追击了,这就是为什么宋军对金军只能打击溃战,而打不了歼灭战。

可能有人会问:金兵既然也是重骑兵,负重肯定也不低,那为啥金兵战败了就能跑得了,而我们却追不上呢?

答案:因为金兵有马!金军是重骑兵,是骑兵,人家是骑着马打仗。而宋军是步兵,是靠腿打仗,当然追不上。

宋军之所以能够负担如此沉重的装备,关键还是在训练。宋代属于募兵制,招募的都是专业军人,只从事军事训练,不屯田,不种地,平日就是专门训练的。

如果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这么重的装备谁都扛不动。当然这种负重并不是所有宋军都是这样的,只限于精心挑选的精锐军队。

今天,虽然战争早已进如了枪炮时代,不用再贴面厮杀了。但军队依然对士兵体能有很高的要求。以美军为例子,美国陆军士兵的标准是:

战斗负重:63磅(约28.6公斤)

行军负重:101磅(约45.8公斤)

应急负重:132磅(约60公斤)

可以看到,今天军队对士兵的体能要求一点都不比古人低。

(美军士兵常规装备)

(美军陆军的常规拉练)

看看美军的负重,再看看宋军的负重,一切都是那么坦然了。

所以,古代人的那些令人胆寒的兵器,现代人经过训练也是玩得动的。

但前提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的哦。


千佛山车神


古人用的兵器,现在人拿不动,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可靠。目前根本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古代人比现在人力气大。出土的先秦时代的兵器,刀剑之类很多,还没有一个是超过现在人体力承受范围的。相反,古代人大多过得很苦,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人的体力不如现在人。你看外国人拍的晚清中国百姓的照片,个个面黄肌瘦,就是因为大部分人吃得不好,也没有力气锻炼。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什么静坐养生之类的好笑玩意。抗战时,中国士兵的体力比日本兵虽然身高要高,但体力相差甚远,这都有明文记载。日本人以前蛋白质摄入量也不足,体力和中国人差不多,后来他们学习西方饮食,多喝牛奶,体力就上去了。据出土汉简,汉代士兵大多在一米六多一些,没有什么高个,体力肯定比不上匈奴人,因为匈奴人习惯吃肉喝奶,蛋白质摄入高,耐寒。汉朝是靠着人多,才勉强战胜匈奴。所以,说什么现在人拿不动古代人的兵器,是可笑的说法,不要去相信那些演义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什么关羽的刀八十二斤什么的,根本就没有正史记载过。不过,除了体力之外,作战确实还要靠训练。曾有人试着挥舞秦始皇时代的矛戟,开始确实感到吃力,但训练两天,很快就适应了。这不是力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苦耐劳的问题。


梁惠王


人的体力,从古到今不会有多大的差异,运动员在其特定专项上一定会因强化锻练而体能强于常人,所以古时兵器现代人同样能使用,除了特殊兵种用的重器。不要盲目笼统的说现代人拿不动古代兵器。

古人的兵器现代人拿不动是很正常的,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农业大国,古代的兵丁基本都是务农出身,不要小看农民,即便是现代很多生产工具都自动化,农民的力量也比城市人要大,更何况古代都是以人力为主呢。再说古代人生活资源比较贫乏,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基本就是喝酒,下棋之类吧,所以古代人对某一件事专注力要比现代人强很多,说的不好听的,不练个十几二十年的都不好意思出门,习武者天天使用重兵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看看古人练武的器械就知道了,现在有些地方还保存在练武用的石锁、石担等器械,那个都是几十斤,而练武的人每天都要抡动那些器械。 在八十年代之前二十岁以上的小伙子基本上都会挑一百斤左右的物品,现在的二十岁的小伙子能挑五十斤的东西吗?

古代的兵器都比较重,现代人大多数缺乏锻炼,所以普通人是拿不动的。但是如果放到有专门训练的地方,经过针对性训练,应该完全没问题的。同等训练强度下,今天的人肯定比古人大,营养搭配,训练方法上,比古代要进步很多。


笑搞


古人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锻炼,体力自然比现代人要强上许多,不过古代兵器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重,我们所看的《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等等这些小说很大程度上基于艺术想象,带点夸张的手法。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过你要知道,当时的换算和现在是不同的。按当时的斤换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古代打仗用于实战的兵器基本上都在20多公斤一下,而那些几十公斤的则是用来平时的练习。关键在兵器的用法技巧,而不是重量。

再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关羽关云长的兵器,应该众所周知吧。传说他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0多斤,可是你们要知道,偃月刀是在宋朝时才出现的,而且当时只是用来锻炼臂力的,不用于实战。



你们想想看,拿着几十来斤的兵器冲锋陷阵,貌似很牛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步兵就更不用说了,即使你再怎么天生神力,舞着几十斤的兵器厮杀,时间一长,在耐力和灵活性方面始终是要吃亏的。骑兵就更没有必要了,骑兵冲锋主要靠的是马的冲击力,虽然说重一点的兵器可以增加破坏力,可是你们也清楚兵器过于重,不要说人拿的费劲,更别说马都会吃力。





其实为什么现代人不怎么拿的动古人的兵器呢,主要是因为古人经常打仗,士兵经常训练和作战,自然就熟练使用兵器了。


青史回声


先别说古人,说说隔壁的老王。

左邻的老王(本文的老王皆为化名)过去身体不好,自从练上了大刀,从此脖子不酸了,腰也不痛了,肥肉变肌肉了,肾也离开肾宝了。他经常在城市广场上表演耍大刀,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运转如飞,就像一条巨蟒缠绕在他身上……赢得阵阵掌声。

右邻的老王,过去也是身体不好,琢磨着怎样健身,让身体棒棒哒。忽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用石头做了一双石鞋,足足有一百多斤,整天穿在脚上,手里还拿着一对哑铃,就这样在城里散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讲了左右老王的故事,大概朋友们应知道我将如何点题了吧?

对了!这么粗笨的东西,什么青龙偃月刀啊、石锁啊、铜锤啊……过去兵器谱上常见的厉害兵器,都应该是健身用的,不具有实战功能。

古代名将的兵器,往往很沉。然而这些兵器的斤两,不是记在史书里,而是被细腻地渲染于古代文学作品里。

且看那书里的大将军,勇猛异常,将一柄、一条、一对普通人根本举不起的兵器运转如飞,毫不吃力,杀入敌阵,敌军望风披靡……这属于一种浪漫主义写意文化,就像是古典小说里的水墨山水画,很中国,满幅洇着浓浓的意境。其实根本不需要换算古今的计量单位(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古斤比今天的斤要轻不少),因为那些兵器的重量,基本上都是写书人胡乱编出来的,不可考证。

这些“重兵器”形成的文化背景,就是古代戏曲和小说里的特殊战法:兵对兵,将对将。往往两军对垒,双方大将出来单挑,雄兵十万,不及大将一人。好比曹、袁对阵,关羽出马,立斩颜良文丑于马下,士兵们根本不用搏命,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三国演义》里,那么美的文字和画面,是否需要一把威武无二的大刀出场?——

绝对的!

由于古代文艺作品过分强调这样的对阵,决定了对阵双方,尤其是胜者一方的兵器必须独特——不管是锤也好、锏也好,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枪也好,都必须亮瞎观众的眼,而且必须有一个很美、很壮气的名字。

有了兵器,还得“大战三百回”,这场恶战,一招一式都有名,什么力劈华山、拨草寻蛇、黑虎掏心……道具好、姿势美,这戏分,就足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分量超沉的兵器,绝大多数都是宋代市井文艺发达以后,才慢慢演绎、创造出来的。中国人都很入戏,戏看久了,便把戏剧当作了生活,以为古代大英雄们真的都是大力士。

前两天我继续写《大明那些九千岁》第三部,写到明代传说中的宦官之祖刚铁,此人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人物,结果到明末时,故事愈传愈灵,于是套路登场,有记载就说他“把百斤铁枪,好先登陷阵”。他所使的那杆长枪,还被人铸造出来,收藏在北京的一间寺院里。又有人说他善使三股铁叉,清初时,还在刚铁墓享堂里立了一根,据说长一丈,重八十余斤。

可见,几十上百斤的“重兵”,基本上就是套路:先是戏剧小说里的套路,后来就变成人们理解英雄的一种思路了(思维方式的套路)。

其实想一想,抱着那么重的兵器,却玩出了三百个招式,这本身不就是矛盾的?武打动作多,属于“花活儿”,花嘛,必须姿态灵活、身姿轻盈,方才腾挪躲闪,窜上蹿下,打得漂亮好看。而手执重兵之人,往往是粗莽汉子——想想隋唐之际的头条好汉李元霸,手中一对米缸般大小的擂鼓瓮金锤,400斤一个!我双手拔都拔不起来!——我服了李元霸,可他米缸在手,如何跳得起来?怕只多转了几个身,就只好杵着米缸倒出粗气了,一不小心,还扭伤了腰呢!

所以,这样的大家伙,在广场上跳舞时耍耍可以,大伙乐乐就够了,千万别当真。

一句话总结:我们需要戏剧,但我们更要相信生活的常识。


皇帝不称朕


《说唐全传》演绎的隋唐各路好汉,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为什么一个比一个厉害?就因为他们的兵器一个比一个有分量。比如,书中所表的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手使两柄铁锤,重八百斤,排名第六的伍天锡,手使一柄混金铛,重二百多斤,这样的分量按理说也够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个照面他就败下阵去,简直不堪一击。唐朝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铁锤,其分量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斤,即便是最优秀的举重选手也不可能把它举起来。这样的描述,显然是小说家姑妄言之的虚构。那么,真实的古代兵器,究竟有多重呢?

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国亡家破后拿出全部家财在东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并替这个大力士做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机行刺秦始皇(《史记·留侯世家》)。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其分量相当于今天的60斤。最终的结果,大力士把铁椎扔偏了,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车,但从中也足以看出这个大铁椎的威力。

三国典韦,非常勇武。他善于使用双戟和大刀,“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表达了对他勇猛精神的赞美(《三国志·典韦传》)。三国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20克,那时候的八十斤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五斤。公元197年,张绣反叛袭击曹操的营地,典韦挥动长戟左右冲杀,一叉下去,十几根矛当即被折断。典韦所持的大斧有多重呢?史料语焉不详,但大斧的刃宽却达到一尺,其分量想必不轻,或许正因为此,张绣及随从才会望而生畏吧?

唐初有个大将叫阚棱,擅长使用大刀,有一丈长,两面都带刃。唐时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三米。三米长的大刀,分量肯定也轻不了。阚棱不仅作战勇敢,也爱护百姓,手下的士兵有侵夺百姓的,他绝不姑息一定把这个人杀掉,即使是亲戚旧友也不放过(《旧唐书·阚棱传》)。唐朝还有一个大将张兴,也使一口大刀,重十五斤,相当于今天的二十斤。安史之乱发生时,史思明攻打饶阳城池,张兴一挥刀就杀死好几个人,把攻城的贼军全都震慑住了(《新唐书·张兴传》)。不难想象,如果张兴的大刀没有分量,张兴再勇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五代后梁的王世荛,勇敢善战,他所用的长枪用纯铁打成,重达三十多斤(《旧五代史·王敬荛传》)。五代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当于现在的35斤,如此重的长枪,其威力可想而知。正是靠这杆长枪,王世荛赢得了不少武功。不过,王世荛一生固然靠一杆长枪赢得了不少武功,当然他在仕途上接连高升,靠的不仅是武功,更是品行。

爱国将领岳飞的儿子岳云,十二岁从军,屡立奇功。每次作战时,他两手各握一个铁锥,重八十斤,冲锋在前,以一当十(《宋史·岳飞传》)。南宋时的一斤等于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双椎,其分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斤。岳云能屡立奇功,与兵器不无关系。怪不得和岳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对手金兀术由衷地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来自古代的神兵利器 世界各地的十大冷兵器

每一种武器的制作本质上都带有一种特殊的目的。为了满足武士们使用武器的需求,武器不断演变。虽然有时候根据这些需求而制作的武器,没有有效地实现它们的目的,但归根结底它们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来自古代的冷兵器虽然落后,但是确实战争发展中的必然过程。

双手剑(Zweihaender)

Zweihander也许是历史上型号最大的剑。瑞士和德国的步兵们用它来抵御长矛军,它也因此而闻名。双手剑需要双手使用,其剑柄到剑尖长达到178厘米(70英寸),其重量可达到1.4到6.4千克(3-14磅)——但是达到一定重量的剑往往只能应用在仪式上。

手剑主要是用于对抗长距离战争中的长矛和战戟的,一些双手剑的剑身上有一段较钝的地方,它略高于主防护位置,被叫做“无刃部”(或“卡榫”)。这个“无刃部”能够减少持握的距离,而带有“无刃部”的双手剑在主剑身突出的地方通常会制有一个较小的护手。

卡普尔战争中士兵使用双手剑抵抗长矛军

使用这种巨型武器的士兵们一般会得到双倍酬劳。(雇佣步兵,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雇佣军团,但是同时也是备受尊敬的军团。他们甚至从“限奢法令”(sumptuary laws)中获得了豁免权,以保证他们穿上那奢华的军服,这些华丽的衣服也是他们出名的有力助手。)尽管双手剑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它也逃不了让位于其他更易掌握的长矛,而成为节礼武器的命运。虽然它曾经是一个在前线使用的武器,但科技的进步使得它最终只能为突袭部队和雇佣军团使用。在一些地方,双手剑甚至还成为了官方禁止的武器。

记得我以前读高中的时候,总觉得老师只讲敌后抗战史,却不见正面抗战史。于是拿了父母的借书证,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查资料,果然查到了川军出川抗战史。这么多年过去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书中的一段记载。大致内容是,远征军在与日军对战时,日军冲入我军阵地。一名士兵看见,战友被日军用刺刀刺中身亡,不由得大怒。他狂暴之下,居然用手掌连续插死几名日军士兵,而且都是直接撕破对方的喉咙。战壕里面的日本士兵,直接被他吓的屁滚尿流的跑了。

我当时对这个事情一直觉得很难想象,直到我在建川博物馆,看到了抗战士兵的手印。那巨大的手掌,和粗壮有力的手指,我觉得那些逝去的先辈,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当然我们的敌人,虽然残暴不是人类,但是他们也不可等闲视之。而之前的疑惑,我似乎也有点感觉,好像有点找到答案了。

说这件事情,我想表达一个意思,很多事情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并不等于不存在。

快马疾刀,刀起人落,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探囊取物一般。

关于古人的兵器很重,我觉得可以从的兵器很重,我觉得可以从体型、训练和饮食结构去理解。

首先,我们看到的一些特重的兵器,其用途未必就是战争用途,可能是训练用的。如果是战争用的,那么使用者也非常人。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查看一下孔子的体型,或者一些著名战将的身高就知道了。

至于训练体系,我有幸接触过岳家枪的训练,这种枪法很成体系,训练的工具也是特殊改造过的,比一般的枪重多了。而且随着进一步的练习,这个重量还会增加。如果按照师父的要求,或者按照不是那么严格的训练,要每天练习几个小时。这种训练,一个是力量的整体性,一个是耐力持久,一个当然是基础核心力量训练。刚开始练习,真的是要把人累死的。而且古代功法的训练,还有专门的力量训练,这个也是很讲究的。根据人体质不一样,是需要用药物来补的,配方嘛各家就不同了。特别是扎桶子阶段,没有经验丰富的人做指导,是很有可能伤到身体的。练习这些的目的,就是两军对垒,枪要硬杀硬挑,队列里面没有可以半点躲闪的空间。当然,我主要练习的是岳家子母枪。基本的枪法就只有4招,四个步法,都是直进直退。给我感觉,练习这些后,确实经过刻苦训练,那兵器适当重一点,合适比较好,压枪,强刺,抖挑,确实很彪悍。现在的人,基本不需要因为活命而练习这些了,我也只是因为爱好,有幸遇见师父得以练习一下。话说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至于锤这类兵器,我觉得使用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体质也一定与常人有异,加上特殊与刻苦的训练,自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了。相信,提问题的朋友,这里的兵器也是有所特指的。

70后的一代,我不知道你们看过一本书没有——《八宝硬气功》。该书作者莫老师,我可以肯定的是,书中内容基本上多数都是真家伙。其中关于力量练习,扎桶子的训练,这些都是要有老师的指导下训练的。而且按照书中的指导练习,一旦练成其力量是非常大的。

再有饮食也是很关键的。以前有一则报道,一个中年人打赌,输了就吃生猪肉。结果赌输了,吃一斤生猪肉。只是他那次吃了生猪肉感觉味道不错,每个月都会固定吃一次生肉。常此以往,最大的改变是力量比普通人大了许多。

我想,其实有时候总说老外体质如何,会不会他们吃生的多,而我们熟食是不是太多了一点?有一次,我去藏区玩耍,老板邀请我们吃牦牛肉。我们大部分朋友都是烤着肉吃,可是我们的藏族朋友,直接就抓着牛肉生吃。

或许,这个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结下来,就是天上的身体条件和完整的训练体系,结合特殊的饮食结构调整,可能我们也可以打造一些超级个体出来。


三年以后


他问的是“古代的兵器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拿不动”,注意“兵器”二字,用于战争的才是“兵器”,既然是兵器,那肯定是古代打战的将士所用的,而不是普通人用的,所以你作为一个现代的普通人,你拿不动很正常,因为这是专业人士的专用器具。

但如果换成现在的士兵来拿呢?比如解放军里面的特种兵,或者就普通陆军吧。

(新疆阿勒泰军分区某边防连野外驻训)

士兵头上举的弹药箱,一般重26KG~30KG左右。

(解放军某部五公里越野跑步训练)

解放军现在大部分兵种的总装备重量保持在35千克左右,约为70斤,而图中这个明显已经超出了35KG。

而30kg的弹药箱,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未必就能舞起来。

其实古代的常规兵器,现代普通人是可以拿起来的,比如剑、戟、斧等。

上图的是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我国07年出土的一件“青铜戟”,全长为2.87米,由青铜戈和矛以及木柄组成。

下面是高清近照:

以上这些都算是轻兵器,现代人都拿得动。但是有没有拿不动的?有,第一个就叫“偃月刀”。


一、偃月刀

我这里说的“偃月刀”不是《三国演义》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而是古代骑兵和步兵都能使用的长重兵器,有的重达40千克,使用时必须双手握持。主要攻击方式为劈、砍、剁,因为抡砍起来的力量非常大,如猛虎扑羊,很难招架。一些猛将和力气大的士兵都很喜欢用偃月刀。因为骑兵冲锋时,用剑刺杀,很不方便,还会把自己顶下来。用轻巧的刀砍杀,也难以做到一击毙命,因为唐朝以后盔甲变得越来越坚固,必须要很沉很重的刀,才可劈杀。

有人可能要问:用这么重的武器,那不是不灵活吗?对,每种兵器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你用轻巧的剑、刀,那么对上沉重的狼牙棒、偃月刀,你觉得能招架吗?你砍一剑未必能杀死对方,对方一抡你招架不住,就可能分尸两半。

当时宋朝时,不是流行一个笑话吗?说蒙古人来了,宋人只能用天灵盖去接。因为蒙古骑兵都喜欢用狼牙棒,一棒下来,势如千钧,基本落得个脑浆迸射。

不过必须要说明,偃月刀,在三国时期并不存在。直到宋朝才出现,真名叫“掩月刀”,是马战兵器,由西汉的斩马刀发展而来。


在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中,画有这种刀的形状,是不是发现跟青龙偃月刀一样?这种斩马刀在唐朝成形,在宋朝发展至鼎盛,因为宋朝受金人骑兵和蒙古骑兵的侵略,所以这种刀很流行,专门用来砍马腿。

(《武经总要》里所绘的掩月刀)


二、槊

槊是古代最重的兵器,它同时也是很长的一种兵器,《古今图书集成·戈矛部·马架谱序》载:梁简文帝对马上用槊技术‘搜采抑扬,斟酌繁简’编制成谱。

(电视剧中的槊,并不规范)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就曾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

槊的种类很多,技术要求不高,镋、钯、锤、槊,力气猛之人才能使用,因此,槊几近失传。

架柄长约6尺,坚木制,柄端有长圆形铁锤,上面排列着铁钉6~8行,柄下有三菱形铁钻,故又名为“狼牙槊”。

(电视剧中的禹王槊,也是狼牙槊)

福居禅师《少林衣钵真传》有关于槊的记载:“使槊却有四面刃,出入进道八方巡,心灵眼快手腿疾,一反一复似年轮。”

据说,西楚霸王项羽就是用槊南征北战,横扫千军。



三、狼牙棒


楚云卿


2004年家住六楼的的房子装修,我买了两吨水泥,店家管装卸但是需要晚上七点以后才能给我送到,因为白天拖拉机不让进市区,晚上七点半装水泥的拖拉机到了我家楼下,车上下来父子两人,父亲50多岁,儿子20多岁。水泥一袋是100斤,一吨是20袋。对方问好我家六楼那个房间后,只见50岁的老头穿了一件褡裢让他儿子从车上给他后背卸水泥一下三袋,300斤老人家一口气从一楼不休息一直上到六楼。很快2吨水泥就卸完了,我给他们父子两买了几瓶矿泉水,拿出烟来给他们抽烟,顺便聊了一会,我很佩服老人家我夸他真有力气。老人家笑着说现在不行了老喽,想当年我五六百斤的麻包扛起来就走,我说您好大的力气,老人家笑笑说没办法,没有文化只能卖力气。从小吃的多,家里弟兄八个家里养不起,十多岁就干体力活。所以我认为力气是练出来的,古代战争频道,孩子从童年开始就习武练力气,古代也没有现代科技发达多数事情工作要靠体力所以古代人相对要比现代人有力气的群里要多。如果现代人也是靠体力工作多的话肯定比古人有力气。因为现在物质食物要充足的多。


纄丣


现代人拿不动的兵器在古代并不是全军装备,而是个别将领或者某一军团的专属装备,或者是训练器材。大部分普通士兵的武器装备都不会超过10斤左右。



唐代的陌刀算是重量级武器中最为广泛的装备了。《唐六典》中记载陌刀有15斤,因为唐朝的一斤相当于现代的660克左右,所以说唐陌刀的重量大概是20斤。所以古人的大多数武器装备,现代人都能拿的起来。



现代人拿不起来的古人兵器

重兵器最著名的就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但是隋唐以前一斤的重量约合现代的220克左右,也就是说关羽的武器只有35斤左右。

但是考虑到宋代以前根本没有长柄大刀,而且《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所以吴承恩是参考了宋代以后的掩月刀,如果以宋朝的重量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实际上掩月刀的重量达到了100斤左右。

我们现代也有遗留或者出土宋朝以后得掩月刀,诸如明朝猛将卢象升的镔铁大刀,重达140斤。还有清代徐华清的青龙大刀,重达127斤。不过这些百斤以上的大刀都是当做训练器材使用,并不用于实战。



用于实战的掩月刀

以上百斤重的武器都为铁制柄杆,但是古代由于钢铁资源有限,而且过重不宜长时间使用,所以就有了我国古代独有的“积竹木柲”工艺。



积竹木柲是用木制柄杆为芯材,外部包裹竹条或者藤条增加韧性。发展到明朝时期以钢纤为芯材,再用竹条和藤条包裹。如此一来既降低了重量方便携带,也增加了柄杆的耐用度。

虽然实际重量无法考证,但是在这种工艺下,掩月刀的重量也就大大的降低了,况且掩月刀只是个别兵团装备的武器,并不是大规模武器装备,仅用于步兵斩断敌人骑兵的马腿。



还有就是在《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宋朝步兵铠甲由1825枚甲片组成,重达58斤,换算成现代重量达到了70斤左右,由此看来手持近百斤的掩月刀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以勇武著称的猛将。



至于《隋唐演义》中李元霸的400斤大锤,这个纯属虚构,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我是越关


记得有一部电影《黑脊背》,讲的是黄土高坡上一个吹鼓队的故事,真实的历史再现。有个桥段,吹鼓手一行六七人饿了进到一个黑心包子铺吃饭,掌柜的是做人肉包子生意的。笑嘻嘻上来招呼道:“客官,还在蒸,要不先上200个肉包子垫一下?”我当时觉得这有点太虚了,六七个人吃200个拳头大的肉包子还叫先垫垫?后来去了陕西和宁夏,才知所言不虚,那锅盔,那一“碗”玉米糊,他们一顿早饭的量我一天都吃不完,想想秦军的身高和力量,不吃完这些你怎么能打仗?对现在的我农民来讲,怎么能干农活?

第二件事,我在上海宝山临江公园的陈化成纪念馆,看到陈列的清军兵器和战衣官袍和锁子甲。因为就在边上的橱窗里陈列,我好奇站在橱窗边上丈量对比一下(本人身高182),吓呆了,估计那员战将的身高不低于2米,巨人啊!但是奇怪的是不止这一件甲胄是这么高大,很多官袍也是这么高大,难道都是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