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军入关失败,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金牌提问者


清军入关失败的形式有多重,第一种可能,吴三桂打退了清军的进攻,然后投降闯王;第二种可能,李自成在一片石击败吴三桂,并乘势拿下山海关,然后击败清军的进攻;第三种可能,清军先和李自成交手,然后吴三桂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支持李自成,偷袭清军,并打败他们。

每种可能性都会演化成不同结果, 咱们就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还原最可能出现的一幕——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战中击败吴三桂,并乘势拿下了山海关,多尔衮晚到一步,被挡在山海关外,李自成以主力守住山海关。



如果是这样,天下将是“四国演义”。满人占据关外,兵强马壮;李自成占据陕西、山西、河南一部分和京畿大地;张献忠占据西南;南明朝廷控制着南方大部分土地和军队。 这种局面下,经济上,南明最强;军事上,满人占优;地利上,张献忠有利;气势上,占据首都的闯王最盛。

可是,如果满人不和李自成达成协议,李闯王的形势最差。因为只有满人一直和李自成对峙,那么闯军主力部队根本不敢离开山海关一线,其精锐会被牢牢牵制在山海关。 另一方面,满人也不好过,毕竟李闯的部队战斗力不差,能击败吴三桂主力就是有力证明。闯军在野战中估计不是满人的对手,但守住天险山海关还是可以的,这就足以挡住满人的前进步伐,满人和李闯很大的几率会两败俱伤。

张献忠机会不大,因为他是流寇式作战,完全不要后方,很可能是黄巢的下场,可以搅局,但拿不了天下。

最后说说南明,形势最好的还真的就是南明,当然前提是他们必须团结一心。北方,李闯挡住了满人,西南,张流寇作战形不成大的气候。南京有一整套完整的备用官僚体系,南方的军队还算完整,南方的粮食足以供应整个南明朝廷。这一切,让南明朝廷运作起来毫无压力,只要励精图治几年,待到北方打成一锅粥,乘机举兵北伐,毕竟还有正统的名分,胜算很大。窃以为,南明如果能够团结,有机会笑到最后。 可惜,历史并不能假设。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明朝末年出现的巨大危机,其实主要是明朝世族掌握的社会资源太多,而崇祯皇帝却对此没有做出相应的改革。当时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明朝的财政还没有陷入困局,因为魏忠贤打压这些世家大族,向他们征收了比百姓更高的税,这些世家大族背后就是东林党人。


所以明朝世族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财富,站在了最高层。此时这些世族便可以不看皇帝的脸色,因为聪明的帝王都知道要拉拢他们。可是这时的崇祯却没有这个想法,一边拿世族没办法,一边又叫嚣着万动他们,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而满清入关之后,为了避免利益受损,这些世族选择了投靠满清,满清也乐于为他们谋取利益以获取支持,说到底满清是依靠明朝的力量打败了明朝。

也就是说就算满清没有入关,明朝社会的阶级也不会发生改变,虽然当时商业发达,但也不会产生能够新兴的资本阶级来对抗世族的力量。所以满清入关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是有好处的,并且满清的贡献还是需要正视的,因为满清在处理一些国内矛盾的时候,确实比明朝要理智的多。而且一改明朝末年的颓废,能够稳定下来,自然是得到了民心。

而满清在乾隆之前的历代君主,都是值得称赞的,他们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时代。尤其是雍正的改革,雍正新政是对当时社会的一次重新塑造。雍正知道满清的皇族后代也在逐步形成阶级,所以不愿意步明朝的后尘。雍正新政造就了一个真正的盛世,只是后来被称为了康乾盛世。雍正的改革也没能进行到底,雍正死后清朝就没有过铁腕的改革者。无论满清入关失败与否,其实历史的轨迹都会是如此。


小司马迁论史


我们可以看看明朝200多年,宗室得到了大发展,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那么明朝宗室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上图:明朝末年朝野流行"嗑药" 皇帝被耗尽元气 大臣也都萎靡不振)

而且,明朝王爷们生孩子的速度,那是非常快的的,比如: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

看到了吧,1个就生了100个,长子继位,其他99个儿子都封镇国将军,都是吃喝,都要白银女子,住宅田地。这些人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用处吗?陈永福在太原,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可以看到完全没用。

明朝到1644年就有几十万宗室了,每年消耗全国一半的钱粮。难以想象再过200多年,需要每年多少钱粮才能养得起。

明朝也一样是闭关锁国的,要不为什么会有倭寇,会有郑芝龙这些大型海商海盗集团。《大明律》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与西方生意更是,从康熙时代开始,每年从欧洲输入中国的银元约几百万。乾嘉以后鸦片的大量走私入境,使得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开始从出超变入超。,在1700-1840年间,从欧洲运往中国和美国人运往中国的白银数量约1.7亿两白银。西班牙从每周运来9300万两白银,合计2.6亿两白银,而明朝这一数字是7000万两。清朝的对外贸易水平远远超过明朝,就是军事明朝到最后,也比不了清朝,实际上到明清战争后期,清军的红夷大炮和鸟枪比明军还要多。

明朝也发展不出什么军国资本主义,到万历时代,就连官营军马场都彻底废除了,太监专权,军队糜烂。就是没有清朝,再过几十年,还不知道要被准葛尔汗国,浩罕汗国这些对手在17世纪后期,以后怎么折磨呢!


烽火观察


如果清军入关失败,那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在实际的历史上,清朝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如下:

一,使国家得以统一,消除了战乱。

二,把东北地区广阔的土地重新归入中原王朝的统治。

三,收服了蒙古,消除了历朝历代中原王朝来自于北方草原的威胁。长城从此成为内墙。

四,收复了新疆,台湾,把中央集权统治扩大到青海,西藏,使这些地区从法理上被中国拥有和历代继承。

五,大面积推广了耐旱高产农作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民众抗灾害能力得到加强,人口大幅度增加。

六,士绅一体,改土归流,增加了政府收入,消弭了内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前所未有的加强。



回到公元1644年,崇祯在煤山上吊,吴三桂向北京进发的那一刻。

得知父囚妻辱的消息,吴三桂返夺山海关,开始与李自成对抗。他向清军求援,被多尔衮拒绝。

现在的中国领土上存在的几大势力:

一,东北大地上的大清政权。

二,处于内外交困的南明政权。

三,刚刚夺下北京的大顺政权。

四,川蜀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五,另外,还有远远眺望的蒙古,西藏,新疆各个大小势力。



大清政权即然入关失败,就暂时把他们放在一边。

说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李自成能够攻下北京,是因为明朝政治和军事策略的一系列愚蠢的失败而造成的。李自成的这一群体本身并没有提出和谋划更有效的治国方略。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李自成这个群体即没有这个策划,也没有这个准备,更没有这个能力,这是由他们的思维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他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和恶劣,我认为,他的统治效果不会比明朝更强。



南明政权偏安一隅,内部文官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诸王互不信任,外敌在侧尚且彼此攻击,武将更是各立山头,拥兵自重,军阀思想严重,这个政权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张献忠政权独处川蜀,残暴而酷厉,只知道掳掠屠杀,川蜀人民苦不堪言,逃离失所。这个大西政权自己的垮台也是必然。



这些政权没有一个具备统一的意志和实力,也没有消灭掉对方的能力,那么发展下去,国家四分五裂将成必然。

辽东的大清信奉萨满,蒙古政权信佛教,新疆诸势力信奉伊斯兰,西藏信奉喇嘛,大顺政权什么也不信,大西政权信奉杀戳,南明信奉儒家思想,中国的文化信仰和民族也四分五裂。



随着历史的前行,当西方的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和印度没有太大区别,中国面临的命运也当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将彻底沦为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每一个朝代都肩负的它所需要完成的历史重任,清朝也不例外,统一中国,统一思想,扩大领土,消除边患,就是清朝的任务。



清朝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不能够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高的阶层,雄立世界,所以也必将被淘汰。

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重任将由共和国来完成。


馋嘴肥猫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们先说说欧美等国的特点。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商业文明,资本占据政治的主导地位。而资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获取更大的资本,同时也为了转移广大被统治阶级的视线,必然要对外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开辟市场,在充实了腰包的同时给被统治阶级以利益,不管是土地、金钱还是工作岗位。所以,近代来华的欧美列强并不是要灭亡吞并中国,毕竟中国的地方足够大他们没那么好的牙口,只要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换取利益,而清政府也很会玩,引入各个列强的势力维持其在华的平衡,从而达到维持中国独立的目的。

但是如果清朝不入关的话,那么沙俄南下的势头就不会被阻挡,而沙俄都是很多人忽略的一方面。俄国人是天生的强盗,骨子里就改变不了强盗的劣等基因。欧美列强虽然也是强盗,但是也是好歹盗亦有道,也会对殖民地进行改造,对原住民也采用西方式的教育,即便是上述行为失败,也会给原住民留下保留地。而俄国人从来都是明目张胆的掠夺,对于敢于反抗他们的民族都会使用肉体灭绝。如果大清不入关,那么东北、蒙古和新疆就会被俄国吞并,而以俄国人对土地的野心使得他们也会染指华北。而对于已经在东南亚建立起比较稳固的据点的洋人来说,他们绝对不会坐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被俄国独吞,肯定会掺和进来分一杯羹,而那个时候,不管内地是什么样的政权,都会在列强的联合攻击下被划分为殖民地,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中国的存在,而是一个个说着英语、法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的小国或者是洋人的海外领地,中国就彻底亡国灭种啦。

而大清入关后,先后吞并了台湾,打下了黑龙江流域、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大量的土地,并有效的整合本土与边疆,为中国留下了极大的战略转圜空间。同时,争夺黑龙江流域以及吞并蒙古、新疆又有效的阻挡了沙俄的南下,使其南下得以推迟。也正是因为中国的体量足够大,可以有效的引入外部势力进行平衡,使得洋人只能玩以点带面,即控制一部分港口或者地区成为贸易的桥头堡,也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在1840年以后确保自身的独立性。

所以,大清入关成功,不仅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之大幸。


北洋海军陆战队


南明会和李自成争夺天下,根据李自成入北京城的表现,他把地主士人阶级全都给得罪了,李自成会逐渐失败。经过几十年的平叛,南明将统一中国南北方。根据明朝的成长经历,南明会几十年后,进攻草原和东北,重新夺回东北,西藏自然收复,驻军西北。南明的情况将和东汉差不多。

强者总是会在争斗中崛起,元末时,朱元璋就是在群雄争斗之中出现,统一中国。王朝灭亡后,中国总会斗上几十年,然后出现雄才大略的强者,完成统一,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开疆拓土,把中国推向盛世。

西方会派使者来到中国,南明会和西方进行贸易往来,会继续发展火器(军事差距不会跟欧美相差太大),改革自身。南明的势力会向东南亚渗透,继续发展,依然是东亚的老大(朝贡体系,周围的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也就是我们有一帮小弟),世界的强国之一,不会有那么多丧全辱国的条约。利用现代武器,解决北方草原问题,北方草原将属于中国(草原属于强者,匈奴、汉朝、突厥、唐朝、契丹、)。

明朝前中期有世界第一的海军,明末海军在世界上还是排前几,随着科技的发展,明朝海军将保护南明的海上国家利益。

明末的科技,文化昌盛。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戚继光《纪效新书》、科学家徐光启……

永乐皇帝朱棣对海外的小国家的国王都是有礼有貌(尊重外国的外交礼仪,不用跪下),和别人进行正常的外交往来,也没怎么把别人是做蛮人(当时明朝海军世界第一)。清朝有什么能耐就把别人当做野蛮人,满清本来就是从野蛮人变成的,还有什么资格嘲笑别人(动不动就要让洋人跪下)。(觉得我说的不对,自己看史书去,别把连续剧当做现实,还珠格格里的历史常识就是笑话)

1585年所著《》出版,门多萨阐述了中国中国人富和教养。门多萨特别提出,在中国人所有的发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惊的是中国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欧洲人之前已经使用火炮了。船长阿尔蒂埃达(Artieda)在致书中写道:“……中国人使用着与我们同样的武器。他们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们铸造的更精致,更坚固。”关于明朝那个时期的火炮,在泉洲发现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来作参考,其“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安静的池塘


清朝入关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东罗马而占据亚欧大陆中央是东西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没有这两个事件,东方文明中华文明发华不会停滞,而亚欧大陆交通不会被阻拦,西方不会有动力寻找去中国的海路,找到了,中华大地也是文化昌明文明活跃而强盛的地区。

历史没有假设,人类文明是天地万物整体运动的一部分。那一段历史,可以说就是天意让西方崛起。东方的发展经宋元明的七百年左右已经完成了东方文明发华与东方文明扩散的历史过程,在全球文明运动中该西方地气强旺了,该西方走全球文明运动的第二阶段了。如果从文艺复兴开始论,到目前为止,西方也已经走七百年了,也该走向停滞衰败了。

全球文明运动该走全球文明运动的笫三阶段了,就是全球文明运动的中央运动阶段。这样,宋元明的东方阶段,欧俄美的西方阶段,汇入全球文明运动的中央阶段,全球文明运动融合完成。

如果真的要假没,那么,我们就得顺中华文明的历史运动规律来进行大思维推论,就不仅假设清朝入关失败,也得同时假设西方文明不崛起,全球文明发华的旺点亮点都在中华以及中华周边的区域。那么,历史应该顺着分、合的一阴一阳之规律,再进入一个新的更大规模的春秋战国。

我们观察春秋战国以后的历史,会发现有三个大分合的文明历史运动。一个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是中华古典文明运动,是中华帝国文明范式形成。一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华帝国文明的再度发展和对东方区域的融汇。一个是五代辽宋夏金到元明,是全球文明运动的东方工商文明萌发,或曰全球文明运动的东方运动阶段。如果人类文明运动没有另一个文明进入下一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西方文明运动阶段,或曰全球文明运动的西方运动阶段,那么,中华就应该不出现清兵入关中国进入满人这个半开化少民压抑汉人的统一的状态,而应该在明末文脉与政治纷争中走向一个更大规模的春秋战国。那么,中华与东方就应该进入列国并存、文化灿烂、诸子争鸣、变法争强的时代。而且这个更大规模明后春秋战国绝不要局限于大清版图的中国之内,而应该是大东方范围,就应该是,中国北方有大顺,西南有大西,东北有满清,东南有朱明,东南亚有华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戴燕王国、三佛齐国、顺塔王国等,台湾可能有郑氏政权,缅泰有华人政权,加上朝鲜、日本,好一个放大版春秋战国。则这些中国性质政权,加上东南亚华人政权,加上朝、日,可以相互激荡,出现东方列强的局面。等三百年以后,东方近代文化由新诸子发华成功,科技进步,中华复一统,一个近代民权的“秦国”从西北崛起,二三十年后,一个近代民权共和的“汉朝”再重新统一,新汉朝就比元明扩张更远,全球尽为新汉朝管辖,西方可以纳贡称臣了。

实际上,从宋代开始也是全球的春秋战国。只不过,这个文明运动圈转得太大,大家都看不明白,甚至以为中华不复以往,在西方文明面前输了。其实没有。全球文明运动的大运动圈,或者说全球的春秋战国是这样的,宋代如春秋之齐国,强盛一时,文化昌明,齐有稷下学宫,宋有书院鸣唱。蒙元如晋,强盛一时,归于裂解。大明如楚,文化灿烂,强盛时几乎影响天下之半,灭亡了还有人心支持,有张楚,有复明。东方文明运动到此告一段落,进入西方文明运动阶段。

西方文明运动类中国春秋战国的哪些国家?类战国时的魏国、赵国、秦国,西北的国家。西方有西方文化发展,魏国时有西河儒学,秦国也有吕不韦门客可以写就《吕氏春秋》。中国春秋战国的阶段结局是秦强而统一,全球文明运动则是英美主导初步建立全球政治秩序,有了国联、联合国。但是,显然秦国是过度性的不成熟的朝代,那么,西方主导建立的也是不成熟的全球政治秩序。世界必须必然进入新汉朝阶段。只不过,假设清兵不入关中国不太快统一于半开化少民满清,文明旺点也不西移,是东方大区域的春秋战国。而明亡,中华文明被满清带入艮止而停滞,西方文明崛起,人类在全球演绎大春秋战国,文明复归中华的过程显得曲折,甚至东西方思想家、政治家都看不明白,只有个别思想家看到一两分而已。

而中华文明要在这个历史状态下完成融汇全球文明的使命,比之在明末基础上东方直接进入新春秋战国而有民权之秦汉一统要难度更大。


玄谷真人


看了排位第一的同仁的回答,有些不敢苟同。但佩服他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态度。

我觉得如果完全抛开已经发生的历史史实,来推理一下的话,也不难摸出历史规律。


如果大清入关失败,那中国会重新进入军阀割据的情况。甚至又会成为三国五代十国那种情况。

当时的情况是,东北的女真,南方的南明政权,李自成,西北、云南等地的割据势力。

那中国果然又要乱了,又开始了混战。具体谁能脱颖而出,或者有新的势力出现收拾这旧山河,都说不准。


如果没有大清,可能有大青大庆大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终会有个势力来统一。

那统一后什么情况呢?

一,可能更强,毕竟明朝有些好的东西都被清朝抛弃了,比如资本主义萌芽遇上了闭关锁国,比如火枪的进步被扔进了仓库,错过了发展机遇,最后任人宰割。

如果新的统一势力更强大,可能会避免这种状况。


吴三桂

二,当然,也有可能更差,清朝毕竟辉煌过,天朝物产丰富。可能新的势力更烂了,早期统一后治国理政没能跟上,结果还不如清朝。

假设之事,只能谈谈,不可太过较真耳。


以史为剑


实际上,这个假设难以成立。

1644年的“大清国”,可不是像一些人说的,就是“二十几万满洲人”;它的地盘也不只是明朝的原辽东镇(辽东为明朝“九边”之一,位于辽河以东,比今天的辽宁省还小),清国在征服东部蒙古诸部后,所控制的地域已相当辽阔,相当于整个东北和蒙古的东部,兼有满洲、蒙古、辽东汉人等族群,人口众多,军事实力雄厚。

1644年的大清国,国力当在当年的金国之上。

山海关一败之后,它将很快卷土再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军从山海关入关,是因为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投降,有这个便利,同时也是为了趁明朝京城失陷,急于到北京“摘桃子”,大兵由山海关进军路程最短。

假设入关主力被李自成“大顺军”击败,以清军的实力,只会作暂时的退却,而不至于被击溃,遭受重大伤亡。大顺军是当年年初从陕西一路“流寇”过来的,经过长途奔袭,多有挟裹之众,真正强悍的“老兄弟”并不太多,论战力,实为“纸老虎”,很难与精于骑射、作战勇猛,且拥有火器的清军对敌——历史事实是,大顺军在山海关遭到惨败,且一败之后,便无力再战,被迫放弃北京西窜。

我们假设李自成很侥幸地击退了清军,清军在撤退途中甚至放弃了山海关(山海关城的建设,着力于对外防御,而难以抵御从其背后来的攻击),使得大顺军顺利占据山海关,并迅速加强防守。

但“大顺国”并不能迎来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局面。

南方的南明弘光政权(地盘在淮河以南)陷入内争,根本无力也无志北伐,李自成的最大、最急之敌,仍然是清国。

只消几个月,待秋高马肥,经过更为充分的战争准备,清军将以更猛烈地方式来袭。而且清军进攻的方向不一定就是山海关,从山海关经居庸关、昌平、宣府、大同,原大明的千里边疆,都有可能成为清军破关而入的孔道——我们前面说了,清军在征服东部蒙古后,已有条件利用其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随时出现在任何地方,令顺军防不胜防。

在当年年初李自成的“东征”中,沿途经过了以上地区,并进行了多次会战,使得明朝在这里的防御体系遭到彻底破坏。李自成部属于“流寇”,既没有留兵驻守,更没能力和时间重建有效的防御。所以面临秋天清军的大势入侵,京西几千里,等于门户大开。清军一方面可以派兵在山海关佯攻,以牵制大顺军主力,另一方面可以从今天河北、山西北部的千里边墙(即长城)的任何一个缺口侵入,攻击京畿的侧背。那时,几十万大顺军将被困死在北京一带。

也就是说,对于没有后方基地,没有稳定的地盘,在入京后还大失人心的李自成,绝对不可能抵御一个强大的邻国的攻击,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这一点,没有假设可言。

退一万步讲,李自成真的做到了阻止清军入关,由于有强大之清拊其背,令它寝食难安,他也无力去征讨南方的明朝残部,中国必将陷入分裂。即便多年以后,或顺灭明,或明灭顺,那以后的历史就难言矣!难言咱就不说了😊(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看到这个题目,我忍不住要怒答一波。

作为历史迷,我喜欢客观的看问题,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肯定要给清朝头上扣屎盆子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讨论另一个问题,中国的落后真的需要清朝来承担全部责任吗?

14到15世纪,世界大潮流就是商业开始大规模兴起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同时期的中国呢?先看看13到14世纪的元朝,元朝由于统治者对待商业政策很宽松,商业延续了宋朝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频繁,中亚的阿拉伯商人也经常来中国贸易。此时的中国商业手工业远比欧洲更发达,更何况由于蒙古帝国的存在,所以老百姓极少兵役徭役,元朝老百姓的赋税徭役只有明朝的六分之一,这就使得手工业和商业有更充足的劳动力和流动人口。虽说是蒙古族统治的中国,但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资本主义多半都会比欧洲更早。

但是,明朝建立了,朱元璋制定了比以往更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建立更加森严的等级社会,掐死了自宋朝以来的繁荣商业,推行八股文进行思想控制等等。

从14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正好是中国的明朝,同时期的西方工商业发展,资本家形成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明朝重农抑商,从皇帝到官员说白了都是地主;西方自然科学发展,文艺复兴兴起,明朝科举四书五经八股文;西方崇尚自由,天赋人权,明朝还是封建忠君那一套;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明朝封锁海关,只留一两个海岸码头。到了清朝刚刚建立,英国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之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如火如荼。。。。。。

说白了,明朝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开花,清朝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结果。整个明清,西方资本主义都在发展,明朝开始,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清朝只是将封建制度进一步加强,明朝黑暗,清朝更加黑暗。

说了这么多,我表达的意思就一个,无论明朝接下来是哪个政权,只要他还是封建政权,只能是跟后来的清朝一样在封建专制制度上越走越远,谁都逃不掉这个历史怪圈,不要指望封建专制两千年的中国皇帝能自觉的推行资本主义,只要他还是中国最大的地主,他依然还会重农抑商。

话说回来,清朝最大的功劳,就是给中国增加了广阔的领土,明朝时期长城一直是边关,起码蒙古不属于明朝,关宁防线以北,也就是今天的吉林,黑龙江都不属于明朝,明朝也从来没统治过台湾,台湾第一次归中国大陆管辖是康熙时期。还有新疆,西藏大片领土,清朝都直接归中央管辖。

还有,纠正很多大汉族主义一个错误,历史上汉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比如新疆,蒙古,东北,西藏设立什么都护府等等机构,不代表这些领土就属于中原王朝,本质上汉人跟少数民族属于附属国之类的关系,说白了少数民族承认我汉人是老大就行,汉人王朝中央任何政策都没有权力管人家少数民族的具体事务。

对于那些大汉族主义者来说,讽刺的是,这些少数民族统一被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恰好是元清时期,你否认元清,有什么资格喊叫这些领土是你的?中国敢在国际上说台湾属于中国,唯一的法理依据就是从康熙时期台湾就开始归属中国管辖,不承认清朝,你有啥脸面要台湾?

如果清朝不入关中国会怎样?说白了明末当时那几个政权,只要稍微读那段历史,我真不觉得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等那几个政权能比清朝强。中国难道几个政权割据,然后等西方殖民者征服,国家彻底分裂你就高兴了?