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基督山伯爵》,有人去欧洲找基督山岛了,你感觉如何?

读完《基督山伯爵》的你感觉如何?我只道,好人得了好报,坏人得了恶报,一个字,“爽”。这样快意恩仇的江湖,才是大部分人心中理想的社会。然而,这个集财富智慧风度于一身的基督山伯爵仅仅只是作者创造出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看完这本书,有中毒深的网友,把这本书作为旅游指南,到欧洲把书中讲到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基督山伯爵住过的马赛,法老号停泊的港湾,关押基督山伯爵的伊夫堡监狱……他还想找找基督山岛,看看还有没有宝藏。这本书上的地名基本上是有的,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也可以把它当旅游指南。由于本人没有亲去过,就不给大家细说了。

接下来,盘点一下这部巨著,都说了哪些处事哲学。

死或许是一种刑罚,但不等于赎罪。

我很喜欢基督山伯爵的足够冷静,他用了8年的时间为他的复仇做准备。其实,如果仅仅让他们死,他可以不用等那么长时间。因为死不等于赎罪,死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有一种状态叫做生不如死。

不论何种坏事,欲抓那作恶之人,得先去找出那能从那件坏事中得利之人。

没有人会莫名其妙蒙受灾难,有果必有因。在你莫名其妙遭遇祸事时,不妨想想,你如今这样,谁更得利。不要就像天真善良的唐太斯,遭了多少罪却不知道这罪从哪来的。幸好狱中遇到贵人,不然最后连死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死,多可悲。像咱中国人常说的,死也要死的瞑目。

让人见你自重,你就会被看重。在我们的社会里,这句格言可要比希腊人的箴言“人贵自知”管用一百倍,时至今日,自知要比知人难得多,而知人要比自知有用得多。

基督山伯爵复仇的成功在于他的“知人”。他的仆人被他管的服服帖帖,人人都称赞。他对待不同的人的眼神、态度、行为等等,皆因人而异,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使他的复仇计划得意顺利展开。说句实话,虽然很多人有不喜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觉得他们太过圆滑,但他们“知人”的本领却使他们的生活少了好多不必要的麻烦,就这点来说,是让人羡慕的。

人有两种视觉:肉体的视觉和心灵的视觉。肉眼看到的东西有时会忘却,心灵看到的东西是永远记在心里的。

学会用心去审视周遭事物,亲情,友情,爱情。更多的遵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心中的那双眼睛才是雪亮。

在这个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只有下过死的决心的人,才能懂得活着有多快乐。

世间之事,多的是无所谓对错,没有多少东西是绝对的。相对而言的,才是生活的本质。所谓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有敌对的开始,就是面对悲剧的开始。 我以为可以赢得天堂,但我输了。

催我老的不是年月而是忧伤。

快乐或不快乐是一个秘密,只有自己和四面的墙壁才知道。

死人在六千年里作的恶,还比不上活人在一天里作的恶多呢!

因为总是用微笑掩盖,所以恨得更加厉害。

上帝的宽容也包容不了人的万恶。

……

于我而言,这几句,是我最为印象深刻的。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有别的想法,欢迎评论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